壹、我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的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我省共有地質勘查單位48個,年末從業人數12288人(其中從事地質勘查的6725人;從事工程勘察施工的有4195人;從事礦產開發的有603人,其他行業從業人員3061人),比2005年的9472人多2816人。全省專業技術人員4147人(高級職稱936人;65438+中級職稱0.583),而2005年專業技術人員3879人(高級職稱843人;中級職稱1752人),同比增加268人。在職職工薪酬為18073.47元,比2005年的148229元增長了3191.1.44%。
截至2006年6月65438+2月31,全省退休人員14662人,比2005年的14535人增加了127人;離退休費265,438+0,695.91,000元,比2005年離退休費206,586.5438+0,654.38+0,000元增加65,438+0,037.79萬元,增長5.02%。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我省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2家,比2005年增加3家。資質類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巖石勘查。全省地質勘查單位擁有的單項資質總數為155個,其中甲級資質62個,乙級資質54個,丙級資質39個。其中,甲級資質最高的有28家,乙級資質最高的有1家,丙級資質最高的有13家。
二、我省國有地勘單位的經濟發展
(1)基本信息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我省已有3家國有地勘單位實現國產化(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湖北核工業隊、中南冶金地質研究所);中央直屬地勘單位5家(中國冶金地質局中南局、中化地質礦務局湖北地質勘查院、湖北煤炭地質勘查院、中國建材地質勘查中心湖北總隊、宜昌地質礦產院)。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我省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25家,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巖礦鑒定與測試、選。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共有117個單項資質,其中甲級資質50個,乙級資質48個,丙級資質19個,其中甲級資質24個,丙級資質1個。
(2)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趨好,效益快速增長。現將全省主要國有地勘單位的經濟狀況簡述如下:
1.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我省地質勘查的主力軍之壹。截至2006年6月底65438+2月31,該局總資產達到1612萬元,比2005年的15萬元增加112萬元,總資產增長率達到7.5%。其中,生產性資產9.75億元,比上年增加7622萬元,增長8.5%。生產性資產中地質勘探專用儀器設備原值65438+4700萬元,比上年增加1816萬元,增長654.38+0%。凈資產總額達到6.9億元,比上年增加444654.38億元,增長6.9%。全球債務總額9.22億元,資產負債率與2005年相當。
2006年,該局實現總收入654.38+4.67億元,比上年的654.38+0.1.9億元增加3.47億元,增長365.438+0.1.0%。總收入中,地質勘查業收入由2005年的27654.38+0萬元增加到3.43億元,其中地質勘查費由上年的6543.8+0.95億元增加到2.53億元,增長29.8%(主要是政策性增資所致);地質專項撥款由2005年的4454萬元增加到56543.8+63萬元;礦業權轉讓收入430萬元;礦產開發收入從2005年的796萬元增加到95654.38+0萬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由2005年的6465.438+0億元增加到8765.438+0億元;其他行業收入2.22億元,比上年增加4960萬元。
2006年總支出6543.8+4.32億元,比上年6543.8+0.85億元增加3.34億元,增長3654.38+0.99%。其中,地質勘查支出6549萬元,礦產開發支出806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加66543.8+萬元和76萬元。
2.中國冶金地質局中南局。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該局總資產達5.39億元,比2005年的4.7億元增加0.69億元,總資產增長率達14.7%。其中,生產性資產7309.6萬元,比上年增加688.39萬元,增長65.438+00.4%,生產性資產中地質勘探專用儀器設備原值6654.38+0.2069萬元,比上年增加486.5438+0.2654.38+0.00萬元,增長8.53%。凈資產總額達到4327.78萬元,比上年增加220萬元,增長5.36%。全球債務總額3.23億元,資產負債率較2005年增長14.07%。
2006年,該局總收入2.77億元,比2005年增長14.04%。其中地質勘查業收入212萬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717.77萬元,其他行業收入5287.73萬元。地質勘查收入中,地質勘查費1.01.00萬元,地質專項撥款3020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1.78萬元,礦產勘查勞務收入81.0071.00萬元。2006年,該局總支出26776.42萬元,同比增長14.03%。其中,地質勘查支出116058600元,同比增長52.47%。
3.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
截止2006年6月5438+2月31日,事務所總資產達到8444萬元,比2005年的6770萬元增加1674萬元,總資產增長率達到24.7%。其中,生產性資產5332萬元,比上年增加1036萬元,增長241%,生產性資產中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3055萬元,比上年增加1036萬元,增長51.3%。2006年,該所負債總額為342萬元,比上年增加77萬元。
2006年,該所實現總收入(產值)6282萬元,比2005年增長265.438±0.8%;2006年總支出4460萬元,比2005年增加11%。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省公益性地質工作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和省級預算支出。2006年,全省地勘單位力爭投入公益性地質項目6543.8+0.3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地質項目6543.8+0.29億元,省級財政地質勘查專項資金6543.8+0.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包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441,1,000元;礦產勘查項目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為51.35萬元;地方財政撥款984萬元。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和中冶地質局中南局是我省勘查工作的兩支主力軍。2006年,他們認真研究和掌握國家和省加強地質工作的政策和財政資金投入模式,加強聯系溝通,協調各方關系,調整立項思路,積極組織各類國家資助地質勘查項目的申報和實施,爭取國家資助和省財政資金項目54個,資金7520萬元。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力爭國家和省財政資金項目實際投入超過4000萬元的預期目標,達到4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大型國土資源調查項目29個,經費2747萬元;國家礦產資源補償項目6個,資金900萬元;省地勘基金項目15個,基金680萬元;省國土資源廳提供的技術支持服務有13項,金額約1.5萬元。此外,下壹年新的和繼續進行的項目的壹些資金已經獲得或宣布獲得批準。其中,中央批準的地質找礦項目8個,國家礦產資源補償項目8個,資金990萬元;已上報審批的中央地勘基金項目、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20余項;區域地質調查在全國首批實現數字化成圖,並順利通過野外驗收。1: 25萬十堰-襄樊地質調查統壹了本區地層系統,總結了本區火山巖和侵入巖的時空分布規律,提出了對本區基本構造格架的新認識;1: 5萬金牛片、高橋片初步劃分為區內火山巖相,並發現膨潤土、珍珠巖等新的礦化點。1:20萬神農架幅和巫溪幅已完成區域重力調查,面積4500平方公裏,物理點800個。湖北省江漢盆地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項目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階段已全面展開。通過橫向合作和產學研,長江沿線鎘生態地球化學評價、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城市礦山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洪湖濕地生態評價、數據庫信息系統建設等子項目野外工作取得了壹批階段性成果。
(四)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
抓住地質勘查社會需求增長的有利時機,全省商業性地質勘查技術服務經濟規模穩步擴大,服務領域逐步拓寬,經濟效益保持增長,社會影響增強。2006年,全省地勘單位簽訂商業性地勘技術服務項目數百個,合同金額2億多元。承擔的項目類型主要有礦產勘查、礦產資源儲量檢測、區域礦產資源規劃、礦山環境影響評價、礦山技術咨詢服務、建設項目上覆礦產調查、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建設前期地質調查、地質遺跡調查和地質公園規劃等。,但技術含量高、單筆合同金額大的礦產勘查項目比重有所上升。同時,省內外地質勘查技術服務市場也逐步擴大。省外主要針對西部市場,國外主要推廣周邊國家和非洲國家市場。
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2006年以276萬元資金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開展“埃塞俄比亞礦產地質調查”項目,中國在埃塞俄比亞礦產地質調查初步調查報告通過評審,並提交給埃塞俄比亞商務部和礦業能源部;埃塞俄比亞Gimbi-Nejo地區1: 25萬化探總體設計已上報商務部、國土資源部科技司和湖北省國土資源局,正在根據專家組意見進行修改。湖北省鄖西縣周公山銻礦、鄖西縣西溝錳礦、竹山縣牌樓銻礦等提交了多項礦權登記申請。完成了鶴峰縣向家山-九臺山錳礦地質預調查等8項礦權申報資料的修改、踏勘和檢查工作,為礦產勘查奠定了基礎。
(五)礦產開發情況。
該省地勘單位的礦產開發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省地礦局所屬地勘單位主要通過探礦權折股的方式參與礦山開發,年收益約為10萬元。在礦產品加工貿易中,省地礦局實驗研究院礦產開發公司開發生產的環形粘土、鑄造塗料、水性隔熱塗料、耐火原料等非金屬礦物深加工產品市場逐步打開,目前礦產品年產值約654.38+00萬元。
(六)工程勘察和建設的基本情況
2006年,全省工程勘察施工產值約9.28億元,其中地方地勘單位產值8.9億元,占總產值的9.595438+0%;中央直屬地勘單位完成產值3549萬元,占總產值的3.82%;其他地勘單位產值654.38+0.36萬元,占總產值的0.27%。
2006年,省地礦局工程勘察施工完成產值736543.8+億元(包括巖土工程勘察、工程施工、地質災害防治施工等。)並實現收入6.36億元。其中,省內產值4.85億元,收入4.42億元,省外產值2.28億元,收入654.38+0.85億元,省外產值654.38+0.8億元,收入0.99億元。
中化地質礦產總局湖北地質勘查院是我省以磷化工為主業的勘查單位。“十五”期間,地質工作開始走向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5年完成110工程勘查項目,產值400萬元,比上年增長50%。建成的“石油學院南區”榮獲荊州市優秀勘探成果三等獎和中國石油化工協會三等獎,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進壹步提高。2006年完成129個項目,合同總額450萬元。職工平均年收入2.5萬元,在崗率達到90%,比2005年有所提高。
三、我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的主要經驗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的印發,我省相繼出臺,我們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深化改革,突出加強地質工作,加快地礦經濟發展,積極推動湖北地質事業的全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積累了可取的經驗。
省地礦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富民、強隊、興局”為目標,以“調整結構、做強主業、培育主體”為主線, 以地質工作為立局之本,以礦產開發為強局之路,以科技創新為興局之策。 所謂“壹主三化”,就是堅持以地質勘查為主業,加快礦產開發產業化、建設項目集約化、多元經營產權多元化。通過有效整合全球資源,優化產業結構,進壹步理順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組建以地方和專業地質勘查單位為重要支撐,以地質調查院和環境總站為龍頭的地質勘查主業隊伍,發揮專業技術整體優勢,突出礦產資源勘查,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和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積極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做優做強地質勘查主業;以局礦業公司為投資運營主體,大力加強礦業權管理和礦產品開發,新增和運營壹批探礦權,控股和參股壹批礦山企業,實現礦產開發產業化;以本土建設集團為龍頭,以優質企業為支撐,調整經營戰略,瞄準重點項目,立足國內市場,拓展海外業務,實行專業化分工、區域布局、集約化經營,進壹步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份額;要努力盤活房地產資源,適度發展制造業和加工業,精心培育服務業,改革多元產權制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實現放開搞活多元企業。經過幾年的努力,該局隊伍結構更加合理,專業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市場競爭力更加強大。地勘隊伍正加速向主業現代化、輔業商業化、管理科學化邁進。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求生存,求發展,帶隊伍。壹是在保持地勘性質、地勘主業、地勘單位建制不變的前提下,局、隊拆分部分人員組建工程勘察、巖土施工、地理信息等地勘延伸產業公司開展相關業務,解決人員安置壓力,彌補業務經費不足。二是保持行業特色,穩定地質勘查主業,在國家地質任務未飽和、商業性地質市場未充分發育的情況下,針對公益性地質和商業性地質兩個市場,大力開拓地質勘查領域。通過努力,該局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地勘工作體制、單位建制、地勘隊伍骨幹力量,而且保留和提升了地勘及相關資質,確保了地勘主業平穩較快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和良好效益。
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抓住國家加強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有利時機,積極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註重學科建設,加大先進設備引進管理力度,大力推進基地建設,不斷擴大隊伍規模,進壹步加強技術力量,穩步提高在地質研究和地質生產市場的競爭力,切實發揮國家地質調查骨幹隊伍的作用和功能。
總結我省地勘單位改革經驗,有以下幾點體會:壹是有壹個團結堅強的領導班子。特別是在行業不景氣、單位生存發展困難的時候,更要充分發揮領導班子在進行改革中的骨幹作用。第二,從壹切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改革。第三,註意在改革中妥善處理國家、集體和職工個人的利益,兼顧各方利益。第四,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特別是維護地勘工作體制和在市場中求生存的關系,實現二者的同步協調發展。第五,地勘單位改革要按照有利於生存、發展和維護主業的原則推進。
四、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十壹五”改革發展思路。
(壹)加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
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以地勘單位為主體,引進急需的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加強設備和基地建設,建設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將省地質調查隊經常性支出及其他相關經費列為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切實保障其運行和工作;項目經費按實際工作量核定。
(2)深化國有地勘單位改革。
進壹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根據國家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有關規定,研究解決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改革過程中的問題。按照全省統壹的事業單位改革政策,落實國有地勘單位退休人員和職工的社保政策、地方補貼和房改政策;幫助國有地勘單位解決職工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債務過重問題;加快地勘單位分離辦社會的改革。
(3)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制度。
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礦(山)企業的積極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質勘查的機制。加大對礦產資源勘查的財政投入,充分發揮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進壹步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制度,主要用於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的前期勘查和找礦綜合研究。逐步擴大基金規模,收益來源於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業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等省級財政分成部分。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探。
(四)指導國有地勘單位勘查開發商業性礦產資源。
積極培育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主體,積極探索以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導向、商業性地質工作為主體、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地質勘查發展道路。鼓勵和支持國有地勘單位取得經營性采礦權,承擔投資風險,享有投資權;鼓勵國有地勘單位與社會資本和外資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公司和靈活多樣的勘查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礦山企業到境內外上市融資,培育和壯大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市場主體。
(五)加快地質人才隊伍建設。
將地質教育納入全省教育發展規劃,加大地質人才培養投入,依托我省地質院校,加強與部屬院校的合作建設。全面實施地質職工全員教育,推進在職職工在職培訓和青年職工學歷教育,有計劃地選派各類地質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地質隊伍整體素質,加快培養以重大項目為依托的高層次地質專業技術骨幹和復合型人才。建立我省優秀地質人才、地質找礦成果和地質科技進步獎勵制度,鼓勵地質科技創新,形成地質找礦成果不斷取得、地質科技水平不斷創新、地質人才不斷湧現的良好局面。大力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提高野外地質工作者待遇,完善天津市補貼政策,進壹步完善地質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和專家遴選機制。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探開發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六)推進地質科技創新
編制全省地質科技發展的長遠規劃,實施科技興地戰略,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機制,營造良好的地質科研環境。完善多渠道的地質科技投入體系,逐步增加地質科技投入,合理安排重大地質科技問題研究和新技術引進推廣經費,規劃重大科技重點項目向重大地質科技項目傾斜。積極開展重大地質問題科技攻關,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帶地質問題研究;組織應用新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開展重要礦種的成礦條件、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研究;大力推進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地質勘查和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創新;積極開展非常規油氣資源和尾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地下水資源和地熱資源開發、農業地質和城市地質環境等課題的綜合研究。加強省級重點地質實驗室建設,有計劃、有重點地提高地質裝備水平,采取措施提高現有地質裝備的利用效率,加快深部勘查、分析測試等高新技術和先進裝備的引進、開發和應用。
(7)擴大地質領域的對外開放。
積極推進省內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重點選擇資源勘查開發潛力大、資源互補性強、具備壹定投資環境的國家和地區,對我省嚴重短缺或投資回報顯著的礦種開展風險勘查。鼓勵國有地勘單位和有條件的企業到省外、境外開展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重點向資源條件較好、地質工作水平較低的西部省份和周邊國家和地區傾斜。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法律和政策環境,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廣泛開展地質勘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動詞 (verb的縮寫)對策和建議
地質事業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地勘單位肩負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地方經濟建設提供資源和基礎服務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必須進壹步加快改革和發展的步伐。針對當前地勘單位改革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提出如下具體對策和建議:
(1)進壹步落實相關政策,加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盡快落實以省級地質調查隊經常性支出和其他相關經費為重點內容的財政支出政策。根據2007年國務院批準的新的政府收支分類,這支隊伍的經常性支出將納入“壹般公共事務”的範疇。同時,每年固定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環境地質等公益性地質工作專項經費,滿足地質工作信息化、現代化需要的地質裝備更新專項經費,地質成果數字化建設和地質資料保護專項經費,基本建設專項經費。建議中央財政安排部分專項補助,用於省級地質調查隊建設。
(2)長期以來,由於政策原因,大多數地勘單位沒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職工的後顧之憂沒有得到解決,單位負擔沈重。因此,要爭取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解決職工(包括退休職工)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問題,以及地質隊入城和各項政策補貼問題。
(3)建議加快地勘單位資本積累步伐,改善職工生活條件。通過進壹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勘隊伍改革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對地勘單位持有的劃撥土地給予優惠政策,使之成為地勘單位可以作為資源經營開發的經營性用地,解決地勘單位經濟積累不足的問題。同時,要針對地勘單位的實際困難,給予壹定的優惠。切實解決職工住房貨幣化所需補貼資金。
(4)國有地勘單位在全面落實《關於深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改革的通知》(洛鳴[2006]694號)和《關於印發股份換股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管理辦法(試行)》(洛鳴[2006]695號)有關礦業權管理政策的基礎上,進行礦業權取得和礦山開發。中央和省級基金礦產勘查項目形成的探礦權轉讓收益分配比例向承擔項目的國有地勘單位傾斜,建議為轉讓價款的30%。
(5)以野外壹線為重點,切實加大省級地質勘探隊伍的裝備投入,改善地質裝備條件。根據實際需要,中央財政將對此類資金給予專項補助。中央財政每年安排壹定補助資金,幫助省級地質勘探隊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的問題。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勘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