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強大成本信息庫建設,實施動態預算管理。
實行概算動態管理,壹是各地造價管理機構要隨時關註造價信息市場的變化,建立大數據庫和預測模型,科學預測人工和主要材料(如鋼材、水泥、砂石等)的價格走勢,供概算人員參考,並在概算中反映出來,實現可控。以往的研究已經驗證了建築信息模型(BIM)在工程造價領域應用的可能性和數據管理優勢,但在工程造價管理實踐中,尤其是在市政工程建設領域應用較少。實際上,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是壹般建築項目所具備的,而BIM是以數字形式表達的。在BIM平臺中,可以充分享受人才機價格走勢等信息,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決策依據更加可靠;在項目的各個階段,各參與方的業務職責也非常明確,更便於動態管理。
2.加強設計招標的控制。
市政工程要把“設計招標”作為重要的造價控制手段,以“招標控制價”為核心,不斷加強設計招標管理,綜合考慮技術經濟效果,優化最佳設計方案。2003年7月1,2065438《新工程量清單》實施後,市政工程設立“招標控制價”成為國有資金投資建設項目的強制性要求。也對編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誤差在正負3%之間波動;與固定工期相比,當壓縮工期超過20%時,必須在招標文件中明確增加“超時費”。
在此基礎上,首先要完善設計招投標制度,使招投標環境公開、公平、公正,使設計單位更願意參與競爭;其次,在設計評標中,可以邀請建築經濟學家參與,將“價值工程分析方法”引入設計方案評審階段,避免設計方案評審指標簡單化,進行各種設置,以工程重要性為參考分配權重,更好地比較選擇最佳設計方案;三是加強設計施工壹體化,在設計階段逐步吸收施工企業參與,加強溝通協調,減少設計與實際施工的偏差,提高設計水平,最終有效控制工程造價。
3.根據經濟適用的原則選擇施工方案、材料和工藝。
從項目施工組織的角度來看,選擇合適的施工方案是最重要的。在工程造價中,施工方案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通常選擇施工方案有三個要素:壹是選擇重要分部(分項)的施工方法,二是確定施工順序,三是明確工程操作方法。只有施工方案合理可控,工程造價才能合理可控。所以首先要判斷施工方案是否可實現,技術是否先進。其次,判斷是否適應項目規模;三是判斷是否經濟合理;四是判斷是否安全。最佳方案是根據以上內容進行綜合比較,確保最經濟、最安全、最適用。此外,先進的施工材料和工藝有利於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工程進度,但是否選用還需要正確評價。
4.改革工程設計收費方式,探索建設單位激勵機制。
目前市政工程設計費有兩種選擇方式:壹種是每平方米的金額;二是占總投資規模的百分比。
其實各個設計院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只想把工程做大,而不不斷優化圖紙,導致工程造價居高不下。因此,改革工程設計收費方式勢在必行。實踐中,為鼓勵圖紙優化,宜實行優質優價的收費辦法,並設立“設計合理節約獎”。針對設計圖紙不能反映現場整體情況的情況,探索施工單位的獎勵機制,鼓勵其優化圖紙和施工工藝,這樣既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又能增加利潤,實現多方共贏。
5、施工管理網絡的實施
工程施工順序安排合理,重復性工作少,進度快,工程造價能得到有效控制。市政工程涉及面廣,施工單位交叉作業多,協同難度大,重復建設現象普遍。
在大城市,給排水、通信、電網往往在同壹地段重復開挖,利用計算機技術實施網絡化施工管理,會簡化流程。實行網絡管理就是總承包商制定切實可行的施工組織計劃,安排專人制定“工程進度網絡圖”,對所有進度進行及時監控、協調和調整,避免重復施工和擁擠。
相信經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對市政工程造價控制的五大殺手鐧有了壹定的了解。歡迎訪問仲達咨詢了解更多信息。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