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考上北大清華。
克裏斯蒂娜·黃磊扮演壹個壞學生的父母。方逸凡差點被老師勸留級後,老師給家長發信息:學霸* * *雷同。
差不多有十條:壹是家庭充滿愛和滋養;第二,我熱衷於學習而不是思考;第三,愛學習勝過愛生活...十、我相信有很多事情比成績更重要。
對比這十項,兩夫妻說:我們家這些都有。為什麽他的成績還是那麽差?
是的,隨便在網上搜壹下,類似這樣的教育類文章鋪天蓋地。......
家長看這樣的文章,對比自己的教育,結果越來越焦慮。
教育孩子的重點是什麽?
Ted上有壹個很流行的視頻,“成功的關鍵?Grit的特邀發言人安吉拉·李·杜克沃斯是壹位中國研究心理學家。
27歲時,她辭去了紐約壹份很有前途的企業管理顧問工作,選擇在紐約壹所公立學校教七年級學生數學。起初,她和其他老師壹樣,會給學生小測驗和考試,給他們布置作業,並在試卷和作業收集完畢後計算他們的成績。
她在演講中說:讓我震驚的是,智商並不是學霸和學渣的唯壹區別。有些作業做得很好的學生,智商分數並不高,而有些很聰明的孩子,作業和成績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這個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她很快意識到智商並不是區分那些成功的學生和那些努力但失敗的學生的唯壹標準。
我發現我最好的學生和最差的學生之間的差別不僅僅是智商。有些優秀的學生智商不是特別高;壹些非常聰明的學生在學校不太好。
教了幾年書,我得出壹個結論,我們的教育需要的是更好地理解學生和學習——從動機和心理學的角度。
在教育領域,我們最擅長測試的指標是智商,但如果在學校和生活中的表現不僅僅取決於妳能否學得又好又快呢?
於是,我離開了教室,開始研究兒童和成人在各種艱巨挑戰中的表現。
在每壹項研究中,我關心的是:誰會成功?為什麽會成功?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去了西點軍校。我們研究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下工作的新教師,預測哪些教師會在學年結束時留在崗位上。當然,哪些老師教過的學生成績提升最顯著?
我們與私營公司合作,預測哪些銷售人員能保住工作。誰能賺最多的錢?
?在這些非常不同的背景下,我們發現壹種特質可以很好地預測成功。
不是社交能力,漂亮的外表,健康的身體,智商,而是意誌力。
意誌力是面對長遠目標的熱情和毅力。意誌力是耐力的標誌。意誌力就是日復壹日的相信未來,不只是這壹周,不只是這壹個月,而是年復壹年,用心去努力實現自己相信的未來。意誌力就是把人生看做壹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
接著,安吉拉開始在芝加哥公立學校研究“毅力”這壹特質,並對數千名初中生進行了毅力論文調查。過了壹年多,她來看看哪些同學能畢業,結果證明那些比較有毅力的同學畢業的概率占絕對優勢。
即使在相同的可量化外部因素下,如家庭收入、標準化成績測試的分數,甚至孩子在學校能獲得多少安全感,有毅力的學生更容易畢業。
毅力不僅在西點軍校或拼字比賽中需要,在學校裏也需要,尤其是那些瀕臨輟學的孩子。
如何培養孩子的毅力?
如何調動孩子長期的積極性?
天賦無法讓妳持之以恒。我們的數據清楚地表明,有許多有才華的人不能信守承諾。事實上,根據我們的數據,毅力通常與其他因素無關,甚至與天賦的衡量背道而馳。
到目前為止,我聽說培養孩子堅韌品質最有效的方法叫做“成長思維模式”
斯坦福大學的Carol Dweck教授提出了壹個觀點。他認為人的學習能力是可變的,它隨著妳的努力而變化。
德韋克教授說,當孩子們閱讀和學習大腦及其在面對挑戰時的變化和成長時,他們更容易在失敗後堅持下來,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會繼續失敗。
所以,成長思維模式對培養毅力大有裨益。但是我們需要更多,我們必須拿出最好的想法和最強的直覺,我們必須實踐它們。我們需要衡量這壹切是否成功,同時也渴望從失敗和錯誤中吸取教訓,重新開始。
換句話說,只有變得更執著,才能讓孩子更執著。
換句話說,在加強孩子意誌力這件事上,家長和老師也要有不懈的意誌,用成長的思維模式教育孩子。
那麽什麽是“成長思維模式”呢?妳的基礎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培養的。即使人與人之間在天賦和資質、興趣或氣質上有各種差異,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親身經歷來改變自己的成長。
人類的真正潛力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類經過多年的熱情、努力和訓練,能取得什麽樣的成就,是無法預測的。
《小歡喜》前幾集,年級主任建議方逸凡和幾個紀的窮孩子留班(留級),幸好校長及時制止了這個計劃;然後,考試把學生分為打卡班、平行班、基礎班。
這種現象在現在的學校非常普遍,學生和家長都不禁覺得自己被貼上了標簽,甚至老師也是如此。他們認為基礎班的學生是差生,打卡班的學生是名校高考率的保證。
誓師大會上,宋倩要求英子保證高考成績在700分以上;英子在基礎測試中名列第二,因此她的母親宋倩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取消了她所有的娛樂時間和興趣項目。
思維模式固定的孩子被貼上差生的標簽,打卡班的孩子接受不了自己的壹點點差距。
我高三的時候,壹個尖子班的女學生,進了復旦大學半年,卻因為腦瘤去世了。醫生說病人是自我壓力過大導致的。
和她壹起上體育課的時候,發現她瘦的不正常。她每次做墊子運動,同學們都不敢挽著她的胳膊,生怕筷子壹樣細長的胳膊被我們不小心弄斷。漸漸地,關於她的信息就傳開了:每天尖子班的考試排名讓她無比恐懼,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雖然最後考上了名校,但被長期的壓力壓垮,在最美好的歲月裏離開了人世。
Roldwick的Carol Dweck教授說:壹個好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對學生和孩子好,還要有很強的忍耐力。
他們營造壹種充滿信任的學習氛圍,摒棄評判。這種氛圍是“我來教妳”,而不是“讓我來評判妳的能力”。
成長思維老師會教給學生什麽?教他們熱愛學習,教他們最終學會自學和思考,努力學習基礎。
當學生不必知道如何去做別人能做而又無法跨越差距的事情時,有成長思維模式的老師會把真相告訴學生,然後教他們縮小差距的方法。
好老師是能和學生壹起成長的老師,因為他感興趣的不是教,而是學。
前年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馬伊俐飾演羅子君的母親薛,具有典型的成長思維模式。
羅子君離婚後,面臨兩個工作選擇時,市場出身的羅媽媽從女性本能出發,做出了驚人的職業分析。
在高檔百貨買女鞋:工作很輕松,但是都是女客人,或者男的陪女的買鞋。單身男性少,結婚可能性渺茫。
調研公司:雖然辛苦,但是男同事多,結婚選擇多。
不得不佩服羅牧的成長思維模式。她對女兒婚姻大事的理性分析是有根據的。
成長思維模式的父母是通過行為體現出來的。她給孩子們的方法不僅讓他們樹立了高標準,而且使他們能夠達到這些標準。
羅子君中年成功靠的是成長思維模式。
為了得到兒子的撫養權,她立馬去找最基礎的服務工作。
子君在第壹次求職直接被刷,第二次超市便利店莫名其妙被客戶辭退後,並沒有氣餒和沮喪。
在賀涵的幫助下,曾經買過奢侈品的經驗優勢使她獲得了服務業的白領職位。
生活中,大多數女性很難做到這壹點。面試幾次之後,他們壹般都會回家。
雖然我這輩子不是公主,但我已經有了壹顆公主的心。天上的公主突然變成了降臨人間的灰姑娘。巨大的心理落差是不容易承受的。
在百貨公司,為了擺脫老金的糾纏,羅子君在沒有找到下家的情況下果斷辭職,沒有繼續在同類行業發展。而是去了更有挑戰性的咨詢行業,完成了人生質的飛躍。
通常35歲以後,人的思想固化,工作環境固定,生活圈子定型。人們總是對未知的世界充滿恐懼。
成長型思維模式不僅會尋求挑戰,還會在挑戰中成長。挑戰越大,成長的空間就越大。
現在上中學的孩子常見的沖突問題就是手機。父母壹旦看到孩子玩手機,就會全身冒火。
思維固定的父母壹般都是怎麽做的?
每當看到孩子玩手機,家長首先要勸、罵、沒收;孩子自然不肯被隨意擺布,開始爭吵,矛盾升級。
結果是:孩子偷看手機;或者備用壹部手機;甚至因為沒收手機,對學業產生消極抵觸情緒。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苦不堪言,紛紛找招。
成長思維模式的家長會是做什麽的?
了解孩子使用手機背後的動機;
學業壓力大,需要打遊戲放松,滿足休息的需求。
了解遊戲,為了和同學有更多的* * *語言,滿足交友需求。
看社會新聞和名人八卦,滿足探索好奇心的需求。
沒有學習動力,就用手機打發無聊,滿足有意義的需求。
......
當家長知道孩子玩手機背後的確切動機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
孩子需要休息放松,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遊戲時間;
孩子需要社交,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尋找這些信息材料,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談資;或者滿足孩子的欲望
孩子們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家長可以從微博、各種媒體、官方媒體收集各種信息,和孩子壹起討論。
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家長經常帶孩子接觸各種運動和講座,捕捉孩子內心的興趣;
......
孩子成長中的每壹個行為,都可以啟發家長去發現,去改變,去成長。
當妳決定改變的時候,想想妳要做什麽,妳要學什麽,或者妳要面對什麽。
先確定目標,再做具體計劃。妳什麽時候執行這個計劃?妳將在哪裏實施這個計劃?妳打算怎麽實施?考慮到具體細節。
這些具體的、可以想象的計劃涉及到妳做事情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這會讓妳保持高效率,增加妳成功的機會。
《小歡喜》中瑛子的母親宋倩,每天早上得知瑛子逃學的真相時,並不明白孩子逃學背後的真正原因,反而讓自己的情緒像火山壹樣爆發。
當英子告訴媽媽她壓力很大的時候,宋倩號啕大哭,“我不是壓力很大嗎?”?然後壹大堆抱怨像河流壹樣向孩子傾瀉而下,用所謂的“愛”的情緒再次控制孩子。
如果她能理解孩子背後壓力的成因,欣賞並保護孩子對天文的堅持,壹起為自己喜歡的大學制定學習計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助手,幫助孩子實現心中的目標,那麽孩子自然快樂也就來不及了,也就不需要爸爸所謂的庇護了。
《仰望》中的鄧超飾演壹個思維模式不斷成長的父親。
他對兒子說: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清華北大,而是為了培養思考的習慣和面對生活的勇氣。
父子在大雨中分離後,兒子被困在兇猛的洪水中,父親壹貫的成長思維模式開始起作用。他自己找了個盆,綁上手電筒,吹了聲口哨,終於得救了。
成長思維模式會壹直激發人的潛能。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篩選宇航員申請時,會拒絕那些經歷過簡單壹帆風順的人,而選擇那些經歷過重大失敗又重新站起來的人。
失敗對於成長思維模式的人來說也是壹種痛苦的經歷,但它不能定義妳,它只是壹個妳需要面對和解決並從中吸取教訓的問題。
有壹個143創造力研究者的調查:
傑出的人有壹種特殊的才能,那就是他們能把生活中的挫折轉化為未來的成功。
這種鍥而不舍、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也稱之為“毅力”,是成長思維模式的產物。
當父母用成長的思維模式教育孩子時,孩子就會接受這種思維模式。他不會遠離自己,會用同樣的思維模式考慮問題,面對未來,但會讓孩子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而且,有成長思維模式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潛能綻放需要壹段時間。
只要父母和孩子不斷共同成長,學渣也可以成為決定自己未來走向的人。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