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東嶽老師學過易經和佛學。這裏總結壹下對我們影響深遠的外來文化——“佛”。
說起來,佛教的誕生完全是由當地主流宗教“婆羅門教”促成的。由於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底層人民生活在脫離泥潭之中。王子出身的“釋迦牟尼”看不下去(好像主要原因是老婆們太醜不看?),毅然出家成佛。
用緣起論打破婆羅門的首因論,用萬法空論解釋吠陀天啟,用八正道消解犧牲的萬能,用眾生平等打破婆羅門至上論。後來阿育王把它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成為國教,從而崛起。
但佛教真正的發源地在中國。除了唐三藏四大師徒的巨大貢獻外,擁有四分之三突厥血統的李唐王朝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於漢族的非典型文化傳統,他們願意引進所有不同的文化,各種宗教相繼進入唐朝。佛教擊中了當時中國文化缺乏神學和邏輯的痛點,使其成為壹枝獨秀。
我第壹次了解到佛教是第壹個“無神論”的宗教。
想想無數供奉佛像和菩薩像的寺廟,都被中國人世俗化了。如果釋迦牟尼老人看到他們,妳會有什麽感受?
回到佛教的核心思想,大致可以總結為:四諦(四諦):苦、定、滅、道。
1,苦闡述第壹原理:生存即痛苦。生,老,病,死,怨,愛分離,誌,五取八苦。
2.真理集合完成的證明:據說壹切存在都是由條件集合而成,苦難也是如此。從十二因緣理論和輪回理論分析人生各種痛苦的原因和依據。
3.滅真,提出願景:“滅生滅死,滅苦滅悲”。闡述了破除貪苦,達到涅槃的終極解脫的道理。
4.道即解:說明達到涅槃的正確方法,即八正道(立三學戒智;破三毒,貪無明)。
用三發印章定義思想的“獨特價值主張”;
1,行無常。宇宙萬物都是由因果條件組合而成的,沒有恒定不變的固定狀態,而是在不斷的移動變化。
2.所有的法律都沒有自我。宇宙萬物都是因緣結合而成,沒有自性,也沒有支配性的自性實體。
3.涅槃無聲。當妳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時,妳就會擺脫煩惱和苦難,從無常到永恒,從痛苦到寂靜,了解宇宙的現實,把握真理。
綜上所述,難怪“佛教”如此強大,其完整的理論體系、證明體系、實踐指南,似乎真的超越了其他宗教的競爭對手。
佛教傳入中國,隨之產生了中國的壹個分支——禪宗。禪宗,從印度到中國,再到日本,從唐朝的東方大地到現在的美利堅,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1,中國底層文化的影響
僅從擴大的單詞和詞匯量3.5萬多來看,影響是相當低的。對後來的詩歌、書法、繪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中國的書法、山水畫開始講境界、講虛。
2.日本文化的滿禪。
日本的武士道,過去的書畫藝術,現在的茶道、柔道、劍道都是禪宗的表現。
藝術
日本宗教學者久松真壹在《禪與藝術》(1985)中將禪宗的藝術品格分為七種類型:參差、樸素、枯槁、自然、神秘、脫俗、寂靜。指出奇數比偶數更受尊重。他認為“粗中有雅”、“參差而不失力”、“虛幻的明暗”才是自然美,只能來自禪。
日本水墨畫最大的特點是畫面留有大量的“留白省筆”,這是基於強烈的東方“虛無”思想。觀眾如果不擺脫錯誤的思想,就無法感受到內容的豐富。通過白宇和存筆,在空曠的沙漠中從“虛無”中創造出壹種超越超自然事物的藝術力量,這是壹種隱藏著敏銳禪機的藝術形式。
武士道
武士道崇尚勇敢,鼓勵士兵去死,為君主服務,深受禪宗影響。禪宗的本體是它的“空觀”,要求人悟出真理。首先要拋棄壹切固有觀念,認識到世界是“虛無的”,“生死都是妄想”。在禪宗看來,生死觀是禪宗的第壹要義,“生不可喜,死不悲”,重要的是追求,是“心”。禪宗認為“生是夢,死是常住”。這種“生死與共”的思想,自然會迎合武士“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心理,視生死如無物,對武士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茶道
茶道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藝術形式,其“和”的思想後來被禪宗吸收,主張以淡泊無為的赤子之心去體驗和理解“佛如我”的“和合境界”。“尊”是“和”的孿生概念,茶道吸收了禪宗“心佛平等”的理念,並加以提煉,形成了“尊”的情感概念。“清”也是茶道和禪的意識。禪宗認為,“赤子之心”是“忘我之事”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佛我同在”的最高境界。
日本著名禪師鈴木大拙認為,禪對日本人性格的塑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整個大和文化都與禪息息相關。沒有禪,就無法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內涵。
他說,在禪宗和日本文化中,
“本質上,禪是壹種見性的方法,它為我們指明了掙脫束縛的道路。”
“禪宗提出的解決方案來自個人經驗事實而非書本知識。”
“所謂親身經歷,就是不借助任何媒介,直接把握事實。”?
3.喬布斯的禪道
“簡單”和“直覺”是喬布斯最常被提及的詞匯,也是他的核心理念。凝練與禪的空性,直覺與禪的見性,似乎是同壹個表達。
喬布斯與佛教結緣,始於日本著名禪師鈴木俊隆寫的《禪師之心》。後來,他長期參加洛斯阿爾托斯的禪宗中心,並與日本禪師乙川弘文(曾是鈴木順六的助手)成為終身好友。
2005年6月12日,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喬布斯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說,“最重要的是勇敢跟隨自己的內心和直覺。只有妳的心和直覺知道妳的真實想法。”
這些表情充滿了禪意。
因為禪宗的影響,喬布斯成就了美國最偉大的科技公司蘋果,生產了壹系列美國產品——東方簡約美學產品,與美國產品不同。
無論是在中國、日本還是美國,佛教的這種影響是如何造成的?這裏面有強大的邏輯力量在起作用嗎?
我做過壹些簡單的研究,但是沒有確切的答案。我只是覺得有幾個方向或者線索可以深入研究:
1,我們被什麽驅動:心?
我們的認知現在基本上分解為感性、知性和理性。
參考董越先生對生物進化的分析,歸納屬性的進化對應著人類的進化階段,似乎感性對應著腔腸動物(胃),知性對應著脊椎動物(脊椎),理性對應著人類(大腦)。這裏唯壹缺少的是壹個重要的器官——“心臟”。
器官“心臟”在感應屬性中除了供血和輸送能量真的沒有其他功能嗎?
但是,我們幾千年的文化表達,“心”是中心;想,心,心痛,放心,精疲力盡...
目標來自“心”,動力來自“心”,這就是區別。
當代僧人壹行禪師(Thich nhat hanh)有壹本名為《心力》(Heart Force)的書,他在書中寫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而這種力量能否得到充分發揮,取決於個人的修煉。
《喬布斯傳》寫道:“史蒂夫有現實扭曲場”,“當他在的時候,現實是可塑的,他幾乎可以讓任何人相信任何事。當他不在身邊的時候,這種力場會逐漸消失”以及“陷入史蒂夫扭曲的力場是壹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但正是這種力場讓他能夠真正改變現實。”喬布斯有壹種神秘而又極其強大的力場,強大到足以改變現實。禪宗不是說“心生萬物”嗎?
著名投資家李在《喬布斯、禪與投資》壹文中寫道。
長期沈思對喬布斯有多大影響?這是壹個根本無法量化的問題。
禪宗的開悟之道是去除壹切對邏輯思維和語言以及直覺自真的依賴。直覺超越了任何現象的阻隔,到達宇宙本身,從而實現了對時空、因果的超越,實現了對世俗世界中情感和事務的解脫。
這或許是壹個可能的答案。
2.靈界的熵減運動?
整個世界都在按照熵增規律走向無序,文化精神也是如此。現在的問題是信息爆炸,大腦神經系統和精神世界接受的信息噪音過大。因此,人們不斷地尋找減壓的方法。
休假,回歸鄉村,瑜伽,冥想,開始回暖,都是這種需求的表現。
人類的封閉系統壹直在增加熵,但更高層次的精神進化有沒有可能實現局部的“熵減”?因為精神想要進壹步發展,似乎必須有更強的篩選和簡化信息的能力(似乎是壹種主動的熵減能力)。而這些能力似乎也不是靠吸收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就能解決的。那麽,反過來呢?或許禪宗的“清凈心”“見性見佛”之道是壹個通道?
3.有沒有新的認識世界的方式?
按照董嶽先生的“漸弱漸補”原則,精神世界是物質世界存在的衰落所導致的補償性增益。
那麽,感應增益的方向是什麽呢?理想邏輯只有壹條路嗎?
直覺和頓悟是壹種什麽樣的存在?會不會也是壹種增益方法?
總結: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的基本精神是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個體生命與世界的聯系,尋求出路。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探索似乎並沒有停止,佛禪的思維方式或許是壹個巨大的思想寶庫,值得用全新的視野和角度去重新閱讀和審視。
推薦閱讀:
1,新工作,禪與投資
/p/26531725
2.淺析禪宗與日本文化的淵源
/wenhuashehui/7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