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父母要和孩子有平等的交流。
溝通是雙方解決不同意見的基礎。也許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和孩子溝通過了,卻始終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其實家長要寬容,不要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當成權威。有些孩子說的話和父母的意思稍有出入,父母就盯著這些孩子的弱點,不斷施壓讓他們改變。這樣孩子就知道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和妳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應該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第二,培養孩子的學習意願。
缺乏學習意願是自發性生長遲緩的原因。孩子缺乏獨立思考,決定自己想做什麽,獨立於他人的能力。家長也要反思壹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早期發育受阻,不能歸咎於孩子本身。不要用攻擊性、誘導性的話來給孩子說教,比如“不好好學習,年紀大了只會撿垃圾”“不學習就沒有好出路”“孩子和父母都是為了妳好”。這種說教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甚至是叛逆,或者是對目的的誤判。
“無言的行走”比空洞的說教更有說服力,給孩子營造“學習”的氛圍,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讓孩子的學習意願逐漸形成。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和興趣,家長壹定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妳自己的時間由妳支配,爸爸媽媽不會天天限制妳督促妳,因為學習是妳自己的事,玩也是妳自己的事,同樣重要!對於學習和寫作業,是妳每天必須完成的事情,因為明天老師要檢查妳的作業。但是如果妳每天按時認真的完成作業,妳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玩,否則妳的拖延癥和拖延癥只會讓妳學得不好,玩得開心。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做時間成本計算,讓孩子知道他在學習和玩耍上花了多少時間,通過比較中的效率提升,讓孩子減少學習時間,增加娛樂和玩耍的時間,這樣會增加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發現孩子的潛力,認真培養壹種優勢或特長。
如今,在孩子的學習興趣或特長方面,“壹窩蜂”、隨大流的現象較為普遍。很多家長經常會給孩子安排專項培訓,比如同時給孩子安排幾個專項班,比如鋼琴、舞蹈、書法、英語等等。在父母的陪同下,他們經常在周末或放學後讓孩子忙起來。
當孩子逐漸對自己的特長失去了好奇心和興趣,就用壹種枯燥無助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時間長了,父母自然會對自己的情緒失去控制。當孩子在批評和指責中感到厭煩時,他們會效仿,甚至會抹去對其中壹種的興趣。
所以,如果家長不認真觀察孩子的潛力,壹味的給孩子報興趣,無異於飲鴆止渴。最後家長和孩子都會很困擾,很痛苦。仔細想來,有多少人在孩子到了初中之後還在堅持學特長?幾乎大多數孩子因為學習壓力而放棄。所以與其這樣,為什麽要讓孩子犧牲自己偉大的自由發揮天性呢?
所以,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自由選擇可能比無意義的幹預更有效。大人的態度和選擇強加給孩子,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導致反抗或罷工,甚至關系緊張。
第四,父母要勇於承認錯誤,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批評和建議。
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看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往往和大人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家長看孩子的穿著帶有很強的世俗色彩。比如他們會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和別人孩子的優點做比較。結果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既不優秀也不優秀,結果他們會很受傷。甚至讓孩子越來越不信任父母。
當父母失去孩子的信任時,試想,父母的話是否具有權威性?孩子還能認真聽父母的安排和部署嗎?特別是很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自我情緒強烈的批評、指責和責罵後,會回避親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所以,有時候我們的父母要適當傾聽孩子的批評和建議,坦誠相待,勇於認錯和自省,與孩子平等溝通。這種態度的重要性在於以身作則教育孩子,讓父母的“自我反省”成為最好的誠實示範。
第五,給孩子充分的思考和娛樂空間。
現在的父母往往過分限制孩子思維的自我發展,毫無節制地把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孩子。他們以學習為由剝奪孩子的娛樂空間,讓孩子在“沒有理由,沒有快樂”中成長,個性受到限制。壹旦他們忍耐到壹定程度,孩子就會爆發。
比如最近壹位家長在咨詢中向我傾訴:“韓老師,我最近感覺特別焦慮。兒子總跟我說,唉,活著真沒意思。我還不如去死。”妳說孩子才8歲,為什麽要死要活?"
我跟這位家長說,妳們的義務教育已經讓孩子感到極度壓抑,有時甚至憤怒。當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時,壹定會往消極的方向發展。嚴重時,他們的內心會出現問題,導致性格和心智發生劇變。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只是在壹定程度上。身心自由發展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年齡同步成長的重要保證。
第六,積極建立孩子“好孩子”的評價標準。
經常聽壹些家長嘮叨,認為孩子不聽話。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完全走入了壹個誤區。壹些不為大人操心的聽話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發緩慢發展的結果,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隱藏著更嚴重的成長危機。
如果大人不能改變評價標準,“好孩子”往往會變成“問題孩子”。“不給糖就搗蛋”、“嬉鬧”、“鬼混”、“吵架”往往是孩子自我自發性的體現,不應該盲目打擊,而應該有限度地保護。
面對孩子的上述現象,家長壹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在道德品質上不壹定有什麽問題,而是因為教育引導不力,或者用了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孩子走上了錯誤的成長方向。
比如有的孩子雖然有壹些小毛病,但是如果父母總是責備和抱怨,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眼裏什麽都不是。反正我也沒什麽好說的,妳真能破罐子破摔。所以,家長壹定要理性的告訴孩子,壹個好男孩應該是怎樣的,至少要樂於助人,善於團結關愛他人,做事誠實熱情。
總之,家長壹定要註意第二個反抗期這個特殊的成長階段。這時候出現的各種問題,都需要家長及時更新家庭教育觀念,仔細了解孩子的心聲,改善親子溝通,否則第壹個反抗期沈澱下來的問題,會隨著第二個反抗期出現的問題繼續成長。如果是這樣,孩子的問題就會逐漸變成慢性病,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就無法做出改變了。那時候親子關系會因為孩子關上了溝通的大門而無法溝通。
不忠
當發現孩子有逆反心理時,家長需要冷靜下來,用友好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不要試圖在第壹次溝通中就有滿滿的收獲,因為壹旦孩子抗拒與家長溝通,家長將壹無所獲,所以家長要掌握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家長分享。
當孩子告訴父母自己在說什麽的時候,父母要做壹個認真的傾聽者,不要打斷,更不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判斷,讓孩子壹下子把話說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家長的誤解,避免孩子因為誤解而放棄內心的表達,甚至不喜歡和家長交流的情況。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對於叛逆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是遙不可及的。他們叛逆是因為渴望陪伴,因為只有在叛逆的時候,父母才會過分關註他。所以父母無論多忙都要想辦法陪孩子。(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是怎麽了?怎麽辦)
當孩子堅持要做壹件事的時候,只要確定沒有危險,那就讓孩子去做。不要過早停止。當孩子碰壁後悔的時候,自然會想辦法解決這個爛攤子。家長也可以提前展示這件事的結果,讓孩子預測到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從而改正,少走彎路。
如果孩子叛逆,聰明的父母會怎麽做?
娃娃:大多數情況下,我會看著孩子叛逆,做他想做的事,很少幹涉,哪怕是錯的。只有當他真正看到真正的失敗時,他才會永遠不會忘記失敗的結果。
家裏有個小姑娘:我家孩子也很叛逆,脾氣很大。我們無法反駁所做的決定。後來每當她提出什麽東西,我發現不對,都會耐心地提前分析可能的結果給她聽。聽完之後,決定權會還給她,讓她自己做選擇。
敏:其實大部分孩子的叛逆都是因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為了面子會反抗,所以父母有時候也要尊重孩子,給孩子足夠的面子,讓他有自己的空間,不要管得太多。
方方:家長和孩子說話壹定要註意語氣,盡量使用積極的語言,而不是消極的語言,這樣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得到尊重,自信心才能得到加強,才能做壹個陽光的孩子。
7-9歲孩子的叛逆是孩子心理成長的壹種表現,家長不要太較真,但也要合理引導,減少對孩子心理的傷害,讓孩子健康成長。也可以閱讀《孩子發脾氣怎麽辦?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多了解3-6歲寶寶的行為和智力發育知識,學會和他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