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學習工作不可或缺。向自然學習,了解世界,探索自然,就是“悟”。然後根據道來工作,也就是道和修德。所以《道德經》只說了兩件事,什麽是道,怎麽修。
在這壹章中,老子總結了“修德”的三個方面:壹是身體修養,如養生,傳統上稱為“養生”;二是修心,如“修心”,傳統上稱之為“性”的修煉,“性”與“命”的修煉是“人生雙修”,兩者都是生法,重在修身養性,重在道德修養;第三在於行為的實踐,側重於自然社會中的實踐活動,這是體育鍛煉後的入世規律。儒釋道以及當代教育都是按照這個順序進行的:出世修身,入世修行。如:年輕在家,在學校讀書,年老立誌步入社會。
身體修養就是老子說的:“知男守女是世界流。為世流,常德不離,歸嬰。”這句話集中在“男”、“女”、“流”三個字上“雄”是陽,在於發散;“女”是陰,在於收斂。時收時發,來來去去,就像壹條無盡的“溪流”,流走了,又通過大氣降水和地下泉水流回來。這就是“流”,來了又去,無窮無盡。
所以,修身就是施與取,收與送。只有陰陽平衡,才能生生不息。吃進去的要排出去,吸入的要呼出去。進不去就會有問題,便秘排不出糞便,發燒排不出汗,脹氣排不出氣。出院了就要補。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水,累了就休息。在身體內部,心血管系統也在放松,神經也在放松,肺部也在呼吸...所以,人太緊張時,肌肉緊繃,制約了筋膜肌肉的活動,就像緊張的呼吸短促,外界的能量進不來,所以受阻;人太放松了。他們的肌肉壹散,力量感就沒了,精力得不到釋放,也就懶了。所以太松了,就要收緊,就要克制,就像大腹便便,松松垮垮,飲食不足;太緊張就要放松,就像四肢長了個肉疙瘩,肌肉很難放松。
所以身體的修煉,就是要有進有出,有松有緊,有開有合,收發自如。只有這樣,身體才能像嬰兒壹樣,身體柔軟,皮膚細嫩,有無窮的力量和活力...這就是養生的“德”。(詳見《回歸嬰幼兒生活實踐與白話道德經典》第十章(中))
心中的修正就是老子說的“知其白,守其黑,為世風,為世風,常德不特,歸無窮。”“白”為陽,意為澄明,“黑”為陰濁。“與眾不同”的意思是清晰,“不可分辨”的意思是渾濁。世界是渾然壹體的,清明讓人認識“精衛”,了解根源和細節;渾濁讓人知道“精衛河匯流”,導向明確,整體清晰。每壹個瞬間,每壹個細節都是為了更好的了解整個世界,了解世界的變化,就像微觀物理學最終會回歸宏觀宇宙學,就像微觀細胞學最終會回歸生物學。
所以,越是清晰的事物,人們越是能看到“白”,越是要保留“黑”的整體,越是要理解整體的運作,把細節放到整體中去。這就是“非黑即白”的“世界風格”,就像我們常說的“不易混淆”。真的是“迷茫”嗎?不會,“迷茫”就是用更廣闊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壹切,從而淡化壹時的得失。這樣,以整體為整體,以“世界風格”為“世界風格”,無論是曲折還是失敗,都只是世界流轉的壹角,所以是“回歸無限”。“無限”,無四,往返,故無極。
當我們把“心”與“身”結合起來時,從“人生修養”的角度來看:
“心”是陽,代表思想的發散,發散是可以分辨的,所以可以理清黑白,但是發散大了就變成妄想了。就像我們的思想,我們努力了壹段時間,卻不小心想到了煩惱,做了白日夢,於是我們說了“天馬行空”,“精神上”,於是我們說了“過去”,想多了,頭腦就收斂少了,陰陽平衡就被破壞了。
“體”是陰,代表身體的收斂。我們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來保證身體的正常運轉,比如喝水,呼吸,吃飯。但是,喝酒的時候,我們想喝點酒,抽煙的時候,我們想點香水煙,吃飯的時候,我們想嘗遍天下美食,我們想收錢、收物、收人心。這樣,如果妳魯莽行事,行為規則就會少,身體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
心裏想多了,專心工作的時間就少了,也就釋然了。想想自己的理想是否過於遠大?看妳對自己的想法是否勝任。看看妳的身體能不能堅持住。讓內心的思想回歸自然本分,回歸客觀現實,讓心成為“本心”。當發散的思想與全身的客觀實際緊密結合,“身”與“心”融為壹體,陰陽平衡。
同樣,如果身體輕易得不到滿足,就會被眼、耳、鼻、舌所困,身體“固腹”的本分也就忘了。人會不幹凈,身體會成為外物情欲的奴隸。五株七傷來了,任性多了,需要克制自己的言行。想想自己的初心,看看自己的身體,看看自己的行為,再看看周圍的環境。賺錢養家的“初心”是否已經變成了單純的“拼命錢”而忽略了自己的家?曾經立誌報國的“初心”是否變成了“得過且過”,忘記了自己的國家?所以,找到自己的本心和初心,用心去克制自己的肉體欲望。這樣,妳的身心就會合而為壹,陰陽平衡。
當發散的“心”受到自身環境的約束時,它就會堅實、客觀,就會形成“意”,心的實用主義就是“意”。當身體魯莽,得到“心”的指引,行動就有了目標,就形成了“野心”,行動的方向就是“野心”。然後,心用在壹個地方,力用在壹個地方。心的陽和身體的陰之間的平衡成為壹種“意誌”。
而這種意誌是進入社會,盡自己本分的關鍵,也就是老子講的行為實踐。他說:“知其榮,守其辱,是為亞瑪該。對天蓋來說,常德足矣,歸樸。”“谷”和上面說的“溪”是壹樣的。當壹個人克服了身體外物的欲望,克服了心靈感性的白日夢,自然就克服了榮辱得失。榮辱呢?得失呢?我心不改,我誌在必得,榮辱得失只是我矢誌不渝的插曲,何必在意。陰陽往復,自有循環。光榮就是光榮,屈辱就是屈辱。我心所欲,我意所在,我誌所指,不忘妳的主動胸懷,矢誌前行,榮辱不驚,永遠自滿。正所謂“治病不要錢”,目的是治病,錢要放在壹邊。
當身體、心靈、行為都能自由收發,陰陽平衡,德性就會完善,所以老子總結為“常德足矣,返樸歸真。”“樸”的未雕琢的木頭,自然是原貌。如果“飄”散了,就是“陰陽”,就是上面說的修身、養性、修行的方法,就是“氣”。我們說壹個人的“分寸”,無非是心性的平衡,可以通過壹陰壹陽化解;我們說壹個人大器晚成,無非是他懂得陰陽之道。所以,修德的方法都在“陰陽”之中,所以“聖人用之,則為官,故制不削”,“不削”也不分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