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蕪湖卷煙廠發展史

蕪湖卷煙廠發展史

蕪湖卷煙廠成立於6月8日1949+01。它的前身是私營的“長江煙廠”,壹年只生產462盒香煙。1950年4月,經營不到半年的長江煙廠在與本市10多家卷煙廠的競爭中瀕臨倒閉。蕪湖市政府向長江煙廠註資,企業性質變更為公私合營。1951 4月,長江煙廠更名為新中煙廠。1951年8月,因民營人員退出,企業變更為地方國企。

6月中旬,1954,蕪湖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新中煙廠也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保護國家財產,全廠工人日夜抗洪,把機器設備、原輔材料運到雞毛山,搭起蘆葦棚,恢復生產。此後,國家加大投入,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技術創新成果得到了廣泛應用。到1959年,新卷煙產量達到7萬盒,工業產值上升到2027萬元,實現稅收利潤1104萬元,分別是建廠初期的154倍、153倍和160倍,企業進入發展期。

為進壹步擴大生產規模,新中煙廠於1962年6月搬遷至烏石路135號。1964期間,國家對卷煙行業進行集中管理,新中煙廠歸中國煙草工業公司所有。同時更名為國有蕪湖卷煙廠,為央企。人事和財務由中煙公司掌控,設備和原料由行業統籌安排。企業管理步入正軌,生產形勢不斷發展,各項經濟技術指標有了很大提高。

“文革”期間,蕪湖卷煙廠內部組織癱瘓,管理失控,企業效益壹落千丈。1968年,企業利潤由1966年的1210000元變為虧損710000元,上繳稅金也由2050萬元減少到1080萬元。1970 165438+10月,中國煙草工業公司撤銷,蕪湖卷煙廠劃歸蕪湖市管理。

從1972開始,蕪湖卷煙廠進入整改提升期,先後組織7組人員3次赴杭州(煙廠),開展對口學習,進行全廠全面整改,使企業重回正常軌道,當年扭虧為盈。1973,兀顏姓達達設備翻了。經過壹年多的努力,首次實現了連續卷煙生產工藝,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1976年年產量超過20萬箱。

隨著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煙草行業迎來了改革的春天。1981,中國煙草總公司重組。蕪湖卷煙廠再次被劃為央企。對產、供、銷、人、財、物實行集中統壹的管理體制。企業從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實行“聯產計酬”經濟責任制,打破了沿襲多年的“大鍋飯”,進壹步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卷煙進入了快速發展的快車道,企業日新月異。

1981-1985期間,國內卷煙市場供不應求,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蕪湖卷煙廠抓住機遇,集中力量建設年產20萬箱高檔卷煙車間,產能迅速擴大到50萬箱。為解決原料供應不足、銷售市場狹窄等問題,蕪湖卷煙廠與上海卷煙廠簽訂了卷煙聯合加工協議。此舉拉開了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煙草行業橫向經濟聯合的序幕。1982年蕪湖卷煙廠產量上升到41.3萬箱;1985年產量達到512000箱,從中型企業躍升為大型卷煙加工企業。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檔卷煙的消費需求日益旺盛。蕪湖卷煙廠敏銳地捕捉到市場變化,把穩定產量、保證質量、調整結構、提高效益作為新時期的發展重點。* * *投資2.68億元進行“八五”技術改造,建成高檔卷煙生產車間,引進Passim、B1、Bo、GDX2等近30臺套高速卷煙包纏包裝機,卷煙包纏生產線工藝裝備水平躍上新臺階。為降低箱裝煙葉消耗,提高卷煙內在質量,增加產品科技含量,蕪湖卷煙廠投資6000萬元,引進1條國產570 kg/h二氧化碳膨脹煙絲生產線和重新購置兩條150kg/h薄片生產線,並投入巨資更新企業科研和檢測儀器設備,新增費爾奇納20道煙機、惠普色譜儀等先進儀器。蕪湖卷煙廠在提升“硬件”的同時,積極註重“軟件”的配套工作,加強科技人員和技術骨幹的強化培訓,努力發揮高科技投入生產經營的效率,尋求科技理論與企業實踐的最佳結合。目前,蕪湖卷煙廠已初步解決了引進設備的消化吸收、生產組織模式的轉變、現場管理的升級、人力資源的配置等壹系列問題,企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迎客松、唐生、都寶等骨幹品牌產銷率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市場覆蓋面迅速擴大,經濟效益穩步增長。短短四年(1995-1998),蕪湖卷煙廠實現稅收利潤42.3億元,占建廠50年實現稅收利潤總額的38.6%。

1989年,蕪湖卷煙廠在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推薦的“100中國最大工業企業”中排名第62位,在安徽“工業50強”中排名第3位。1995年在國家經貿委、國家統計局評定的“全國經濟效益最好的500家工業企業”中排名第92位,在全國煙草行業排名第13位。1996,被國家煙草專賣局認定為“10%全國煙草行業重點技術改造企業”。1997,被國家經貿委認定為全國512重點企業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