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展現悠久的印刷文化歷史?

展現悠久的印刷文化歷史?

作者:黃經緯

從書報到紙幣,印刷與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印刷博物館位於北京大興區,展覽面積55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博物館。在這裏,觀眾可以了解印刷術的發展歷史,看到各種印刷工藝的成就,感受到印刷術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

中國印刷博物館序廳:正面為輪式排版托盤,背面為孟茜筆談。

宋刻本《春秋》。

以及新印刷廠印刷的1920版* * *生產黨宣言。

馬背上的印刷機。(本文圖片由中國印刷博物館提供。)

繼承古人的智慧

中國印刷博物館設有“印刷東方——印刷根在中國”、“印刷世界——學習印刷與文明”、“印刷機珍品——中外印刷機械設備展”三個常設展覽。“印刷東方”展覽介紹了中國古代印刷的起源、發展和傳播。

書寫和造紙是印刷術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考古研究表明,大約4500年前,中國文字從萌芽到形成。東漢蔡倫發明了技術完備的造紙術,植物纖維制成的紙成為文字的絕佳載體。在博物館裏,展出了壹幅由畫家啟功捐贈的唐代經書。黃色的宣紙上寫著漂亮工整的字,歷經千年依然清晰,體現了唐代高超的造紙技術和書法造詣。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是傳統文化的瑰寶,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雕版印刷起源於隋唐,宋代達到頂峰。雕版印刷的書籍版式、字體、紙張、油墨、裝幀形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書籍審美文化。北宋刻本《通典》、南宋嘉定西漢會議、元代杭州宣和博古圖集、明清刻本詩集...壹本珍貴的古籍反映了宋代以來雕版印刷業的發展。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宋代刻本《春秋》。

該書宋版刻工精良,紙墨俱佳,世所罕見。被譽為“壹頁宋版壹金兩金”。中國印刷博物館收藏的南宋末年杭州精致版《春秋》是中國特有的壹部書,是儒家經典的國寶,極為珍貴。

這部《春秋經典傳》開本宏大,布局寬敞,頭足寬闊。每半頁8行,每行17字,字大如錢,和今天的初數大小差不多。板框左右各有兩行,板中心有兩條魚尾和壹條白口。在底部,有14雕刻師的名字,如劉文和詹洲。字體為楷書,雕刀法嚴謹,不失文字之美。如果每頁底部沒有刻工姓名,幾乎無法區分不同刻工的作品,體現了宋代刻版印刷技術的巔峰。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印刷史上的又壹個裏程碑。據《孟茜筆談》記載,北宋時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在展櫃裏,壹個長方形的盒子裏裝著壹組形狀像印章的小方塊,這些方塊是從畢升的工藝中復制過來的。膠泥活字是最早的活字。明清時期,活字的材料更加多樣,木、銅、泥、錫、鉛並用。

元代王鎮發明的輪轉排字盤,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展廳裏再現了輪式排版托盤的使用場景:寬闊的圓形轉盤上,整齊地擺放著許多木制活字,旁邊的工人正在轉動木制托盤,尋找需要使用的活字。旋轉排版盤是世界上最早的排版機械設備,它將木制活字按韻型排列在木制轉盤上。通過旋轉木托盤,工人可以邊坐邊取出需要的字,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

講述壹個發展故事

中國古代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西方,對西方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近代西方工業化印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

清末美國長老會出版的《地理問答》、1920新印刷廠印刷的* * *產黨宣言、1934膠印的彩色月刊《藝術人生》創刊號...在“出版世界”的展廳裏,壹件又壹件展品反映了近代西方印刷術傳入中國後的影響和中國民族印刷業的崛起。

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成為民族印刷企業的傑出代表。展廳中央有壹臺1929制造的手動印刷機。黑鐵機身簡約低調,但鑲嵌在上面的銅銘牌卻顯示了它的特殊性——1932年“壹·二八事變”後由商務印書館從廢墟中清理出來,見證了民族印刷企業在戰火中的重生。

20世紀30年代初,革命根據地印刷廠的建立,拉開了紅色印刷業發展的序幕。壹臺小巧輕便的木制印刷機引起了教務老師的註意。它只有壹個小行李箱大小,重量超過30公斤。拆裝容易,壹個騾子就能拉走。它是為了抗日戰爭時期遊擊辦報的需要而制造的,被稱為“馬背上的印鈔機”。展廳裏還陳列著革命根據地印刷出版的報紙和書籍。這些紅色文物講述了老壹輩印刷人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艱苦奮鬥、不懈奮鬥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印刷企業和紅色印刷廠組成了新中國印刷業,成為新中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

為促進漢字印刷技術的發展,國家重點科技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於8月啟動,1974。北京大學王選教授作為“748”項目的技術總負責人,主持研制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通過點陣和計算對漢字進行壓縮,使計算機能夠識別漢字,解決了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出版相結合的問題。從此,中國印刷業告別了“鉛與火”,進入了“光與電”的時代。

“748”項目的請示報告、王選的研究手稿、激光照排系統的樣機、利用原理樣機成功排出的第壹本樣書……都見證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誕生。5月22日的經濟日報1987也在館內展出,這是激光照排技術應用於中國報業的首例。旁邊是《經濟日報》用的最後壹句套話,默默訴說著中國印刷業從鉛火到光電的轉變。

體驗印刷文化

走進“印刷機之寶”展廳,各種印刷機械設備令人大開眼界。1892奧地利生產的活字鑄造排字機、手動排字機、石版印刷機、1926美洲動力公司生產的世界上唯壹的雙全張雙色膠印機...這些機器最早的是1865,最晚在90年代初就覆蓋了印前、印刷、印後加工全流程的需求。

磨墨、刷墨、拓片、拾紙,在紙上呈現精美的生肖或節氣;根據《天工吳凱》記載的造紙流程圖,用槌、盆、紙簾、擦拭器等工具手工制作壹張紙...在博物館壹樓的互動體驗區,有趣的互動體驗項目讓年輕人感受到傳統印刷文化的魅力。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印刷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做好展覽、宣傳和教育工作,先後推出了“中國印刷之光”、“館藏印刷萬象木版年畫”等原創巡展, 舉辦建黨壹百周年印刷出版展、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印刷成果展等專題展覽,為公眾提供紅色主題參觀、黨史學習課等服務,發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在博物館裏,觀眾可以體驗古代的造紙和制扇、十二生肖的雕版印刷、古詩的活字印刷、年畫的彩色套印、線裝書等。,並制作自己的傳統文化禮品帶回家。此外,中國印刷博物館還開展了“我在博物館的壹天”、“印刷博覽會進校園、課程進課堂”、送展進社區等活動,使印刷文化以多種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中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黃經緯)

如果妳對自考/成考有任何疑問,不了解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了解自考/成考地方政策,點擊最下方咨詢先生官網,免費獲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