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應團市委邀請,臺灣委派我和泉州五位頗具影響力的心理咨詢師緊急開設“健康心靈,* * *抗疫”專題專欄。幾年前,我壹直在學習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有了壹定的知識儲備,和專業老師的交流壹直順暢無阻。因為妳要為愛說話(大愛)。這壹周我也有壹些經歷,想和大家分享壹下。
周壹采訪的嘉賓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泉州綠色家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劉喜清。
分享主題:“疫情防控中解鎖青少年學習能力發展的九大步驟”。
劉西慶老師:通過“目標導向九步走”,讓孩子在這次疫情中輕松、獨立、有效地玩耍,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僅玩得好,也有助於學習。
壹是要和孩子達成理解;
第二,和孩子壹起探索和掌握新的能力;
第三,和孩子壹起尋找盡可能多的支持者。
第四,邀請支持者寫下他們的鼓勵。
第五,提前策劃慶典。
第六,模擬練習能力可能遇到的挑戰,反復練習。
第七,約定提醒方式。
周三采訪的嘉賓是泉州師範學院副教授、心理學博士陳怡華。
分享主題:“疫情下的自我心理防護”。
特色:1。疫情防控期間怎樣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陳怡華老師:
第壹,接受負面情緒;
其次,適當發泄,轉移註意力;積極的自我暗示;
最後,改變認知。危機,苦惱+轉折點
?當然,如果通過以上四個步驟仍不能調整到較好的情緒狀態,就要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
人體的免疫力是我們抵禦病毒的天然屏障。提高我們身體的免疫力,不僅要註意身體健康和體育鍛煉,還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身心互動的原理。?
特色:2。對孩子成長的建議。
陳怡華老師:
在很多家長看來,成長更多的是指學習。套用《非誠勿擾2》裏說的“活著就是修行,只有生活才是壹種殘疾”,只有學習也是壹種殘疾。要引導孩子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習慣,培養樂觀大度的態度;另外,現代社會人和國家是息息相關的,從這次疫情可以知道,所以壹定要發揚家國情懷,胸懷天下!有了良好的心態和家國情懷,孩子就能克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找到自主學習的動力。?
周四采訪的嘉賓是泉州師範學院兼職副教授、心理學博士、泉州神和醫院院長陳。
分享主題:“疫情下的心理咨詢”
精選:能給大眾介紹壹些簡單實用的心理咨詢方法嗎?
陳老師:
1,專註做事不造謠。在查明真相之前,不要散布謠言,添油加醋不實信息。這就是《閑話止於智者》中的智者。要做到這壹點,妳必須讓自己感同身受,而不是壹個冷漠的旁觀者。
2.豐富生活情趣,減少壓力。心理減壓是指通過身心放松,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交談、閱讀、音樂、幫助他人、休息和鍛煉都是心理減壓的有效方法。比如妳可以找壹個空曠的地方,盡量大聲喊1到2分鐘,然後慢慢平復心情,邊慢慢走邊聽壹些輕柔抒情的音樂,這樣妳會感覺舒服很多。
3.勇敢說話,放下包袱。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把自己的不滿、負面想法、感受和困惑毫無保留地向家人或好朋友傾吐出來,這樣妳會覺得心裏放下了壹塊大石頭,感覺很輕松,同時也會得到解脫。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壹。
4、轉移註意力避免刺激。盡量避免導致心理困難的外界刺激。建議妳減少刷微信朋友圈、聊微信群、看微博相關內容的頻率。如果妳有壹個有抑郁癥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病史的朋友,特別需要提醒他(她)這壹點。
5.積極的行為可以緩解壓力。壓力可以通過創造積極的壓力行為來緩解。比如“捐贈”就是解決心理壓力,尋求參與的壹種方式。公開展示的捐贈行為,可以形成互助互幫的氛圍,有助於緩解“個體孤立”的壓力。同樣,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也有助於緩解心理壓力。
6、換個角度緩解情緒。有時候,同樣的現實或情境,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可能會造成負面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而從另壹個角度看,可能會找到積極的意義,從而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在審視、思考和評價壹個客觀的現實情況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會淡化負面情緒。
周五的訪談對象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泉州市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指導中心講師,浮石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潘佳陽老師。
分享主題:“借助疫情與孩子談TA的未來”
專題:關於談論價值觀和生命的意義,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什麽?
潘佳陽老師:
這兩個字很多,比較大。對於青少年,我們可以簡單總結如下:
妳認為什麽是重要的?
妳為什麽而戰?
妳想要什麽樣的生活?
學習取向和職業取向包含價值觀。希望家長能引導孩子認識到,學習不僅能取得優異的成績,還能豐富知識,鍛煉思維能力。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是壹種貢獻社會,尋求自我價值的方式。
我們常說,不應該把學習成績作為唯壹的衡量標準。雖然我們壹直在呼籲,但說到做,可能做得還不夠好。因為家長可能會覺得不強調學習可能會讓孩子不那麽重視學習,但現實是現在很多家長過於強調學習成績。
記得2016,北京大學教授徐凱文提出了“空心病”這個詞。很多心理有問題的孩子壹直都存在,但是這位老師用了壹個更形象的詞來提醒大家註意這個問題。空洞是指學生沒有方向感,不知道學習和生活的意義是什麽,有強烈的無意義感和孤獨感。
我們的社會和家長有部分責任。父母作為壹個有經驗的人,壹個更成熟的人,需要讓孩子擁有更有利於他們快樂成長的價值觀。如果他們只停留在物質和功利的角度,壹旦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經歷挫折,他的功利和物質信念就會崩塌。他不知道還能依靠什麽。如果孩子有更高的理想信念,他就會知道挫折只是暫時的,挫折並不意味著那樣。我希望在父母的影響下,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溫暖純真,追求愛和自由的孩子。
周六采訪的嘉賓是央視家庭青春紀錄片《鏡鑒》首席心理顧問、武漢五堂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陳家中先生。
分享主題:“如何在疫情中對自己感到恐慌”
選擇1,長時間呆在家裏,可能會出現什麽不良的心理狀態?如何檢查自己?
陳家中老師:
突然變得沈默;作息混亂;陷入網癮等。;瘋狂獲取疫情信息;堅持外出,不戴口罩等。顯得困惑、不解等。,有了以上問題,可以通過自查來關註壹下。
選擇二:如何處理?
陳家中老師:
1,休息充足;2、作息規律;3.適度了解疫情信息;
4、定期及時的家庭溝通(壹、傾聽?b、* * * *情感C、欣賞D、* * * *同議);
5.有用提示(A、遊戲B、故事);
?6.如有困難,撥打心理熱線尋求專業幫助。
感謝老師們特殊時期,抽出寶貴的時間,無私的分享了壹個星期。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