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涉及的領域
文化產業的範圍如下:1。圖書、報紙的出版、制作、發行等為公眾提供物質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活動。2.提供公眾可以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化演出服務等。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服務,如文物和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和社會團體活動等。4.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需的設備和材料的生產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5.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需的設備和物品的生產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的生產經營活動。6.其他與文化和娛樂有關的活動,如工藝美術和設計。文化產業的定義因為文化產業是壹個比較新的概念,所以關於什麽是文化產業,眾說紛紜。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文化部組成的文化產業聯合調查組於2001對我國部分省市進行了實地考察,在總結各省實踐的基礎上,認為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產業。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和公益事業已經成為文化建設的內容。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藝術、文化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旅遊等領域。我覺得這個定義比較符合實際,也基本符合國際經濟學的探索。將文化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國際國內學術界和政界的壹種認識。但是,對於兩者的區別還缺乏深入的探討。有些學術論文、新聞報道、政府文件、領導講話都不是很嚴謹,有很多重疊的地方。有些文化既屬於文化事業,也屬於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壹個概念,有壹個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文化工業,這是眾所周知的。當時歐洲知識分子將美國文化稱為“文化工業”,並采取嚴厲的批判態度。第二階段,以1990時代華納公司合並為標誌,美國開始對各類媒體實行“放松管制”的政策,導致了像時代華納公司這樣的文化產業組織的大規模合並趨勢,並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這使得壹些歐洲國家,如法國,在文化上感受到威脅,於是提出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應對策略。第三階段,最近討論很多。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新經濟發展,世界各國都把文化發展戰略變成了國家發展戰略。文化發展,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至少是那些已經下定決心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國家。我們可以把文化意義的創造和生產作為文化產業的基本定義,並根據這種生產的不同環節,區分為“文化意義本身的創造和銷售”、“負載文化意義的產品的復制和傳播”、“賦予壹切生產活動和產品文化印記”三種不同的定義。當最後壹個定義出現在社會生活中時,揭示了壹個重大發展趨勢:知識經濟推動的全球化已經進入“後工業時代”,非物質符號的交換和消費成為超越民族國家的典型增長領域,文化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領域。上述概念有其相應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現代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也有相應的國家。第壹個概念是最傳統的。像中國這樣的國家還是用“文化藝術機構”來指代文化產業,所以可以歸屬於它們。第二個概念是進入工業社會的產物,尤其是在本世紀形成的。由於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在普遍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它被作為壹種市場保護措施提出來。歐洲國家的文化產業政策就是這樣形成的。第三個概念其實已經接近文化產業概念的消解。提倡這壹概念的國家,實際上意味著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知識經濟”的主體,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美國的文化產業就不用討論了,因為美國的文化傳媒巨頭無人能及。文化產業的概念本質上是為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服務的。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實質上就是借助國家政策的力量,以超常規的方式支持壹個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和轉型。沒有意識到這個意義,就不能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文化產業的三重定義,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已經表明,世界經濟發展經歷了壹個文化與產業不斷接近,甚至重疊或融合的過程。這說明發展文化產業,有意識地采取相應政策,使文化發展與國家經濟建設同步,已經成為壹種趨勢和大勢所趨。具體來說,國際產業發展呈現以下基本趨勢:1,傳統產業的服務化:對產業發展的描述通常是所謂的“第壹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濟現代化程度用“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即服務業的發展程度來表示。目前,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80%的GDP來自服務業,服務業在傳統制造業中占主導地位。美日近十年經濟發展差異分析(見參考消息2000年04月10)認為,近年來美國經濟與日本經濟的差異在於服務經濟的發展程度;2.知識型服務業: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僅在於服務經濟的總比重,還在於服務經濟本身性質的變化,知識型服務業日益占主導地位。同樣是服務經濟發達的國家,美國與其他國家(如歐洲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的服務經濟越來越具有“新經濟”的特征,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服務業成為美國經濟的驅動力。其中,尤其是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絡經濟”發揮了主要作用。美國商務部估計,電子商務已經影響了30%的GDP。(見參考消息,2000年4月7日);3.知識產業中的人類文化。進壹步分析表明,在以美國為代表的最發達國家,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起主要推動作用的“知識型信息服務業”中,人類文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現代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知識型服務業的主體。比如說。在美國,文化娛樂產業(如影視、音像)已經成為最大的出口產業,在中國也日益成為促進和覆蓋國民經濟所有產業部門的超級產業部門。4.文化產業網絡化。就文化產業本身而言,隨著技術基礎越來越轉向多媒體數字技術,經濟基礎越來越轉向網絡經濟(現代風險資本市場),它越來越超越傳統文化產業的面貌,成為對傳統產業具有支配性影響的力量,對改變經濟的整體面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傳統經濟是服務型的,服務經濟是知識型的,知識經濟是人類文化,文化產業是網絡化的,這構成了國際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未來的“新經濟”是“有人類文化的知識經濟”。當代文化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巨大。國際產業的發展有其內在的邏輯順序,但在這種階段性發展過程中有兩個日益突出的特征,即“空間上的邏輯疊加”和“時間上的加速”。前壹個特征是指由於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往往是前壹階段的發展沒有完全完成,後壹階段的發展“疊加”在其上,前壹階段發展的必要性降低,於是根據後壹階段歷史發展的需要重新組織經濟發展的邏輯關系(例如網絡出現後,報紙、雜誌、廣播、電影、電視的重要性下降);後壹個特征意味著新技術的發明和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是落後的國家,越能直接利用最新的技術成果,使其產業升級速度越來越快,經濟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表現為不需要按照原來的規模投資傳統產業)。於是,就有了壹種可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落後的國家可能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越來越和先進國家站在同壹起跑線上。這可以成為“後發優勢”理論的壹個理由。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文化發展戰略的意義,在我們這樣壹個“後發現代化國家”中,合理安排我們有限的社會經濟資源。從以上來看,我國經濟管理部門應該扭轉指導思想上的壹些傳統認識:1。“中國是資源貧乏國家”的傳統觀念應該改變。因為僅僅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來看,中國是壹個人均資源極其貧乏的國家,但是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我們有著五千年不間斷發展的歷史,豐富的文物古跡,鮮明的文化習俗,這些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會越來越有價值。中國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資源大國。僅以旅遊業為例,中國的歷史文化遺址正日益成為國際旅遊勝地,其潛在價值不可估量。在“新經濟”時代,中國將再次有資格成為“資源大國”。2.我們應該改變從“物質生產”角度評價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傳統觀念。因為僅僅從物質產品總量的角度來估計壹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可能的。就壹些傳統行業(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而言,未來的發展要用“下遊”的觀點重新設計,而那些代表發展方向的高科技行業,要逐漸以文化含量作為價值主體來重視。比如傳統通信行業,開放的“接入”和“服務”將越來越取代服務手段,成為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長點。3.最後,我們應該改變對文化創造、傳播和接受這種“非生產性”活動的看法。因為很多行業會越來越依賴文化符號來為其生產增值,文化活動從創作、生產、傳播到接受,已經越來越具有經濟價值,其依賴國家支持的“事業”性質會越來越弱化,國家不再需要通過財政撥款、管理“事業單位”等手段來限制。這時候如果還需要國家的積極作用,應該是壹種“產業政策”的支持,即督促從事文化工作的個人和單位盡快與市場掛鉤。換句話說,就是形成“造血機制”,而不是繼續“輸血”。實現了思維的轉變,我們就會看到文化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巨大影響:壹是文化產業會為大量產業產生附加價值。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但工業的發展還處於從第壹產業向第二產業發展的階段,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發展的趨勢剛剛出現。但是,很多人看到,中國的文化產業正在與大量的傳統產業快速融合,對傳統產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其價值迅速提升。例如,中國的服裝設計行業正在崛起,這將提高傳統服裝行業的產品檔次和知名度,並為傳統服裝行業產生巨大的附加值。還有廣告,旅遊等等,文化是它的生命力。近年來,傳統產業與“新經濟”網絡產業的快速結合,為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開辟了更廣闊的領域。近年來,我國耐用家用電子消費品的價格競爭日趨激烈,“減法”似乎是獲得生存優勢的唯壹法寶。其實,如何才能真正細致地考慮消費者的需求,考慮現代人對生活的追求和感受呢?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人性化設計和技術創新獲得競爭優勢,這方面其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代表東方文化的文化符號在中國這樣的“後現代化”國家的國民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文化產業會改造壹些產業的價值主體。根據我們的研究,知識經濟的發展使“高科技”產業越來越不能獨立發展,而成為“高科技”和“高文化”的聯姻產業。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內容”,高新技術產業也越來越成為這些文化產業的“載體”。顯然,在這種發展趨勢下,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價值主體。例如,美國的行業分類標準將信息產業的定義從“信息載體”(硬件生產)改為“信息內容”,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信息和娛樂產品,這壹變化將信息產業變成了文化產業。近年來,關於中國通信行業發展的爭議很多,“初裝費”“話費”等話題引起了很多討論。電信行業的高收費顯然已經成為中國網絡經濟發展的瓶頸。其實這涉及到對通信行業價值主體的認識。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帶寬的快速增加,通信行業的盈利領域將越來越轉向“增殖服務”,即信息和文化內容服務。歐洲人提出了“信息社會的第二個發展階段”的觀點,認為在這個發展階段將會有壹場“內容革命”,信息和文化內容的提供將決定經營媒體手段的公司的生死。如果不重視這壹發展趨勢,中國通信業將在加入WTO、面對國際競爭時失去最佳發展機遇。沒有人會認為建設百貨大樓要靠收門票收回資金,那麽為什麽有人想當然地認為要靠收“電話費”、“網費”收回通信行業的投資呢?最後,創造文化產業的新“業態”,在傳統產業重組後,會形成壹些新的文化產業類別和就業機會。中國文化產業依然薄弱,產業整體“轉型”仍在進行中。然而,事實上,各種新興類別的文化產業已經出現,為我們轉型期的社會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具體來說,就是在實現了高科技與高文化的聯姻之後,轉型為“文化服務業”,以文化服務業的形式滲透到其他所有行業。比如信息娛樂行業提供個性化娛樂服務;如網絡服務,提供個人信息服務,如教育服務,提供教育培訓服務;如咨詢服務行業,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個性化的商業解決方案,等等;根據以上分析,當代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將逐步加深,直至發揮綜合作用。應該重新認識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特點,文化產業的巨大影響力集中體現在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發展上。根據我們的研究,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發展呈現出壹些全新的特點,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1。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建立在“數字”技術的基礎上,可以實現無成本復制和傳播、個性化和互動服務、多媒體界面、虛擬現實、生活滲透等等;2.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征。大型國際跨國文化傳媒巨頭投入巨資生產文化產品,通過國際銷售網絡實現高產出、高利潤;3.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範圍經濟”的特征。大型國際文化傳媒巨頭實行跨行業、多面經營,跨行業、超競爭組合,以實現規模經濟利潤,等等;4.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網絡經濟”的特征。國際大型文化傳媒巨頭借助網絡經濟和現代資本市場的金融杠桿,實現低成本擴張和快速整合,全面改造傳統文化產業。(例如時代華納公司和美國在線的合並)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網絡經濟特征值得我們特別關註。有人把網絡經濟的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註意力經濟階段、內容經濟階段、電子商務階段。這大致可以看作是招商引資、整合資源、形成市場三個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整個經濟轉型過程就完成了。網絡經濟(新經濟)借助風險資本市場這壹現代金融杠桿,跨越了幾十年才完成的經濟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產業迅速浮出水面,走在了前列。在從前市場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資本原始積累利用國家行政權力的杠桿作用完成了整個經濟的轉型。這表現在國家信用的擴張,對外發動戰爭,用戰爭物資的大訂單滋養資本主義大企業,徹底消滅手工業行會。“新經濟”的轉型利用資本市場和形成的金融工具,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轉型,其基本特征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