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白塔山公園在哪裏?

白塔山公園在哪裏?

白塔山公園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和文化旅遊景區。

白塔山公園位於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北岸,海拔1700米。山頂以蒙古人建造的神秘白塔命名。

由於白塔山位於黃河北岸,地勢起伏,多山,有“環抱金城”之勢。它與黃河構成了蘭州的天然屏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根據傳說,成吉思汗致力於和平。

白塔山白塔(新國盈/攝)

為統壹藏區,他曾上書吐蕃藏區薩迦派(華嬌)國王,希望通過談判和平統壹藏區。薩迦派了壹個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訪成吉思汗。到了蘭州,不幸去世。蒙古統壹後,為了紀念喇嘛,在山頂建了壹座白塔,還建了壹座寺廟。由於塔外的粉筆在陽光下潔白如雪,白塔山因此得名,成為當時的宗教勝地。原塔於元末倒塌。據重建白塔寺的記載,是明英宗現存白塔部內監劉永誠在正統陳武年間(1448)鎮守蘭洲時重建的,“自梵宮起,建僧居,永為金城之景”站在黃河南岸鐵橋附近的廣場上,向北望去,白塔山壹系列大殿,紅檐,山頂白塔如玉雕,頗有北海永安橋下俯瞰瓊花島的感覺。

明清時期,白塔山已成為隴上壹景。文立的詩《白塔寺》生動地描繪了明代的白塔山:

紅塵隔水破,廟堂幽。

龍歸山月明,鶴發長空秋。

白塔隨雲而起,黃河常下雨。

盯著欄桿看了好久,煙樹長!

登上公園大門所在的車站,回望南方,與黃河鐵路橋遙相呼應的中山大道,看上去就像壹條幽深的城市小巷,在蘭州城最窄處由北向南延伸,玉帶在這裏由東向西延伸,讓夾在兩座大山之間的蘭州城頓時增添了無限的縱深感,讓人產生壹種對“庭院有多深”和0的向往。慢悠悠走來的中山大道,把張掖路步行街、西關十字的繁華街道都帶活了,於是河南和河北,隔江相望,俯仰相望;山上山下,集市的火爆與古寺的禪意交相輝映,滾滾紅塵與隱約涉水而過的搖曳梵音相映成趣。

沿著掛花臺爬上臺階,白塔山有三棟建築,依山傍水。它們坐落在千山山麓,各處亭臺樓閣依勢而形,鋪展出黃河日夜入海的無痕氣息,奏響壹曲黃仲達路的建築交響曲。音樂過江過水,連接黃河鐵橋與山頂白塔,也連接人間與梵天,遙相呼應。三棟是白塔山公園的主體建築,建於1958。它是由建築專家任振英先生帶領200多名專業人士和民間工匠設計的。利用舊城改造中拆除的建築構件,花了壹年時間,在倒塌的古建築廢墟上建成了它們。整個建築莊重簡約,氣勢磅礴,錯落有致,有條連貫的回廊,在開放中融合了秀麗與粗獷、曲折。第壹個是開放式的廳堂,四面雕梁畫棟,凹廳巧妙地將壹兩套連接起來。回廊南側設有八角亭,八角亭飛檐高聳,氣勢磅礴;北側有壹座重檐四角亭,別具壹格。沿著石階,有兩座宏偉的品牌建築,寬五米,中間有壹座七級拱門,這在國內同類建築中十分罕見。二臺坊高大挺拔,頂上七級雲鬥,玲瓏有致。沿著臺階向北,有三個宏偉的大廳,後面是山水。這個大廳有10多米高,80米長,20米寬。它有壹個玻璃屋頂,從遠處看像壹個綠色的山坡。墻上裝飾的各種圖案的磚雕圓潤流暢,椽子和吊角上畫的木雕莊重活潑,富有地方特色。三座建築中的亭臺樓閣飛檐突破蘭州傳統法式風格,廣泛采用博納,比江南園林更穩重大氣,比華北、中原建築更輕盈靈動。特別是在雙層檐的處理上,飛行方向扭轉90°,使其交錯交替,加強了循環和飛行的感覺。長廊突破了傳統的法式風格,顯得寬敞大氣。

東南山麓的百花亭原建於文昌宮,清代“久難求證”。現存建築為嘉慶八年(1803)重修。1958改造後改為百花閣,四角兩層。

鳳嶺之上的三官殿,東延羅漢殿對面,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民國初年年久失修。當時的方丈高僧曹龍義提了二三十塊石頭,民國十壹年重修,形成了今天“古寺高聳入雲,危樓百尺,懸於山間”的壯麗景象。這三座宮殿壹般供奉天官堯、地方官舜和水官禹。他們是五帝中的三位,是道教供奉的神。不知道為什麽這裏又多了壹個方丈和尚。整個建築是壹個四合院,正廳比門樓高壹米左右。北面為正殿,懸山斜背,東西為硬頂廂房,南面為斜山頂門樓。要到達大雄寶殿,要從寺廟東南的六角恒出發,前後爬46級臺階,到達寺廟庭院,便可體會到“飛天”的詩意境界和禪意。

西邊遠離鳳嶺三宮的羅漢堂,建於乾隆、道光年間(1736-1850),光緒年間重修。20世紀50年代翻修後,被改建為展廳和辦公室。

全寺坐西朝東,正殿掛於北面山上,卷棚屋頂,與卷棚相連,以托住屋外;西邊是有棚有府的硬山翼,已轉到原來的白塔寺地藏殿進行石雕和菩薩造像;南面是堅硬山頂上的壹座桿柱吊樓,是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蜿蜒的臺階通向後院。羅漢寺依山而建,幽深獨特。有人寫詩贊美“廟枕巖”的扶搖直上之勢。

爬山時位於“小六板”中間的林峰香鳥牌樓正面,背面有“林峰香鳥”和“秀英三臺”,均為臯蘭舉人李村稱號。林峰香鳥牌樓不僅在千山建築中起過渡作用,而且是壹個很好的觀賞點。放眼望去,嵐山山頂上的三座亭臺樓閣,宛若空中宮殿,殿宇樓閣香煙繚繞,林峰古關雲霧繚繞,嵐山蜿蜒,大河東流。

白塔寺,位於白塔山前山山頂,也叫白塔院。院內白塔七層八面,高17米。它的特點是結合了喇嘛塔和密檐塔。高5.4米的基座是壹個八角形的帶蓋碗的束腰座,蓋碗是壹個八面密檐的七級塔。每層都有磚雕佛像和掛角鐵馬。這座塔是用粉筆粉刷的,像雪壹樣白。

庭院正南方是武夷山兩層卷軸棚頂樓,供奉觀音、文殊、大行普賢三大菩薩,乾隆三十七年(1772)擴建。北殿是壹座大宅式建築,前後依山而臥。北殿後面是地藏菩薩殿;東西兩廂是硬山有廳。據《臯蘭縣誌》記載,明初景泰末年(1436-1449)鎮守此地的內監劉永誠在原址上重修了白塔寺,並在塔院東北修建了三星殿、文昌宮、魁星閣。萬歷二十年(1592),塔院重修。由於白塔山多山,環抱金城,山下有林峰、金城、雷宇三關,是隴右路以西的重要關隘,也是古蘭州的軍事重地。所以是基於《易經》中“泰”的意思。這種刻意安排的格局,使得白塔山的建築布局完全不同於山腳的名山藏宮和山頂的玉皇閣的自然布局規格。但是玉皇閣在1958被拆除,換成今天的三棟建築,使得這種特色布局不那麽明顯了。從《蘭州市誌》和《園林綠化誌》中收藏的乾隆白塔山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玉皇閣。

佛寺常見的四佛中,除了願藏於地府的菩薩外,其他三佛常被稱為“三大學者”。在“三大師”大殿中,觀世音菩薩壹般居於諸菩薩之中,左邊是張數,右邊是普賢。佛gg _ _ j:-相傳阿彌陀佛第壹佛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壹。具有悲天憫人之心,以苦求解脫,能化身33種,救72種災。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中國南印度洋的普陀羅加,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方法壹般常見坐蓮花臺,左邊福運,右邊龍女,相貌好,眼神好,多為女性。觀世音菩薩,因其大慈大悲,讓人感覺像慈母。唐朝以後,就這樣逐漸變成了女佛。文殊菩薩的全稱是“張叔李實”或“舒曼李實”。據佛經記載,文殊菩薩於公元前6世紀隨佛而生,生於毗沙門天羅聚落的壹個婆羅門家庭。文殊菩薩和佛壹樣,是從母親的右肋冒出來的。他出生的時候是紫金色的,蓋著七寶,落在地上。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居諸菩薩之首,常伴普賢菩薩左右。是智慧的體現,稱智慧口才第壹,尊稱“大智慧大智慧大老師能力口才第壹”。常見的方法是左手持蓮,右手持劍,坐騎為獅子或孔雀。在中國,山西五臺山是東漢皇帝(58-75)首次傳入佛教時文殊菩薩的道場。普賢菩薩的法門壹般是騎白象。自東晉隆安三年(399年)起,四川峨眉山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佛經上說,大慧菩薩曾以太子身份下凡到新羅,姓金,名覺,相貌奇特。出家後被封為“藏僧”和唐高宗永輝四年(653),並選擇九華山居住建宅。許多年以後,當地人諸葛祭見這位藏僧太窮,便去遊說擁有整個九華山房產的龔敏,為這位藏僧修建壹座佛寺。龔敏信佛,問他建壹座寺廟需要多大的空間。西藏有個和尚說,壹個地方的袈裟就夠了。於是,壹件袈裟藏在地下,遮滿了整個九華山。龔敏壹看到藏人這麽厲害,就把整個九華山獻給藏人做道場。地藏曾經許下壹個很大的願,就是在六道窮盡壹切眾生之前,永遠不成佛,地獄不空。所以,現在西藏佛寺門前隨處可見這樣壹幅對聯:

眾生盡證菩提;地獄誓不成佛,直到空無壹物。

因為這種野心,大多數佛教寺廟都單獨供奉西藏菩薩,方法是壹個比丘,右手拿著張西,左手拿著寶珠。地藏菩薩也有騎聽法。左右兩側的隨從是龔敏和他的兒子明道。年輕的明道出家早,先入空門,身先士卒。

1976年,當地政府出資對前樓、正殿、廂房進行了改造,將土坯墻改為磚墻。前樓原高較低,因此底層原高由2.85m增加到3m,二層原高由1.81m增加到2.4m,二層前廊由1.1m增加到1.5m..同時,為了不改變塔身與塔高的整體比例,通過增加的高度來擡高樓層,通過降低地面來解決問題,使前樓與白塔的空間距離和屋頂與塔身的高度比例恰到好處。庭院空間的緊湊布局最大限度的襯托了白塔的高度,為白塔營造出高聳的環境氛圍。無論從東邊的雁灘,西邊的小西湖,還是南邊的五泉山,都能看到前面的建築和白塔。所謂“白塔晚霞”是壹種美麗的景象,即夕陽西下,東望小溪湖上的白塔山,夕陽的余暉把前樓和白塔塗成金黃色,宛如仙境。

以前白塔寺據說有“鎮山三寶”,但對“三寶”的定義壹直眾說紛紜。大致有三種意見:石佛、白塔、銅鐘、石佛、銅鐘、紫荊樹、象鼓、銅鐘、紫荊樹。石佛就是埋在羅漢殿石雕裏的佛,而所謂的“紫荊樹”並不是南方熱帶雨林中誕生的珍稀樹種,而是康熙年間寺廟住持種在庭院裏的壹株文冠果,已經幹枯死亡。現在寺內特別配有象鼓、銅鐘和王宇碑供遊人觀賞。白塔寺的象鼓傳說,是印度僧人到寺中遊覽時贈送給佛陀的。銅鐘鑄造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雖然只有153.5公斤重,但與白塔壹起,是省級重點文物。與許多著名寺廟裏的大鐘相比,這座青銅鐘有點小。但是不用擔心;可小看了這個鐘昀呈的作用,它雖然小巧玲瓏,但卻“聲如洪鐘”,壹敲,聲震全城。日軍轟炸蘭州時,當地的鐘被用作防空警報。解放初期,這個鐘也是蘭州1大學請來為學生報時的。王宇碑原建於金山寺王宇寺六面亭,1963年移至北峰牡丹亭,1980年移至白塔寺。相傳是大禹治水時所寫。碑高3米,寬1米,上面刻著77個字的古篆書。原碑在恒山七十二峰山上,形狀奇特,無人能認。後人附為大禹治水時所雕。韓愈《禪神山》詩有句“禪神山峰碑”。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何九在山頂發現此碑,刻於嶽麓書院。清鹹豐十壹年(1861),酒泉人侯被抄立於白塔山西側金山寺殿。後因寺崩,於1964遷至後山牡丹亭,現遷白塔寺。

牡丹亭位於白塔山最高處北峰,比橋頭廣場高168m。牡丹亭為八角形雙層和尚帽頂結構,從歇息亭到牡丹亭共需206級臺階。因此,去牡丹亭被稱為“爬梯子”。

金城關位於白塔山公園南門以西約1km處,在“金湯漁”的鉤上。地處宋代,是通往河西的重要關隘。據史書記載,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西河統治者李習安攻陷蘭州,命本部修建蘭州北部和黃河北岸黃金城門。明代洪武、正統、萬歷多次重修或重建。民國十壹年(1942),g新公路連同北面的金山寺壹並拆除。

阿彌陀佛:佛教凈土宗供奉阿彌陀佛,意為“無量光”或“無量壽”。佛經上說,只要妳念誦“阿彌陀佛”,佛陀就會在妳生命的盡頭引領妳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三聖:佛經指西方凈土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指觀音和大勢。

佛經上說,壹個形似獅子的怪物,可以通過倒地聆聽來分辨世間善惡。

文冠果又名“崖木瓜”,生長在黃河流域,過去被蘭州人誤認為紫荊花樹。

地址:蘭州市安寧區北濱河中路1號白塔山

類型:山城公園

遊玩時間:建議2-3小時。

聯系電話:0931-8363724;0931-8366114;0931-8360800

開放時間:

6:00-24:00

門票信息:

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