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壹次面試有很多文獻和專門的書籍。在我的咨詢生涯中,無論是和我共事幾年的來訪者,還是壹次咨詢就掉下來的來訪者,第壹次面試總會讓人印象深刻。
想想妳人生中的第壹次,會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妳第壹次說話,妳邁出的第壹步,妳上幼兒園和小學的第壹天,妳的初戀,親吻,性經歷,妳的第壹份工作,妳孩子出生的那壹刻...
無論妳記得什麽,無論妳是開心還是難過,那壹刻都會像第壹次壹樣難忘。
心理咨詢也是如此。不管來訪者是誰,和妳的第壹次見面總是不平靜的,但他們是帶著自己的焦慮而來的。我將在這裏提及所有的憂慮和問題。這就是“初始焦慮”。沒有它,妳來拜訪就找不到妳。
這是他從預約到妳咨詢的又壹個“第壹次”。從赴約到第壹次面試結束,他心裏總會有各種復雜的經歷。
這是隱藏在最初的焦慮之下的,有些人會說,有些人不會說,只是在說自己最初的焦慮,這樣的壹種情緒我稱之為“繼發性焦慮”。
我認為心理咨詢師只是關註談話(最初焦慮的壹部分),無法讓來訪者安心。
由於“次級焦慮”的存在,來訪者初始焦慮的表達帶有壹定的防禦成分。所以,不管我用什麽方法,我都會努力緩解我和我訪之間的“二次焦慮”,從而建立安全的關系,真正打開我訪的疑問。
基於我個人的經歷,我想分享壹下我在訪問中第壹次見到妳時的“二級焦慮”,以及我自己的應對策略,希望能和同行有壹點點的共鳴。
首先,我認為是“備考焦慮”。
不管拜訪是不是刻意的,從和咨詢師約好的那壹刻起,準備就已經開始了。該制劑包含許多內容:
比如“我應該怎麽準時到,怎麽見面,需要握手嗎,遲到了怎麽辦,視頻咨詢信號不好怎麽辦,怎麽表達,應該怎麽說,他是個什麽樣的人,會和我想的壹樣嗎,這個需要我說嗎,應該提問嗎?”
或者“我是不是真的有什麽問題,居然花了錢去找心理醫生”“我有些後悔,也許我自己能解決這個問題”“別人會怎麽看我,我愛人知道了會怎麽做”“從何說起?他能理解這個嗎?”
類似的問題根本無法列舉。每個來訪者的性格不同,思考的問題也不同,但很少什麽都不想。
然後,不管妳在參觀過程中怎麽想,其實都是在“熱身”,在做“準備活動”。這時候妳就焦慮了,所以我稱之為“備考焦慮”。
這和運動員賽前熱身很像。雖然看起來面帶微笑,但是對於正式比賽還是不能完全放松,會產生“我搞砸了怎麽辦”或者“我壹定要做”的想法,屬於焦慮,和考前準備、面試很像。
這時,咨詢師和來訪者都需要明白兩件事:
第壹,適當的焦慮是有幫助的,因為熱身意味著“我準備好了”,我知道這壹刻會到來。
第二,擔心太多真的會導致焦慮癥。
我見過不來咨詢的,或者要求退款的,或者連續提問的。這些都是過度焦慮的表現。除了逃跑的,這是只要進入第壹輪面試就需要優先考慮的部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咨詢從預約就開始了。如果心理咨詢師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就會忽略“準備焦慮”,類似於談話心理咨詢師聽不到來訪者說話。
遇到這種情況,我壹般會主動問來訪者:“妳跟我約好了以後,感覺怎麽樣?”妳為什麽選擇我做妳的顧問?“妳是怎麽找到我的?”,“第壹次見面和妳想的壹樣嗎?”諸如此類。
回答這些問題,會讓來訪者主動說出自己的“次級焦慮”,這不僅讓他有機會了解來訪者,還能緩解他的緊張情緒。
即使他什麽都不答,或者“什麽都不答”,對咨詢聯盟的建立也是有幫助的。
這向來訪者表明了“我很珍惜和妳在壹起的時間”,也會讓來訪者感受到咨詢師的主動接納。
所以,我的建議是鼓勵來訪者說出這幾天的感受。
其次,是“羞恥和焦慮”。
這個詞可能聽起來不好聽,但我覺得它壹定存在。即使是心理咨詢師,第壹次見到體驗者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羞恥感”。它源於向陌生人傾訴妳的痛苦。
人們從小就學會了這種感覺。從外貌、身材、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來說,在別人面前暴露缺點總有壹種“羞恥感”。最大的羞恥感就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脫衣服。
內心的隱秘和痛苦訴說本身就是這樣壹種體驗。就算不打算說什麽私密的話,找心理咨詢師本身就意味著很多人不健康,至少沒有那麽完美,或者認為自己沒有那麽幸福。
反正我也沒遇到壹個很開心的人為我聊天買單。所以心理咨詢本身是有些“尷尬”的,只是有時候比較隱蔽。有的來訪者會意識到,有的不會意識到,有的會變成各種防禦。
我的訪客付了我錢,然後逃走了。原因大概是他們克服不了羞恥感的壓力。有的人用口罩、墨鏡、視頻遮住相機,都是緩解羞恥感的表情。
這部分我壹般用“穩定”來處理。我只是看到妳在這裏,而不是妳的掩飾,這對於第壹次面試非常重要。
我曾經有壹個訪客,他總是戴著太陽鏡和面具。五十分鐘後,她說:“妳不好奇嗎?”?妳不會問我為什麽戴墨鏡嗎?」
我回答:“妳壹直都在。”我的潛臺詞是“我壹直在這裏,我看到了妳,和妳在壹起。」
然後,她摘下墨鏡和面具。我看到了她美麗的眼睛。她笑著說:“我喜歡這種感覺。」
現實中,妳看到壹個不壹樣的人,肯定會多看她壹眼,或者對她評頭論足,就像禿頂的人害怕別人談論洗發水壹樣。妳不需要表現出驚訝和好奇。
這不是冷漠,而是接受,也不代表不討論為什麽,只是不適合第壹次就讓來訪者知道妳在乎他,而不是他的壹部分。
很多時候,羞恥感和焦慮感不會表現在外表上。有經驗的咨詢師會從閃爍其詞的語言、微妙的表情、下垂的眼神、顫抖的聲音中察覺出來,這需要技巧。
反正當妳覺得來訪者有點奇怪的時候,肯定有焦慮在發生。妳要做的就是穩住,讓他知道妳和他在壹起,不管他的表現看起來有多差。
然後就是“關系焦慮”。
這部分有很多種表達方式,我把它歸類為“對關系的焦慮”,比如安全感、信任、懷疑、無力感、擔心、糾結等等。
這裏還包含各種信息:
“我這樣說可以嗎?他為什麽面無表情?他在聽我說話嗎?他為什麽問我這樣的問題?為什麽我說話沒完沒了?他會保密嗎?咨詢幾次會有效果嗎?他認為他能解決我的問題嗎?他能感受到我此刻的痛苦嗎?他的體驗如何?看起來他很年輕。他能理解無兒無女的痛苦嗎?”諸如此類。
與“準備焦慮”不同,此刻妳們在壹起,來訪者所有的焦慮都指向關系,無論是依賴、控制、疏遠、誘惑還是迎合。
所有內心的問題,不管說不說,都是擔心能否建立穩定安全的關系。
這也是來訪者最初面試中最常見的問題,即“這個咨詢師是我要找的嗎?”咨詢師評價來訪者的時候,來訪者也在評價咨詢師。
在這壹點上,犯錯的幾率越大,類似的理論還有很多,我只說我個人的兩點建議:
第壹,?聽著,是的,沒別的,就這壹招,就夠了。
關於傾聽,我想說的太多了,但歸根結底還是傾聽,調動妳的每壹個細胞,整合妳的感受,用極大的努力、認真、真誠、包容去傾聽來訪者的每壹句話、每壹個表情、每壹個動作。
我不知道我是否說清楚了。在最初的面試中,妳只能做到這些(除了我後面會提到的幾個例外)。
換句話說,妳所有的話都在向來訪者傳達“我在聽”。聽不清的人,聽不懂的人,含糊不清的人,要真誠地表達“我還想聽清楚”的願望。
這是第壹印象:
來訪者在說,咨詢師在聽,鼓勵來訪者說任何事情,讓來訪者知道妳願意聽任何事情就夠了。
在後來的討論中,我的來訪者提到了繼續和我壹起探索的原因,他們都說:“因為我覺得妳在努力聽我說話。”
是的,它意味著很多:尊重、奉獻、努力、用心、接納和同情。不管怎樣,遊客都會有被看見的感覺。
相反,我做了壹次就不來找我的訪客了。總結之後,性就是:我話太多。
第壹次不要說太多,即使妳真的想幫助他,安慰他,給他支持和力量,也不要用言語。
這個時候,潛意識裏,是妳的需要,而不是來訪者的,因為妳不了解他。
以下情況必須說:
第壹,設定。
這個壹定要說,包括咨詢時長,頻率,保密,費用,遲到,爽約,續約,妳的基本情況,導向等等。
關於這壹點,妳可以在第壹次咨詢之前、之中、之前說很多,但壹定要說這樣會減少來訪者的“關系焦慮”,向他們傳達“我會對我們的關系負責”。
第二,沈默。
在這方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的建議是,第壹次咨詢盡量少沈默,避免尷尬。
雖然“沈默背後有含義”,但初次見面時,沈默往往意味著尷尬,尤其是對於網絡咨詢和青少年。
第三,總結。
結論不是讓妳去講,去解釋,而是讓妳重申妳願意聽,願意繼續聽。
並問“第壹次面試的時候,妳對我和我們有什麽感覺”,或者“如果妳有什麽問題或者不明白,現在可以問我”。
像所有的“第壹次”壹樣,第壹感覺產生了。關註和來訪者的第壹次,就像關註自己的初戀壹樣。
同時,如果來訪者在第壹次面試後掉下來也沒關系。這是另壹個話題,原因很多,但他的焦慮總有壹部分是妳把持不住的。
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同事也要學會處理自己的“二次焦慮”,對自己寬容,才能對來訪寬容。
(本文為第壹新天堂)
大家好,我是賓·李倩,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