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靠近背部的脊柱特別突出。原因是什麽?

靠近背部的脊柱特別突出。原因是什麽?

妳好,應該是腰椎間盤突出。

如何看待?可采取保守治療,包括腰部理療、牽引、口服消炎止痛藥物、按摩等。保守治療3-6個月以上,若癥狀未緩解或復發,可考慮手術治療,包括髓核摘除和髓核成形術(視情況而定)。平時要註意盡量少做彎腰動作,上下床,鍛煉腰背肌。這對部分患者有效,可以防止癥狀復發。資料顯示,腰腿痛大多與腰椎間盤的病變有關。

傳統觀點認為,只有椎間盤突出並壓迫到神經根,才會出現疼痛的癥狀,但這種觀點並不能解釋所有的臨床現象。有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程度較輕,範圍較小,但癥狀體征非常嚴重。還有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嚴重,但臨床癥狀非常輕微。

近年來,神經生化和免疫學方面的大量實驗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非細菌性炎癥與患者的癥狀密切相關,是腰椎間盤突出的基本病變。消除這種非細菌性炎癥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任務。

椎間盤是怎麽形成的?椎間盤位於兩個椎體之間,是連接椎骨的紐帶。通常包括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三部分。每個椎間盤包含兩個軟骨板,分別覆蓋兩個相鄰的椎骨。纖維環連接在兩個軟骨板之間,纖維環的中心包圍髓核。正常情況下,三者形成壹個封閉的“容器”,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

“腰突”癥狀的根源在於炎癥

研究人員取出狗自身的髓核組織並將其搗碎均勻,然後將這些碎片註射到狗的神經根附近。與生理鹽水註射組相比,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嚴重的炎癥反應。這壹結果表明,髓核組織可引起神經根的化學性炎癥,可引起明顯的疼痛。有人在豬身上做過類似的實驗,結果是壹樣的。

如果包圍髓核的纖維環破裂,髓核就會漏出,其中的炎癥物質會刺激神經根,從而引起疼痛。當炎癥累及鄰近神經組織形成神經根炎時,可產生神經損傷等癥狀。此外,研究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免疫狀態也存在異常,可能與椎間盤組織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自身免疫反應也會導致神經根水腫或炎癥,引起相應的癥狀。

“腰突”常見的治療方法效果不佳。

“腰突”常見的治療方案有口服藥物、針灸、按摩等理療方法,也有椎旁、硬膜外間隙、硬膜外阻滯等方法。口服藥物只能緩解癥狀,物理治療並不能有效消除炎癥。神經阻滯是將藥物註射到病變局部區域,使藥物與病變充分接觸,療效相對準確。壹般7天治療壹次,3 ~ 5次為壹個療程。然而,這些常規阻滯的療效持續時間有時是不確定的,並且經常有些人在治療後不久就出現疼痛等癥狀。

不僅病人不滿意,醫生也越來越不自信。主要原因是腰椎間盤的病變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十年不等。經過多年的積累,局部炎癥改變已經根深蒂固,單純的阻滯很難完全消除。

最新的介入療法

為治療炎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神經介入治療被廣泛應用。它在影像檢查工具的調解下,將特制的導管置入病變部位,使用微量註射裝置,長時間給予消炎止痛藥物,盡可能幹凈地消除炎癥。在此基礎上,結合手術或膠原酶溶解,壹般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既能減輕患者痛苦,又能給醫生信心。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疼痛科何博士

中老年人預防“腰突”的註意事項

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腰腿受涼,防止過度勞累。

2.正確站立或坐著。脊柱不當會造成椎間盤受力不均,這是椎間盤突出的隱性來源。正確的姿勢應該是“立如松,坐如鐘”,挺胸,直腰。同壹姿勢不宜保持太久,適當的原地活動或腰背活動可以緩解腰背肌肉疲勞。

3.運動時不要過度彎曲,否則不僅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造成椎間盤突出。

4.提重物時不要彎腰。妳應該先跪下來拿重物,然後慢慢起來,盡量不要彎腰。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過治療和休息後,病情可以緩解或恢復,但該病的復發率相當高。很多患者雖然不情願,但往往成為“光顧”醫生的“回頭客”。這種疾病高復發率的原因如下:

(1)經過治療,雖然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基本消失,但很多患者的髓核並未完全復位,但神經根受壓程度減輕,或與神經根的粘連減輕。

(2)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雖然病情已經穩定或痊愈,但在短時間內,壹旦勞累或扭傷腰部,髓核會再次突出,導致病情復發。

(3)在寒冷潮濕的季節未能保暖,風、寒、濕侵襲人體患病部位,疲勞易誘發本病復發。

(4)該節段髓核雖已摘除,但術後該節段上下椎體穩定性不好,手術節段上下節段椎間盤易脫出,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癥,除了積極采取各種治療方法外,最重要的措施是預防。

那麽,怎樣才能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復發呢?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人們需要不同的姿勢,形成自己的習慣,對人體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求我們註意站姿、坐姿、工作姿勢、睡眠姿勢的合理性,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尤其要加強腰背部肌肉的功能鍛煉。因為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肌肉的反應性和力量,松解軟組織的粘連,糾正脊柱內外平衡的失衡,提高腰椎的穩定性、靈活性和持久性,從而起到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入冬後,由於天氣多變,氣溫忽高忽低,頸椎、腰椎等骨科疾病容易復發,頸肩腰腿痛反復發作。大多數腰椎病病程長,癥狀多變,易反復,治療方法多樣。如果缺乏正確的認識,很容易進入治療誤區。花再多的錢也不會好起來,甚至會耽誤治療時機。

“腰突”治療無法治愈。

劉紅起告訴記者,經常有患者來醫院咨詢。椎間盤突出明顯差不多就好了。最近怎麽會“復發”呢?他說,這類患者主要是因為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存在以下誤區,導致病情反復,難以治愈。1.療程不夠。經過壹段時間的治療,很多患者病情好轉,就不繼續治療了,以為自己已經康復了,沒必要繼續治療了。2.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原則要求減少劇烈運動,增加休息,康復後註意防護。但很多患者認為不工作不運動就是休息,整天坐著看電視打牌,比上班還累,增加了腰部負擔,導致病情復發甚至加重。劉院長強調,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要在看得見之前就停止,壹定要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能讓病情惡化。

治療“腰突”用哪種方法好?

那麽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哪種方法比較好呢?

據劉紅起院長介紹,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有三種方法:壹是保守療法;第二,手術治療;第三,微創介入治療。應該采用哪種方法,要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定。我們不能壹概而論哪種方法更好,沒有壹種方法是萬能的。

保守療法:包括臥床休息、穿腰圍、電腦三維牽引、按摩、針灸、理療、骶管內或神經根附近藥物註射及服用中西藥。但保守療法只適用於早期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治療效果有限。如果保守治療,80%的早期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可以收到極好的治療效果。

手術治療:治療的關鍵是解除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消除神經和脊髓周圍的炎癥和水腫,促進神經修復等。其特點是切除徹底,復發率低,見效快,但有壹定的創傷,手術相對復雜,臨床上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嚴格的適應癥。只有手術才能在幾種情況下取得好的效果,如椎間盤突出較大、鈣化性腰椎滑脫、不穩等。

微創介入治療:在X線透視的監督下,采用細針穿刺臭氧註射或激光汽化、切割、抽吸等方法對椎間盤進行減壓、牽拉,從而緩解神經受壓癥狀。目前臨床上比較先進的療法是臭氧註射。通過將臭氧(O3)註射到患者的部位。從而使突出部分達到萎縮回縮的治療目的。

優點:單純椎間盤髓核突出,效果好,優良率可達90%以上;細針穿刺,操作簡單,安全無毒,對人體無不良反應;在監控下,成功率高。

腰椎間盤突出癥進入微創治療時代。

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成果。目前國際上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治療技術有四種:臭氧(O2-O3)註射、電動經皮頸椎穿刺、腰椎間盤吸引術、顯微內窺鏡下後路椎間盤切除術(M. E.D)和膠原酶骨髓化學溶解術。特別是臭氧(O2-O3)註射用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因其技術成熟,療效顯著,創傷小,恢復快,已被學術界和患者所接受。目前,復興骨科醫院是福州唯壹擁有這四項微創治療技術的骨科專業醫院。

臭氧(O2-O3)註入法

椎間盤內註射臭氧(O2-O3)是近年來治療椎間盤突出癥最先進的微創技術。這種療法最早是由壹位意大利醫生首創的,在國外已經廣泛使用。現已被證實為非手術治療頸、腰椎間盤突出癥最有效的方法。O3具有較強的氧化能力,還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它能瞬間氧化髓核組織中的蛋白聚糖,破壞髓核細胞,使之失水萎縮,從而減輕癥狀,達到治療目的。

優點:1。見效快,療效高。能根治頸、腰椎間盤突出癥。2.創傷小,局麻下細針穿刺,無痛苦,比保守治療更有效,免除了手術的痛苦。主要作用於髓核,對其他組織無影響。3.定位準確,X線透視引導下定位準確,成功率高。4.很安全。O3進入椎間盤後會很快降解為O2,促進周圍神經組織的恢復。

電動經皮穿刺頸、腰椎間盤

經皮椎間盤切吸術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臨床應用證明,該手術能迅速緩解髓核突出引起的神經壓迫癥狀,是壹種安全、有效、經濟的治療方法。醫生在C型臂x光機的引導下,用壹套穿刺引導系統穿刺椎間盤中心,然後送入髓核摘除器進行切割、沖洗、吸出髓核。壹般療程是15-20分鐘。在中國,超過40,000名患者接受了電動自動椎間盤切除和吸引裝置的治療。臨床有效率為94%,無嚴重並發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三種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基本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和介入治療。在介入治療中,藥物化學溶解法最具代表性,已在臨床上應用了30年。基本思路是利用化學藥物與椎間盤組織發生反應,使壓迫椎間盤內神經的組織溶解、吸收、排出,解除神經壓迫,消除癥狀。最初的溶出藥物有木瓜蛋白酶等。,因其副作用大而被淘汰。上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註射膠原酶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在我國,膠原蛋白酶制劑的基礎藥理研究也是從1973開始的。後來的研究證實,膠原酶可以在生理pH和溫度下特異性水解天然膠原蛋白的三維螺旋結構。膠原蛋白是人體的主要結構蛋白,約占纖維環幹重的50%,占腰椎間盤髓核幹重的20-30%。當腰椎間盤突出時,椎間盤中的含水量減少,膠原蛋白含量增加。膠原酶對溶解髓核有很強的選擇性。它只溶解主要由膠原蛋白組成的髓核,最終產物被血漿中和吸收,從而逐漸縮小椎間盤體積,減輕或解除對神經組織的刺激和壓迫。但不會溶解神經根及其鄰近的正常結構,具有很大的安全性。在動物實驗和人體標本中都可以觀察到椎間盤在膠原酶的作用下變成糊狀或渣狀。這種療法有以下優點:

1,局部麻醉,操作簡單,只需10-15分鐘,對人體安全,無毒,無不良反應;

2.療效好,優良率77%;

3.不會引起硬膜外纖維化和瘢痕化,硬膜外瘢痕化是手術治療的主要並發癥。

但膠原酶溶解術的療效並不是100%,優良率為77%,10年後復發率為23%。因此,應嚴格控制適應癥。其基本適應證為:1,經臨床及影像學診斷為外側及側方腰椎間盤突出,經正規保守治療三個月無效;2.手術失敗或復發;3.不完全經皮抽吸的患者。以下是膠原酶溶解的禁忌癥:1,伴有腰椎管狹窄癥;2.腰椎間盤突出癥鈣化型、遊離型、脫出型、死骨型患者;3、馬尾綜合征,表現為排便障礙和功能障礙;4、糖尿病、腫瘤、精神病、神經官能癥及嚴重器質性疾病和藥物過敏;5.孕婦和14歲以下兒童。

椎間盤通常包括三部分:①藥膏板;③纖維環:③髓核。腰椎間盤的特殊作用有:(1)維持脊柱的高度,伴隨椎體的發育,(2)連接椎間盤上下椎體,使椎體具有壹定的活動度,(3)使椎體表面承受相同的力,(4)起緩沖作用,(5)維持外側關節突壹定的距離和高度,(6)維持椎間孔的大小。

腰椎間盤突出的病因: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

腰椎間盤退變後,由於某種原因(損傷、過度勞累等)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並與髓核壹起向外膨出,壓迫神經根或脊髓(馬尾)而引起腰痛等壹系列神經癥狀,成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壹,其主要癥狀是腰痛和下肢痛。

中醫對“腰椎間盤突出”的描述由來已久。比如《蘇文·刺痛腰痛》中所述;“平絡之脈,使人腰痛,不能俯仰,擡背恐仆,腰傷重”。肉裏的脈搏讓人感到腰痛,所以妳不能咳嗽,咳嗽使妳的肌肉緊張。”醫學心靈理解也說。腰痛急,牽引腿腳。”以上均說明此病可由外傷引起,癥狀為腰痛合並下肢疼痛,咳嗽時加重。這和西醫所說的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基本相似。中醫稱之為“腰腿痛”或“腰膝痛”。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約為腰腿痛門診患者的65,438+05%。該病多見於壯年男性體力勞動者,以工人最常見,平均年齡約30歲,男女比例約為65,438+00 ~ 30 ∶ L,最常見的部位在腰4 ~ 5之間,其次為腰5和骶骨65,438+0,腰3和4較少見。

2.病因和發病機制

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原因是椎間盤本身的退變,加上壹些外界因素,如外傷、慢性勞損、寒濕等,導致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

正常情況下,椎間盤經常受到重量的壓力,腰部經常屈曲拉伸,承受很大的壓應力和磨損,尤其是在下腰部位。所以到了30歲,椎間盤開始退化。如果纖維環和髓核的退變速度相同,椎間盤會變窄,壹般會突出。如果軟骨板按照這種平衡退變骨化,椎體趨於穩定,除腰椎活動受限外,無腰痛;如果兩者退變明顯不平衡,纖維環變化較早且明顯,其韌性下降,髓核壓力不變。即使沒有明顯外傷,纖維環也可以斷裂。如果受到更大的旋轉或扭轉力,纖維環會在後外側環狀或放射狀破裂。環狀破裂多位於椎間盤周圍,臨床上可引起腰痛。放射狀破裂通常從髓核向外延伸至椎間盤邊緣,但外纖維環可保持完整。此時髓核在巨大的壓力下被擠入裂內,然後腰部的不斷運動和用力,會迫使髓核逐漸向外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坐骨神經痛。

在成年和壯年時期,髓核具有高含水量和高膨脹性。壹旦纖維環破裂,髓核會因高壓而突出。老年以後,髓核脫水,膨脹力下降。雖然纖維環破裂,但髓核並不突出。

日常工作生活中反復出現的輕微腰部損傷,如擡重物、頻繁彎腰等,可對椎間盤產生抽水機般的擠壓作用。這些小傷不斷作用於椎間盤,可以從量變到質變,也可以使纖維環退變。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腰部受傷,更容易造成纖維環破裂而生病。

很多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既沒有外傷史,也沒有勞損史,只是因為寒濕而發病。寒濕可使小血管收縮,肌肉痙攣,二者均可影響局部血液循環,進而影響椎間盤的營養;肌肉緊張或痙攣可增加椎間盤的壓力,對退變的椎間盤造成進壹步的損害,故可發生椎間盤突出。

臨床上也可見於這種病的患者只是因為精神壓力過大,這是由於肌肉得不到適當的放松;椎間盤上的壓力增加,退變的椎間盤突出。

纖維環在後側較弱,並且當到達腰骶5的平面時,後縱韌帶的寬度明顯變小,尤其是在兩側。同時,下腰是受扭傷、拉傷、壓迫最嚴重的部位,更容易使髓核從兩側向後突出。

類型: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可分為:

1.向後突出的髓核可壓迫神經根,產生腰痛,臨床上最常見。

2.突起不會引起癥狀,沒有實際的臨床意義。

3.椎體突出是指髓核通過閉塞的血管突入軟骨板和椎體內,形成杯狀間隙,多發生於青年。

根據向後突出的部位不同,可分為:

1.臨床上以單側型最常見,髓核突出和神經根壓迫局限於壹側。

2.雙側髓核突出於後縱韌帶兩側,兩神經根受壓。

3.中央椎間盤突出於後中部,壹般不壓迫神經根,僅壓迫下行馬尾神經,出現鞍狀麻痹、排尿困難等癥狀。如果突起較大,也可壓迫神經根。

根據突出程度可分為以下三類:

1.隱匿型(幼弱型)為纖維環不完全破裂,其外層仍完整,髓核受壓突出至破裂的薄弱部位。此時,如果椎間盤壓力較大,纖維環破裂較多,髓核繼續向外突出;如果能適當休息,髓核是可以完全恢復的,斷裂的纖維環也是可以愈合的。這種類型有時會產生坐骨神經痛,但休息後可以好轉。

2.突出(過渡)的纖維環有大裂縫,但外層仍完整,髓核突出,呈球形。此型可轉變為破裂型或手法復位治愈。

3.破裂(成熟)的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可突入椎管。臨床癥狀較嚴重,多為持續性,壹般做手術。

3.臨床表現

壹.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癥狀是腰疼和下肢放射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的時間不同:有的在腰部損傷後同時出現;有的人當時只感覺腰痛,壹兩天後才感覺下肢放射性疼痛;坐骨神經痛的發生也可能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下肢疼痛常伴有大腿、小腿和足部的感覺異常。腰痛和下肢弦痛可以並存。也可以單獨發生。腰痛多在下腰部、腰骶部或局限於壹側。而且因為疼痛和肌肉痙攣,影響了腰部的伸屈活動。據資料統計,先腰痛後腿痛的患者最多,占53.3%;首先是腿痛其次是腰痛為20.8%;同時發生占8.3%;只有15%有腿痛;僅下腰痛為2.5%。

腰痛來自腰部受傷組織,下肢弦痛是神經根受壓所致,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但充分臥床休息後可緩解。後來因為疲勞、扭腰、著涼等因素復發。這種反復發作,時輕時重,可持續多年不愈,但有的休息治療後多年不復發。

坐骨神經痛的表現:疼痛沿坐骨神經或下肢某個神經根的分布區向下放射,壹般從臀部到大腿後側和小腿外側,甚至到足背和足趾。疼痛區域相對固定,患者可以指出其具體位置。

放射性疼痛因站立、用力、咳嗽、打噴嚏或運動而加重,休息後可減輕;但站立、行走時疼痛減輕,夜間休息時癥狀加重,但充分休息後疼痛可減輕;病程長或神經根受壓嚴重者,常感到下肢麻木。麻木區域與患側神經根分布區域壹致,局限於小腿外側或足部,中央突出可引起鞍區麻木。有的患者下肢發冷,從來不覺得暖和。客觀上患肢溫度低於健側。有些足背動脈也較弱,這是交感神經受刺激所致。

第二,標誌

這種疾病的體征可分為兩類:腰部和脊柱的體征;神經根受壓的跡象。

(1)腰部和脊柱的體征

1.為了避免神經根受到壓迫,姿勢異常的患者會很自然地以合適的姿勢固定腰部。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和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腰部可過度前凸、變平或側彎。

(1)腰椎前凸增大:多為後外側小突出所致。由於腰椎過度前凸,可將馬尾移位至椎管後方,避免突出物的刺激和壓迫。隨著脊柱前凸的增大,腰椎間隙可前窄後寬,有效阻止小突起後移,使斷裂的纖維環松動,有利於修復和保護後縱韌帶。患者站立時,軀幹略前傾,腰部可伸直和側彎,但前屈受限。

(2)腰椎曲線變平或倒轉:這種姿勢是由於後外側或後部有較大的突出,可阻止腰部的後伸,常伴有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和腰椎側凸。任何挺直腰的動作都可以加重下肢的放射痛。

(3)脊柱側凸發病率高,占椎間盤突出患者的80%以上。側彎可向健側或患側凸出。側彎是放松神經根、緩解疼痛的保護性反應;脊柱側凸的方向可以指示突出物的位置及其與神經根的關系。壹般來說,突起在神經根的前內側(腋部),脊柱為了避開神經根的突起而向健側突出;如果突起位於神經根的前外側(即神經根的肩部),脊柱會向患側突起。然而,在臨床上並不總是如此。如突起在神經根前方,脊柱早期向患側突出,使神經根遠離突起,減少壓迫;同時凸側間隙加寬,便於突起部分吸回椎間盤。後期突起已經固定粘連,沒有吸收的可能。脊柱向健側突出,使神經根放松,減少對神經根的壓迫。有人認為側彎的方向和程度與黃韌帶肥厚的突出程度有關。突出程度越大,黃韌帶越厚,對神經根的壓力和張力越大,疼痛越嚴重。當突起位於神經根前方時,神經根有時會向突起外側或內側滑動;因為它們的相對位置經常變化,所以側彎方向不是恒定的,有時向健側突出,有時向患側突出,有時不突出。如果突起完全在馬尾中央,就沒必要側彎。

2.脊柱活動受限。脊柱的屈曲、伸展、側彎和旋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尤其是後伸。原因如下:脊柱屈曲時,椎間盤前部受擠壓較多,後方間隙增寬,髓核向後移位,增加了成熟突出物的張力;同時脊髓上移,牽拉神經根,疼痛加重,限制活動;拉伸時。突起增大,黃韌帶向前突出,直接擠壓突起和神經根,使疼痛加重,限制拉伸運動。患者站立時,脊柱後仰時,腰部和下肢疼痛加重。

3.壓痛點和放射痛壓痛點多位於下腰椎棘突之間,椎骨旁1 ~ 2 cm的位置,相當於突出的平面。用力按壓時,對黃韌帶、神經根、突起的壓迫可引起下肢放射性跛行,疼痛部位與受累神經根分布區域壹致,是診斷本病的可靠依據。這種放射性疼痛不同於壹般扭傷或勞損引起的受累疼痛,以區別扭傷和勞損。

如果難以找到壓痛點,患者可下床站立,並使脊柱略向後伸,使患者背部靠在檢查者左肩前方,使骶棘肌放松。檢查者可將患者左手按在髂前上棘上,用右手拇指尋找壓痛點。這種方法比躺著更容易找到壓痛點。

(2)神經根受壓或受累的征象

1.直腿擡高試驗、足過度背屈試驗、坐起伸膝試驗、屈頸試驗和頸靜脈壓迫試驗陽性。

2.神經肌肉系統檢查可見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可使感覺障礙、肌力減弱、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其優勢區肌肉萎縮,為進壹步確診提供了重要依據。

肌腱反射:70 ~ 80%的患者有異常的膝關節和跟腱反射。檢查時要兩邊對比,反射可減少、亢進或消失。僅刺激神經根時,反射可表現為多動;有壓迫但不嚴重的表現為減少;如果壓迫嚴重,反射就會消失。反射的改變與前突高度有關,腰4 ~ 5前突多改變膝反射;腰5-骶L椎間盤突出常改變跟腱反射。

(2)肌力檢查:臨床上經常檢查下肢股四頭肌、腘繩肌、腓腸肌、脛骨前肌、拇長伸肌的肌力。與健側相比,股四頭肌受第三腰神經支配;脛骨前肌和拇長伸肌受第五腰神經支配;腘繩肌和腓腸肌受第壹骶神經支配。當這些肌肉的肌力減弱時,就說明相應的支配這塊肌肉的神經參與了。足背伸、拇指伸肌力減弱,為腰椎間盤突出4 ~ 5;當屈趾或單腿擡起站立導致肌力減弱時,為腰5骶椎間盤突出癥。

(3)感覺檢查:感覺檢查應包括痛覺、溫度和觸覺的檢查。當神經根被突出的椎間盤擠壓時,其優勢區有感覺改變。感覺的變化隨神經根受累程度而異,輕微刺激可使感覺過敏;強烈的刺激或壓迫會降低感覺。如隱性突起,壹般不會引起感覺障礙;如果突起較小,可刺激神經根,引起超敏反應;大突起壓迫神經根或粘連。大部分都有明顯的感官下降。感覺障礙區與神經分布區和主觀麻木區壹致。比如腰4、5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感覺障礙,往往在小腿外側、腳背側;腰5骶椎間盤突出顯示小趾、側足、後腿。檢查後要畫壹張圖,顯示感覺障礙區。

(4)肌肉萎縮:下肢肌肉萎縮是由於神經營養障礙或因疼痛而廢用所致,表現為大腿和小腿肌肉萎縮。兩相比較,肌肉萎縮的程度與神經根受壓和病程長短成正比。

三、實驗室檢查

壹般血檢尿檢都是正常的。如果診斷難以確診,需要與其他疾病相鑒別,則應做其他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血沈、類風濕因子等。必要時進行腰椎穿刺,測量腦積水壓力,做Quigan試驗,做腦積水常規檢查。除了肺結核,類風濕,骨髓瘤。

四。x光檢查

患者應常規拍攝腰椎正側位X線片。側位片上可顯示受累椎間隙變窄,有時前窄後寬,椎體上下邊緣骨質增生或腰椎前凸消失。正投影顯示脊柱側凸。x線檢查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中僅供參考,其重要性在於排除其他腰椎病變。如結核病、腫瘤、類風濕性脊椎炎、腰骶部先天畸形等。

動詞 (verb的縮寫)特殊檢查

經過以上檢查,絕大多數椎間盤突出癥可以確診,僅在個別診斷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特殊檢查,不提倡普遍應用。

(1)脊髓造影診斷的可靠性為29~40%。目前常用的造影劑是碘苯酯,比較稀,反應小,容易提取,也可以在短時間內自行吸收。脊髓造影的優點是可以看到整個椎管,區分腫瘤和椎管狹窄。在椎間盤突出的情況下,在椎管的壹側和硬腦膜的外側前部形成小而規則的填充缺陷或壓痕。壓跡的位置與椎間隙和脊髓馬尾腫瘤相對,可能跟隨著腫瘤。

5.鑒別診斷

腰椎間盤突出的典型病例容易診斷。但在臨床上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壹是急性腰肌筋膜、韌帶扭傷和小關節滑膜嵌頓

這些疾病均有嚴重的腰痛、活動受限和腰肌痙攣,還可有臀部和下肢疼痛。這種受累的疼痛和腰椎有什麽關系?/div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