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大力弘揚“團結奮進、敢於嘗試突破、務實拼搏、自力更生”的宿遷精神,艱苦奮鬥,銳意改革,奮力拼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
十年的努力讓宿遷迅速崛起,十年的改革創新讓宿遷增添了無限生機,十年的規劃建設讓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十年的基礎經驗激勵著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宿遷的新征程。
第壹,這個城市在過去十年中的主要成就
1,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十年來,全市上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市經濟發展保持強勁勢頭。
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6.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65.438+02.3%。
其中,第壹產業實現增加值99.02億元,年均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7414億元,年均增長16.3%;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1379億元,年均增長14.8%。
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分別比GDP增速高4.0和2.5個百分點。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570元,年均增長12.0%。
2005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5.85億元,年均增長14.4%。
其中,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654.38+0.38億元,年均增長654.38+06.8%。
200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29.36億元,是1.996的4.4倍。
其中,居民儲蓄達654.38+055.30億元,是654.38+0996的3.9倍。
2.經濟結構趨於優化。
建市以來,我市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從65438年到0996年,全市第三產業結構為47.8: 30.8: 21.4,為“壹二三”產業結構。當時,農業是宿遷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
經過十年的發展,宿遷已經從工業化的初級階段迅速發展到中級階段。
2005年,全市第三產業結構為25.6: 45.0: 29.4,呈現“231”結構,農業退居末位,第二產業成長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就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呈現出“壹產下降,二三產業上升”的總體格局。
全市第壹產業從業人員由1996年的1554800人下降到2005年的114900人,占全市的比重由63.8%下降到41.6%。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由1996年的39.7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71760人,占全市的26.8%。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由1996年的65438+48.4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84.43萬人,占全市的31.6%。
所有制結構進壹步優化,民營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私營個體經濟比重不斷提高。
2005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237.97億元,是1996的7.9倍,年均增長25.7%(現價)。
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5%,比1.996高出37.2個百分點。
全市有私營企業13761戶,個體工商戶83854戶,分別是1997戶的9.9倍和2.2倍。
私營個體經濟稅收完成8.27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32.0%,比1996大幅增長。
宿遷經濟從公有制發展到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全新格局。
3.工業化加速。
宿遷九五實施“主攻突破”戰略,十五實施“工業突破”戰略,使宿遷工業經濟得到了跨越式發展。
2001以前,全市第二產業發展速度慢於第三產業,但遠快於第壹產業,主要表現為第壹產業比重逐漸下降,二、三產業比重逐漸上升。
2002年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此後第二產業發展速度進壹步加快,第二產業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30.8%上升到2005年的45.0%,奠定了第二產業在宿遷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2004年,實現了三次產業和工業雙超壹次產業的歷史性突破。
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總額為12516億元,未來十年增長14.8%,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2.3%,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工業化進程。
支柱產業快速發展。
在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這個城市集中在四個支柱產業:釀酒,紡織,建材和農藥。
“十五”期間,市委* * *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和低成本產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木材加工、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玻璃建材、化工醫藥五大支柱產業。
2005年,全市五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1.3%。
其中,木材加工、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玻璃建材、化工醫藥行業分別實現增加值654.38+0.298億元、654.38+0.635億元、9.85億元、2.68億元和4.3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2.8%、28.8%和654.38+0.6億元。
4.開發區勢頭強勁。
壹方面,我市按照“提升功能、強化特色、降低成本、增強實力”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另壹方面,隨著投資項目的快速增加和區內投產企業效益的不斷提高,有力地促進了開發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目前,全市八大開發區(工業園區)始終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日益凸顯,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新亮點。
2005年底,全市開發區共有項目1868個,其中已投產項目1048個,外資及港澳臺資項目98個。總投資203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64億元,入區企業固定資產投資139億元。累計合同利用資金560億元,實際到賬資金6543.8+034億元。
其中,合同利用外資4.8億美元,實際支付654.38+3億美元;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6543.8+07.3億元,工業總產值6543.8+06.6億元,工業增加值58億元,財政收入7654.38+0.0億元,自營出口額2.2億美元,從業人員6543.8+00.5萬人。
5.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建市以來,該市按照“強農富民”的發展戰略,大力解決“三農”問題,農業經濟實現穩步發展。
2005年,全市農業增加值99.02億元,年均增長5.5%。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
2005年,我市開展了以培育農村市場主體為核心的“八項創建活動”,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6家,實現銷售額32億元。
建立了119000畝的種植基地和60000畝的養殖基地,帶動了34萬養殖戶。
林業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
2005年底,全市有楊樹林654.38+0.65萬畝,其中速生豐產林90萬畝,活立木約654.38+0.00萬立方米。
2005年,全市共有規模以上木材加工企業220家,總資產6543.8+5.05億元,工業增加值6543.8+2.78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2%。木材加工已成為該市的重要支柱產業。
各項惠農政策得到很好落實。
國家、省、市相繼出臺相關惠農政策,農村“壹免三補”政策得到較好落實。
2005年,8000多萬元糧食直補資金及時到位,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發放辦法進壹步規範。
農村低保工作進展順利,年人均純收入低於3.9萬元的農民和1.29萬元的農民全部納入低保。
農村地區的教育和醫療狀況繼續改善。啟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兩免壹補”政策。以“大病”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初步建立,農村“上學難、看病貴”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6.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建市以來,全市上下抓住新建城市機遇,大力實施“基礎先行”、“城鎮帶動”戰略,借助全社會力量推進中心城市建設。
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十年來,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65.45億元,年均增長31.0%。
2005年城市化率為32.5%,比1996高22.4個百分點。
中心城規劃面積擴大到2108平方公裏,是原城區的11.7倍。
中心城建成區擴大到220平方公裏,是城市當初的16.6倍。
城市道路裏程500公裏,是當初城市的7倍。
交通建設成效顯著。
2005年,全市公路總裏程達到6560公裏,其中高等級公路208公裏。
新長鐵路客運成功開通。
小城鎮建設趨於標準化
建市以來,我市加大了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逐步做到了用新思路規劃設計、用新機制開發建設、用新體制管理運營。
到2005年底,全市所有鄉鎮都完成了總體規劃,小城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城市中湧現出壹批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新型小城鎮,成為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郵電通信業發展迅速。
建市以來,全市郵電通信事業突飛猛進,“網通”、“鐵通”、“衛通”在宿遷設點,開辟了宿遷與外界的數字通道。
到2005年底,全市電話用戶達到1082800,即1996。
電腦網民7.97萬人,而宿遷建市之初幾乎為零。
7.城鄉市場逐步繁榮起來。
建市以來,宿遷大力推進市場建設,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完善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結構。
2005年底,全市共有現貨交易市場346個。
其中,綜合市場260個,農副產品市場37個,工業品市場20個,生產資料市場23個,要素市場6個。
特別是近年來,以“蘇果”、“華聯”、“華城”為代表的壹批超市占領城鄉市場,各種專賣店在市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競爭、少流通環節的商品流通新格局。
2005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654.38+00.96億元,未來十年增長654.38+00.6%。
8.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
建市以來,宿遷全面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努力擴大出口。
2005年,全市進出口總額6543.8+53億美元,是654.38+0.96的8.654.38+0倍,年均增長26.654.38+0%。
利用外資規模迅速擴大。
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300萬美元,年均增長16.0%。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快速發展。
全市外貿成交額達21.9萬美元,年均增長63.0%。
該市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2005年,全市引進固定資產投資10萬元,開工工業項目323個,計劃總投資1206億元。
竣工項目固定資產投資29.5億元。
其中,資金100萬元以上項目18個,資金5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
9.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建市以來,我市積極實施“強農富民”戰略,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1997年實現了以鄉為單位的脫貧目標,2000年實現了以縣為單位的小康目標。
200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212元,是1996的2.4倍,年均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3839元,是1.996的1.9倍,年均增長7.6%。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939元,是1.996的2.1倍,年均增長8.3%;農民人均生活支出2628元,是1996的0.8倍,年均增長7.0%。
10,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建市以來,我市積極探索社會事業發展新路徑,創新體制、機制、制度,教育、衛生、科技等社會事業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發展迅速。
近年來,全市教育工作按照“壹保三放開”的總體要求,堅持多元投入,走出了壹條具有宿遷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
高等教育“零”的突破。
宿遷學院從無到有,在校生1.2萬余人,其中本科生1.2萬余人。
該市大力實施“六有”和“校校通”工程,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
“六有”工程投資3.5億元,實現了農村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環境在學校的願景。
完成中小學“校校通”工程,進壹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
2005年,初中畢業生入學率達到88.5%,比上年提高8.3個百分點,居蘇北第壹。
全市各類高校招生18423人,創歷史新高。
私立教育繼續增長。
2005年,全市引進民辦教育總投資6543.8+0.6億元,民辦教育機構973個,在校生29.6萬人,占全市在校生總數的26.5%。
公共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建設加快。
截至2005年底,* *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68個,比1996增加401。
衛生技術人員9039人,513多於1996。
市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三級醫院驗收,改變了宿遷沒有三級醫院的歷史。
積極實施“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 * *籌資1.1億元保障農民就醫,全市新農合參合率達到88%。
科學技術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建市以來,我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含量顯著提高。
2005年,全市* * *批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128項,批準科技經費3023萬元,完成專利申請179項,新增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26家,高新技術產品64項,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穩步發展。
200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5‰,比1.996下降了1.84‰。計劃生育率為93.5%,比2000年提高7.0個百分點。
其他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群眾文化趨於活躍,體育產業化進程進壹步加快,廣播電視覆蓋率進壹步提高,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十年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為“十壹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宿遷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壹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壹是可持續發展壓力大。
面對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宿遷的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同時,宿遷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嚴重影響宿遷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第二,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2005年,宿遷農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為17.6個百分點。
服務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較小,不利於全市經濟協調發展。
三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更加明顯。
“九五”期間,宿遷二產增速比壹產高7.1個百分點,“十五”期間擴大到13.1個百分點。“九五”期間,宿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第壹產業增加值高7.2個百分點,“十五”期間擴大到10.1個百分點。“九五”期間,宿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相同,但到“十五”期間,城鎮比農村快3.9個百分點。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農村經濟的滯後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不利於城市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也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
1.確立科學發展戰略,牢牢把握前進方向。
建市之初,根據全省戰略部署和宿遷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市委、市* * *確立了“54321”的發展思路。
其中實施“強農富民、產業突破、城鎮帶動、全面開放、科教興市”五大戰略;實現四大目標:即“改革開放大突破、經濟結構大調整、中心城市大提升、區域發展大跨越”;調整三大結構:即“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城鄉結構”;增加兩大收入:即增加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建城:即利用社會的力量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設。
十年來,全市人民在五大戰略指引下,聚焦重點,努力工作,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在正確軌道上。
2.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充分利用外部生產要素。
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作為宿遷突破的主要抓手,作為擴大總量的主渠道,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取得了明顯成效。
壹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拓對外渠道。
目前,宿遷已初步建成四通八達的高等級公路網,尤其是市區對外道路十分暢通。
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得到緩解。
二是著力強化服務,不斷改善投資軟環境。
壹系列政策相繼出臺,進壹步規範了* * * *行為,減少了收費項目,設立了招商引資服務中心,對外實行壹站式服務、壹個窗口,大大簡化了手續,改善了投資軟環境。
第三,大力推進招商引資,豐富國外生產要素。
各地區、各部門把招商引資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強行入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擴大了經濟總量。
3、堅持改革、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改革創新是破除發展障礙的有效手段。該市抓住全省唯壹經濟社會綜合改革試點市的機遇,從宿遷實際出發,堅持敢闖敢試、勇於突破,有力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第壹,加快改革。
按照市場化的要求,繼續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點問題,堅持用新的思路和辦法發展經濟,不斷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矛盾。
二是堅持重點突破。
產業興則全市興,“產業突破”是全市振興的關鍵。
十年來,全市上下堅持不懈,把“主體突破”和“產業突破”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同時,要註重經濟效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壹些傳統行業通過技術改造、深化改革、加強管理、開拓市場,恢復了生產經營。
第三,堅持“三化”和“三農”。
堅持把提高農村生產力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不斷破除“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解決“三農”問題。
圍繞“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
4.堅持三大需求同步啟動,保持經濟增長強勁動力。
第壹,加大投入。
全市上下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投入,努力擴大投資規模。
十年來,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065.45億元,有力促進了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二是積極啟動和擴大消費。
該市大力推進市場建設,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完善市場功能,優化市場結構,新建了壹批具有引導和示範作用的市場和商場,對市民的消費觀念進行了必要的引導,使居民逐步改變了傳統的消費方式,拓展了消費領域,促進了全市消費的穩定增長。
“十五”期間,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9%,比“九五”期間加快2.6個百分點。
三是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抓住世界經貿形勢好轉的有利時機,擴大出口市場,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十年來,全市外貿出口、實際利用外資、對外經濟營業額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
5、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針對宿遷實際,全市把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先後出臺了壹系列政策措施,促進私營個體經濟快速發展,確保整體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2005年末,私營個體經濟稅收收入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32.0%,比“九五”末提高了10.8個百分點。
全市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達到8.39萬戶和1.38萬戶,分別是1.996戶的9.9倍和2.2倍。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
三。關於“十壹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
“十壹五”期間,宿遷經濟社會發展既面臨新機遇,也面臨新挑戰。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步伐加快,全球經濟呈溫和增長趨勢。
省委* * *明確提出“十壹五”期間要繼續加大對宿遷的支持力度,這是宿遷必須抓住的難得機遇。
1.通過發展,以大局為重。
全市上下要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新宿遷為總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招商引資為主要抓手,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主要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宿遷只有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新的起點上努力工作,大力推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才能在“十壹五”再創輝煌。
2.通過改革增添活力。
宿遷從改革中受益。
要抓住確定宿遷為全省唯壹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機遇,深化和完善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改革,繼續探索經濟體制、機制、動力等方面的新舉措。
要在工業化進程中探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路子,在城鎮化進程中解決進入城市和市場的門檻,在促進發展中創新發展環境,在轉變* * *職能中提高工作效率。
要給改革增添活力,通過改革增加動力,通過改革促進創新,讓改革在新壹輪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3.推進新型工業化。
工業化是宿遷未來的重要任務。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避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老路,註重科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現代化生產的發展,努力走出壹條科技含量高、環境汙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4.加快城市化進程。
城市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宿遷中心市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要保持城鎮化和工業化同步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 * *發展的格局。
要加快中心城市、縣城和城鎮的發展,盡快取消城市人口就業和入學的限制,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要為進城人口創造公平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城鄉平等。
要解決居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為風險投資和公平競爭創造寬松的環境。
要培育壯大城市產業體系,吸引更多農民進城、進入市場,從而積累財富、吸納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真正發揮城市經濟的龍頭作用。
5.大力突破外向型經濟。
利用好外部資源和資金是宿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們要牢牢把握招商引資這壹重要舉措,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要抓住與蘇州* *共建工業園區的機遇,利用蘇州外資雄厚、對外開放程度高的優勢,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出口加工區、外資集中區和對外開放先導區,在經濟國際化進程中突破宿遷利用外資低、對外經濟發展慢的局面,進壹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