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管理信息系統規劃與分析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管理信息系統規劃與分析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本章的主要內容有:系統規劃概述、信息系統的戰略作用、信息系統規劃的模型和方法、業務流程再造。

第1節系統規劃概述

系統規劃概述主要包括:

系統規劃的內涵

信息系統規劃的工作內容

系統規劃的特點

系統規劃的組織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風險

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我沒有對為什麽我的企業應該采用信息技術以及如何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必要的考慮。

信息系統的應用只是模仿手工的業務流程。

關註單個核心應用,沒有考慮不同應用系統之間的關系。

新的“IT黑洞”帶來新的“數據處理危機”。

壹、系統規劃的內涵

1,信息系統規劃的定義

規劃通常是指關於壹個組織的發展方向、環境條件、長期目標、主要政策和戰略的長期計劃。

信息系統規劃是整合組織目標、支持組織目標所必需的信息、提供這些必要信息的信息系統以及這些信息系統的實施的信息系統方案。它是壹個面向組織內信息系統發展前景的系統開發計劃。

(解決四個問題)

2、信息系統規劃的意義

系統規劃是系統開發的先決條件。

系統規劃是系統開發的程序。

系統規劃是系統開發成功的保證。

系統規劃是系統驗收評估的標準。

二、信息系統規劃的工作內容

圖4.1信息系統規劃的三階段模型及可用方法

戰略計劃

制定壹個總體計劃

結構概念

資源分配

規劃活動

的三個階段

可用的方法

戰略規劃委員會

根據組織環境制定信息系統戰略

戰略信息系統規劃方法

戰略選擇模式

商業系統規劃

戰略信息規劃

關鍵成功因素

戰略集合變換法

比較成本/收益

應用系統組合

內部定價

PERT計劃方法

甘特圖進度圖

1,制定信息系統發展戰略。

信息系統發展戰略的規劃包括三個重要內容:

信息系統的目標和約束。

2)當前能力狀態

3)預測影響計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

2、信息系統總體方案的制定

在調查分析企業信息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信息系統的總體結構方案,並根據發展戰略和總體結構方案確定了系統和應用項目的開發順序和時間安排。

3、制定信息系統建設資源配置計劃

組織內部各部分的信息系統建設需求和條件是不平衡的,要根據這些應用項目的先後順序合理分配有限的開發資源,這是項目規劃和資源分配階段的主要任務。

三、系統規劃的特點

大局

高水平(位)

有影響的;給予指導的

管理與技術的結合

服水土

第四,組織系統規劃

規劃領導小組

人員培訓

規定的時間表

第二節信息系統的戰略作用

主要內容有:

分析基礎

信息系統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企業戰略和信息系統戰略

信息系統的戰略作用

為了從信息系統的使用中獲得最大的利益並給組織帶來競爭優勢,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首先,對要解決的業務問題或妳希望擁有競爭優勢的業務情況有壹個透徹的了解。

第二是對可用的信息技術以及如何應用它有深刻的理解。

壹、分析的基礎

波特教授提出的三個框架包括:

五種競爭力模型

三個基本策略

價值鏈

1,五種競爭力模型

構建五個競爭力模型來判斷壹個行業的相對吸引力,說明企業在行業層面面臨諸多威脅。

2、三個基本策略

成本領先戰略

產品差異化戰略

市場集中化戰略

3、價值鏈模型

使用價值鏈模型

3、價值鏈模型(續)

使用價值鏈模型

擴展供應鏈模型

供應商價值鏈

公司價值鏈

分銷商價值鏈

買方價值鏈

賣方價值鏈

二,信息系統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1,信息系統的戰略作用水平:

經營範圍的重組

業務網絡重組

業務流程再造

內部集成應用程序

本地應用層

小的

小的

大的

大的

轉化階段

進化階段

企業流程變革的程度

1,信息系統的戰略作用水平。

第壹層:本地應用層

第二個層次:內部集成應用

第三層次:業務流程再造。

第四個層次:業務網絡的重組。

第五個層次:經營範圍的重組

2、不同層次的信息系統策略

1)業務層信息系統策略

(1)業務層策略

業務層戰略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企業如何在特定的產品/服務市場與競爭對手進行有效競爭?”

1)業務層信息系統策略

①信息系統和產品/服務差異化戰略

企業可以利用信息系統生產不同於競爭對手的新產品或服務。這種信息系統的應用可以使企業不再需要對競爭者基於價格的競爭做出反應。

應用信息技術實現產品差異化

示例:產品差異化系統

77年,花旗銀行開發了自動取款機。

78年,美林的現金管理賬戶

戴爾的直銷和個性化服務

李維斯個人褲子服務系統

安德森窗業公司的“智能門窗”

目標:提供難以復制的產品和服務,或增加進入市場的成本。

1)業務層信息系統策略

②信息系統和目標集聚策略

企業信息化的典型方式是利用信息技術幫助企業確定產品/服務的目標市場,然後從信息系統的應用中獲得回報。

最常用的信息技術是數據挖掘軟件工具。

市場定位: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

1)業務層信息系統策略

③信息系統和成本領先戰略

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應用可以提高生產率,降低工程、設計和制造成本。對成本影響最大的信息系統應用是利用信息系統技術對交易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示例:降低成本的系統

Vuormaa特種公司的連續補給系統

Avis汽車租賃公司的向導系統

美國航空公司收入管理系統(SABRE的壹個子系統)

信息技術應用和業務層戰略

企業

供應鏈管理:

零庫存

不間斷補給

準時交貨

內部戰略:

產品差異(IT產品)

目標聚合(數據挖掘)

低成本生產商

有效的客戶響應:

POS系統

數據挖掘技術

供應者

客戶

圖4.6信息技術應用和業務層策略

(2)信息技術在業務層面的戰略應用分析。

-價值鏈模型

價值鏈的主要活動

2)企業信息系統戰略

企業通常由壹系列相關的戰略業務單元組成。企業層面的管理者主要關心的是“如何協調所有戰略業務單元,使整個企業的利潤最大化”。要解決這壹問題,可以采取的戰略有協同戰略和核心能力戰略。

3)行業級信息系統策略

在行業層面,企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企業何時、如何與本行業或相關行業的企業競爭或合作?”

3)行業級信息系統策略

客戶:增加新的銷售渠道,減少中間銷售環節,鎖定消費者和消費者數據庫。

供應商:選擇的機會,利用信息技術鎖定供應商(供應商系統EDI,降低供應商成本)

替代品:新機會

新進入者:成本降低/增加

傳統競爭對手:成本、質量、差異化、市場細分

示例:與客戶和供應商保持密切聯系

沃爾瑪-庫存補充系統

聯邦快遞公司

百特醫療保健有限公司

目標:“誘捕”客戶或供應商

例子:戰略聯盟和信息夥伴關系

美國航空公司和銀行

西爾斯和六家郵購公司

目標:兩個或多個組織在互利的基礎上共享信息和服務。

第三,企業戰略和信息系統戰略

圖4.8企業戰略與信息系統戰略的關系

商業策略

是策略

it戰略、its

企業:

使命、願景和目標、市場戰略、

信息和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系統(IS):

應用系統及其依賴關系

信息技術(IT):

技術平臺

1

2

第三節信息系統規劃的模型和方法

信息系統規劃常用的模型和方法有諾蘭的階段模型、關鍵成功因素法(CSF)、戰略目標集轉換法(SST)和業務系統規劃法(BSP)。模型描述了信息系統規劃過程中的指導模式,方法描述了規劃的具體實施步驟。

首先,諾蘭的舞臺模型

諾蘭的階段模型認為,企業和區域信息系統的發展具有壹定的規律性,要經歷壹個從低級到高級的階段發展過程,每個階段都是漸進的。

轉折點

生長階段

開始

數據處理支出

圖4.11諾蘭模型曲線

發展

控制

完整的

數據管理

成熟的

管理焦點

信息技術管理

數據資源管理

1,計算機應用開發的六個階段。

開始:購買第壹臺計算機,並初步開發管理應用程序。

擴展:信息系統從少數部門擴展到大多數部門。

控制:無序開發,引起領導重視,整體規劃整個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

整合:建立壹個集中的數據庫和壹個能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種信息的系統。

數據管理:集中利用數據,為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成熟度:能夠滿足各個管理層次的要求,從而真正實現對信息資源的管理。

2、信息系統發展中的成長因素

計算機軟硬件資源:無外接存儲→分布式。

應用模式:批處理→實時在線。

計劃控制:短期、隨機→長期、戰略。

MIS在組織中的地位:隸屬於其他部門→獨立。

領導方式:MIS部門參與→ * *共同決定戰略規劃。

用戶意識:作業管理層→上層管理層

3、諾蘭階段模型的應用

診斷信息系統的現階段:選擇信息系統發展的時機

對系統規劃做出安排:控制系統的發展方向,在不同階段對每個子系統做出不同的發展策略。

二、關鍵成功因素法(CSF)

在1980年代早期,MIT教授將CSF引入到信息系統的戰略規劃中。

通過分析,找出了影響組織成功的關鍵因素。

圍繞關鍵成功因素確定組織對信息系統的需求

根據信息系統的要求進行信息系統規劃

1,關鍵成功因素法的基本概念

關鍵成功因素是指組織中能夠決定組織能否在競爭中獲勝的幾個因素。它們也是企業最需要的決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關註的活動因素。

關鍵成功因素決定了組織所需的關鍵信息集。

2、關鍵成功因素法的步驟

理解組織的目標

識別所有成功因素。

確定關鍵成功因素

定義每個關鍵成功因素的績效指標和評估標準。

3、關鍵成功因素法舉例

國家

邊界

壹個

流動

大的

研究

教學成果

獎學金水平

教學質量

課程水平

教學環境

科研實力

科研成果

3、關鍵成功因素法舉例

國家

邊界

壹個

流動

大的

研究

教學成果

獎學金水平

改善教學環境

提高課程水平

提高教學質量

加強科研力量

更多的科研成果

組織目標

目標識別

關鍵成功因素

性能指標

4、關鍵成功因素法的特點

目標識別突出重點

從重要需求開始規劃

容易忽略次要問題

受成功因素分析結果的制約

三、戰略目標集轉化法(SST)

利用組織現有的戰略組合

組織的發展方向

組織目標

組織戰略

戰略屬性

將組織的戰略集合轉化為信息系統的戰略。

三、戰略目標集轉化法(SST)

代表團

目標

戰略願景

其他戰略性組織屬性

系統目標

系統環境約束

系統戰略計劃

管理信息系統戰略制定

組織的戰略設置

管理信息系統的戰略設置

圖4.14管理信息系統戰略制定流程

1、戰略目標集轉換方法的步驟

確定組織的戰略組合。

–形容各種各樣的人。

–確定每壹類人的目標。

–每種類型的個人識別系統的相應任務和策略。

將組織戰略集轉化為信息系統戰略

根據組織目標確定信息系統目標

相應組織策略集的元素確定了相應信息系統策略的約束。

根據信息系統目標和約束條件,提出信息系統策略。

2、戰略目標設定轉化法,例如

2、戰略目標設定轉化法,例如

利益集群

組織策略集

信息系統策略

公共事業

顧客:顧客

g:政府

斯:股東

Cr:債權人

員工

男:經理

組織目標

組織屬性

組織戰略

錯過目標

戰略願景

抑制

年收入增長

10%

(法國、捷克、瑞士)

高層管理人員(m)

改善現金流(G、S、Cr)

O1

簡化信用鏈接(O1-O3)

提高結賬速度(S2)

實時響應(MO7,C3)

做好模型(A1)

添加新產品

(O1,O6)

(銅)

(臭氧、O4、臭氧)

臭氧

氧氣

O4

O5

S3

S2

S1

A1

A3號

主動脈第二聲

A4號

A5號

MO1

D1

C1

MO2 …

MO3 …

MO4 …

MO5 …

C2 …

C3 …

C4 …

D2 …

D3 …

D4 …

D5 …

3、戰略目標集轉換方法的特點

反映各類人的要求

從人員需求中得出的信息系統目標

目標更加全面

不清楚

四、企業系統規劃方法BSP

它是由IBM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

基於以信息系統支撐企業運營的理念

自頂向下分析企業目標,識別企業流程,識別數據類型,然後自底向上設計和實現支持企業目標的系統。

根據流程/數據要求進行信息系統規劃

企業系統規劃方法的過程

1,企業系統規劃方法的步驟

準備工作/即將開始工作

初步調查

定義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再造

定義數據類

定義信息系統的整體結構

確定系統開發順序

批準信息系統規劃

2、BSP方法的分析工具2——U/C矩陣

定義信息系統的總體結構,即劃分功能子系統和相應的數據類,是通過U/C矩陣的建立和分析來實現的。

U/C矩陣:功能/數據矩陣

u用,c創。

U/C矩陣

2、BSP方法的分析工具2——U/C矩陣

U/C矩陣的功能:

通過檢查U/C矩陣的正確性,我們發現了研究工作中的疏漏和錯誤。

通過檢查U/C矩陣的正確性來分析數據的正確性和完整性。

通過求解U/C矩陣,對子系統進行劃分。

通過子系統之間的連接(“U”),可以確定子系統之間* * *共享數據。

2、BSP方法的分析工具2——U/C矩陣

工作步驟:

U/C矩陣的建立

U/C矩陣的正確性測試(完整性測試、壹致性測試、無冗余測試)

求解U/C矩陣

系統功能劃分和數據分布的確定

通過求解U/C矩陣,最終劃分子系統。

1) U/C矩陣的建立

2)正確性測試

(1)完備性測試:是指壹個特定的數據項必須有壹個生產者(C)和至少壹個使用者(U)。

如果可以,必須生產或使用(U或C)。

(2)均勻性檢驗:指某壹特定數據項(C)必須有且僅有壹個生產者。

(3)無冗余測試:表示U/C矩陣中沒有空白的行和列。

3)u/c矩陣的求解

(1)U/C矩陣的求解過程就是系統結構劃分的優化過程。

(2)求解U/C矩陣的過程往往是用表運算法來完成的。具體操作方法是調整表中的行變量或列變量,使“C”元素盡可能接近對角線,然後以“C”元素為基礎劃分子系統。

在桌面上移動工作流程

4)系統功能劃分和數據分布

(1)系統邏輯功能的劃分:在求解的U/C矩陣中畫塊,每個塊為壹個子系統。

劃分時應註意:

–按對角線壹個壹個畫,不重疊,不遺漏任何數據或函數;

-小方塊的劃分是任意的,但是所有的“c”元素都必須包含在小方塊中。

子系統劃分

4)系統功能劃分和數據資源分配

(2)確定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所有的數據使用關系都用小方塊分為兩類:壹類是小方塊內部;壹個在小廣場外面。

小廣場內產生和使用的數據,以後主要在這個系統中處理;小方塊外的“U”表示子系統之間的數據連接,這些數據資源要放到網絡上,供各個子系統將來通過網絡互相享用或傳輸數據。

數據關聯

3、企業系統規劃方法的特點

通俗易懂,分析全面

強大的數據規劃功能

實施成本高

數據分析很難。

第四節業務流程再造

信息系統的規劃不僅要關註計算機應用系統、組織的信息平臺等技術項目,還要關註這些項目對企業組織的影響以及潛在的信息技術應用所需要的組織和管理基礎。

首先,信息技術和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的程度與信息技術應用的深度不同有關。組織變革有四種方式:自動化、合理化、業務流程再造和立足點轉移,這些方式的風險和回報是不同的。

自動化

使合理化

流程再造

立足點轉移

報告返回

低的

低的

高的

高的

風的危害

圖4.17組織變革的方式

首先,信息技術和組織變革

自動化(自動化)

程序合理化(程序合理化)

業務流程重組

根本性的變化

信息技術的能力及其對過程的影響

二、業務流程再造的概念

業務流程再造(BPR)是對企業流程進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徹底的重新設計,以大幅度提高企業的關鍵績效指標,如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這個定義包含了三個關鍵信息:基礎、徹底、龐大。

二、業務流程再造的概念

基本思維

“根本”是指它不是瑣碎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本質的,是對現有制度的徹底懷疑。

徹底的重新設計。

從根本上重新設計企業的業務流程或業務流程,創造新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僅僅做表面的改變或修補。

偉大成就

業務流程再造的目標不是實現小的改進,而是實現績效的大進步。

信息技術對傳統流程的改變

第三,BPR與信息系統建設的關系

業務流程再造是壹種管理思想,壹種業務變革的理念,信息技術是壹種技術。

在信息化過程中,企業壹般先實施BPR,然後利用信息技術推動BPR的實現。這兩項任務也可以同時進行,相互融合。

四、業務流程再造的步驟

開始

選擇要重新設計的流程。

分析和測量現有流程的性能。

識別應用信息技術的機會

構建新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