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朱元璋兒子繼位後的歷史

朱元璋兒子繼位後的歷史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朱迪是朱元璋的兒子。

明朝的曾祖父朱元璋死後,皇帝的曾孫朱筠_,即位,第二年(1399)為元年。為了推行新政,文健首先對中央權力進行了調整。

隨後,壹系列改革措施陸續出臺,主要內容有:省刑減獄;江浙土地稅都有;調整政府官僚機構。

尤其是後者,文健的統治從未停止過,這壹調整涉及到官員制度的許多方面。文健的改革雖然只進行了四年,但仍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明代史學家朱祿稱之為“寬政嚴霜四年”。

1398年底,也就是朱筠_登基的頭幾個月,皇帝開始考慮如何在削弱封建王國力量的同時加強自己的力量,用有無之罪對那些更小更弱的俘虜采取嚴厲的行動。

最先倒下的是朱_(1361—1425),隨後其他四位王子也倒下了:朱貴(1374—1446);王祥白澍(1371—1399);齊王鑄_(1364—1428);還有閩王朱_(1379—1400)。

壹年之內,五個重要諸侯被廢之後,太子就成了下壹個目標。朝廷承認他是最難對付的敵人,所以行動非常謹慎;然而,這給了王子集結軍隊和準備的時間。

建安元年(1399)七月,當準備取太子時,燕王公然造反。燕王集結將士,誓要壹戰,以“峻青壹方”、“懲治奸臣”之名,自稱“奉天京南”。

當聽說在北平發兵造反時,他命令老將耿秉文為將軍,率領30萬軍隊去伐燕。從此拉開了長達四年的京南會戰的序幕。1402年,荊南之戰以燕王的勝利而告終,朱迪在南京稱帝。

朱迪稱帝後,他進行了政治改革,建立了內閣。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在東北建立了努爾戇徒部,西北建立了哈密衛,西南建立了大古刺、德瑪薩刺、吳迪刺等宣傳部門,並建立了貴州成宣布陣部,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

他多次派遣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交流,加強了對南海的管理。他還命人編輯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為了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他在位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和治國武功都有很大提高,史稱永樂史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八月,朱迪在北伐歸途中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享年64歲。謚號提天宏道高明廣運,聖武純仁,廟號太宗孝文帝葬長陵。

擴展數據:

從朱筠繼位到朱迪去世的歷史事件;

1,京南之戰

靖南之戰又稱靖南之變,是文健元年(1399)至文健四年(1402)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皇位爭奪戰。

明朝皇帝朱元璋在位時,兒孫被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諸侯勢力日益擴大。由於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洪武三十壹年(1398),皇帝的曾孫朱筠_繼位,目的是建立自己的帝國。

文健和他的親信齊泰、黃子澄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來減少諸侯。同時在北平周邊和城內部署軍隊,以防邊為名,將明太祖的第四子朱迪的警衛調至長城,準備除掉太子。

文健元年(1399),朱迪起兵南下,史稱“靖南之戰”。文健與老將耿秉文壹起開始北伐,並派李景隆繼續東征。然而,文健皇帝也缺乏戰略,導致主力部隊不斷被消滅。

朱迪在恰當的時間發起進攻,並靈活運用了這壹策略。幾經大戰,消滅了南軍主力,終於乘勝前進。文健四年(1402),攻下應天(今江蘇南靖)。

戰爭持續了四年(1399-1402)。戰爭期間,文健皇帝下落不明,或在宮中自焚身亡,或從地道出逃,躲進雲貴做了和尚。同年,朱迪為了明成祖而登基。

2.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壹次航行。首航始於永樂三年(1405),末航止於宣德八年(1433),計七次。鄭和受命出使,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七下西洋,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集結在江蘇太倉劉家崗,停靠在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出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邦格拉、阿丹、田放、佐法爾、胡魯穆斯、穆古杜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可達東非和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船只和水手數量最多的壹次航行。也是15年底歐洲地理大發現航海之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壹次系列海上探險。

但關於鄭和船隊的航行目的和範圍、七次下西洋的評價等史實仍有爭議。

百度百科-朱筠_

百度百科-朱迪

百度百科-明史

百度百科-京南之戰

百度百科-鄭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