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據我國學校德育的政策法規,繼承德育的優良傳統,創造性地確定德育的目標、內容、形式、方法和途徑,按照以人為本、全面教育的思想,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德育,不斷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工作計劃
以“文理合壹、自主發展”的理念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和社會化,以提高德育實效性為目的,以德育活動為途徑,以德育課程建設為重點,推進學校德育創新。
(1)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貫徹《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施綱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理念作為新形勢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重大節日、重要事件、重要人民紀念日開展和傳承革命。
傳統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重點實施“四個壹”活動,即每周開展壹次班級主題教育活動;每周舉行壹次升旗儀式;每學期組織壹次參觀或社會實踐;每學期組織壹次以上的全校主題教育活動。(2)加強德育目標研究,建立德育規章制度。
結合新課改對德育的新要求,從學校和學生實際出發,開發建設德育課程,加強德育活動課程建設,註重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充分發揮學科教師的人格魅力。加強德育目標研究,構建系列德育內容,拓寬德育實施途徑和領域,發展德育評價方法和手段,具體體現為“四個融合”,即班主任工作與學科教師“教書育人”相融合,德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相融合,學校文化建設與班級文化建設相融合,學校德育與社會教育相融合。
(3)豐富德育內涵,拓展德育體系。
通過學校開辦的業余黨校、業余團校、學生幹部培訓學校,進壹步豐富和拓展以“養成教育、實踐教育、心理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德育體系。充分發揮團委、學生會的作用,開展適應當今社會發展、與社會意識相協調、承擔社會美德的主題班級活動,構建學生“品質內化、行為自律、自我發展”的德育工作模式,培養學生明辨善惡、理解道德沖突、關心他人和擁有正確行為的意誌,學會善待自己和他人,發展做出負責任的道德決策並付諸實踐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理解能力。
(4)優化學校人文環境,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把藝術、人文、科學教育素質作為學生確立基本政治觀點、形成道德品質、發展道德實踐能力的必備文化素養,形成良好的人際心理環境,完善組織制度環境,營造濃厚的教書育人環境,拓展健康向上的藝術探索環境,重視物質設施的人文意義。
(5)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註重發展性德育評價。
繼續完善學校班主任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幹作用,建立德育工作管理評價體系,改革班級集體評價、班主任評價、學科教師評價等方式,克服標準化量化評價的缺陷。改革學生品德評價,註重學生自我品德評價,註重學生品德發展性評價,堅持德育論壇和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不斷提高德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開放式結果評價和過程目標評價的方法和措施。
(6)開發德育課程,實施校本德育培訓。
加強德育教材建設和課程開發。自2006年9月起,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活動課、新聞課,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心理咨詢、人際關系咨詢、新生適應性咨詢、法制教育咨詢等服務。加強心理咨詢室建設,完善和規範學生心理檔案管理,加強學生心理個案研究,開展班主任和全體教職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7)加強學生組織建設,完善自我管理制度。
改革學生會和團委的工作模式是培養和訓練學生自主克制和發展的關鍵。建立“學生代表會議”制度,組織學生對壹些重大問題進行辯論,參與部分學校管理。試行班級學生幹部輪崗制度,制定相應的輪崗制度,為全體學生提供人際交往、溝通、組織、管理、領導等實踐活動的教育機會和條件,讓不同智力發展水平和能力傾向的學生都能接受這方面的訓練和體驗。
(8)拓展德育領域,構建大德育體系。
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大德育體系,註重社區和社會德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校外德育工作者隊伍建設,聘請法制副校長、社團輔導員。加強社區和社會教育基地建設,加強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重視家庭教育指導,成立家長委員會,提高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程度。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課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核心的現代教育理念,改變重理輕文、文理分離、缺乏整合的傾向,改變課程設計過於重視考試要求的傾向,改變課程結構中學科課程比重過大、學生體驗課程和社會問題課程比重過小的傾向,探索學生學習成績評價的新方法。
要把新課程變成基礎課程,成立課程創新領導小組,配備研究人員,積極開展課程創新工程。學校將與師範院校等教育研究機構合作,在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編制、國家和地方課程優化方式方法、綜合課程建設、校本課程開發、各類課程評價、校本課程管理等領域加強合作研究和探索。
通過實施調整課程計劃、優化現有課程、增加學校課程、調整課表、試行分層教學、提供選擇性學習、改變評價方式等措施,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在課程創新項目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養綜合學術能力為根本目標,重視現代科學教育和現代人文教育,在教育內容和實施過程中強調“文理融合”。通過教材改革,使學生學會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使他們具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良好的道德修養、堅強的意誌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嚴謹求實、科學興趣、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判斷能力。
工作計劃
根據“文理融合、獨立發展”的特點,樹立優化國家課程、推進地方課程、發展學校課程的新的學校課程觀,不斷優化社會人文課程、數學科技課程和體育信息技術課程,為實現課程優化整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奠定思想和工作基礎。
(1)優化社會人文課程
社會人文課程是指教學計劃中的政治、語文、英語、歷史、人文地理等學科,也包括學校自主開設的人文選修課和活動課。
社會人文教師要從經驗與知識、技能與方法、態度與精神、理論與價值觀等不同層面充分引入科學因素,對全體學生實施科學人文教育,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和理解、思考和研究人類及其人文社會現象。
在學習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努力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服務社會的基本信念和健全人格、在觀念和價值觀層面不斷進取的價值取向,使人文社會科學教學成為傳承人類文化價值觀、滲透科學教育和道德倫理教育的重要途徑。
通過優化國家課程、開發學校課程、加強教育研究、加強學術交流、開設系列講座、激活課堂教學、改進教學管理等方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了寫作水平,增強了交流能力。在社會知識、歷史地理知識和哲學理論上表現出“獨立發展”的特點。
(2)優化數學科學與技術課程。
數學科技課程是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自然地理、信息技術等必修課,以及科技選修課和實踐課。
數學科技教師應充分關註學科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及其人文背景,關註知識的生命意義和社會價值,增強對科學技術、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關系和意義的理解,對全體學生實施人文數學科技教育,使學生學會從人文價值和社會意義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
在學習數學科技知識的基礎上,介紹科技的生活和發展背景,增加動手動腦的教學活動。通過體驗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傳遞人類科技文化成果,滲透人文教育和價值教育,培養學生在形成科學態度和精神的同時掌握科學知識和方法。
通過優化國家課程、開發學校課程、加強教育研究、加強學科交流、開設系列講座、激活課堂教學、改進教學管理等方式,使學生在科學知識與理論、科學方法與技能、科學態度與精神、科學觀念與思想、科學倫理與價值觀等方面呈現出“文理融合”的鮮明特征。
(3)優化體育與信息技術課程。
●運動健康
在高標準實施《學校體育條例》的同時,要註重學校體育的參與性、趣味性和群體性。每年舉辦學校秋季田徑運動會和春季球類比賽,培養師生終身體育觀念和自覺健身意識。增加運動器材,普及運動知識和科學的鍛煉方法。
重視體育課的課堂教學。完善體育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師生在體育課管理中的主導和主體作用。以課外體育活動和專項訓練為重點,建設壹批傳統優勢項目,繼續保持學校體育專項活動在孝感市同類學校中的領先地位。
註重落實《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建設標準化校醫院,規範醫療行為,提高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定期通過廣播、多媒體、黑板報等教育渠道,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加強青少年健康教育,重視流行病和傳染病的防控,定期對學生近視率進行調查,控制近視率的上升。
●藝術教育
加強藝術教育課程的領導,提高藝術教育對現代人文教育和創新精神培養重要性的認識。如有可能,增設美術課、鑒賞課,舉辦美術展覽、郵展、攝影展等活動。通過各種渠道,引導全體學生欣賞人類優秀的文化藝術成果,了解人類的生活、價值觀和情感,培養學生對自然和高雅藝術的審美觀念和鑒賞能力,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和藝術想象力。
重視藝術教育,建設優美校園,營造藝術氛圍,建設藝術專用教室,開設藝術選修課和活動課。充分發揮藝術類學生社團的修身育人作用,繼續著力開設音樂藝術類專業課,爭取近兩年向全國重點音樂藝術類高校輸送優秀人才有新突破。
●信息技術教育
重視提高信息技術的質量。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要註重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提高師生動手動腦的程度和人文科學的內容,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學生體驗科技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鍛煉實踐能力的平臺,引導學生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有效投資信息技術。 並大膽開展壹些科技小發明的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知識、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懷和價值觀。
(4)優化課程結構
科學設置課時總量,調整課時分配結構,增加以“文理融合”為基本內容的校本課程、研究型課程和綜合型課程。嘗試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課程的分層教學,鼓勵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試行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合格制”,健全完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
●調整課表。
(根據新課程標準待定)
●調整課堂內容。
將現有的讀報時間改為綜合素質教育課,即“下午教育課”設置科技、藝術鑒賞、學校特色、身心健康、時事政治五大系列“綜合課”,通過校園網或班級組織實施,每周增加兩門選修課和兩節活動課,嘗試開設“文理融合”和“百家講壇”的講座課程。
根據新課改要求,重點開設以下學校課程:資源與環境、科技發展史、歷史復習、閱讀指導、理化實驗、時事評論、動物世界、生物技術、中外文明史、研究性學習指導、案例陳述、閱讀鑒賞等選修活動。
●實施分層教學。
為了營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自主發展,在保證學生基本學業能力的前提下,對若幹科目實行分層教學:壹年級數學、物理實驗班和基礎班,理科數學、物理實驗班,文科實驗班和二年級高級班。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教學評價應分層規劃,分步實施。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課堂教學改革是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根本舉措,改變當前課堂教學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以講授灌輸為主,忽視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習的傾向,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充滿活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課程教學的主要環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致力於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體現“文理融合,獨立發展”辦學特色的同時,註重將現代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引入各學科課堂教學。根據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應該重塑教師角色,重新界定教學目標,重組教學內容,重新調整師生關系,重新起草教學評價。
工作計劃
按照“文理融合,自主發展”的思路,不斷優化現有的社會人文課程、數學科技課程、體育信息技術課程的課堂教學,從改善師生關系、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中的應用兩個方面進行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為重點的課堂教學改革。
(1)轉變教師的課堂教學觀念
根據新課標中的素質教育理念,以主體體驗式活動教學模式的探索為重點,改變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而忽視師生合作交流、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的傾向,要求教師學會合作、交流、總結、反思,主觀意識到真正的課堂教學改革的參與者、受益者、批準者是學生。
(2)改善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
課堂教學是壹項創新工作,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精神是改善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關鍵。要有效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實現兩個“轉變”:壹是實現從“統壹標準、註重重點”到“面向全體、註重個性”的轉變;二是由“灌輸、講授式學習”向“探究、啟發式學習”轉變,讓學生學會閱讀、提問、探究、交流、表達。鼓勵教師改革教學方法、手段和策略,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3)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在科學系統地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強調學科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的聯系,學科知識與學生自身經驗的聯系,師生情感的融合,學生內驅力的培養和發揮,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統壹要求與個體需要的有效結合,現代人文精神與現代科學精神的結合。采用有利於學生發展和創造性表現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法,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4)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分層教學模式。
以基本學術能力為核心追求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和需求,可以試行基礎學習計劃和改進學習計劃。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學組為單位進行改革實驗,因材施教,培優補差,保證全體學生,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根據個人基礎和興趣愛好分組,進行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分層考試、分層評價的改革實驗。
(5)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充分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促進“文理融合、自主發展”中的有效作用,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傳統教學方法,提高教師教學藝術水平,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體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運用多種語言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電化教學、信息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綜合效益,提高先進教學設備的使用頻率和效率,使之為課堂教學服務。指導思想
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管理理論建立健全幹部管理組織。優化管理體制,優化隊伍結構,建設壹支在群眾中威信高、凝聚力強的領導班子,使總支領導核心、行政組織職能和各項管理制度適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和貫徹“文理結合、獨立發展”思想的需要。建立現代辦公自動化系統,形成廉潔、精簡、務實、高效的管理體制和行政作風。
運用素質教育理論和現代管理思想,構建“學習型組織”、“科學管理”、“和諧發展”的學校。使領導具有優秀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理念,教師隊伍具有真正認同學校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文化,學生具有熱愛學習、積極向上的追求目標。鼓勵全體師生充分發揮潛能和創造力,真正形成“命運、責任、事業、利益的統壹”為適應教育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不斷變化的需要,應調整辦學體制,完善管理制度,規範管理流程,擴大管理範圍,減少管理層級。加強管理職能的專業分工,強調管理職能的適當整合,強調職責、責任和處置權的相對統壹,強調組織體系的精簡和行政工作的效率。
工作計劃
(1)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充分體現“以教師發展為本”的管理理念,實現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註重人的自覺、自律和自我實現,逐步建立和完善壹套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較強導向作用、適應辦學理念、能激勵教師自主發展的人事制度和績效評價體系。充分發揮黨總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教代會的民主監督作用,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實行校務公開。通過教代會、黨政工團聯席會議等形式聽取教職工意見,齊抓共管辦學。
(2)改進和改革有效的管理制度。
隨著教育改革實驗的深入,教師的角色、地位、作用和責任將逐步調整,教師的智力和能力結構也將得到調整和完善,行政人員和教學人員的崗位職責將有新的內涵。因此,需要調整全員崗位責任制,改革人事制度,逐步完善全員聘任制,激活潛在聘用制,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實行校務公開制度,相應調整員工利益分配制度,鼓勵每壹位員工不斷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超越。
(3)綜合管理功能研究。
按照“文理融合、自主發展”的要求,從2006年開始開展年級組綜合功能研究,使年級組逐步具備德育、教學、科研、訓練等管理功能。開展教研組綜合管理職能研究,逐步使教研組和籌備組具備教學研究、項目研究、人員招聘等管理職能。使教師個人目標、教師組織目標和學校發展目標達到和諧,最大限度地實現學校的價值和發展,充分體現管理職能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以及教師行為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創造性。
(4)加強教學科研組織建設
調整充實教育部門的職能,增加工作人員數量,以適應實施素質教育和貫徹辦學理念的需要。教育部門在承擔科研項目的同時,還要為學校的行政決策、項目管理提供診斷、研究和咨詢服務,為教師的科研組織交流研討和業務指導服務,為學生的學科和跨學科的科研活動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
(5)加強心理咨詢室建設。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學生的發展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和進步,廣大學生在心理壓力、心理負擔、心理狀態等方面都面臨著困惑和問題。加強心理咨詢室的建設十分重要。2006年9月起,開設心理咨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