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人口27000多人,是雲南獨有的。主要生活在雲南省西部的德宏州龍川縣、梁河縣、瀘西市,在保山地區的騰沖縣、龍陵縣也有少量分布。龍川縣的戶撒地區和梁河縣的蛇島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方言可以分為戶撒方言和梁河方言。大部分阿昌族會說漢語和傣語,戶撒的阿昌族也會說緬甸語和景頗語。他們中的許多人會說五六種語言。這大概是因為歷史上阿昌族善於與附近民族交流,不斷向其他民族學習。

阿昌族聚居區位於高黎貢山殘脈的丘陵山區和峽谷平壩,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質量好的大米品種很多。梁河地區的“毫安男”品種,曾被稱為“稻中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鐵器也很有名,以“胡薩刀”聞名。

阿昌族歷史

在中國史書中,除了“阿昌”,還有“常娥”、“常娥”、“常娥”等其他名稱。因為生活區域不同,有人自稱“動撣子”“裏撣子”“漢撒”。其祖先長期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大約公元前13世紀,經過多次遷徙,他們逐漸在現在居住的地方定居下來。阿昌族從駐守邊疆的漢軍那裏學會了耕種水田和制作鐵器的技術,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品經濟得到了初步發展。唐宋時期,阿昌族地區歸南詔、大理政權管轄。明清時期壹直實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區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地主經濟已有壹定發展。當時領主多為戴土司,地主多為* * *。

阿昌音樂

阿昌族有18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德宏州龍川等縣。阿昌族沒有母語,只有自己的語言,信奉小乘佛教。

“堆歌”是阿昌族青年男女喜愛的活動,“登哦羅”是最古老的傳統歌舞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兩人壹組唱情歌,隨編唱《哦羅》曲調。

阿昌禮儀

阿昌族人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秀的傳統禮儀。客人回家午睡,主人要用好酒好茶招待,吃飯時要對桌有禮貌。如果客人年輕,可以拒絕坐在側座或下方。敬酒倒茶時,不要粗魯,要接受。阿昌族有勸客人吃飯的習俗,不管能不能喝,能不能喝茶,都怕客人不接受;勸吃的時候,不管飽不飽,都要伸出雙手,壹起端碗;雙手迎接或起立敬禮被視為尊重。通常勸飯是象征性的,勸飯表達感情甚至唱民謠才是迎客的真正原因。

阿昌族慶祝這個節日。

阿昌族過去信仰小乘佛教。梁河、魯西地區的阿昌族主要崇拜鬼神和祖先。主要的宗教節日有入坳(收節)、出坳(開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了宗教節日,還有許多這個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比如火把節、瓦羅節、澆花節、春節。其中火把節和臥螺節規模更大,活動也更多。

臥螺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紀念阿昌族傳說中的始祖舍帕馬,造福人民和子孫後代。那時,人們會犧牲最好的菜肴,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能在祭祀當天抓住蟒蛇,人們認為會更吉利。

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了祈求五谷豐登,驅蟲防災,要祭祀豬和牛。到時候,要把煮熟烤好的生豬肉拌米粉端給大家。天黑後,點燃火把,繞著村子遊壹圈。

潑水節:和當地傣族壹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這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那時,女孩家經常準備八碗菜招待前來探親的年輕人。參加飯局的人數是壹致的,大家可以坐也可以坐。小夥子應該神不知鬼不覺的偷了姑娘的雞頭。如果雞頭被姑娘發現了,要罰小偷壹碗酒,或者罰姑娘喝酒。如果小偷被當場抓住,他不僅會受到懲罰,還會被女孩取笑。喝完酒,小夥子要按照菜價把錢給姑娘,不要讓她知道。

撒種節和年味節:撤種節和年味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把院子和屋子打掃幹凈,按照傳統習慣準備好魚、米線、酸菜、米酒,然後在地裏拔壹根。對於種子最大的芋頭,切壹個雙耳的玉米,然後把玉米和芋頭綁在三五尺長的竹竿上,放在房間的左角或右角。後來用新米蒸飯,殺了壹只肥雞放在祭祀桌上,緬懷先人。並接回已婚女孩,讓全家團聚。晚餐後,男士穿藍色、黑色或素色雙排扣夾克和黑色褲子;女人們穿著開衫、裙子和束腰,脖子上掛著銀項圈,上面裝飾著銀鏈、銀須和銀元。年輕女孩會把身份牌放在頭上。大家圍著村子唱歌跳舞,好不熱鬧。播種節和品嘗年節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傳說,很久以前,阿昌族中有壹位老婦人。每年八月中旬,莊稼熟了,她總會把各種五谷的優良品種挑出來,留著來年種的時候給別人。她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尊重,因為她經常幫助村外的人提高耕作技能。壹年八月,老婦人在收獲前去世了。人們感到難過的是,這位勤勞了壹輩子的慷慨老人沒有吃下自己種下的糧食,穿上自己編織的新布衣,離開了這個世界。於是她把自己生前種下的米、豆、菜做成可口的飯菜,又用織布做了新衣服,獻給了老人的靈位。

從此,阿昌族家家戶戶都會收拾屋子,用當年收獲的米、豆、瓜、果做壹頓飯,形成了阿昌族的年貨品嘗節。老婆婆死後第二年的三月,人們把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裏,於是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就形成了阿昌族的播種節。

直到今天,阿昌族人仍然利用媳婦回娘家過播種節的機會,交換農產品,以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

會街:會街,阿昌族的傳統,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慧傑本來就是壹個宗教。傳說“格達瑪”(阿昌語,意為菩薩)在從天庭取經途中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如願以償,並決定於9月15日重返人間。為迎接“打馬”歸來,阿昌族設置青龍、白象,青年男女采米烹素齋戒。後來逐漸演變成全國性的節日。

那時,男人們會穿著藍色、黑色或白色的雙排扣襯衫,黑色的褲子,背上壹條“管手帕”,在頭後用壹塊壹尺多長的布裹住頭。已婚婦女會穿雙排扣的衣服,袖子又長又窄,裙子遮住膝蓋,裹上打底褲,頭上裹上黑色或藍色的布。大部分的女孩子都是把壹綹頭發戴在頭上,用兩指寬的布包起來。他們的胸前並排有四個銀紐扣,紐扣上掛著四條長長的銀鏈,佩戴著銀花、項圈、耳環等首飾。街會期間主要是自己玩,跳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裏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織而成的。壹般以竹木為架,紙糊在身上,布做象鼻。打白象時,壹人躲在自象的肚子裏,用雙手拉動與象鼻相連的帶滑輪的繩子,使象鼻上下左右擺動。壹個衣著光鮮的年輕人揮舞著青龍,表演著各種動作。

惠街之初,人們在白象和青龍上綁上紅綾。各村男女老少圍在壹起和白象玩耍,在青龍隊列中跳舞,圍著村子敲鑼打鼓,然後來到廣場上圍住白象和青龍。忽然,象腳鼓鑼聲?隨著所有聲音的歌唱,人們跳起了歡快奔放的象腳鼓舞。跳的時候,knock演奏者總是靠在鼓手身上,來回跳動雙腳,蹬蹬收腿,身體像波浪壹樣起伏。跳,跳,向前邁壹大步,然後退至下壹個蹲,壹步壹個退,壹個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 * *,?連續“?”那些用樹枝敲打跳舞的男男女女也發出了歡呼聲。旁觀者熱烈鼓掌。這時,白象的鼻子擺動得更頻繁了,跳青龍的小夥子也更有活力了。

阿昌族的婚姻習俗

每年農閑時節或各種節日,以及下班後,都是阿昌青年談戀愛、尋找終身伴侶的好時機。這時,男青年走到哪裏,都要把葫蘆絲插在脖子後面的領子裏,或者別在腰上。每當他們遇到自己心愛的女孩,都會放優美的音樂,讓她停下來,然後上前調侃,問她的名字。如果這個時候女生不屬於,有興趣了解對方,就巧妙的回答。小夥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答道:“要送的話,得送到寨頭,但不能送到半路。”於是小夥子高高興興地用笛子吹著民謠,陪著姑娘回家,純潔的愛情開始了。

夕陽西下,年輕的男孩子們吃完晚飯,忙著洗裝飾品,悄悄來到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著葫蘆絲,用優美的曲調引誘心上人出來見面。女孩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領神會,趕緊回房打扮。然後就借口出去見愛人了。如果是第壹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會熱情地迎上門,邀請小夥子在屋裏的壁爐邊坐下,家裏人會回避。於是小夥子和姑娘在火坑邊相對而坐,或成雙成對地唱著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直到公雞宣布破曉,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世間不知有多少阿昌族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絲吸引美少女,與秦、金結為好友。

阿昌族同姓,避婚。招老公有個習俗,上門的男人必須隨女方姓改名。阿昌族婚禮持續3天。如果解除婚約誓言,必須歸還誓言的照片和頭發。

阿昌族青年男女的婚宴,要先請新娘的舅舅坐在頭上,還要擺壹盤拌豬腦的涼菜。酒席結束後,叔叔要給新娘壹條4.5斤的後腿,帶著豬尾巴,叫“洋肉”,表示新娘永遠不要忘記娘家的恩情。

阿昌族搶親戚。

解放前,這是阿昌族青年男女訂婚的壹種形式。阿昌族年輕人或者成熟女性說起這件事,都會滔滔不絕地說出自己的喜悅、嘆息和悲傷。這種搶酒吧的現象在梁河還時有發生。往往是順利的。女方父母追她是很少見的。

綁架壹般由三個原因引起:壹是男女雙方經過壹段時間的自由戀愛確立了感情,男方聘請某媒體當媒人,女方父母不同意,想把女兒嫁給別人。這樣,青年男女就會私下定好日子,讓男方搶親戚。到了預定的日子,男方請了十幾個精瘦的男生半夜摸女方家,找到女生拉起來就跑。這時,女孩向父母大喊,表示被搶了。去搶親戚的,兩個人拉著姑娘跑,剩下的人在後面當警衛,攔住追兵。由於女方父母毫無準備,寡不敵眾,這種綁架往往很順利。

第二,當女生和情人的行為已經被父母發現,或者男方泄露了消息,女生父母不同意,為女生選擇了另壹個男生,他們會要求自己選擇的男生趕緊去接女生。於是,小夥子馬上組織人去,先包圍了女孩的家人,然後兩個人進屋找女孩。找到了就對她說:“表姐,我來接妳了。”說完,壹個拎起女孩的背,雙手緊緊握住,另壹個拎著女孩的腳,拼命往回跑。這個時候,即使女孩的情人來了,他也不能闖入女方家裏,也不能中途攔截。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女孩被帶走。這是阿昌族搶親戚的習俗。

第三種是在戀愛過程中,男女雙方都立下了海誓山盟的誓言,但是女方中途變卦了,所以方便男人組織人趁女孩不備的機會中途停車,拉起就跑。這種綁架往往會導致打鬥和傷亡。

回到家,壹進門就放鞭炮,馬上拜堂,讓姑娘包個高髻。當天晚上或者第二天壹大早,我會帶著女孩去和男女有別的親戚住在壹起,有時候會躲在深山老林裏,直到和女方父母的談判結束。

因為雙方最終會形成親屬關系,所以無論當初鬧得怎樣,男方還是要在新娘被綁架後的第三天,聘請媒人與女方父母和好。講和說媒的儀式在女方家舉行,女方家不負責主持,男方家負責主持,並支付說客的工資。所以男方除了請說客,還要請廚師做飯。談判時間通常是三到六天。在此期間,男女代表都要激烈討價還價。但壹旦達成協議,雙方就既往不咎,和睦相處,常來常往,感覺像壹家人。

阿昌族服飾

阿昌族的服飾簡單、樸素、美觀。男士通常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雙排扣夾克和黑色褲子,褲腿短而寬。小夥子喜歡包白包頭,結婚後改包黑包頭。壹些中老年人也喜歡戴氈帽。年輕人做包頭時總會留壹根長約40厘米的尖刺掛在腦後。例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我喜歡背上壹個“管手帕”(挎包)和壹把長刀。

女人的衣服,年齡不同,婚姻不同。未婚女孩通常穿著各種大排扣或雙排扣上衣,黑色褲子,外面圍壹個腰,壹個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通常穿著紅色或藍色的雙排扣上衣和裙子,小腿裹著打底褲,包頭裹著黑布,高約0.3米。包頭頂部左側掛著四五個五顏六色的繡球,頗有特色。每次出門,女人們都盛裝打扮。他們拿出各種貴重的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美的手鐲和銀項圈,把長長的銀鏈掛在胸前和腰間的四個銀紐扣上...它們開始閃著銀光。

阿昌族飲食

阿昌族以大米為主食,也常以米粉做餌,米粉為主食。誘餌線食用方便。吃的時候,用開水燙壹下就行了,加調料撈出來。

阿昌族喜歡吃芋頭。據說古代慶豐豐收時殺狗吃芋頭是必不可少的。阿昌族婦女在大多數城市做豆腐和豆粉,經常用豌豆做涼粉食用。

肉類主要來自豬和牛。豬肉喜歡做生豬肉米線,就是把豬宰殺後,用麥稭或稻草把豬皮曬成褐色,刮幹凈,然後切碎,拌上醋、蒜、辣椒等調料,和米線壹起吃。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將鮮魚煎或炒熟,再用水煮或加酸椒蒸熟後食用。酸辣谷花魚(栽苗時,將魚苗放入地裏,谷熟後取魚,稱為谷花魚)最具特色。腌鹹菜,鹵腐,豆豉壹年四季必不可少,飯也多。

酒是白族人常年飲用的飲料,婦女常飲糯米制成的甜酒,酒香濃郁,甘甜;成年人和老年人多喝白酒。現在大部分阿昌族都可以用蒸餾法釀造燒酒。

阿昌建築

無論是山區還是壩區的阿昌族民居建築,都是三合壹或四合院式建築,多為三合壹墻的形式。木材是阿昌族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雖然過去的木框架改成了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框架,但是房子的內墻還是木頭的。幾乎所有的阿昌族都喜歡在這面內墻上雕刻各種圖案。

阿昌族習俗

阿昌族在正月初壹禁止殺畜傷畜;女性在生下孩子之前的七天內禁止其他男性進入醫院。

家裏切忌亂扔垃圾,刀槍。壁爐是阿昌族非常看重的,逢年過節都要燒香,巴巴是新年第壹個祭品。不要踩或坐在壁爐上的腳石、三腳架或柴頭上,不要往壁爐上吐痰,不要跨過去。阿昌族人家的門檻多為方木,切忌站、坐、刀割。在其概念中,門檻代表著家風的好壞和家庭成員的富裕程度。

阿昌族的臥室分布在正廳兩側,老人在左邊,其他人在右邊。男性長輩禁止進入已婚晚輩的臥室。未婚男子可以住在廂房或樓上。女人避免住在樓上;男的在樓下,女的不許上樓。避免女人踩農具。

阿昌教

阿昌族普遍信仰南傳佛教教和道教,崇拜動植物和鬼神,宗教色彩濃厚。

南傳佛教阿昌族也普遍信仰南傳佛教教,主要居住在隴川、梁河、瀘西三縣。長期與傣漢民族雜居,文化上深受傣漢民族影響,信仰南傳佛教教。他們主要信奉南傳佛教的三大流派:“曼”(白莊)、“勇”(白雲)、多烈。由於嚴格的宗教規定,多烈看到殺生就少信,拒絕進食。蠻族宗教因為可以殺人,教規寬松,所以信徒眾多。阿昌族幾乎每個村都有佛寺,僅龍川縣戶撒就有44座。各村佛寺建築風格各異,有的雕龍鳳,雕奇花異草。有的建築是五層八向建築,層層疊疊,八角上翹,別具壹格,精美絕倫。

道教道教在阿昌族地區也有很大影響。明代前後,道教傳入阿昌地區。明朝慕英率軍入滇後,在德宏龍川戶撒鄉以東修建了著名的道觀黃閣寺,逐漸成為阿昌地區最著名的道教聖地。黃閣寺於1747(清乾隆十二年)、1806(清嘉慶十壹年)、1864(清同治十三年)三次大規模重建。解放前夕,有道士住在裏面。在農歷正月初九,他們主持祭拜玉帝的儀式,背誦玉帝經,畫符咒為百姓祈福。

目前阿昌地區有關帝廟和城隍廟,家家戶戶都供奉竈神和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