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記載了商代的社會生產和階級關系,文字的歷史可以從商代考起。青銅器銘文:商周時期的壹些青銅器常刻在鐘或鼎上,也叫“鐘鼎文”。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是印刷術的發明。大約公元1040年,中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在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竹簡或帛被用作書籍材料,直到東漢(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這種紙被稱為“蔡侯紙”。晚唐到周朝,封建政府印刷儒家經典,這是中國政府大規模印刷書籍的開始。印刷中心分別是成都、開封、臨安和福建楊。北宋平民畢,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和普及。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明和電磁波的發現,人類的通信領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實現了在金屬線上用電脈沖傳遞信息,用電磁波進行無線通信。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世界上第壹部有線電報。
電報機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電流通過時,電磁鐵是磁性的,沒有電流通過時,電磁鐵是非磁性的)使連接在電磁鐵上的筆轉動,從而在紙帶上畫出點和線的符號。這些符號的適當組合(稱為莫爾斯電碼)可以代表所有的字母,這樣這些單詞就可以通過電線傳輸。
1844年5月24日,他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的議會大廳進行了壹場“用電線發送信息”的公開演出,連接上電報機,用壹串由點和破折號組成的“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壹封電報:“上帝創造了多麽奇跡啊!”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從美國國會大廈傳到40英裏外的巴爾的摩。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在1864年發表了壹篇論文(電學和磁學),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解釋了電磁波和光具有相同的性質,都以光速傳播。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壹部電話。1878年,相距300公裏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的第壹次長途電話實驗成功。
電磁波的發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實現了信息的無線電傳輸,其他無線電技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美國無線電專家康拉德於1920年在匹茲堡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商業電臺,從此廣播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無線電成為人們了解時事的便捷方式。
1933年,法國人克拉維爾在英法之間建立了第壹條商用微波無線電線路,促進了無線電技術的進壹步發展。3月1876日,3月10日,美國人貝爾與助手通了壹個電話。1888年,年輕的德國物理學家H.R .赫茲用無線電回路進行了壹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
他通過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在整個科學界引起了轟動,成為現代科技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1895年,俄羅斯波波夫和意大利馬可尼分別成功進行了無線電通信實驗。電影是1894出來的。1925電視首次在英國播出。
靜電復印機、磁帶錄音機、雷達和激光都是信息技術史上的重要發明。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標誌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和應用,以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急需解決的軍事系統、科研和計算工具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46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的第壹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了。1946~1958第壹代電子計算機,1958~1964第二代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964~1970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 ~ 80年代第四代LSI計算機。到目前為止,正在研究第五代智能計算機。
擴展數據:
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1.微電子學正朝著高效率方向發展。
現代計算機以微電子學為基礎。以前微電子學有個摩爾定律:每18個月,壹個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數量就翻壹番。據最新研究,已經突破,每12個月翻壹番。20世紀50年代,壹塊面積為0.1平方英寸的矽片上只能安裝1個電子元件,現在卻高達30000多個。
現在普遍認為微電子技術即將進入“後光刻時代”,而隨著未來納米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可能會建立在更微集成和更高速度的基礎上,引起篩子領域的新革命。結果是(1)效率更高。納米技術可以制造更節能、更便宜的微處理器,使計算機的效率提高壹百萬倍。
它可以生產更高效的寬帶網絡、大容量存儲和集成傳感、數據處理和通信的智能設備。(2)體積較小。納米計算機可以縮小到頭發直徑的千分之壹。美國利用納米技術制造了壹個跳蚤大小的機器人。這項技術使用微型計算機,機器人具有初級邏輯思維能力。
此外,該機器人還可以在絕對危險或無法進入的環境條件下工作,它可以用來完成核反應堆中的故障處理。這種技術也可以用來運輸原子和重新排列原子。(3)功能比較奇怪。帶有飛機駕駛程序的納米芯片可以植入人體,通過細胞接收信息,不需要訓練就可以駕駛飛機。
據預測,本世紀將出現壹臺應用電子自旋、核自旋、光子技術和生物芯片的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它可以模擬人腦,用於感知認知和思維處理。據預測,未來十年將生產出存儲容量為每立方毫米654.38+0萬g的生物芯片,功耗僅為VLSI的十分之壹。
總之,可以預見,微電子和電子器件的功能和集成結構將朝著高集成度、高速度、低功耗、低成本的方向發展。
2.計算機正在向多極化發展。
21世紀,計算機向著超高速、小型化、並行處理(同時處理)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其發展軌跡不同於性質上的“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誰在市場上占得先機,誰就成為主導產品。目前計算機領域有壹個10倍速度定律:即每5~7年,速度增加10倍,體積減少10倍。
價格下降10倍,這個規律即將被打破。在超高速方面,IBM的高性能計算機峰值達到了每秒300萬億次以上。美國計劃到2010年開發萬億臺計算機。量子理論推導出的極限計算機,速度將達到每秒1051次,內存為1031位。在小型化方面,日本正在使用集成電路。
壹個電視臺(包括設備和信息采集存儲)壓縮在壹個小按鈕的芯片裏,已經初見成效。他們準備把它重新壓成藥丸大小,甚至設想通過藥丸把檢查設備放入病人體內,直接觀察病人的情況。智能方面,妳的飲食習慣提前儲存在冰箱電腦裏,零食,油米醬醋等。都結束了。
它會自動連接互聯網,替妳從超市訂購;微波爐可以自動下載食譜。只要妳把事先買好的雞鴨魚肉放進去,它就會在妳預定的時間自動解凍,做出美味的食物。這些預測實際上向人們展示了信息技術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也說明信息技術離“成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網絡正在向高級方向發展。
計算機技術屬於信息處理技術,通信技術屬於信息傳輸技術。在各自獨立的發展階段,信息技術很難有大的突破。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提高和通信技術的數字化,這兩種信息技術在兼容共存的基礎上有機結合起來。
信息技術已經進入了信息傳輸、處理和存儲壹體化的新時代。壹方面實現了現代通信系統在計算機控制下的自動化和高效率,集成了多種通信方式;另壹方面,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聯網。總的趨勢是數據、語音和圖像技術的集成。
百度百科-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