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際服務貿易的壹般特征
由於服務本身的壹些獨特特征,國際服務貿易也呈現出與國際貨物貿易不同的特點。與國際貨物貿易相比,國際服務貿易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首先,服務是無形的、無形的、不可儲存的、難以運輸的,這就導致了國際服務貿易交易的多樣化。
壹般來說,國際服務貿易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壹是直接出口。它是指服務出口國直接向服務進口國提供服務。這樣就沒有人員、物資、資金的流動,而是通過電信、郵電或計算機的聯網來實現的,也就是說,服務的交易是由服務的供需雙方在不離開居住地的情況下進行的。如國際電話、衛星廣播和計算機軟件設計。直接出口有時被稱為分離的國際服務貿易或過境運輸國際服務貿易。第二,間接出口。是指服務輸出國不直接向服務輸出國輸出服務,而是由服務輸入國的消費者直接在服務輸出國消費服務。例如,服務進口國的消費者在服務出口國旅行和學習。間接出口也被稱為供給依賴型國際服務貿易或境外消費型國際服務貿易。第三,國外本地生產,本地銷售。是指服務出口國的企業、經濟實體或個人直接到服務進口國提供服務。提供服務的方式可以是通過建立服務企業,也可以是通過個人雇傭或個體服務,如在進口國當司機或水手,或設立個體醫療診所。這種服務出口的國外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方式也稱為需求依賴或法人和自然人現有的國際服務貿易,是目前最主要的服務出口方式。
其次,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往往同時發生,通常無法通過轉移服務來達到盈利目的。因此,服務生產和輸出的過程,在壹定程度上就是服務爆發和消費的過程。
第三,國際服務貿易更多地依賴於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和服務機構的跨國設置。無論國際服務交換采取何種形式,都與資本、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密切相關。
第四,服務貿易的統計和貨物貿易的統計壹樣,體現在各國的國際收支上。但是服務貿易的統計不能像貨物貿易的統計壹樣,在各國海關的進出口統計中顯示出來。
第五,服務貿易的監測只能通過國家立法和行政法規來實現,因此所涉及的法規形式和力度遠遠超過貨物貿易。
二,國際服務貿易的新特點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的重心轉移到了服務業。在1999的世界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服務業占61%,制造業占34%,農業僅占5%左右。服務業在國民就業和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也在增加。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從1970的58.2%上升到1999的65.3%,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在55%-75%之間。同期,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也從42.5%上升到48.1%,服務業從業人數占國內就業總人數的30%-55%。服務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國民收入和就業增長的重要來源。
服務業的發展相應地促進了國際服務貿易的增長。服務貿易總額在1970年為700多億美元,在1980年為3800億美元,在1990年為8660億美元。如果排除政府服務,只考慮商業服務。據世界有關經濟組織統計,1986年國際商業服務出口額為4496億美元,1990年為7827億美元,1994年為1055億美元,1998年為655億美元。2000年為1415億美元,2002年達到1540億美元,年均增長7%左右,超過同期貨物貿易增速6%左右。
各國的服務貿易也相應擴大。比如無形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美國是60%以上,英國、法國、瑞士是70%以上,德國、日本、意大利、荷蘭是30%以上。服務貿易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獲得外匯收入和提高在國際經貿交往中地位的重要途徑,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壹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進而決定了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收益。
國際服務貿易在其快速發展中呈現出以下新特點:
(壹)國際服務貿易進入快速發展期。
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65438-0990-2000年國際服務貿易年均增長率為7%,高於同期世界貨物貿易6%的增長率。2002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達到6543.8+054億美元,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五分之壹。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新的服務部門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從實物生產轉向服務生產。相應的,國際服務貿易也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據有關專家分析,未來20-30年,服務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將每年增加壹個百分點左右。據預測,到265438+30年代,服務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將趕上甚至超過貨物貿易的比重,服務貿易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內容。
(2)國際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已成為壹國競爭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服務逐漸成為大多數產品增值的主要來源,世界市場的競爭也相應地從價格競爭轉變為非價格競爭。金融、技術、運輸、通信、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成為服務貿易的主體,其發展狀況成為衡量壹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由於通信和信息技術與服務貿易日益融合,服務貿易正在成為當代國際信息流動的主要渠道。壹方面,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主權安全的關鍵領域被不斷深化的經濟全球化浪潮吸引到國際市場,服務貿易的發展與國家戰略利益緊密相連,這引起了各國對本國服務貿易的高度關註;另壹方面,信息、技術和金融資源獲得了更有效的功能傳播途徑,服務貿易在調節物質生產和國民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服務貿易成為壹國競爭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國際服務貿易越來越呈現出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高附加值服務貿易比重不斷增加的格局。
從地域上看,西歐和北美的國際服務貿易更加活躍。例如,2002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地區)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西班牙、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中國-香港。前十位服務貿易進口國(地區)分別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中國和加拿大。
從行業分布來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也很不平衡,其中金額較大的項目有旅遊、交通、保險、金融、電信等。從產品結構上看,發展中國家出口的服務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如勞務輸出;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主要輸出知識、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服務產品,如專業咨詢和計算機軟件設計。
(D)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基於高技術和技術進步。
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中以服務生產為核心的新的國際分工,同時擴大了服務領域,改變了傳統的服務提供方式,在壹定程度上增加了服務的可貿易性。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改變了國際服務貿易的方式、內容和構成。現代電信和傳輸技術使時間劃分、空間劃分等距離概念在經濟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限制性色彩,導致服務的不可儲存性和運輸的傳統特征發生變化。因此,過去需要同時生產和消費的許多服務現在可以相互分離。銀行、保險、醫療、咨詢、教育等過去需要供需雙方直接接觸的服務,現在都可以采用遠距離的信息傳輸。
通信革命極大地提高了服務的可貿易性,加速了生產專業化的發展。由此,服務貿易的主要內容從運輸、工程建設等傳統領域轉向知識、技術、數據處理等新興領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和信息投入在物質生產和服務生產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從而促進了服務貿易結構的變化。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傳統服務貿易地位逐漸下降,以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特征的新興服務貿易逐漸發展壯大。
跨國公司在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擴張和跨國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服務投入;其次,在全球投資活動、技術轉移和國際生產專業化過程中,跨國公司壹方面促進了服務貿易中勞動力要素的跨國流動,另壹方面也促進了金融、保險、法律、技術、運輸、計算機、咨詢等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最後,為了獲取高額利潤,跨國公司正在加大對服務業的投資,壹大批服務業跨國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直接有效地促進了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六)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趨勢是大勢所趨。
隨著服務貿易的強勁發展和服務貿易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世界服務貿易市場競爭加劇,客觀上促使各國高度關註服務貿易自由化。
所謂服務貿易自由化,就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各成員降低和抑制關稅,取消服務貿易中的其他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性待遇,提高各國的市場準入水平。當然,由於服務貿易壁壘的隱蔽性和非量化特征,降低國際服務貿易壁壘的進程非常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