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為矯正理論
行為矯正的研究始於本世紀初,在20世紀60年代得到應用和迅速發展。行為矯正的理論基礎包括四個方面:經典條件作用理論、操作條件作用理論、認知行為矯正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20世紀80年代以後,行為矯正的發展更加迅速,這不僅表現在許多關於兒童行為矯正的新雜誌的出版,還表現在各種關於行為治療的學術會議的召開。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關於行為矯正的研究報告已經成為心理學家處理兒童和成人行為問題的主要理論依據。例如,美國精神衛生研究所關於心理和社會研究的論文中,約70%屬於行為矯正,約59%的臨床心理學家使用行為矯正來處理兒童的行為問題。
目前行為矯正的具體方法有很多,已經被公認為是壹種客觀科學的方法,也是壹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技術。但由於條件所限,不能照搬行為矯正的方法來治療小學生的多動行為問題。我們課題組想利用行為矯正的理論,結合教育探索能有效改變或消除學生多動行為的策略,所以提出了這個課題。
2.感覺統合理論
在1972,美國臨床心理學家AyresA。j首先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對來自身體各個感覺器官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組織和分析,然後做出正確的決定,使身體協調有效地行動。當大腦對感覺信息的整合出現問題時,個體無法適應環境,更談不上完成復雜的認知活動。這種狀態被稱為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失調兒童常見的現象有坐立不安、註意力不集中、做事或做作業拖沓、動作不協調、脾氣暴躁、攻擊性強、喜歡挑釁他人。感覺統合訓練在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相當普及,在中國也逐漸意識到其重要性。因此,我們課題組想運用感覺統合理論,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教育和訓練學生多動行為問題的有效方法。
3.以人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
小學生正處於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如身體形態、內部機能、神經系統等。,處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和培養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階段,處於學習適應、學習交流、學習合作的重要階段。我們的教育培養尊重每壹個學生,著眼於開發這些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各方面得到生動、活潑、和諧的發展,協調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新壹代,這應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和重要抓手。
1,學生身心發展理論
人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三個層次。目前由於父母過度溺愛,物質生活富裕,孩子自我意識差,依賴他人,面對挫折悲傷,心理承受能力差。此外,家長與孩子之間缺乏科學合理的精神溝通,采取不當的教育對策,加重了學生學習的心理障礙,使學生與老師、孩子與家長處於緊張的對立關系中。壹邊期待父母“理解”,自己卻很少理解。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學生的道德品質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其中,心理素質處於人的素質結構的中介層次。因此,我們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研究學生的各種行為,探索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
(二)現實意義
有多動問題的學生上課坐不住,動來動去,東張西望,心不在焉,走神,跑進跑出,做小動作,敲桌子,搖椅子,剪橡皮使人難堪,撕紙,揪同學頭發...他們就像壹臺壹刻不停運轉的發條機器,給家長、老師、學校帶來無盡的苦惱。家長和老師都渴望有好的策略來改變這些學生的不良行為,讓他們像其他學生壹樣正常學習。因此,我們提出了這個課題。
二,國內外對當前生產研究的綜述
我們課題組搜了相關網站,看了很多書。發現孩子的多動行為問題很嚴重。壹般來說,歐洲診斷嚴格,美國診斷寬泛。比如英國Rutter(1976)報道的患病率只有0%和1%,而美國報道的患病率大多在5%到10%之間。中國報道學齡兒童調查廣州(1977)1,3%,南京(1981)3,3%,上海(1983)13,4%,北京(。湖南(1993)按DSMIII-R標準對城鄉4-16歲兒童8644人進行檢查,發現總檢出率為6.04%。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對全國22個城市26個單位的2400余名4-16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我國兒童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0,2-14,5%,其中多動癥居首位,且主要發生在6-6500。
作者用CCMD-ⅱDSM-IV量表對我校9余名學生進行測試後發現,多動行為的檢出率為100%。
資料顯示,從醫學角度對兒童多動行為的研究很多,純理論也很多。從國內教育來看,各地的研究起步較晚,還處於各自為政、各自為政的狀態,可供壹線教師借鑒和操作的案例少之又少。從國外教育來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對多動障礙學生的教育和訓練都有壹些經驗,但由於國情不同,我們無法借鑒他們的方法。
(三)研究計劃
1,內涵的定義
本題所指的小學生是指小學1-5年級的學生。
多動行為是指小學生的行為,明顯與其實際年齡和心理生理發展階段不相稱,表現為活動過度、註意力不集中、易激動易沖動、任性、情緒不穩定等。
教育幹預與對策:是指從教育上尋找幹預小學生多動行為的策略。通過課題的實踐和研究,使研究對象減輕或消除多動癥。在理論指導、基本原則、策略、方法、操作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形成新的教育幹預策略。為壹線教師提供可操作的成功案例。
2.研究目標
通過對小學生多動行為的幹預,探討小學生多動行為的有效幹預途徑和方法,幫助他們減少或消除多動行為障礙,使他們正常學習和生活。
3.研究內容
(1)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幹預的理論指導。
(2)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現狀調查與分析。
(3)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的幹預策略。
研究重點: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麽,為什麽要幹預,幹預的目標是什麽,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幹預的有效途徑和策略是什麽。
(4)小學生多動問題幹預過程的內容構建。
設計了教與改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對比多動學生前後的行為,主要訓練學生減少或消除不適當的多動行為。
(5)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幹預的操作途徑和方法研究。
4.研究方法:
準備階段:以調查研究為主,文獻研究為輔。
實施階段:行為研究法主要輔以實驗法、個案研究法、觀察法和實踐反思法。
總結階段:經驗總結法
2.研究的過程
預備伐
(1)查閱文獻,通過查閱文獻和相關網站,了解國內外關於多動教育的進展、最新研究動態、急需解決的問題以及開展本研究的理論依據。
(2)課題論證的準備。
(3)制定研究計劃,根據我校多動行為問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研究計劃,設計研究方案並進行測試。
(4)使用CCMD-IIDSM-IV量表,可以對有多動行為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診斷。
(5)開展現狀調查: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訪談調查等。),收集相關研究資料,分析我校多動學生的行為特征及多動原因。
實施階段
(1)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幹預過程的內容構建。
(2)小學生多功能行為問題幹預的操作方式和方法研究。
為了有效地幹預小學生的多動行為,我們應該選擇壹種有效的幹預方式。
正負強化法、問題強化法、懲罰法、回歸法和博弈法
家校聯系法、模仿法、情境法和各種感官訓練法
課後主要采取個別教育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進行壹對壹的訓練幹預。
總結階段
(1)收集、分析、整理調研數據。
(2)撰寫研究報告
(3)形成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幹預的案例集。
四、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探索幹預小學生多動行為的教育對策。
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幹預目標,分解幹預內容,制定短期目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幹預的內容要有目的性和層次性。
創新?革新
雖然國外有很多幹預兒童多動行為的經驗,但在國內才剛剛興起,可供壹線教師借鑒的方法和案例很少。本課題旨在形成具有較強現實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是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