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幹凱在上任之初就明確將辦學目標定位為:打造大中學生第二課堂,作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緩解青年學生考試、升學、就業壓力,拓寬學習視野,增強學習策略,提高考試成績,促進青年學生全面成長。現在看來,這種辦學理念和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學有所教”方針在民辦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
時光飛逝。開學之初,馬幹凱和幾個創業者只在沈陽皇姑區租了幾間教室,開了幾個班。當時只有幾個老師和工作人員。隨後,他冒著艱辛,親自前往省內幾十所高校、壹百多所中學,咨詢專家,了解市場需求。與此同時,我多次訪問了北京、上海、Xi、杭州和廣州的私立教育機構。為了創業,他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瘦了10公斤,成為業內公認的拼命三郎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校長是壹所學校的靈魂。只有壹個好校長帶領壹群好老師,才能辦好壹所好學校。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好校長就是好學校。”經過六年的努力,馬幹凱參與了領導帶領下的飛躍教育,成為我省民辦教育領域,尤其是非學歷教育領域極具辦學特色和地域影響力的品牌教育機構。他們走出了壹條“質量第壹、突出特色、強化品牌、打造優秀校外課堂、作為學校教育有力補充”的發展之路,對我省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具有壹定的示範效應。
至此,飛躍教育的直屬分校和合作學校遍布沈陽、大連、鞍山、鐵嶺、撫順、本溪、長春、哈爾濱等東北核心城市。每年培訓總數達到10萬人次以上。馬幹凱是遼寧民辦教育的傑出少先隊員。
奉獻打造品牌。
飛躍教育奇跡般的成功源於卓越的辦學質量、不斷創新的特色和強大的品牌知名度。在今天的飛躍教育中,“自信比天才更重要”,“質量就是效益,質量就是生命”,“勞動要光榮!”等等,馬幹凱提出的這些有特色的口號,已經成為他們團隊文化的重要體現。
飛躍教育始終將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有機地、科學地結合在壹起。此外,馬幹凱始終親身感受和參與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始終觀察和把握教育規律和市場變化,監控教育教學質量,密切關註課堂教學和研究。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首先是人學。如果妳不了解學生——如果妳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天賦、稟賦和傾向就無從談起。”教育是對人的研究。教育人、塑造人、發展人,首先要了解學生。要了解學生,就要走近他們。對此,馬幹凱不僅在思想上打動,更在行動上關註。
馬幹凱本人也壹直堅持親自給大中學生講數學課程。每年總教學時間800多小時,聽課和培訓教師總時間400多小時。這種做法和這種工作量在業內並不多見。有時候,為了兌現對學生的承諾,他常常不顧病痛堅持講課。2007年的暴風雪中,他逆風走了壹個半小時,原本是20分鐘的路程,為千余名高三學生提供考前輔導。當他走進禮堂時,所有的學生都被感動了。六年來,超過654.38+0.5萬學生親自聽過他的講座。現在踏入高校,基本都能找到他的學生。每當提到這些,他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馬幹凱倡導的這種做法,保證了學校領導對教育教學質量的“監督”,並將其“控制”到實踐中,從而保證了飛躍教育的優良品質。而且這種實踐也造就了壹批“管理、運營、教育教學三位壹體”的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型管理人才。
壹流的學校來自壹流的教學,壹流的教學離不開壹流的教研。為了上好每壹堂課、每壹次報告,為了給老師們親自做好示範,馬幹凱多年來潛心鉆研《數學教育學報》、《數學通報》、《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學數學》、《中學數學教育》等十余種學術期刊,系統研究各種版本的專著、教材、教具、教學案例,共撰寫近四百萬字。還擔任過《中國高考年鑒》、《中學科學雜誌》、《遼寧高考》、《高考通訊》、《高考專刊》、《絕對高考》、《高考》、《高中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手冊》、《新課程怎麽教》等多種權威書刊的主編、特約撰稿人、學科審稿人。
馬幹凱曾主持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五計劃“數學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研究”,通過專家組驗收後在省內多所學校推廣,對全省數學教育教學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促進和借鑒作用。兼任教育部首都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參與主編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
2006年9月,馬幹凱撰寫的《論雙參數問題的求解策略與構造方法》在東北中學數學教育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上獲得壹等獎,並在大會上作了主題報告,受到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
2008年4月,應沈陽教研室邀請,馬幹凱在沈陽市第二十二中學給高三數學備課組長作高考前報告,這也是我市高三最後壹次數學教研活動。因為二十二中地處鐵西,比較偏遠,他個人認為不會有太多老師參與,但事實正好相反。參與人數為全年四次教研活動之最,深受參與者好評!
2008年9月,馬幹凱本人作為選手和老師參加了遼寧省教師基本功大賽。瞬變率與導數壹課和楊輝三角形壹課獲得壹等獎,震驚了所有參賽選手和評委。
此外,他還完成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工商管理的所有課程,並獲得碩士學位。現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博士。
今天,妳隨時走進馬幹凱的辦公室或者教研工作室,經常會看到貼滿各種符號的書,已經快爛了,還有壹遍又壹遍修改的講座和教材。妳將從壹個側面探究馬幹凱跨越式教育成功的核心原因,以及他參與領導的過程。
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最終都要落實到提高教師的管理上。為避免管理松散,學校原則上不聘用兼職教師。馬幹凱參與制定了壹系列專門針對講師的管理制度,並率先在學校十余個業務部門形成講師工作事故問責制度。教師工作事故責任追究包括學術準確性、科學編寫教材和講義、備課和講課、規範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及時回應學生要求、學生問卷最低分數限制等近十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流程和制度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行業標準,很多教育機構紛紛效仿。
要將強烈的質量意識轉化為有效的行動,離不開教職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為此,馬幹凱特別強調講師壹定要有強烈的“重學”意識。學校通過邀請壹流專家到校授課、選派優秀教師出國學習、每半個月集體學習等方式開展“再學習”工作。
同時,民辦教育也是壹個特殊的服務行業。所以客服也是這個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幹凱的建議下,學校不僅投入巨資引進了國內壹流的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還在教學區安裝了包括電腦查詢終端、觸摸屏、免費咨詢電話、空調、飲水機、咖啡機、投訴熱線等公共服務硬件設施。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學校還成立了由分管校長垂直領導的客服中心,實現了對各級各類學生和家長的“即時服務、微笑服務、專業服務”。此外,課程顧問、負責答疑的老師、教室助理等特殊崗位的設立,也大大提高了學校的服務質量。
教沒有固定的方法,學沒有固定的公式。教育教學必須適應時代、社會和學生的變化。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鮮明的特色成為民辦教育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飛躍教育離不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馬幹凱也非常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多年來,他主講東北地區中、高考數學,高等數學因“思路新、氣氛活潑、強度大、見效快”而擠滿了1000多人。
創新不僅體現在教育教學上,更體現在教育理念上。飛躍教育把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
針對壹些非學術機構以純題海戰術反復進行學校教育的教學方式,馬幹凱提出了特色教育模式和體系:辦學理念始終以“提高學生學習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強調“三個轉變”的教育理念,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消極的學習態度轉變為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由單壹接受轉變為自主探究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其次,結合90後學生的特點,馬幹凱倡導“激情、生動、引導、鼓勵”來定位課堂風格,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他始終註重帶領學生在體驗自信和成功的過程中快樂地學習和成長。成功的學生衷心感謝Leap教育給了他們前所未有的學習策略、思維方式和奮鬥激情。
在創業的路上,馬幹凱壹直在思考,最終如何讓Leap教育成為壹個真正的品牌。他認為,教育品牌不僅是教育機構對消費者的質量承諾,也是教育機構獲得的消費者的忠誠信任。在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教育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歸根結底取決於其品牌建設。
相比同類機構,飛躍教育在硬廣告上的投入並不多。然而,它的許多課程的受歡迎程度令人難以置信。有時候為了報讀飛躍教育,學生家長往往要半夜排隊,幾千個座位往往不到半天就被搶光。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人潮湧動”的現象,是因為leap教育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充分認可,從而在特定目標群體中培養了堅實的口碑和忠誠度,進而成為服務於特定群體的教育品牌。
馬幹凱始終把打造壹批“名牌教師”作為壹個系統工程。到目前為止,Leap教育的很多專職老師都成為了行業內的名師。包括自己在內的3名教師當選省級以上學術機構的副院長(副校長),13人獲省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同時邀請北大、清華、人大、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四中、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等名校的多位專家、特級教師定期或作為嘉賓授課,為師資隊伍錦上添花。
這些“品牌老師”也培養了壹大批“品牌學員”,讓Leap教育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已有2名學生獲得政治最高分,4名學生獲得數學遼寧最高分,3名學生獲得英語遼寧最高分,2名學生獲得遼寧高考文科狀元,5名學生獲得沈陽高考最高分,1名學生獲得2007年遼寧高考數學滿分。40多名學生獲得沈陽市中考單科第壹名,60多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3800多名學生考入“985工程”重點大學,2000多名學生考入重點大學研究生院,500多名學生在四六級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更有說服力的是,很多非省重點高中的學生通過跨越式學習,考上了多門本科甚至重點大學;很多基礎不好的大學生通過了大學考試,甚至突飛猛進的考上了研究生。這些情況更能體現leap教育的價值和貢獻。
加入數學事業
馬幹凱作為省市兩級學會副理事長,積極參與數學學會的工作。
2006年,在馬幹凱的精心策劃下,遼寧省數學學會、吉林省數學學會、黑龍江省數學學會和東北大學聯合舉辦了東北三省大學數學論壇,探討了大學數學教育的相關問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為活躍學術氛圍,促進群眾性學術活動的開展,調動廣大數學工作者在教學科研中的積極性,遼寧省數學學會每年進行壹次優秀論文評選,每兩年召開壹次學術年會,進行學術交流和優秀論文評選。由於馬幹凱所教的學生跨度較大,作為副審判長,他犧牲了大量個人休息時間審閱提交的論文。
馬幹凱為我省培養中國數學奧林匹克二級、壹級教練員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於是,5438年6月+2006年2月,她被提拔為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至今我省有十名)。多次參加遼寧、沈陽市高中數學競賽命題工作,2007年、2008年任全國高中數學聯賽(遼寧賽區)命題組副組長,2007年任沈陽市高中數學競賽命題組組長。
此外,作為新時期的“復合型”人才,馬幹凱經常把自己的數學知識運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他完成了:
1.將優化設計應用於公* *羊場的劃區輪牧,實現了養殖業的大豐收;
2.將多邊形精算應用於土地調查,使精度高於衛星GPS系統,土地劃分無爭議;
3.選擇“計件”和“日工”的最佳值,使農村勞動力生產效率提高25%;
4.將優化後的權益計算比例應用於林地分配,實現林業生產管理上壹個臺階,調動農民積極性;
5.將黃金分割法應用於樹與林的作物高度比,提高經濟效益20%;
6.線性規劃在造林工程中的應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7.通過篩選不定方程的有限最優解來選擇楊樹幼苗,大大降低了造林成本。
鑒於馬幹凱在遼寧和沈陽數學教育界的專業水平、良好聲譽和社會貢獻,2007年6月,經各方推薦,他當選為中國數學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遼寧代表團僅6人)。2008年7月,經市科技局推薦,他光榮地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