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30年代。
正式命名為行為科學,於65438-0949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跨學科科學會議上。
20世紀30年代以前,許多關於管理方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以物為中心,忽視了對人的研究。
行為科學的研究起源於50年代的美國。
工業科學(industrial science)的英文原名可分為單數和復數,用復數表示的行為科學是廣義的行為科學,是壹個學科群。
現代管理科學中的行為科學是指狹義的行為科學。
也就是說,它是指應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成果來研究管理過程中的行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壹門科學。
行為科學的出現是生產力和社會矛盾發展到壹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管理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
行為科學的產生有其政治背景、經濟背景和文化背景。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建立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導致了行為科學的興起。
行為科學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前期以人際關系管理(或人群關系理論)三大結論為主要內容,從20世紀30年代梅奧的霍桑實驗開始,到1949年芝加哥研討會上行為科學概念的首次提出結束。
1953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召開了由各大學科學家參加的會議,正式命名為行為科學,這是行為科學的研究時期。
今天的行為科學成為根深蒂固的學科樹,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梅奧和他的霍桑實驗對人性的探索。
事實上,在霍桑的實驗之前,壹些管理科學家對人類心理和人類行為進行了壹些研究,建立了工業心理學,對管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並沒有成為當時經典管理理論的主流。
它們是:
1.美國管理科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福萊特。
1920出版《新國家》壹書,被視為政治哲學家。
主要作品有:《新國家》、《動態管理》、《自由與合作》等。
她關於利益與形勢規律相結合的論述,與泰勒的精神革命和職能管理精神是壹致的。
她關於合作和相互影響的論點與人類關系管理的創始人梅奧的觀點相似。
所以她把這兩個時期聯系起來,成為兩者之間的過渡。
2.德國裔美國心理學家蒙斯特·伯格是工業心理學的創始人之壹。
出版有《心理學與工業效率》、《普通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企業心理學》等書籍。
他是第壹個提出心理學可以應用於工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心理學家,也是第壹個確定工業心理學的範圍和方法的心理學家。
3.Solil,比利時心理學家,工業心理學的創始人之壹。
他的代表作是《應用心理學:研究工作中人的因素的技術導論》。
他還發表了150多篇論文,其中許多是關於工業中人的因素的。
索利勒是比利時工業心理學的先驅之壹,為工業心理學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4.斯科特,美國心理學家,工業心理學的創始人之壹。
擅長研究人事管理,出版過《提高人的效率》、《廣告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人事管理:理論、實踐與觀點》等書籍。
最早將心理學應用於工業激勵和生產力提高問題,將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應用於工商業的管理方法,促進了管理心理學的發展和完善。
5.英國心理學家、英國工業心理學先驅邁爾斯。
1918出版《今日心理學應用》,1925《英國工業心理學》,1932出版《工商企業合理化》。
他在職業生涯早期將心理學從課堂轉移到實驗室,在職業生涯後期又從實驗室轉移到辦公室和工廠的場景中。
6.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在澳大利亞和英國從事研究工作,是工業心理學的先驅之壹。
著作主要有《工業心理學報告》、《疲勞可以測量嗎?》、《職業指導:文獻綜述》等等。
他和其他早期工業心理學家的研究為以後進壹步研究人的因素提供了壹些基礎和條件。
7.英國企業家和管理學家本傑明·西博姆·朗特裏(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對企業中人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
他的著作主要包括《企業中的人的因素:工業民主的壹個實驗》、《董事會和企業的目標》、《工業中的經濟狀況》。
8.英國管理學家謝爾登。
它強調管理中人的同質性,將人的因素與科學管理相結合。
出版了《管理哲學》、《作為職業的管理》、《管理與組織的職能》等著作。
在他的管理思想中,他強調管理中的人的因素和對社會的責任,強調管理的整體性和管理作為壹種獨立的職業在社會中的地位。
提出了管理哲學的十項基本原則。
9.美國企業家、管理學家亨利·丹尼森在關註人的因素、促進科學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出版了《員工的利潤分享與股權》、《組織工程》、《現代競爭》和《企業政策》等著作。
10.美國管理學家、管理顧問克拉克在關心人和工人的工作條件、推廣甘特圖方面做出了貢獻。
他的作品主要有工長技術、甘特圖、生產手冊等。
他的甘特圖被翻譯並在14個國家出版。
他獲得了甘特獎章和其他榮譽稱號。
此外,在行為科學的早期研究中,比較有影響的還有甘特、哈特尼斯、布龍菲爾德、泰德、巴布科克、霍普夫和劉易森。
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已經成為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兩大支柱和舉足輕重的管理學派。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各種理論相互滲透融合,人們逐漸將企業視為技術、社會、心理的多元系統。
行為科學是歷史進步的產物。
從歷史上看,行為科學是西方現代管理科學的壹個流派。與泰勒制相比,這是壹種進步而不是倒退。泰勒制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出現的“科學管理”制度。
工人階級覺悟提高後,用* * *和破壞等有組織的方法剝削資本家,泰勒制的定額獎懲法失效。
由於生產發展的需要,許多學者探索比泰勒制更先進的管理方法。他們進行各種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實驗,試圖通過改變工作條件找到勞動生產率的決定性因素。
結果表明,在企業中,人的因素比物質因素更重要。勞動者不是只關心經濟利益的“經濟人”,而是有感情有理智的“社會人”。員工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受社會和心理因素影響的工作情緒。
這壹理論推動人們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激勵“士氣”,如何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進而發展成為壹門行為科學。
從這個角度來說,行為科學無疑是對泰勒體系的進壹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