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出國留學會遇到哪些問題?

出國留學會遇到哪些問題?

根據耶魯大學的壹項調查,高達45%的中國留學生明顯有抑郁傾向,而美國學生只有65,438+03%。

其他公開信息統計:約35%的在華留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據我觀察,名校高材生和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更大。

然後,我們搶著去留學,把我們的青年精英送到國外,然後我們就壹批批的賠錢。我們是在磨練自己的精英天賦,還是這是壹個精英戰爭的陷阱?每當聽到看到那些優秀的留學生退學或者默默回來,心裏都很難受。

在孩子出國之前,很多家長都認為已經為孩子考慮到了方方面面。父母用自己多年的國內經驗去想象國外的情況,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推測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的未來。父母和孩子的成長過程和追求是很不壹樣的。貧窮和奮鬥讓父母更強大,零食和牛奶養大的孩子往往承受不了太多奢侈的追求。

很大比例的外國學生有心理問題。

陽光抑郁癥,要不要裝作看不見?

我們能做什麽?

壹個陌生的朋友知道我在做留學生安全領域的分析研究和公益分享,他讓他兒子從大陸飛過來找我。他說孩子在家待了半年多,哪裏都不想去。聽說了我們的平臺後,他主動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父母看到孩子終於有興趣做壹件事,都很開心,也很支持。這個小夥子23歲。高中時多次獲得市級或省級聯考前65,438+00。他選擇了去美國留學。他爸爸告訴我,孩子當時處於重度抑郁的邊緣,現在基本康復了,但是對很多事情還是沒有興趣。我希望我能更多地幫助這個孩子。我當了很多年老師,忍不住喜歡優秀的孩子。我忍不住想給他壹些幫助。我說,讓他來吧。

壹天早上,我遇到了這個年輕人,高高的,有點害羞。在和他的聊天中,我發現他是壹個非常聰明、有邏輯、自我管理和克制的優秀年輕人。我告訴他,我們的平臺是把海外留學生的真實故事分享給弟弟妹妹們,希望家長和同學們能了解真實的海外情況。如果回憶會讓他不舒服,可以選擇聊壹些輕松的話題。他說沒關系,他已經出來了,他來找我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留學生的真實生活。壹切都不是那麽美好,他希望更多的同學能從他的分享中得到幫助。

說實話,我有點擔心,但是看到他堅定的眼神,我就更信任他了。我們前後談了三次。在這裏,我來描述壹些讓我大為震驚的部分。

1.他是名校海外重點班的尖子生。在他們眼裏,清華北大的國際排名並不吸引人。他們宿舍五個哥們,四個去了美國,1去了澳洲。這些學校的國際排名很高。兩年後,除了他,其他四個同學全軍覆沒,各種心理問題出現,導致他們高二相繼回國。他本人是中度抑郁,但是他調整過來了,所以沒有被學校勸退休學,也沒有被迫暫時休學。他說這話的時候帶著淡淡的微笑,但我仿佛看到了他和他朋友身上深深的傷痕。

第二,他告訴我,最大的敵人是孤獨。我不明白。什麽樣的孤獨?他看著我說,很孤獨,很孤獨,那是壹種對自己絕望和仇恨的深深的孤獨。由於他的不滿和自責,他整晚都不想睡覺。說著說著,身體有些顫抖,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壹個1.8米的男人,我跟他說,我懂。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的孤獨的情緒狀態和惡性循環是抑郁癥的最大特點。他可以來告訴我,我知道他已經出來了。

第三,我說我其實入學不到半年就發現自己有問題了。到第壹年年底,在自己和校醫的幫助下,我基本走出了中度抑郁。但現在他看到,也許他本應該半學期就退學回國,然後1-2年後再去上學。因為他雖然堅持自我調劑,但學習成績還是受到影響,影響了分數。結果他讀研的時候,因為整體成績不夠好,申請不到好的導師和學校。他說他再也不想去美國那塊土地了,他要去香港學歷史和文學。非常遺憾的說,妳是理科生,數學天才。他說那都是過去的事了。

上周和他聊天,他已經開始工作了,沒有讀研。我覺得是對的。先別著急讀研。他還很年輕。對他來說,多了解社會,裸奔豐富自己的現實生活可能更好。我不會治療心理疾病,但是我也可以通過壹些案例總結出壹些不專業的預防方法。如果能讓10的孩子,100的孩子遠離抑郁癥,那將是壹大功德。

孩子的成長,性格的形成,行為習慣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陪伴他成長的父母和家庭有很大的關系。孩子成績符合留學要求,但性格和心理成長還不夠成熟。

對於留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家長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但很多時候父母玩的恰恰相反。以下是我個人的建議。希望更多的家長能參與討論,分享。

1.母語是漢語。

永遠不要忘記,尤其是在妳出國第壹年的前半年。有些家長認為出國留學後,應該盡早融入當地的生活和文化,盡量在國外結交當地的朋友,掌握更流利的外語,遠離當地的中國留學生,盡量不要去中國城,甚至有少數家長要求孩子少講中文。如果孩子生活在壹個比較容易交到外國朋友的環境,有可以溝通交流的小夥伴,可能壹切都好。然而,很多情況下並非如此。寄宿家庭不壹定是好的交往對象。國外大學不像國內大學有班級的概念。剛出國的留學生,無法和當地學生交流、開玩笑,不容易交到朋友。在國外大學讀書壓力不小,孩子也沒時間交朋友。慢慢的,他能交流的人越來越少。如果他的母語也被放棄了,情緒和壓力又能從哪裏釋放呢?有的人可以自我調節,有的人會出現心理問題。所以中文母語,固定的家庭交流,穩定的交流和愛情紐帶,可以極大的緩解留學生的抑郁情緒。

2.目的地安全評估。

父母考慮過這個因素嗎?留學學校的選擇,無論是學校、中介還是家長DIY,更多的是基於學術排名、專業、城市,很少有學校要考慮心理安全風險。孩子性格各異,有的熱情,善於溝通,有的內向穩重,不善言辭。以美國加州大學為例。戴維斯安靜偏僻,治安很好。最多的情況只是丟自行車,但是那裏基本沒有什麽文化娛樂生活,適合安靜學習。至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圍有好萊塢和迪士尼等娛樂場所。如何評價選項?考慮到心理因素,對於不善言辭的同學去戴維斯可能會有幫助,但是孩子潛在的心理風險肯定會比去洛杉磯高。

3、孤獨,去教堂!

這是很多學長告訴學弟學妹的經歷。對嗎?如果僅僅從心理壓力緩解的角度來說,去教堂可以帶來更多的交流、愛和至少壹頓免費的飯。教會是慈善機構嗎?不,那是壹個文化和宗教信仰傳播的地方。孩子孤獨的時候去教堂,就像壹個失戀的人遇到壹個溫暖的異性。我們有沒有考慮到,孩子可能在最脆弱的時候接受了不同的文化,世界觀,甚至信仰?壹個很可敬的領導說得很好。大多數文化或信仰是無法判斷對錯的。當妳考慮接受的時候,妳需要非常謹慎,再次謹慎。文化和信仰會對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未來改變的代價可能更大。如果孩子這樣接受並改變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我們能接受嗎?

4.聯系心理醫生

留學生發現自己狀態不對,要第壹時間聯系學校輔導員和心理醫生。心理調整在國外是很正常的,並不可恥。就像感冒發燒,需要第壹時間去看醫生。留學生壹個人在國外,任何事情都不能馬虎。然而現實是,很多孩子發現自己狀態不對,認為自己可以調整,不會和父母溝通。因為孩子擔心父母不滿,會覺得孩子有神經病,會給父母帶來恥辱。面子和虛榮,我覺得是世界觀遺傳的,父母的問題更多。很多人的情況如果發現得早,引導得及時,是可以很快改善的。

5.學習方法不當,可能會讓妳壓力倍增。

國內外的教育方式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同。國內的研究大多由老師主導,國外的研究更多的是由老師指導。如果學生沒有掌握適合國外大學的學習方法,不僅會對成績不滿意,還會很累,更不用說交友和交流了。壹個學科的老師可能要求學生壹周預習100頁教材,精讀50頁,等等。多少科目?結果,我看不完所有的書。如果我不預習它們,我可能在課堂上根本聽不懂。後來才發現,有些書是可以選擇閱讀,專註學習的。所以這些方法,特別需要找學長指導。我們有些同學讀書讀得焦頭爛額,成績也不好。如果他們再努力,成績還是不好,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6.尖子生和學霸的自我定義。

所有這些定義都可能轉化為壓力。在孩子出國留學的第壹年,高中生和他們的父母還沈浸在高中的輝煌和榮耀中,但其實高中的成績只能說明孩子有壹個好的入臺證。高中生如何看待小學知識,本科生和碩士生如何看待高中知識,壹切又重新開始了。沒有人喜歡離開光環和榮耀。家人的誇獎和驕傲告訴孩子,妳壹定要像高中壹樣比別人優秀。但是現在壹切都變了,生活需要獨立,環境煥然壹新,學習方式也變了。同壹所學校的學生,入學成績水平相當,原來的50名尖子生只有5名可以繼續當尖子生。剩下的45個呢?他們不再是尖子生和學霸。孩子接受這樣的挫折和改變嗎?父母接受嗎?如果孩子高中成績壹般或者很差,壓力會小壹些。原來的尖子生和學霸更多的是對自己和父母的不滿和壓力。如果學習的動力是興趣,就不會太在意成績。如果妳學習只是為了成為壹個尖子生,動力就是虛榮心。這可能是頂尖高中生進入國外本科後心理問題更多的原因。

7.培養壹種愛好或運動。

會讓留學生身心更健康,也會讓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走出家門,參加壹項運動或者壹項愛好,都是調整心態,融入社會的好方法。如果決定孩子要出國,就需要盡早培養興趣愛好,比如籃球,足球,甚至跑步。攝影、沖浪等。都還好,只要不是死宅。

8.妳有能力調整自己,改變自己嗎?

野外的草百折不撓,溫室的花壹吹就落。成功的父母,沒有經歷過磨難,沒有勇敢戰鬥過,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順利成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要好好學習,什麽都能滿足。如果他們是從國際學校壹路成長起來的,連中考和高考的艱辛都沒有經歷過,那他們大部分和溫室裏的花朵沒什麽區別。父母恨不得保護孩子壹輩子。在孩子出國留學的時候,父母和孩子都還沒有意識到,孩子基本上沒有應對各種艱難困苦的能力,也沒有改變和調整自己的能力。當他們遇到各種未曾想到的困難和壓力時,孩子和家長都沒有準備好,出現問題在所難免,家長的責任更大。

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如果只從醫學角度治療,是沒有出路的。重要的是,全家人在孩子下定決心出國留學的那壹刻,不僅要準備好孩子的成績和行李箱。家長需要考慮的是,壹個18或者22歲還在讀書的孩子,要獨自面對國外生活、學習、社交、不同文化、不同法律、治安的挑戰。

參考資料: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