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地理術語,景觀壹般指地表的自然景物。城市街道景觀包括城市街道景觀和人造景觀。園林是西晉沿襲下來的名詞,園林設計是風景園林的中心。孫曉翔教授提出的風景園林可以翻譯成園林設計是正確的。園林設計因素包括構思、自然地形的利用與塑造、園林建築的布局、園林小品、園路與場地、園林植物、石材擺放等。是文科與理科的滲透,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交融。綠化是建設綠地的行為。城市街道景觀不僅要求街道綠化,還要兼顧園林城市建設,體現城市的文化藝術。
2.街道景觀功能
2.1街道景觀是城市景觀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觀比作城市景觀的血管,城市的交通、購物、交流都離不開城市街道景觀。
2.2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體現。每個城市由於地理位置和形成年代不同,有不同的街道形態。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用地不斷增加。有些城市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四周發展,比如中國的首都北京,有些是從老城區分離出來在附近開辟新城區,比如山西的平遙城,有些是和老城區結合在壹起,這就是今天沈陽市的典型。
無論什麽樣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了歷史發展進程,記錄了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這些特殊地方的人都會有相應的聯想,想著這個城市發生了什麽。可以說,城市街道記錄著城市的歷史,蘊含著城市的文化。比如邯鄲新改建的學步橋街區,就是用邯鄲學步的故事修建的。
由於城市中壹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時期形成的格局,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格局,形成了城市空間布局的特點,從而在市民中形成了相應的文化特征。可以說,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城市街道代表著城市的形象。人們對街道的感知不僅涉及路面本身,還包括街道兩側的建築、壹排排行道樹、廣場風景、廣告牌、立交橋等等。這壹系列的東西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體形象,其中任何壹個的質量低下,都會影響到整條街道的形象,進而影響到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觀的質量對人們的精神文明有很大的影響。對於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來說,街道景觀質量的提高可以增強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對於外國遊客和上班族來說,因為他們停留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都在街上,所以街道就代表了整個城市給這些外國人的形象。
總之,城市街道景觀是城市景觀的核心。隨著城市的發展,人類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街道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因此,要求設計師拓寬對街道的研究,以滿足社會的要求。
2.4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觀的舞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名譽教授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的形象》(the image of a city)壹書中探討了人們心目中的城市形象。他認為“任何壹個城市都有壹個公眾印象,這是多重印象的疊加。”他通過大量數據得出壹個結論:城市形象主要與五個城市元素有關,分別是“道路、邊緣、區域、節點、標誌”。
大多數人很少從城市形態、城市發展史等專業角度去理解。在壹個城市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的景觀、街道的規模、街道兩旁建築的大小和風格、不同顏色的廣告牌和指示標誌、獨特的綠化、小品和設施,以及街道上的交通、人們漫步或匆忙、或市民停下來聊天或觀看熱鬧...城市街道上的這些場景往往成為城市景觀的代表。比如法國巴黎老城區的香榭麗舍大街,兩旁是獨具傳統風格的建築,容納著世界聞名、價格不菲的時裝店,與街道軸線上的凱旋門壹起構成了法國巴黎老城區獨特的城市景觀。
3.中國城市街道景觀現狀
近十年來,中國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中國的城市面貌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需要繼續努力。目前,城市街道景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3.1功能設施不完善。在我國許多城市,道路交通環境的現狀,只考慮了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鋪裝的要求,忽視了各種街道設施的建設,如交通標誌、路燈等供人們使用的設施,不能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
3.2環境質量差我國街道現狀存在的* *問題是環境質量問題;街道綠化系統不完善,缺陷綠化修復不及時;沿街建築雜亂無章,毫無特色;墻壁多為無裝飾的實心墻,廣告隨意張貼;交通標誌缺乏系統細致的設計。街道設施缺乏系列化、標準化設計,整體性差。
3.3街道環境“重車不重人”
交通繁忙的路段沒有人行天橋、地下通道和人行橫道,行人不得不冒險過街;很多城市為了滿足交通需要,通過擠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寬機動車道,不讓行人進入機動車道,增加了交通危險性;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缺乏適當的隔離設施,因此步行空間不安全。
3.4街道設施水平低,路燈不能滿足交通需求,人行步道鋪裝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質量低,不能滿足行人的基本行走要求。缺乏無障礙設計,為殘疾人、老年人和推著手推車的孩子的母親提供方便。
公共廁所、路牌、交通圖展板、公用電話亭和必要的休息空間等輔助設施嚴重不足,與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街道建設普遍缺乏個性。過去人們對‘方盒子’多有詬病,但如今,無論城市的歷史背景還是城市的整體風格,到處都存在著模仿歐式建築的現象,使得街道失去了個性。街道建築在空間上,建築兩側的色彩、材質、形式過於相似,缺乏可識別性。
3.6缺乏公共場地* * *道路交通環境的設計很少考慮,為市民提供交流場所。缺乏步行空間和街道廣場,人們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安全的地方落腳,更不用說舉辦更豐富多彩的活動了。
經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如下:
A.歷史原因由於我國的歷史原因,城市交通設施欠賬太多,供需失衡。此外,改革後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加劇了這壹矛盾。
B.概念過去,中國的城市建設長期遵循“實用、經濟、盡可能美觀”的原則。這壹原則是解放初期在積貧積弱的條件下,在修復戰爭創傷,迅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觀念卻沒有隨之更新。
C.在管理不善的城市街道的建設、維護和管理方面存在許多分歧。因為界限不清,出現問題經常推諉,踢皮球。這樣壹來,城市街道都是各自為政,管理上經常出現失調的現象。壹個典型的現象是城市街道同壹地段的連續挖掘。
D.立法不完善。目前,作為城市規劃管理主要法規的《城市規劃法》和作為城市建設控制管理主要手段的詳細規劃還不完善。關於城市街道,只規定了城市紅線的寬度和斷面以及交通的出入口方向,但對影響城市街道環境的諸多因素並未要求。
4.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街道景觀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4.1“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本”的思想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人文主義是以意大利為中心的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也變成了人文主義,主張思想自由解放。
以人為本體現在城市街道景觀中,主要體現人的歸屬,詳細的街道景觀設計控制在總體規劃中。各種服務設施的配置和街道建設的實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因為人群是街道的主體,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決定了城市的未來。城市街道景觀設計要考慮不同的要求,體現不同的理念——壹個好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要處處考慮人。
4.2尊重、傳承、保護歷史的作用城市中的古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城市個性的建構奠定了基礎。這是因為城市中歷史古跡的建築形式、色彩、空間尺度、生活方式與市民心中潛藏的社會價值觀是完全壹致的,駕駛行為產生地域文化認同,因此能引起公眾的* * *聲,喚起對過去的回憶,產生文化認同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尊重歷史,在街景中傳承和保護歷史,同時我們也應該前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4.3整體性原則城市街道格局的設計要從城市整體出發,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要體現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個性。
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應該突出城市的個性。
4.4可持續性原則隨著城市的發展,環境也在惡化,環境的惡化警醒了人們,可持續發展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的主題,它有兩層含義。壹種是強調滿足人民需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第壹個層次是關註影響發展的因素。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環境設計中也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崇尚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街道景觀設計應註意自然景觀元素的調整、運用和恢復。
5.淺析城市景觀設計
城市街道可分為交通街、生活街、商業步行街和其他步行道。都要求有自己的景觀特色。但它們具有方便性、可識別性、觀賞性、安全性和適用性等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5.1街道形式的考慮對於交通街道,應優先考慮半徑較大的直曲線,通過道路兩側建築和綠化樹木的高度與街道寬度的比例來營造空間感。這為移動車輛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服務。在停車場附近的墻上貼壹些壁畫,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街的延續,在設計中要註意收放方法的合理運用。中關村北部在種植序列加工方面做得比較好。如果在加寬的地方設置壹些小型噴泉雕塑等園林小品,會增加街道的自然情趣,比如加拿大的Tekogo街。
5.2廣告牌、環境雕塑、設施設計廣告是信息時代的產物,街頭廣告在現代城市景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街頭廣告的作用在於宣傳,需要強調刺激。正因如此,它體量大,往往影響城市形象,需要嚴格審批廣告。但如果將街頭廣告與雕塑小品相結合,不僅增添了不少樂趣,還能節省空間。街頭雕塑小品和功能設施要擺脫過時的觀念,強調形式優美、功能多樣,設計思路要體現自然、好玩、活潑、輕松。比如大膽地把電話亭、座位、標誌藝術化。
5.3城市街道綠化設計城市街道綠化設計是城市街道設計的核心,好的綠化構成簡單、大方、有特色、自然、開放的景觀。道路綠化在古今中外都備受關註。中國早在《漢書》中就有記載:“道寬五十步,樹高三尺,外藏金球果,松即松樹”,說明兩千多年前中國就把松樹作為行道樹,唐代京都長安把榆樹、槐樹作為行道樹。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不同功能的城市道路越來越多,形成了各種綠化帶。還有連接行道樹、林蔭道、防護林帶的綠色走廊。街道綠化設計與其他綠地壹樣,應遵循統壹、和諧、平衡、節奏與韻律、尺度與比例五大原則。
城市街道綠化有多種形式。街道形式的選擇應根據街道環境的特點來決定。比如兩邊的建築景觀比較有特色,所以如果要表達建築,就要選擇相對低矮的植物。街道綠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為重要。道路綠化的植物配置應體現多樣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美學理念;在場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隔離帶內中、小喬木和花灌木的布置,使街道景觀富有層次感,真正做到大、中、小喬木和花灌木相結合。
城市街道綠化應更加註重行道樹的選擇,改變樹種單壹、地被色塊重復過多的現象。我們應該在同壹條道路上采用相對統壹的行道樹配置方式。我們可以選擇十幾種行道樹作為基調樹種,保證城市道路綠化能夠體現和諧的整體風格,而中下層盡可能的豐富多彩。堅持鄉土樹種,大力推廣當地自然條件適宜的樹種。
另外,在選擇行道樹的時候,不要為了美觀而忘記了行道樹的遮陽功能。比如廣州的濱江道,壹味追求美觀,忽略了行道樹的功能。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