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裏、莊周墓、葵秋盟臺、姜堰墓、秋水湖等。
1,莊子故裏:民權縣城東北30公裏莊子鎮青蓮寺村。村子裏有兩條主要街道,東西、南北。北街以前是古巷,有房子。莊子住的地方叫莊子胡同。
2.莊周墓:位於民權縣老閆集鄉唐莊村東,距縣城33公裏,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周公墓占地29040平方米。
3.葵湧聯盟臺:位於民權縣城東17.5km處,老黃河北岸,靠近秋水湖。現有土堆高出地面2m,面積約1500m2。有現存的盟堂和民權縣人民政府的新石碑,碑上鐫刻著“葵湧盟臺遺址”,為春秋兩季盟會之地。
4.姜堰墓:位於民權縣成莊鎮嶽莊村。墓高1.5米,周長10米。墓前有壹塊石碑,建於明成化年間。書上寫著:醴陵市後江區金子光路博士墓。墓園內有磚瓦作坊,兩側有石碑,記載著江淹的生平,以及江後人重修的碑刻和名錄。
5.秋水湖:位於民權縣城東北15km處,原名齊林水庫,南岸屬孫劉鎮、城關鎮,北岸屬齊林鄉、王橋鎮,西有任莊公路橋,東有齊林大壩,呈東西帶狀。
淮安壹日遊的樂趣在哪裏
淮安是壹個風景優美、底蘊深厚的旅遊目的地。全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0余處,館藏文物4萬余件。目前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50多個。
1,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水上長城洪澤湖大堤,
被譽為“江蘇九寨溝”的鐵山寺自然保護區,
盱眙第壹山,國家森林公園,
4.農業觀光的好去處:金湖萬畝蓮花蕩。
5文通塔、真懷樓、韓信故裏、水下泗州城、明祖陵、吳承恩故居、梁紅玉廟、關天培廟,特別是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童年閱覽室、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文物陳列館等名人故居。
6。淮安市政府辦公樓、中國水運博物館、何俠古鎮、古淮河生態文化園。
這些深邃的文化人文景觀和淳樸的自然景觀構成了壹幅美麗的畫卷。
攸縣有哪些旅遊景點?
新幽州十景
“地靠景傳,景靠人傳”。山水之景,“景是人成就的,景是情分的。”攸縣位於湘贛邊界,自然景觀豐富多彩。古人利用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才有了“右江十景”、“南雲八景”的雅趣。今天,人們對自然景觀和歷史建築進行了分類,展示了當今“右江十景”之美。
壹水四塔
縣城沿河有四座雄偉的古塔:文明上塔、中塔、下塔、淩雲塔。
文明塔位於縣城河_水南岸窯灣之上,距縣城1公裏。明萬歷四年(1576)知府許修建。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塔身四面共七層,高21米,基礎為紅石,身為青磚,邊長2.95米,面積42平方米。壹樓南側有大門,1.5m高,0.8m寬。祁陽的石門上鐫刻著“文明塔”二字,工整有力。塔內磚砌拱頂,向右有臺階,可達四樓,四樓以上都是空的,四向窗門,葫蘆塔頂,直入藍天。
文明塔位於皂角市水口山,縣城西郊水南南岸,距縣城約5公裏。與上塔同年,為許知縣所建。清乾隆七年(1742),崩。第二年,知縣馮運東請士紳重修。全塔用青石砌成,六面七層,高9.7米,底長3.2米,占地35.8平方米。二層東面有門,高1.94m,寬0.64m,塔中央有方柱,層層疊疊至頂。每壹層用三條向三個方向延伸到塔的側壁,增強了塔的牢固性。塔內沒有臺階,但中央石柱有洞,可以爬上去。
文明塔位於縣城西7公裏的鴨塘鋪鄉銅壩村的沙洲上。塔的建造日期沒有確切的記載,比之前的塔和中塔晚壹點,大約200年前。從塔底到塔頂,塔身由紅石砌成,分八個方向,共七層,高22.35米,足寬3.45米,占地約64平方米。整座塔呈墩形,前尖後寬,以抵禦水流沖擊。據說塔基礎的深度等於塔的高度。壹樓有門,1.7m高,0.8m寬。金庫有樓梯右轉,達到四層,五到七層是中空的,每層都有窗戶。壹樓原來的神龕和雕像現在都不見了。二樓壁龕裏立著壹尊祁陽石浮雕像,頭戴尖帽,手持鐵鏈。門楣上有“如來”二字,兩邊對聯寫著:“誦大乘經,登彼岸;現在就像壹幅浮動的畫面。”原來兩邊的青石銘文已經不見了。在第三層,有壹尊觀音坐在青石浮雕的蓮花上,在第四層,有壹個海上浮雕。這座塔在河的中央,筆直地矗立著。雖然經常遭受洪水襲擊,歷經風雨,但它依然屹立不倒。
淩雲塔位於縣城西10公裏的馬鞍山上。是嘉慶二十壹年(1816)知縣趙_謝和義先生所建。這是四座塔中最新的壹座。但該塔四面共七層,高16米,邊長4.6米,占地102平方米,為四塔之最。塔基和壹樓用紅石,二樓及以上用青磚,樓梯右轉,直達四樓。每壹層都刻有龍、獅子和人物的石雕。壹樓門楣上鐫刻“淩雲”二字,浮雕上兩條龍戲珠,工藝精細;五層以上都是空心的,各個方向都有門窗,尖塔頂部還完好無損。該塔位於攸縣衡東縣交界處,地勢雄偉。由此向東望去,與文明的下塔、中塔、上塔相連,成為壹道風景。
二桂嶺峰寺
“龜峰觀道”是“南雲八景”之首。龜峰,即龜靈峰,峰上有廟,原名張圖南,後改為龜靈峰廟。
龜齡峰寺始建於明末,占地563平方米。它從東南面向西北,前面有壹座山門。門楣上的“威鎮靈峰”是清乾隆年間攸縣知縣張謇所寫。觀音閣在中間,正殿在右邊。主殿是壹座堅硬的山峰,有壹堵火山墻,有三個房間寬。
龜齡峰孤峰巍然屹立,水自南來,在峰腳下與水匯合,西有石頭頭,南有白貓府。桂苓神廟高高聳立,俯瞰著河流。描述清代龜齡峰的景色時,劉玉說:“孤峰峻嶺遍地都是,要下雨才能到。門折徑折,歸帆隱霧。混沌吞怪巖,竹景倒池。與山中僧人說話,涼風吹在客胸上。”有人曾寫道,“龜齡峰,峰上有風,風吹楓樹峰不動;白茅洲,周子泛舟,水推舟去洲而不去”,概括了桂苓峰的美。
白毛洲在縣城東面臨江,與桂嶺峰隔江相望。居民以竹子為界,四季種植瓜、菜、姜、芋頭。這是壹個著名的蔬菜種植地。
“三陽升仙”的概念
阿森松島位於司空山峰的周圍。南朝官員張八輿曾在司空出家。相傳張巴渝於建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升天,寺建於唐天寶七年(748)。張的不朽事跡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被朝廷選中建造它,並命名為朱陽關。北宋第三年,惠宗派助理使臣程元佐修擴鏡湖南路。為了配合張白天升天的故事,把朱陽的說法改為“楊勝的說法”。
陽勝關前有南水,後有三清峰。畫屏峰在前,獅子峰、鳳凰峰附左右。案前紫蓋香爐(峰),案下大小蓮花(峰),峰有護,水有循環,晴而不露,高而不響。全景包括東西川門、戲臺、平原、亭臺樓閣、山門、前殿、正殿、後殿、玉殿、朱銳宮、大雄寶殿和宮女殿等。從山門進入前廳,從前廳爬到正殿,臺階分別為31、1/2級、7級、3級,代表攸縣。
東西川門楣飾泥塑浮雕麒麟,山門中間門楣標有“關”二字,左右門楣為“雲車”“風馬”。
自宋、明、清以來,楊勝的概念壹直很盛行。明朝洪武元年(1368),清朝嘉慶十年(1805),道光二十五年(1843),光緒十九年(1893),大規模恢復楊勝概念。山門對聯:“唐宋以來名山不朽;廣清重建後,這塊福地將永遠留在這裏。”總結了這段歷史。
陽勝關水電站建在陽勝關以東壹公裏的老爐峰下,管道長420米。1070石階直通峰頂,宛如壹條長龍。山頂保留了“黑玉石”和“猴臉石”兩個景點。
四寶寧寺
保寧寺位於縣城東北50公裏的黃楓橋鎮五井村聖壽山主峰下。這裏風景優美,是佛教勝地。
聖壽山,原名五龍山,又名烏金山,因盛產煤炭而得名。五龍山側峰飛落,大有“五虎下山”之勢。還有左邊形成壹角的祥興山,右邊是馬頭嶺。峰頂有很多巖石,有坐的,有爬的,有跑的,有跳的。其中,空臺不卑不亢,尤為奇特;千佛巖猶如百僧聽法,充滿玄機。禿鷲石直立在危險的懸崖上,它的頭咆哮著伸出來。看似千鈞壹發,實則堅如磐石。文殊巖如古藤,水石如瀑。壹派“細草迷山徑,鳴泉鳴鳥。”雲行千谷,煙簇平。
唐天寶十年(7,565,438+0),攸縣人長胡子,於是選擇了這片美麗、僻靜、險要、奇特的風水之地,定居下來,創立了保寧寺。唐天佑四年(907),馬殷建立楚國,因孫保寧永禪師長壽,賜名“聖壽”,因其賜保寧寺“聖壽山”之名。清初胡作川有詩:“壽山靈氣禿鷲拋鐘,牽牛花滿煙。溪水繞堤而斷,歸谷,絕壁懸極高,飛向峰頂。三楚在淩霄漢鎮,俯視五例瀟湘胚。以問春秋馬王峰如何勝。”民國初期,禪師題寫了壹副對聯:“天下無雙;第二法第壹山。”被稱為聖壽山。除了保寧寺,還有楚興寺、聚龍仙、天蓬巖、卓西泉、張禪、普通塔。
從唐五代到宋元時期,保寧寺香火壹直很盛,成為湖南名剎與佛教南嶽、江西的交流中心。匡、法師、雍禪師都是高僧,他們的語錄和事跡都記載在佛教經典中,如《五燈會元》、《景德記》、《指月記》等。
據《保寧寺誌》記載,保寧寺共有24座殿、廳、亭、臺,號稱“十方叢林”。全院分為前殿、余偉殿、鐘鼓樓三個入口,其中有大雄寶殿,左邊是廖氏齋堂,右邊是方丈的“千人床”,依次是觀音閣、祖師殿、功德殿。* * *房屋100間,占地14畝。
保寧寺現存殿宇於清光緒二年恢復擴建。
在100米處的寺廟前有壹條河。壹個放生池,靠近寺廟右側;寺後青山掩映,五側峰躍下,俗稱“五虎下山”;寺前有鐘山、固始、蓮花峰、張西峰。廟的左邊是香山,右邊是馬嶺。寺後有“空王觀日”、“千僧聽法”、“雷音為雕”、“水中飛雪”、“陰石之靈”、“文殊化身”、“無量壽”等景點。
保寧寺還有中國佛教界知名的“三絕”“三絕”。三奇:壹是普通塔,二是祖塔,三是保寧寺年譜和王夫之《保寧寺年譜》。三絕:壹是千年沈水樟樹,二是碧綠觀音芋頭,三是常排水的千年古井。
保寧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壹定的聲譽和地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黎敏佛教大師墨寶為保寧寺題詞“保寧寺長髯墓足以為國寶”。中國名寺中,北方有少林寺,南方有保寧寺,王夫之為《保寧寺錄》作序更有價值。因此,“北有少林,南有約翰·寶寧”的說法在中國佛教界廣為流傳。
2006年,保寧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皮家水洞
皮家洞又名水皮洞、水頭洞。位於巒山鎮皮家村。該洞30多李龍,上部為泥洞,中部為石洞,下部為水洞。洞內有凝成的鐘乳石、觀音菩薩、羅漢和石筍、石鼓、石桌、石凳等造型。據說此洞可與白石鎮的玉洞相通,也可與洞相通。洞內有歷代文人墨客所作的詩詞。宋代隱士文同,因曾居洞旁而得名。下洞泉水奔湧而出,清澈幽靜,四季不幹涸,匯入巒山河,出口巖壁上有“楚水之源”石刻。
現在通過投資開發,靠近洞口建起了人工湖和農家樂別墅,洞內建起了遊泳道,疏通了水道,配備了燈光。觀光旅遊非常壯觀。
更多圖片+文字介紹:;page=1
遊仙旅遊網:
淮安的名勝
青口樞紐1
青口樞紐,位於中國運河之都淮安,是水利工程遺產區。在其49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有53處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
青口樞紐是歷史上黃河、淮河和中國大運河的交匯處,也是中國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之壹。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青口樞紐被列為重要遺產區。
2.周恩來故裏景區
周恩來故裏旅遊景點包括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馬旭巷、何俠古鎮,總面積3.15平方公裏。區內有6大類,18個亞類,83個基本類型的資源,包括水景、生物景觀、遺址等,旅遊資源超過100種。除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周恩來的家鄉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3.文通大廈
文通塔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古城西北角的少湖公園,西臨運河。原名尊聖塔,建於唐中宗景隆二年(708),高44m,樓高13。明崇禎二年(1629)重修時,因旁邊有文同廟,故改名為文通塔,此後多次重修。
1668年(清康熙八年)郯城地震時,文通塔只剩下兩層,後來只重建了七層。現存塔為磚結構,無梁柱,高23米,七個八角形,黃身綠檐。1982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真懷坊
鎮懷樓,又名“鼓樓”。鎮淮府本名僑城樓,意為_城門上的瞭望塔。鎮淮府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中心。巍峨古色,是淮安古代文明的標誌之壹。
自南北朝以來,真懷府經歷了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其建立的具體時間無從考證。北宋年間,明弘治、嘉靖年間,陳憲、宋繼賢都曾修過。安徽和縣還有同名的鎮淮府。
5.吳承恩故居
吳承恩故居,明代傑出文學家、世界文化名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故居,位於江蘇省淮安區何俠古鎮大通巷12號,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第壹部立體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的拍攝基地。
由故居、吳承恩生平陳列館、玄奘紀念館、孫悟空家族藝術館、六小齡童工作室五部分組成。是目前國內唯壹全面展示西遊記文化、紀念吳承恩的地方。博物館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這是壹座明代風格的古典園林建築。
百度百科-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