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的爆炸,常常會感到身不由己,疲憊不堪。什麽時候可以暫停?喘口氣?做自己喜歡的事?聽風雨還是凝視夜空?答案是:壹個人的時候。
斯蒂芬妮·羅森布魯姆是《紐約時報》的資深專欄作家。在完成壹項名為“獨自在巴黎”的任務後,她仍然記得巴黎。她懷念的不是巴黎的風景和美食,而是巴黎的另壹個自己——是什麽讓她在巴黎時對時間的掌控更好,感官更敏銳,內心更充實?
羅森布魯姆很困惑。為了找到答案,她決定回到巴黎。除此之外,她還選擇了另外三個城市,伊斯坦布爾、佛羅倫薩和紐約。前兩個是作者最喜歡的城市,紐約是她的家。羅森布魯姆認為,只要她能通過這次旅行找到獨處和快樂的答案,她就可以在未來的生活中采用類似的方法,讓她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獲得同樣美好的感受。
後來羅森布魯姆寫了壹本書,講述了這四次旅程的感受,書名是《精致的孤獨》。在這本書裏,作者不僅分享了旅行的感受,還介紹了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壹些前沿研究成果,並加入了自己對獨處和快樂的思考。羅森布魯姆說,這不僅是壹本關於旅行的書,也是壹封情書,專門寫給喜歡獨處,願意在獨處時思考、創造、學習技能、解決問題的人。她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的人開啟“思考之路”,為自己闡明獨處的樂趣,在獨處中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精致獨處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進入信息時代以來,消磨時間變得特別容易——只是上網、追劇、刷微信和微博、看抖音視頻,幾個小時就沒了,於是人們覺得越來越願意獨處。
但是像這樣壹個人或者被信息牽著鼻子走,長時間面對電腦或者手機,必然會腰酸頭暈...所以這種獨處不僅是“精致的獨處”,還經常被指責為“消磨時間”,讓人不安。
那麽《精致獨處》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呢?
獨處是否自願似乎是能否帶來快樂的關鍵因素。
因為被放鴿子或者被社會關系拋棄,人往往會反感,會孤獨,這與幸福無關。另壹方面,主動選擇則不同。當妳想壹個人待著,想辦法創造條件的時候,妳可以淡定的迎接甚至無視別人質疑的目光,因為這個時候妳的註意力完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別人。
說來有趣,達爾文曾經發表過壹個著名的觀點,人類厭惡孤獨。但其實他很喜歡壹個人。他每天會壹個人在書房呆六個小時,還喜歡在附近的小樹林裏走走。在行走的路上,他找到了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法,所以他把這條路叫做“思維之路”。正是在“思考之路”和他的研究中,達爾文完成了《物種起源》這本書。可見,積極的獨處體驗不僅會讓人感到悲傷,還容易獲得更多有益的思考和傑出的創作。
近年來,有許多關於如何獲得幸福的科學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心流”理論,其核心觀點是,當人完全沈浸在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中而忘記了自己,並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可能是大的,也可能是小的,可能是爬山,也可能只是完成壹個插花)時,就會產生幸福感。要達到這種狀態,獨處是主要方式之壹。
所以,現在妳應該明白為什麽有些人會非常焦慮的壹邊刷手機壹邊看搞笑視頻,因為那些任務讓他們無法集中精力享受當下的快樂。當壹個人全心全意地烤面包時,她聞到了酵母的香氣,感受到了面團的光滑柔軟,感受到了黃油的質感,呈現出雞蛋打成面粉時的美感。是專註力讓人體感受到獨處的快樂。
研究表明,“品味”是在集中獨處中獲得更多美好體驗的非常好的方式。“味覺”不僅僅是指純粹味覺的享受,更是指壹個人管理或關註包括味覺在內的所有積極體驗的方式。比如:調動嗅覺去體驗法棍的香氣,調動聽覺去聆聽海浪拍打巖石的聲音,調動觸覺去體驗咖啡絲滑的感覺,等等。
好了,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了,“精致的獨處”是指我們主動聚焦當下,積極調動壹切感官去仔細體驗,最終獲得快樂美好的體驗。有時候只是壹種感覺,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更加愛自己,有時候也可以通過思考和努力取得壹些成就,比如完成壹篇文章,壹幅畫,壹首歌...
聽起來真不錯,不是嗎?但問題來了,道理大家都懂,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醒著的時候有將近47%的時間在想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無關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想獲得專註力,學會品味當下,還是需要掌握壹定的方法。
壹些提示可以幫助妳:
壹個人的時候,提醒自己這壹切都是轉瞬即逝的。比如,壹頓很棒的食物即將吃完;這次難忘的旅行即將結束——這個提醒會讓妳意識到眼前的美好時光即將逝去,會讓妳倍加珍惜,產生強烈的愉悅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時間越稀缺,人就越有動力,這也進壹步解釋了為什麽我們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
所以,為了防止失去後後悔,訣竅就是珍惜生命中的每壹刻。就像喬布斯說的,“把每壹天都當成最後壹天,妳就會放松。”
筆者也有同感。六月的聖日耳曼德佩,她壹個人坐在人行道上的壹張桌子旁時,壹場大雨剛剛過去,聽著周圍法語的低鳴,聞著咖啡的香氣,同時,微風輕輕攪動著她的頭發。當時羅森布魯姆認為大雨第壹次破曉的美妙時刻再也不會到來了。於是她把這些感受記在心裏,寫在書裏,讓這種能量不僅在當時很美,在記憶裏也格外鮮明。
這是指專註於某壹種感官的感受來增強對當前事物的體驗,訣竅是關閉其中壹種感官。比如閉上眼睛深深地聞花香(嗅覺),聽屋檐上雨滴叮叮當當的聲音(聽覺),體驗溪水浸潤雙腳的涼意(觸覺)...諸如此類。
“沾沾自喜”是指當我們最終達成目標時,在期待和努力的過程中,我們會檢討自己的感受,讓心中的喜悅加倍。
羅森布魯姆說,她等待巴黎之旅已經很久了,所以當她把房間鑰匙交給前臺,離開酒店,走在冷清的街道上,回想起她為這次旅行付出的努力和困難,突然覺得整個巴黎都在張開雙手歡迎她,這是“自我祝賀”帶來的喜悅。
這其實是壹種精神快照——在腦海中記錄壹些美好場景的細節(不限於視覺),並不斷回放。對於羅森布魯姆來說,巴黎咖啡館外的藍白相間的陽傘,佛羅倫薩教堂的尖頂,伊斯坦布爾空氣中的雨的味道,紐約餐廳裏瓷杯碟碰撞的清脆聲音,這些都是她獨自旅行的記憶大廈,在她寫這本書的時候不斷浮現在她的眼前。
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天生敏銳,有的人神經質。但是,以上方法可以讓妳在獨處的時候逐漸變得更加細膩,越來越感到快樂和平靜。
無論我們多麽熱愛旅行,它畢竟不是生活的常態。因此,為了獲得像旅行壹樣的日常生活的孤獨體驗,羅森布魯姆在旅行了三個城市後,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紐約,開始探索身邊的生活。最後,她提出了幾種簡單的獨處方法,供我們體驗和嘗試。
很多人可以自己吃快餐,卻不能自己享受壹頓大餐。他們總是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事實證明,人們對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焦慮。
有人曾經做過壹個實驗:展示幾組壹個人用餐和兩個人壹起用餐的照片,請他們評論。本以為壹個人吃飯的人會得到更多的負面評價,沒想到同伴也會被貶低。兩者沒有區別,沒必要因為自己壹個人吃飯就妄自菲薄。
正如羅森布魯姆所說:壹個人在外面吃飯是體驗當地生活的壹種方式,如果能坐在窗邊就更好了。妳可以壹邊享受美食,壹邊觀察餐廳裏的客人,轉頭看看窗外,說不定會發現壹家自己喜歡的小店,成為飯後漫步的地方。作者承認她其實有點害羞。雖然她有點擔心別人的看法,但她更看重自己。
原來世界都壹樣,擺脫不了別人眼光的影響。只是有時候妳需要為自己做壹個選擇。找壹家妳壹直想去的餐廳,穿上妳最喜歡的衣服,壹個人享受大餐!當妳不面對別人的時候,妳面對的是整個世界。
這比壹個人吃飯容易多了。畢竟,不管別人是否獨自前往,他的註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展品上,而不是孤獨的旅行者身上。
對於壹個人參觀展覽的妳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自己掌握參觀的節奏,沈浸其中,與吸引妳的藝術作品壹起觀賞和交流,而不會被同齡人的喜好分散註意力。研究人員指出,博物館高貴、簡單甚至神奇的氛圍能讓人“反思、冷靜、自由,讓參觀者在不受社會約束的情況下增加自我意識。”
所以當妳抑郁無處可去的時候,不妨來博物館來壹次孤獨的療愈。空曠安靜的環境能讓妳平靜下來,而無聲的展品不僅會因為承載了時間的記憶或創作者的心情而吸引妳的註意力,還會產生* * *聲,讓妳暫時忘記痛苦,甚至會激發妳打開自己,放下過去,迎接未來...
巴爾紮克曾經說過,“行走只是生活,行走才是生活”。所以走在上班的路上並不是體驗獨處的最佳時機,因為有時間和目的地的限制,妳無法保證毫無負擔地欣賞風景。
相比較而言,散步是體驗孤獨的最好方式。在對幸福的研究中,人們發現期望是幸福的壹種自由形式,也是最不容易受事態發展影響的壹種情況。想要獲得這種期待的快樂,就不能拘泥於某壹次旅行,因為那樣的話期待就會與實際情況不符,就沒有巧合的機會了。
溜達正好符合以上要素。妳就隨便逛逛大街,不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妳可能會經常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
據說,當作者在巴黎旅行時,很難找到壹個安靜的地方獨處,因為那裏沒有淡季。所以她只是隨意拐進了壹條人少的小路,並不想在那個過程中找到壹本漂流的書(“書漂流”是藏書家的壹種活動,人們把書“釋放”到某個地方,讓別人找到並閱讀);在佛羅倫薩時,筆者在旅行團匆匆而過時註意到街頭藝術家克雷·亞伯拉罕(Clay Abraham)修改過的路牌——後者尤其擅長巧妙地利用貼紙將箭頭變成天使,讓壹個普通的路牌變得有趣。
詩人加裏·斯奈德(Gary snyder)說,孤獨給了我們壹種“超級視覺”,使我們的感官更加敏銳,增強了我們對平時容易被忽視的日常事物的敏感度——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略了原本的街頭藝術創作,而作者卻以壹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人群中找到了壹種獨處的奇妙狀態,並樂在其中。
這個自發的遊戲並不是作者的原創。列奧納多經常在散步時尋找獨特的男女跟隨,然後把他們畫出來。無獨有偶,action art Acconci也跟隨陌生人,在他們進入私人空間後,用筆記和照片記錄自己的經歷。
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鎖定自己感興趣的形式,發明全新的遊戲,開始自己的探索之旅。行走中快樂的秘訣是對意想不到的事情保持開放的態度,放下期待,讓我們的心為不可預知的事情留出足夠的空間。
研究表明,散步確實能顯著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很多成功人士都深知這壹點。比如喬布斯經常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走路思考,尋找解決方案。此外,當思想家、藝術家甚至許多普通人在街頭巡邏時,也有無數鼓舞人心的例子產生。所以當妳迷茫頭暈的時候,不妨到戶外散散步,這樣不僅可以放松心情,調整節奏,還可以激發思維和創造力。
Rosenbloom通過在三個城市獨自旅行找到了壹些非常好的獨處方式。之後,她回到了紐約,並確定了重新認識她所居住的城市的具體計劃。她把每周二定為“觀光日”,強迫自己以和旅行壹樣的心情和態度每周嘗試壹次新事物,並在這個過程中重新發現自己對紐約的熱愛。
對於我們生活的城市來說,每天兩點壹線的固定生活,往往讓我們對自己擁有的美好視而不見。為了獲得更多的快樂,羅森布魯姆號召我們學習“精致的孤獨”,從熟悉家鄉開始。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慣性是最難打破的。為此,作者提出了壹個很好的建議。她讓我們嘗試做“每日假期”味覺練習——連續壹周,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20分鐘,不用花太長時間,但每天都要堅持,從中體會獨處的快樂,並最終將其轉化為生活的常態。
精致的獨處讓我們明白,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和心靈。當妳學會《精致獨處》的時候,妳會找到壹把全新的鑰匙,它可以帶領妳摘下公共場合的面具,做好自己,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激發更多的創造性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絕佳方法——總之,它會讓妳收獲更多生活的喜悅和快樂,滋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