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容齋的四首古詩

容齋的四首古詩

1.容齋的曹媽四筆,能得人心。曹操要攻打烏桓,臣民都向他進諫,大敗而歸。所以曹操質疑第壹個諫的人。大家都不知道這件事,大家都很害怕。

曹操表揚了他,賞了他323131335323635438+03431303 2313635333 e 4893 e5b 19e 31333333333333303462,說,“。眾臣紛紛進諫,這個萬無壹失的計策理應得到獎賞,但後來就不好說了,“魏國征服吳國時,三次出征,每次都出謀劃策。王昭問資政傅老爺,傅老爺說:“公休不聽,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都是我的錯。軍人犯了什麽罪?他們都被赦免了,只有被剝奪了爵位,永州刺史陳泰請求赦免冰,並和他們壹起征討胡人。

還沒開始,就有兩個郡因為胡棣遠不能出兵而造反,司馬師在朝廷會議上向大臣們道歉。這是我的錯,不是陳泰的責任。所有的大臣都感到羞恥。

諸葛誕壽春造反時,王基的軍隊剛到,攻城未果。司馬昭要求王基留下,王基壹再要求開戰,但司馬昭要求他將部隊轉移到北山。另壹方面,王基駐紮在壹個便宜的地方,它在司馬昭很稀少。如果移到險峻的地方,人心就會動搖,局勢就會遭殃。

壽春之亂平定後,司馬昭給王基留了壹本書,說剛開始的時候,議論的人很多,要求轉移的人也很多,但我當時沒有親自去,覺得還可以。但是妳知道利害關系,將軍。妳堅持自己的觀點,違抗我的命令,抵制所有大臣的批評,最終打敗敵人。就算是以前的人也不比將軍強。

然而,當東莞戰爭失敗時,曹丕問他的大臣們誰該為失敗負責。司馬王壹說責任在元帥,曹丕生氣地說,司馬是不是想把責任推到我身上?推出去殺了它。這不對。

和司馬昭比起來,曹操對司馬師的背信棄義就不用說了,但是打仗的時候,他把功勞讓給士兵,把責任留給自己,智慧和謀略並用。誰會帶著不快和喜悅竭盡全力?袁紹沒有用田豐的計謀,所以在官渡失敗。這個時候檢討自己已經來不及了,但是他居然說我沒有用田豐的計謀導致失敗,怕他笑話我,殺了他。這種做法棄國傷軍,豈不是很不幸?。

2.文言文翻譯周世宗選自《容齋續書》卷四《容齋續書》卷四周世宗原著周世宗應夷①熊傑,隨著天下大亂的衰落,短短五六年間,威武之聲②震動了夏③,可謂壹時聖賢,但四十歲不到,未滿半歲④,國亡矣。

古天方⑤授宋將其趕走。但是不好殺,用法太嚴,大臣們各司其職,經常處死。他們雖然以才華著稱,但無話可說,也是短。

薛《舊史》記載翰林醫官馬道元,訴壽州節被賊所殺,被賊尋到蘇州,不為偵辦。皇帝大怒,派竇儀去按。

24人死於獄中。在辭職的那壹天,皇帝的法令非常嚴厲,因此對伊的懲罰非常嚴重,知府也被除名。

馬是這件事情中唯壹被殺的人,那麽他為什麽統治著24個家族呢?其他的可以類比。米切爾在《竇娥冤》壹書中將此事歸咎於易雲。

註1應壹:英明果斷。2威武的聲音:威望和強大的聲譽。

③夷夏:四夷、華夏,意為全中國。4未滿半歲:死後半年。

死了,死了。半年,半年。

⑤田放:天意,天意。⑥檢查:e 69 da 5e 887 aa 32313353236313431303 23136353133365437調查。

⑦有件小事:有壹點小錯誤。⑧開放:原諒、包容、原諒。

⑨薛:字子平,開封人,北宋大臣。他沒有什麽抱負,而且孜孜不倦地學習。曾監制《五代史》,又稱《梁唐晉漢書》。

後世不同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改為《舊五代史》,俗稱《舊五代史》。主犯。

偵察:審查和判斷。坐:定罪。

家人:親戚,壹般指同姓的親戚。目的:意誌。

免職:因受牽連而失去官職。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亂世中壹位睿智勇敢的英雄。短短五六年間,他的威望和名聲震驚了整個中國,真的是壹位賢明的君主。然而他沒有活到40歲,半年後亡國。

恐怕是天意讓他為宋朝的建國掃清了道路。但是,縱觀他壹生的所作所為,他的失策是容易被殺,刑法太嚴。如果他的官員犯了壹個輕微的錯誤,他們往往會被重刑處死。

所以他雖然有才子的名聲和名聲,但是他不懂得包容,這是他的短板。薛主編的《舊五代史》記載,翰林院醫官馬道元曾向世宗上書,告其兒子在壽州(今安徽壽縣)被賊所殺,如今主犯已在宿州(今安徽宿縣)落網,當地州官並未認真判案。

世宗大怒,派大臣竇儀在快報上處理此案。審判的結果是,24人及其家人被處決。

這是因為竇儀受命時,世宗的旨意很嚴,所以對竇儀的懲罰太過深刻,趙麗被撤職。這件事本來只是殺了馬的壹個兒子,怎麽能連罰24個人呢?其他的可以類比。

這件事在《竇娥皇傳》中有記載,但史官將其歸咎於竇娥皇。

3.文言文《容齋》續寫了壹個意味深長、感人至深的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洪邁的正義感打動人心,他的理與義也打動人心。至於皮膚,就掉到骨髓裏了。然而,在語言期待之間,壹開始就出現了奇怪的事情。楚昭王遭遇了吳的不幸,國家滅亡了。他父親把他送走了。國王說:“我的父親不在了,為什麽沒有壹個國王!”老人說:“有君子,就是聖人!”跟著它,或者跑到秦國,哀號求救,恢復國家。

漢高祖入關時,召集各郡豪傑說:“家父受秦苛法之苦已久。我將為關中王,與父皇約法三章。如果我是來殺我父親和哥哥的,我就不用暴力,所以不要害怕!”就是讓百姓和秦國官員到各縣各鎮去通報,讓秦人高興。

項羽被廢,人大感失望。劉的四百年基業就要完成了。

唐明帝避廬山之亂,去助風。士卒頗有身孕,流言也不遜色。他們叫來聖旨,說:“我托人損兵折將,導致叛亂混亂。我必須遠離它。我很慚愧妳的父母和妻子不得不匆忙離開我。

現在要回家了,壹個人帶著孩子去四川,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見見父母,見見長安的長輩,給我拜年。"

大家哭著說:“生死從陛下。”謠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小偷在邱勇周圍遊行,將軍建議他巡邏,並建立壹個天子的肖像。戰士們看了,大家都哭了。巡引六將至前,義責之,士心受益。

河北四大兇犯稱王,李保珍令稱王為天子,曰:“吾誠所犯之錯,朋友所失,不勝感激。我是四海之主嗎?“吳軍是第壹個唱從化的。且奉奉天詔,吳郡使人去見田悅,曰:“天子憂,以德待我,何不悔改而歸?“王庭密謀反賊,韓愈勸慰,朝廷密謀拔刃拉弦弓。

及亭,羅家石於亭。越是說自己安全,越是壹直順從好壞原則,朝廷怕了民心,是諸侯。

所有這些數字都是同壹符號的不同代。國家想要好起來,建立壹個炎癥是極其困難的。如果妳沒聽說過,那是怎麽了?(選自《容齋隨筆》,有刪節)6。以下增加詞語的解釋不正確。

其中壹條是(3分)a .至於皮膚,骨髓都泡了:b .帥。帥兵:引c .友失意,謝謝。感謝:道歉d .朝廷齊心協力拔劍弓弦扭轉。反轉:叛亂7。下列句子中用法和意義相同的壹組是(3分)a .其實寫信給妳的親戚是壹個恢復國家的好主意b .我的父親和哥哥殺死我們的社會是壹個好主意。第壹個學者c .小偷四處巡邏。如果死了,對鄭會有好處。君婷召來聖旨。(8分)(1)巡引六將於前,責之以義,士心益勸。

(2)天子憂之,何以不悔而歸?9.請簡要概括文章中“打動人心”的“情理”的幾種情況。\6.三維解析逆,歡迎。

7.d分析A項中前者“take”作為介詞“因為/依靠”,後者“take”作為介詞“使用”;B項前的“為”字是“為”,B項後的“為”字是動詞“為”;C項前面是介詞“在”,後面是介詞“對”的“於”;D項是第三人稱代詞“他們”。8.(1)張勛把六個將軍(勸他投降的)帶到(皇帝畫像)面前,指責他們忠義孝,然後斬了他們的頭,進壹步鼓勵了守城的士兵抗敵。

(“引”是1,“有義之責”是1,“勸”是1,句意是1。***4分)(2)皇帝憂國憂民,以善心安撫我們。如何才能不洗心革面,臣服於朝廷?(“方”是1,“遂”是1,“和的”是1,句意是1。

***4分)9。君主慈悲內省;臣子們勇敢而通情達理。理性和意義的力量足以深深觸動人心,最終能穿透皮膚,深入骨髓。這只是壹瞬間的文字問題,並沒有什麽特別奇怪和詭異的地方。

楚昭王被吳王攻擊,國家滅亡,被迫逃亡。楚國的長者為他送行。楚昭王說:“父老們,請回家吧。何愁無君?”長老們說:“哪裏會有國王這樣英明的君主?”所以他們和趙楚國王壹起逃走了。有人(沈)趕到秦國,大聲呼救,楚國終於恢復了元氣。

漢高祖劉邦進入關中後,召集各郡豪傑,說:“大家長期受到秦朝殘酷刑法的傷害。現在我統治關中,同意長輩制定三法。我之所以入關,是為了替兄弟父老除害,而不是為了侵虐百姓。請不要擔心。”

他們還派人跟著秦的官員到各個郡縣鄉市向百姓宣傳政策,關中百姓非常高興。很快,項羽率領大軍入關,所到之處,躁動血腥,百姓對項羽大失所望。

於是劉400年的江山基業就奠定了。唐朝皇帝李隆基為了躲避安祿山叛軍,逃到扶風(今陜西寶雞東)時,很多士兵都想逃跑,謠言四起,對唐很不客氣。

唐明帝召見將士,對他們說:“我用人不當,以致安祿山這個胡人發動叛亂。現在我不得不走很遠的路來避開叛軍的邊緣。我很慚愧,妳們都跟我匆匆跑了,都沒跟父母老婆孩子說再見。現在讓大家都回家吧,我和孩子今天就要去四川,在這裏和大家說再見。

回去看看父母和長安的長輩,代我問候他們。”所有的士兵都哭著說,“不管我們是生是死,我們都要跟著皇帝”。

於是謠言自動消失了。安祿山起義軍圍攻張勛駐紮的邱勇城(今河南省茍縣)。將軍們勸說張勛投降,張勛立起皇帝像,帶領全體將士下拜。

士兵們在哭泣。張勛把六個將軍(勸他投降的)帶到皇帝畫像前,指責他們忠孝,然後斬首。守城士兵抵抗敵人的決心更加受到鼓舞。(唐德宗),河北四人造反稱王。

李保珍派去勸王,假借皇帝之名,說:“我以前確實做錯了,朋友之間互相誤會,還能互相道歉,何況我是天下之君?”王於是首先提議,其他自稱為王的人也應該加入投降。

4.容齋《諫難篇》的文言翻譯:韓非寫諫之難,死於諫之難,大概自古如此。

至於那種知道勸諫者想勸諫什麽,但在接受采訪時不準備接受他的意見,但最後還是聽進去了的人,這又是壹件艱難而可喜的事情。秦穆公俘虜了晉侯,晉的侄女去了。毫無疑問,他為晉侯遊說。

秦穆公問:“晉國和諧嗎?”(伊尹的侄子)回答說:“這不和諧。小人說壹定要報仇,君子說壹定要報恩。”

秦穆公問:“晉人認為君主會有什麽下場?”答:“小人認為自己不會被赦免,君子認為自己壹定會回來。化感激為怨恨,秦不會這麽做的!”秦國又回到了金朝。

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祁想讓常做人質。趙皇後拒絕了,說:“誰要是再提這件事,我就在他臉上吐口水,老太太!”左氏觸龍希望拜訪(皇太後),皇太後怒氣沖沖地等他進來,知道他壹定是為此而來。

左氏慢慢坐下,問太後是不是病了,然後讓小兒子去填補朝廷黑衛的空缺。王太後問:“男人愛小兒子嗎?”(摸龍)答:“比女人還厲害。”

後來講了皇太後的女兒燕後,再講了趙王三代被封,受災的後代。王太後恍然大悟,說:“常為什麽把自己托付給趙?”於是太後說:“妳可以安排他!”常被作為人質送往國外。

範雎漸漸與秦國疏遠,蔡澤來到秦國,讓人傳話說,惹怒了範雎,說:“燕國客人蔡澤,是天下能言善辯之人。壹見秦王,必奪之相。”

範雎說:“我已經理解了百家爭鳴的理論。我駁倒了所有人的論點。這怎麽能代替我呢?”(範雎)派人把蔡澤叫來,對他說:“妳威脅要取代我的位置,這是真的嗎?”(蔡澤)回答:“是的。”(然後)舉商鞅、吳起和(越國)大夫文仲(被殺)的例子(勸他)。

知道蔡澤想用這些話來讓自己難堪,範雎假裝說:“為什麽不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獲得名聲呢?”蔡澤用保全生命和名譽的道理教育他,用姚宏和周公的忠誠和智慧為他樹立了榜樣。(勸他)今天秦王比不上秦孝公,楚王比不上越王,範雎的貢獻比不上商鞅。

勸他交出玉璽,交給賢者。範雎肅然起敬,解除了原先的煩惱,恭敬地聽取(他的)意見,並邀請(他)到政府做客。

後來取代範雎成為秦國宰相的是蔡澤。秦始皇流放其母,下令:“凡敢諫太後者,格殺勿論。”

有二十七個人被殺了。毛焦求諫,秦王叫人把他擡到大鍋裏煮死。

毛覺用夏傑和殷紂的瘋狂和不理性來指責(秦王)。話還沒說完,秦母子就和好了。伊尹的言論來自正義,左氏的計謀來自愛情,蔡澤的勸說來自理智。像毛嬌這種人,真的可以說是牙都拔光了。

範雎親自讓安侯吃苦,從而奪取了他的相位。為什麽他比不上蔡澤?這是暫時的變化。

5.《容齋隨筆》中的壹段佳話+翻譯《容齋隨筆》中的壹段佳話:《臨川石刻雜書帖》壹卷,載歐陽率:“二十余年後,我到鄱陽,沃土豐饒,百姓常聚。

享受中國的每壹天,無論妳想要什麽。第二,張才華講過,當時的接君;尹和薛是兩侯,所以也就無從說起;背著君子,說話就是壹個月;蕭中郎挺豎飄逸;彭軍的藻是獨壹無二的自然,甚至作為“歌山神的詩”,是祖先所不能加的。

很遺憾,這些孩子都不在那裏。“我們把我的家鄉也蓋得如此真實。

臨川縣的石刻中有壹卷書法。這幅書卷記載了歐陽詢的壹段話:“我二十歲來到鄱陽,這裏土地肥沃平坦,食物豐富廉價,許多文人經常聚會。每天賞花,想吃什麽就吃什麽。

其中有兩個人,張,才華橫溢,談吐不凡,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更不用說兩個叫殷、薛的學者了;戴軍是個人才,他的發言會有定論;蕭中郎野性不羈,風度翩翩;彭軍知識淵博,他的文章寫得特別自然。至於他的《歌山神》,大家都無法超越前人的文章。

我特別難過的是,這些人壹個都沒有走。“這些都是我家鄉的往事。

《容齋隨筆》是壹部古代文言筆記小說。* * *吳彼,74卷,1220。

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篇;容齋續(16),249;榮宅三碧(16),248;容齋思碧(16),259;容齋吳彼有10卷,135篇文章。據宋代洪邁作者考證,《容齋隨筆》的寫作時間已超過近四十年。

它是他多年廣泛閱讀和實際應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6.《容齋隨筆》裏的好段子+原文翻譯

面對敵人判斷是非是不對的,但是容易也不容易。秦國以劍敗趙,以李信滅楚,以魏公子無忌夷奪得秦。會不會不容易!燕被騎打敗,被趙括被廉頗打敗,被李牧消滅,魏使人相信將被消滅。會嗎?

翻譯

在冷戰時期,軍事戰略家們很忌諱改變立場。但是,遇到壹件事,也要考慮它的對錯,改而不改是不對的。秦國用代替王建打敗了趙國,用王建代替李信消滅了楚國,代替打敗了秦國。不能換將軍嗎?顏未能以騎劫代替,趙未能以趙括代替廉頗,李牧與同死。王維派人代替辛當將軍,他的國家也滅亡了。將軍可以隨便替換代碼嗎?

7.《容齋四首》是洪邁寫的還是王鑄寫的?

洪松·麥

久旱之後,

在另壹個國家遇見壹個老朋友。

新婚之夜,

成為第壹。

作者是宋代詩人洪邁。

《容齋隨筆》是壹本關於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方面的筆記。,以考證、討論、筆記為中心內容。這裏不僅有宋朝的法律法規,還有三代以來的壹些史實、政局和文學軼事。以材料豐富、格調高雅、論據精彩、考證準確等特點,從眾多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被《四庫全書》的總結提升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讀這本書,就像在書的森林中穿行,在文學的海洋中暢遊,在歷史的神壇上俯瞰,在政治中考察。請聽明代河南巡撫兼督撫姚翰在弘治十壹年(1498)十月十六日對此書的評價:“此書能勸人向善,能戒人作惡;能讓人開心,能讓人目瞪口呆;可以拓寬知識面,澄清謬誤;能消除疑惑,澄清事情;對世俗教育有好處!”

《容齋隨筆》是該書的總標題,可分為隨筆、續寫、三寫、四寫、五寫。隨筆花了18年,延續13年,三筆五年,四筆不到壹年。洪邁沒有說《吳彼》寫了多少年,因為他沒有按原計劃寫完16卷,只寫了10卷就去世了。他寫《四刷序》時,是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九月,所以從那時起到他嘉泰二年(1202)去世,應該有五年左右的時間。應該說,40多年能寫出壹部傑作,實屬難得。之所以持續時間長,主要是筆記本的性質決定的。顯然,讀萬卷書才能積少成多。

8.容齋的散文《陳策》的原文和南宮伸壹的譯文都出自建昌程楠。陳策說,妳試著買壹頭騾子,不忍心被人馱著,也不忍心別人動。妳被命令在野外養它,壹旦它死了。他的兒子和他的狡猾的計劃,由於馬被官方的損失,打破了騾子的背面炫耀賈。既然賣了,就忍不住舉報。官人疑策愛也,秘而不宣。請盡量使用馬鞍,不能壹天到晚不知所措。再次感謝。有些人從政策上購買銀器。如果羅綺是那壹個,政策不跟羅綺。那人說:“我見過妳的錢,何必呢?”Ce說,“當然,那些有錢沒錢的人已經被雇傭很久了。壹聽說公要娶女,我就放心把它當公病了!”取應得之物,與銀器壹同拋入熾炭,曰:“恐收了質權,或得不實之銀,故欲公試之。”.....嶽曾樹清,買陶轉到北方,無果而終。有人壹起賣,清叔付了價,問:“現在是什麽?”那人對他說:“在為大眾服務之前先找妳的耳朵。”青叔道:“沒門。北方有新饑荒,我不幹了。不把錯誤告訴妳合適嗎?”已經不賣了。而清叔家裏窮,老婆饑寒交迫。

魯南宮寫了壹篇關於建昌程楠人的文章。壹個叫陳策,有壹次買騾子,買了壹頭不能上鞍的。他不忍心把它賣給別人,讓人養在荒草屋裏,等著它死。陳策的兒子玉嬌和壹個營銷代理商量。路過的軍官死的時候,把騾子背上的毛穿上,炫耀騾子能馱東西賣。騾子已經賣掉了。陳策聽說後,親自去追那位軍官。告訴他騾子不能裝鞍。軍官懷疑陳策舍不得賣騾,就把騾鎖在遠離陳策的地方。陳策要求試鞍。騾子的脊椎太高,整天加不了鞍,軍官謝過他,把騾子還了回去。壹個人來找陳策買銀器和羅綺(細而有花紋的絲綢),陳策沒有賣給他羅綺。那人說:“我以前在妳的倉庫裏看見過羅綺,現在怎麽不賣了?”陳策說:“嗯,有壹個人向羅綺借錢後死了。這個羅綺放久了,易碎,不耐用。聽說妳想把女兒嫁給羅綺。這種事怎麽能操心呢?”陳策拿著應該賣給他的銀器,放在很旺的炭火裏。他說:“我怕抵押這個東西的人可能拿不到真的銀器,我幫妳查壹下。”.....有壹個叫曾樹清的人,買了壹批陶器,想轉運到北方交換,沒做成。有人找到曾樹清,要求把陶器賣給他。曾樹清把陶器給他,收了錢。他還是問:“這些東西現在去哪了?”那人說:“我想模仿妳以前的計劃。”曾樹清道:“不會,因為北方剛剛鬧饑荒,我就不運這些陶器去換貨了。我現在不應該告訴妳,讓妳受苦嗎?”所以我不再賣陶器給那個人。其實曾樹清家裏很窮,老婆孩子饑寒交迫,他也不在乎。

9.隱逸之士修身養性,致力於學問。他們只提升自己的身心。他們不想被世人所知,世人也不認識他們。可能到處都有這樣的人。我常常後悔這些隱士沒有傳記。以前得到的商、禹、李、孟的傳記,講的是四個人的故事,所以都是恭恭敬敬地記錄下來的。

第壹個人是慈溪人蔣。宣和年間(1119-1125),姜鄙夷王之論,不參加科舉,閉門自修,不隨便與人交往。高偉住在明州市,每年要去江的草堂四五次。姜聽說他來了,就會出來迎接,坐在他對面的茅屋裏,和他從早到晚其樂融融,幾乎廢寢忘食。當高綠和他告別時,他會把他送到幾英裏以外的地方,他們相處得很好。有人問高以沖:“蔣先生不喜與人交往,只關心妳,妳仰慕他已久。我能知道原因嗎?”易沖(估計是個專門名詞,如其名)說:“我常年在外讀書,每次都有疑惑,不是理解不清楚,就是不完全理解。問題往往堆到幾十個,江壹壹解讀,全部迎刃而解。”但是,姜的專長並不壹定為別人所知。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知己”嗎?

第二個人叫王茂剛,住在明州林村的壹個深溝裏。他有壹個不愛讀書學習的弟弟。王茂剛讓他學習謀生手段以求生存,但他只專心讀書,從不隨便出門,尤其精通周易。沈歡掌管國家大事,曾經去拜訪過他。他的知識興趣遠遠超出了書籍和經典的記錄。王茂剛的學術氣勢肅穆,似乎剛剛通過學習學術成果有所收獲,學習的過程還沒有結束。

第三個人是顧祝本。我不知道他是誰。南渡長江後居慈溪(南宋)。以誠實守信為準則,安於貧窮卑微,不為世人所知但不悲觀。但是對於日常生活,即使是小事也是壹絲不茍。壹般早上起來,等買菜的人路過門口,問壹捆菜值多少錢,按照菜販說的給錢。其他人買食物、飲料和衣服。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相信他,欽佩他,不忍心欺騙他。如果壹天時間足夠,可以安安靜靜的看古書,不與人交往。鄰裏中有不安分的人,任意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所有人都嘲笑他說:“妳是管理員嗎?”妳是誰,當這樣壹個受尊敬的人作為客戶保持他的位置?

第四個人叫周天張,忻州永豐人。正直的行為固執而誠實,受到鄰居們的尊敬。周開了壹個學校教徒弟,而且只收夠自己用的,不收任何不合規矩的錢。周家很窮。他們經常壹整天都沒有食物。有時他們的鄰居會給他們壹些東西。禮物往往滿足不了他家的開銷。周說到底寧願和妻子壹起忍饑挨餓,也不願要求別人。冬末穿著紙衣,客人來訪請進來。看著他的臉和表情,聽著他的評論,大家都很驚訝。郡長謝先生給他壹件衣服,對他說:“妳沒有求人。我希望親自向妳致意。接受就可以了。”周笑著回答:“壹件衣服和壹萬分糧食是同壹個概念。如果我無緣無故接受禮物,那就是不清楚禮儀。”最後婉拒了。也知道他的德行,認為周就像古代所謂的“孤家寡人”。

這四個人真的應該寫進歷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