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蔡元培任內創辦的北大思想與同期的中國有什麽關系?

蔡元培任內創辦的北大思想與同期的中國有什麽關系?

第壹,邀請長期學校的新風格

1965438+2006年9月1日,幾乎已經意識到自己命運的蔡元培,接到了壹封電報,還在法國。電報是時任教育部長的範元廉發的。電文說:“國事漸平,教育當急。目前,它是首都的最高學府,由約萊·大仙領導,是其他人的楷模。國內外的人都欽佩妳。用壹封特別的電報催我去北京。

大學校長的席位。早日回國告慰未來。出發就在眼前。請先打電報。“蔡元培接到這封敦促他回國擔任北大校長的電報後,沈思良久,情緒起伏不定,壹時難以平靜。

蔡元培,清朝翰林出身,後來成為忠誠的革命家,早在15年前就走上了民主革命和教育救國的道路。他在年近50的時候出國留學法國,目的是融合中英文化,培養大師和人才,教育救國強國。在法國,他和吳發起勤工儉學和中法教育會,為中國而奮鬥。

國有青年誌願者赴法國工作學習創造條件。留法勤工儉學對當時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影響很大,很多人積極參與其中。他們中的壹些人開始在法國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並逐漸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 * *產黨的傑出領導人。雖然留法勤工儉學取得了進展,但蔡元培並不滿足。他總覺得“國外運作的教育好像不如國內實用”。現在機會來了,專制當權的袁世凱倒臺了,國家有了新的轉機和希望。北大雖然當時名聲不好,但畢竟是中國第壹所由中央政府舉辦的國立大學,是對國民教育有決定性影響的最高學府。他可以利用北京大學作為壹個基地來展示他的野心,實現他的夙願。經過壹番考慮,蔡元培初步打算接受範遠廉的邀請,回國擔任北大校長。

1916 10月2日,蔡元培和吳從馬賽乘船回國,10月8日110抵達上海。蔡元培的朋友們對他是否當北大校長有不同的看法,壹些革命派也有分歧。很多人勸他不要進北大,北大是個麻煩的地方。否則會毀了他的名聲。深知蔡元培的孫中山主張他去,認為蔡元培這樣的老同誌應該去被歷代皇帝和官僚籠罩的北京主持國民教育;傳播革命思想。孫中山的支持和囑托,堅定了蔡元培服務和改造北大的決心。當時他說:“我覺得北大雖然惡名昭彰,但改良方案也不是不可以嘗試,所以就同意考了。”後來我用了壹句“不下地獄我也下地獄”來表達我的堅決態度。1916 12.22,蔡元培帶著整頓和改革北大的目的和決心,赴京就任北大校長。

1916 12.26,蔡元培被正式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1917 65438+10月4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學走馬上任,從此開始了他壹生中成就最多、令人欽佩的光輝歷程。

兼具創新精神和民主作風的蔡元培,從踏入北大的那壹刻起,就與前任截然不同。在他上學的第壹天,學校的工作人員在學校門口排隊恭敬地向他致敬。他摘下帽子,嚴肅地向學校工作人員鞠躬,壹反以往歷任校長傲慢、無視的做法。之後他每天進出學校,校警都向他敬禮。他脫下帽子,歸還了禮物。這壹新生事物,讓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大吃壹驚,無異於給封建習氣嚴重的北方人吹了壹股平等民主的勁風,預示著這所學校將在改革中踏上新的征程。

1917 65438+10月9日,開學典禮在北京大學舉行,蔡元培作為校長致辭。針對當時北大的不正之風,他著重提出了“立宗旨”、“磨德行”、“愛師友”三點要求,明確了大學的性質:“大學者,亦為研究高深學問之人”。指出“大學生應以學術研究為天職,不以大學為升官發財的階梯”,強調學生要把“抱著目的來學習”放在首位。這篇講話在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蔡元培就任校長的那壹年,北京大學舉行了紀念建校20周年的活動。紀念建校周年的歌詞中寫道,“我樂而有才,試與同輩說:記得此堂始建於清代,風景秀麗,舊主之門已改。春天,講臺被擡高了,春風也不壹樣了。滄海桑田,風雷四起,弦聲朗誦無礙。至今多少錢,桃李栽培;很高興在這個時候見到蔡先生。從壹開始我就仔細算過,已經20年了。”“很高興在此時與蔡老師見面”體現了北大師生對蔡的誠摯歡迎和殷切期望。

從此,蔡元培在北大興利除弊,革故鼎新,使陳腐的北大變成了生氣勃勃的北大,名副其實的北大。有人評價說:“蔡先生是學術界的泰鬥,著名的哲學家,上任後大力改革,擴大開放。基於其歷史積澱,他培育國內人才,使沈寂了數年、無味的北大學派脫穎而出,推崇並獨樹壹幟,……各省學者皆知興起之風,而他們皆有負擔,皆屬道,而二十二省皆有學者。”蔡元培長校期間,北大終於出現了新氣象、新局面。

第二,聘請名師改革舊體制

蔡元培的北大無異於新瓶裝舊酒:辛亥革命後,校名由史靜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但本質並無太大改變,封建主義仍占主導地位。學校像衙門,學術氛圍不大;有的老師沒文化,只想當官,有的老師固執守舊,不允許新思想進來。學生多為官僚。

他們中的壹些人每年花費數千銀元,聽差,打麻將,吃華三,扮演著名角色,逛妓院。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但他們盡最大努力獲得壹份官員的工作。面對北大,蔡元培從兩方面著手改革:壹是聘請好學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改革學校的領導管理體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註入民主和科學精神。

積累了多年辦學經驗的蔡元培深知,要辦好北大,最重要的是擁有壹大批真正有才華、熱心教育的教師。他認為“學課的混亂”和“紀律的敗壞”是北大的兩大弊端。“挽回第壹個劣勢,在雇傭壹個純粹的學者,壹個教授,壹個* * *帶著學生,把大學改造成純粹研究知識的機關。為了挽救第二個缺點,我們應該雇用學生模範人物,並采取整頓的學風。”為此,在別人進北大校門之前,就開始不懈地招賢納士,廣納羅誌人才,留下了“三顧茅廬”聘請陳獨秀為北大高級文科生、聘請沒有大學學歷的梁漱溟到北大任教等諸多佳話。

1916 65438+2月26日。那是教育部正式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的日子。他壹大早就趕到北京前門外大街的壹家旅館,拜訪因創辦《新青年》和宣傳民主科學思想而越來越出名的陳獨秀。蔡元培很早以前就對陳獨秀有所了解,認為應該從整頓文科開始,然後自己整頓。

北大的理想助手。他把陳獨秀列為招賢納士的首選,並特意親自登門拜訪。蔡元壁求賢若渴,陳獨秀卻以辦《新青年》等理由拒絕了。因此,蔡元培跟隨劉備的“三顧茅廬”,幾乎每天都去拜訪陳獨秀。有時他來得早,陳獨秀還沒起床,就叫服務員不要叫醒陳,坐在板凳上等在門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由於蔡元培誠意招賢納士,他答應陳獨秀帶(《新青年》)到北大解決實際問題,陳獨秀同意到北大掛職,並於6月5438+0917+10月13被教育部批準為北大高級文科生。蔡元培請來的文科學長,兩年後成為“五四總司令”。

此後,蔡元培先後聘請胡適、李大釗、錢、劉半農、、魯迅、周作人等壹批思想創新、知識豐富的新人物到北大任教。此外,馬敘倫、沈、陳元、陳大器、肖、沈建世、徐悲鴻、熊十力、馬寅初、陶、王士傑、周毓生、陳啟秀、高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也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導師。在科學與工程方面,蔡元培聘請了當時中國第壹個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物理學家夏元裏為理科學長,還聘請了著名學者李四光、丁、光、何潔、翁、王興工、、丁文江、於同魁、朱家驊、馮祖構、和外國專家Glip為教授。壹時間,北大名師雲集,人才濟濟,學術氛圍濃厚,教學科研空前活躍。根據1918開頭的統計,全校教授90人。從年齡來看,他們中76歲以下的有43人,占56.6%。50歲以上的只有6人,占7.9%。最年輕的教授許,只有21歲,而胡適和劉半農只有2078歲。陳獨秀才38歲。這樣壹支年輕而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壹掃過去北大的陳腐氣息,使北大成為魯迅所說的“常新常新運動的先驅”。

蔡元培不僅積極招收學生和熱心教師,而且借鑒西方大學的模式,對北京大學的領導體制、院系設置、教學制度、課程內容、招生制度等進行了壹系列改革。

在學校領導體制方面,按照教授治校的原則,成立了由校長、理科長、教授代表組成的理事會,作為全校最高立法機構和權力機構,改變了過去學校壹切事務由校長、督學、總務主任等少數總理處理,甚至理科長也無權過問的局面。教授代表由選舉產生,學校

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此後,除理事會外,還設立了執行理事會,作為全校的行政執行機關,校長也是執行理事會的議長;成立教務處和教務處,由各系系主任組成,從他們中選出壹名院長,統壹領導全校的教學工作;設立總務辦公室,設總務幹事,主管全校人事和工作。

工作。

在院系設置上,要擴大文理,調整法學,合並商科和工科,改革預科,廢門改系,文理合壹,建立研究所,建立預科、本科、研究所三級學制。到1919,全校有數學、物理、化學、地質;有哲學系、中國文學系、英國文學系、法國文學系、德國文學系、俄羅斯文學系、文學系、經濟系、法學系13個系,文科、理科、法學3個研究所。

在教學制度方面,改年級制為選課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因材施教。當時規定預科生學完40個單元(即後期學分)可以畢業,本科生學完80個單元可以畢業。在選定科目的確定上,本科生和預科生教授將分別負責。對於大壹新生,將成立新生指導委員會。

會員將作為他們註冊和選課的顧問。選課系統最早於1919在北京大學實施,從1922開始被國內其他高校采用。

在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上,重視基礎理論和知識的搶救,堅持加強理論研究;溝通文理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更全面、豐富的知識;重視學生的美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重視學生體育,第壹學生軍;倡導中西文化融合,采用世界科學最新理論;主張吸收外國優秀文化,但反對簡單模仿,重在掌握先進的科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外語學習,開設世界語課程;改革歷史課程,重視科學方法和考古工作;積極聘請外國專家來校講學,註重選派師生出國留學。

在招生制度方面,倡導男女平等,從1920春季開始招收女生,開創了我國大學教育男女同校的先河。今年春天,北京大學招收了王蘭等9名女生到校就讀。從秋季開始正式招收女生,已有9名女生被錄取為本科生。倡導平民教育,從1917的暑假開始,變戰術。

在生活中強調學歷,看個人背景,堅持通過考試,以考生考試成績作為錄取標準的老辦法,讓很多有真才實學的平民子弟進入了學校。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我們除了招收正式生,還招收壹定數量的聽課選科生。1918 4月14日在蔡元培的積極倡議下,北

大校服務夜班正式開啟。為所有學校工作人員開辦夜校是壹項創舉,在北京大學和中國大學的歷史上沒有先例。後來,在蔡元培的積極贊助下,北大學生會教育組也辦起了平民夜校,在學校附近招收平民子弟。這些都體現了蔡元培平民教育的思想和主張。

蔡元培不限於人才,借鑒西方大學的模式,對北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大發生了巨大的質變。正如馮友蘭所說:“從1917到1919才兩年多;蔡先生把北大從壹個官僚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把死氣沈沈的北大變成了生機勃勃的北大。

熱鬧的戰鬥堡壘。隨著風的吹拂,中國湧現出了壹代人才,包括毛澤東同誌。"

第三,思想自由具有包容性

蔡元培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機構,必須貫徹“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方針,才能促進學術的繁榮和發展。他多次表示:“對於理論,遵循思想自由的原則,采取包容的原則,模仿世界各地大學的普遍做法。”“無論什麽樣的學校,那些言之有理,抱之以理,還沒有到自然淘汰的命運的人,雖然彼此相悖,但都會聽其自由發展。”

這壹政策突出體現在教師招聘上。作為民主主義思想家,蔡元培最早聘請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新銳人物擔任北大教授是很自然的。但除此之外,他對守舊派人物真的是了如指掌,包括曾經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劉,頑固保守的黃侃,反對* * *的。

明和尊孔為師的梁漱溟也錄用他們甚至破例。蔡元培認為:“大學者,也是包括禮,吸引眾多家的大學。”。《禮記·中庸》;萬物相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人若自然,官身左右,呼吸不壹,血肉剛柔,若相反。世界各地的大學,哲學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文學和美術的唯心主義和現實主義,計劃和學習的幹涉和放任,倫理的激勵和功利,宇宙的開朗的靈魂和厭世的情緒,往往並存於其中,這就是思想自由的普遍原則,也是大學之所以大的原因。”“這段話生動而具體地概括了蔡元培的大學觀和學術主張。

自由和寬容是偉大的。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在這種大學觀和學術觀的指導下,北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學術自由、派別並存、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

據記載,五四前後北京人學的學術氛圍異常濃厚和熱烈。不同流派的專家學者撰寫文章、舉辦講座或登臺演講,各抒己見,各顯神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禮堂裏的留美博士胡適,正在用資產階級的觀點講授中國哲學史。與此同時,北京大學第二醫院的禮堂裏,也有老知識淵博的儒家。

梁漱溟老師講的是孔孟。兩節課都安排在周六下午,各講各的觀點和體系,讓學生自由選擇。在文字學方面,舊國粹派的黃侃和新白話文派的錢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有壹次錢在講課,對面教室裏的黃侃也在講課。黃侃大罵錢的觀點多麽荒謬,不符合古訓;另壹方面,錢並不在乎這壹點。妳說妳的“怎麽了”,我說我的“怎麽了?”。當時北大的情況還挺被世人稱道的。有人寫文章說:“最近我對北大的感情極好。在我心目中,總覺得這是中國現在唯壹的曙光,裏面包含著各派的理論和思想,空氣很清新。”

蔡元培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蓄”。是不是沒有原則,沒有標準,沒有邊界,良莠不齊,沒有是非之分?包括所有的嗎?不會,從師資的聘請來看,蔡元培堅持高標準。第壹,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不僅要知識淵博,還要有學習興趣,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不僅世界科學采用最新的理論,而且我國現有的資料,也要用新的方法來整理。“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有強烈的學術追求,站在世界科學的前沿,甚至對民族遺產進行全新的整理。二要熱心教學,講究教學方法,能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第三是為人師表,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成為“學生的模範人物”。“按照這個標準,他招聘了大量的人才,也辭退了壹些沒文化、不合格、或者品行不端的老師,比如‘訪團團長’,包括不符合條件的外教。從學術上看,首先,蔡元培把“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範圍限定在“與政治無關”的學術領域,在政治問題上他是有包容性的。就像當時北大學生說的,蔡先生請劉講六朝文學但絕不允許劉鼓吹帝制,請辜鴻銘講英國文學但絕不允許辜鼓吹復辟反對* * *。其次,各種包容性理論必須是“正當的、正當的、尚未註定自然淘汰的。“不然也不會出現在北大的報告廳。第三,蔡元培的諸子學說,不完全是半斤八兩,他沒有褒貶。相反,他限制和提倡他們。作為壹名民主革命家,他在各種場合熱情支持和大力倡導民主科學的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正因為如此,北大才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成為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的發源地,成為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最初基地。陳獨秀對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政策進行了精準的解讀。他說:“北大的老師中,崔懷慶、顧、劉忠大叔、黃繼綱等四君子,思想陳舊,但都有專門的學問,跟那些冒充古代文學家、戲劇批評家的人不壹樣。蔡先生兼收並蓄,深思熟慮,對所有新舊流派都有分寸。他尊重講學的自由和新舊之間所有合法的學術討論。也不是沒有分寸,包括那些不當的猥瑣小說,手握劇評荒誕鬼角色的傅瑩俠客,毫無常識的丹田技能。.....他可以自由地討論各種新舊理論,並不妨礙他們個性的發展;至於融合與否,那是聽客觀自然,而不是主觀上強迫他們融合。我覺得蔡先生的折中主義大概就是這樣吧。“當壹些學者想不通如何聘請留著長辮子、穿紅夾克的辜鴻銘和“安委會”的罪人劉為北大教授時,蔡元培對他們說:“希望妳們學學辜先生的英語,學學劉先生的國學,不要妳們支持復辟或君主立憲。”這說明蔡元培在實行兼容並包的政策時是“非常理想化和有分寸的”。

需要指出的是,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和兼容並包”政策,是對封建文化絕對主義的革命政策。20世紀初,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社會劇變,他提出了這壹政策,適應了時代和歷史的發展,有利於新思想、新觀點的存在、發展和傳播。

是的。正是由於這壹方針,民主科學思想乃至馬克思主義才能在北大的學術舞臺上出現,並在北大迅速傳播。從學術發展的規律來看,沒有思想的自由,沒有不同學派和學術觀點的比較和競爭,學術發展就會失去活力,不會有新的發展。

生活戰勝了腐朽,先進戰勝了落後,真理戰勝了謬誤。因此,“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政策更符合學術發展規律的要求。當然,這個政策主要是“全包”的提法,也有其不完善之處。這個建議沒有明確指出歷史發展中對立面的鬥爭的作用和人們在新舊事物鬥爭中的創新責任,容易造成人們不區分新舊、包容壹切、任其發展的誤解。但蔡元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這壹方針,並成功地在北京大學付諸實踐,使北京大學開啟了中國學術圈的新時代。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