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福,勤奮是福,知足是福……”這首《大慶快樂歌謠》在半年內走進了“油城”100多個社區,唱響了壹座城,影響了300萬市民。
幸福在哪裏?——幸福就在身邊。
“我的快樂就是看到孩子們快樂。孩子們來我四點的學校做作業,問問題,我都會回答,我會很開心。”讓胡路區東湖五社區81歲的趙振軍說。在政府部門和社區的幫助和支持下,趙振軍創辦了壹所免費的四點鐘學校,每天下午四點鐘開始上課,為許多放學後不能立即回家的孩子提供做作業、看書和玩休閑遊戲的場所。現在四點,學校有90平米的教室,24平米的友誼室,四個老師,1000多冊書。
65歲的蘇秀琴是乘風社區“愛心大姐”工作室的負責人。現在,她的工作室裏有67位愛心大姐,19位愛心大哥,100多位愛心居民,僅2013就服務了1400多人。她的工作室分為心理咨詢、維穩、扶貧、金牌調解、婚介、倡導文明六個小組。
從17歲的腦癱兒童到95歲的空巢老人,從殘疾人到低保戶,都有工作室奉獻的痕跡——每天為盲人空巢老人曹桂芝送飯、打掃衛生、縫制衣服;免費幫助尿毒癥單親媽媽謝的兒子讀書...
“幸福就是送人玫瑰,手香,就是有大愛,做小事,壹路送溫暖,心裏暖暖的。”蘇秀琴說:“我們把弱勢群體當成自己的親人,努力讓弱勢群體不弱,空巢不空。很多得到幫助的人都加入了我們的愛心工作室,我們覺得很開心。”
在大慶,像四點學堂、愛心工作室這樣的群眾性誌願組織有300多個,註冊誌願者654.38+058萬人。誌願服務制度化、社會化、常態化,誌願者成為了幸福的使者。
幸福去了哪裏?——幸福靠傳遞。
趙春紅,壹個愛讀書的普通農村婦女,在龍鳳區向陽村開了壹家理發店。2012年夏天,她在媒體上看到大慶舉辦“圖書漂流”活動,讓人們免費閱讀。帶著壹絲嬌羞和膽怯,她找到了書漂團。
“書漂”團隊熱情接待了她,把她的理發店建成了“書漂點”。“在理發店,我每天接觸很多媽媽,發現她們往往不註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趙春紅告訴記者,她帶回來壹大堆教育方面的書,第二天就在壹個只有30平方米的理發店裏開了壹個圖書角。這個圖書角改變了很多媽媽的教育方式;《欣賞妳的孩子》等幾本書被細心的讀者翻了個遍,蓋上了漂亮的透明封面。村裏的小木匠主動做了新書架,送到這裏。有的村民還把書放在“漂浮書點”裏漂浮。
在壹年零七個月的時間裏,小小的“圖書浮點”浮動的圖書有265,438+000本,返回率超過90%。在漂書團的幫助下,書角不斷更新和豐富,漂來的書不僅漂回來,還帶回了更多的書。
漸漸地,打麻將的少了,打罵孩子的媽媽少了,讀書的孩子多了。趙春紅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作為壹名初中生,她在報刊上發表了很多散文和小說,獲得了壹種幸福感。
除了小小的“飄書點”,各類農家書屋、社區圖書館、校園圖書角、公共書吧遍布大慶。在“圖書漂流”的過程中,激發了市民的閱讀熱情和欲望。飄書活動從壹開始就是城市知識分子主導,參與的人越來越多。
什麽是幸福?——幸福是壹種精神。
大慶市借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向李心敏同誌學習,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慶愛國求實的奉獻精神融為壹體,總結提煉了大慶的幸福歌謠。
“幹就是馬列主義”、“老老實實、說真話、辦實事”、“嚴於老四”、“有條件去、無條件去”是奮鬥精神...《大慶快樂歌謠》符合大慶精神,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大慶各個社區都有老年人活動室和日間照料中心,為社區居民開展剪紙、書法、健身、娛樂活動提供場所。在此基礎上,社區居民成立了秧歌隊、太極拳隊、合唱團、樂隊等社團,人們真的感到幸福快樂。”51歲的周年慶師範大學教授李馮說。在全民傳播中,這個城市每天有幾十萬人在做公益。
“‘大慶幸福歌謠’來源於群眾,服務於群眾。其目的是引導人們感知幸福、傳遞幸福、實踐幸福。”大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鄭新英說,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和大慶精神的具體、通俗、通俗的體現。群眾起主導作用,是主力軍,推動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從而提振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
如今,凝聚強大正能量的“幸福歌謠”已經逐漸內化為大慶人的精神追求。“接下來,大慶將把已經作曲的‘幸福歌謠’做成MV,做成廣場健身舞,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把‘幸福歌謠’外化為大慶人的自覺行動。”鄭新英說。(記者約蘭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