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市,原名清江縣,五代南唐二年(938)八月建市,分高安建安鄉和修德鄉樟樹市。
清江縣建在新幹崇學鄉,以譚笑鎮(今臨江鎮)為縣令,直屬南軍管轄。元、贛江在譚笑鎮匯合後,波流清澈見底,故名“清江”,因建縣而得名。南唐寶大十年(952),高安升為雲州,清江改為酈君。北宋淳化三年(992),隨臨江軍設清江、新縣、新余三縣,先後統治清江、新幹、新余、峽江四縣近千年。清江依靠郭旺縣。北宋第三年(1066),裁茂才鄉,新玉賢鄉入清江縣,縣域由三鄉增至五鄉。元十四年(1277),臨江軍改臨江路,清江成為商縣。明洪武二年(1369),臨江路改為臨江府,轄清江、信宜、新余三縣。到了清朝,府縣還是隸屬於明制。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臨江州(今樟樹市臨江鎮),歷經軍、路、府的行政變遷,但壹直是地級市,江西重鎮,江西十三州之壹。民國二年至十四年,屬廬陵路;民國15-20年,省直屬;21年至38年,屬於第壹、第二行政監督區。1930至10+010在臨江鎮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受湘鄂贛邊界特委領導。6月1949,清江縣人民政府在樟樹鎮成立(同年7月15遷至臨江鎮,3月27日遷回樟樹鎮,1950),隸屬南昌地區專員公署。65438+65438 0959+65438 10月+0,變更為宜春專員辦管理。(1978更名為伊春地區行政公署)。1988 10 10月26日,經民政部批準,撤銷清江縣樟樹市建制,將原清江縣行政區域作為樟樹市行政區域,同時劃歸江西省計劃單列市。2000年,國務院[2000]50號文件將樟樹市定為江西省直轄市。同年,江西省決定樟樹市劃歸宜春市管理。
樟樹市位於江西中部,交通便利,可達性強。它處於南昌-井岡山-贛州金牌旅遊線路的必經之路,也是贛西旅遊網絡發展與全省金牌旅遊線路的結合點。樟樹市旅遊開發是挖掘和突出樟樹市的醫藥文化、道教文化、古文化,重點開發建設樟樹市藥都旅遊區、葛棗山醫藥養生旅遊區、吳城商業文化旅遊區、臨江贛南文化旅遊區、諸城古文化旅遊區五大旅遊區。可以概括為“壹山壹河兩鎮兩城”。壹山為河棗山(含玉華山),壹河指贛江,兩城分別指婺城和朱偉。這兩個鎮分別是樟樹鎮(即樟樹市)和臨江鎮。從而形成以河棗山(含玉華山)為龍頭,以城區為核心,以“武城”和“築衛城”為兩翼的旅遊發展框架和格局。江西省推出了三條金牌線路,其中“南昌-井岡山-贛州”是壹條兼具紅綠古文化生態的金牌旅遊線路。樟樹是必經之路,經過高速公路的遊客可以樟樹作為中途停留地。●吳城遺址位於樟樹市吳城鎮吳城村。據1973樟樹博物館調查,遺址總面積4平方公裏,遺址中心為商代中晚期杜毅古城,613000平方米。自1973以來,* * *進行了十次考古發掘,揭露面積6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屋地基、灰坑、窖池、制陶、鑄銅、祭祀場所等文物和墓葬,出土青銅戈、矛、刀、蓋;陶器和原始瓷器的鼎、罐、盆、大口雕像、罐、碗、罐、豆、爵、雕像;陶、石制作工具有鞍刀、紡車、網墜、球拍、墊、斧、錘、刀、鐮、鏟、鏝、矛、玉刀、鑄銅器的石模等。還發現了200多種刻在陶器和石頭模型上的文字和符號,其中壹些類似於甲骨文,而另壹些則更原始。特別是在近4米深、不足4平方米的城墻溝西段出土了20多個商代頭骨和部分肢骨。吳城遺址是江南地區發現的第壹個大型人類聚落遺址,否定了“商文化不在長江之外”的歷史。1996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榮獲“20世紀中國100考古新發現”。2001,國家文物局將該遺址列為“十五”期間50處重點保護遺址之壹,並定性為商代中晚期杜毅遺址。●樊城堆遺址位於樟樹市西南24公裏的劉公廟鄉廟下村東。2006年被批準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為高出水田1-3米的臺地遺址,南北長124米,東西寬101米,面積約12000平方米。是距今約4500年的原始村落,是贛江中下遊最具代表性的遺址。道教名山葛竈山海拔802.7米(附近有大型軍事基地)。它位於城市的東南角,贛江東岸,綿延200公裏,是香樟樹的美麗之地。山名起源於東漢。自宋代以來,被譽為“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博物館”。東漢建安七年(202),著名道士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上建“眠雲寺”,築壇立竈,修煉“九轉金丹”,被奉為樟樹制藥的始祖。在唐壹鋒統治期間(676-678),朝廷授予棗山亭世界第三十三福地。到了宋朝鼎盛時期,與金陵的茅山(今南京)、光緒的龍虎山(今貴溪)並稱為天下三大名山。●九龍泉位於福地景區太極峰西麓。相傳崇禎宮前放生池中有十條錦鯉,被葛仙翁的洗藥池靈氣化為蛟龍,其中九條飛至宮東深耕,故谷名九龍洞,泉名九龍泉。據現代科學測試,九龍泉的水含有鋅、鈣、鐵、鎂等人體所需的12種微量元素,是斯特酒釀造用水的來源,也是福地景區人民唯壹的飲用水。●永貞塔又名永泰塔。位於樟樹市城南以西17公裏處的永泰鎮。趕水河畔。據清同治九年《清江縣永泰群圖》記載:“城前小港,化為明末,江西水湧決口,成大河。因為水勢下去了,建永鎮塔控制下遊”。當時村民建了壹座九層樓的塔,為鎮洪水而命名為“永鎮塔”。這是磚石結構。六邊形,***7層,自下而上遞減,高24米。清光緒十七年(1981),“鑫茂臺風”刮下塔頂,註入河口。村民們也捐款進行改造,從9年級到7年級。到目前為止,這座塔保存完好。塔基由灰綠色花崗巖制成。青磚為臺,磚上鐫刻銘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公修”、“雍正塔磚”等。每層樓高3米,有6個門,3個虛門,3個實門。塔身用磚砌成,塔壁用白灰粉刷,腰檐全部用青磚鋪成,上蓋用青石覆蓋,角度向外傾斜,雕成傾斜狀。下部掛銅鈴,頂部覆青石,頂部銅帽呈圓錐形。塔中央矗立著壹根直徑80厘米的高聳杉木柱,直上塔頂。每層有四個井字木架,嵌有木柱,使木柱與塔身緊密相連。原塔內有地板和木梯,現已廢棄。1984被公布為樟樹市文物保護單位。●望金樓位於樟樹市城西的贛江碼頭石臺上。又名金庭。對面是“織金閣”(已毀)。該建築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壹年(1841),鹹豐七年(1857)毀於兵,光緒壹年(1875)重建。1957年秋,1982年兩次修復。因為地處重要渡口,又在碼頭之上,所以登樓可以遠眺趕水;清朝的時候,有卡稅。是商家的重要稅源,故取名望金樓。大碼頭是趕水交通的必經之地,以過往船只的停泊點為標誌。當時碼頭旁邊有壹個驛都,路人可以在望金樓休息,躲避風雨。建築為木石結構,四根方形檐柱,置於方形基石之上。木圈經過四個。在鼓形地基下面,建築是兩層。底層是開放的正方形。鋪好的花崗巖是橋臺,兩邊有臺階,上下兩層之間的壹個樓腰檐,平頂底,四面開著窗,泥瓦蓋著山的其余部分,鉤子,滴水檐,彩瓷葫蘆剎,尖脊,四翼吊著司祭,樓體塗著棗紅色。樓上原來掛著“望金樓”的牌匾,樓下掛著“李舍大傳”的橫匾和隸書。兩塊匾額均以黑金書寫,筆法蒼勁,但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