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壽昌橋,又名上珠橋,位於德清縣杜爾瓦窯自然村。姚誌堅,南宋鹹春劍(1265—1274)人。壽昌大橋橫跨上珠河,是壹座單孔石拱橋。長35.2米,寬2.8米,拱跨17.2米。頂上有住友石圍欄,中間放置蓮花花瓣圖案觀察柱;兩側鋪有沖壓帶;碼頭用長長的方形石塊砌成菱形墻。建築古樸宏偉,是德清縣保存最完整的古橋。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明嘉靖《武康縣誌》記載:“壽昌橋,上築橋壹座,在縣城(武康縣)東南十八裏。姚誌堅,宋賢玉出家人。”由於建橋碑文的滅絕,史書上也沒有更詳細的記載,壽昌橋的確切日期和歷次維護也無從得知。但從橋的形制、材料、風格和裝飾技法來看,壽昌橋與江浙壹帶的宋代橋梁基本相似,保存較為完整,是研究我國宋代石拱橋的重要材料。趙孟頫走過這座橋,洪聖走過這座橋,姜夔就住在這座橋旁邊,可以說橋隨人興。
藝術
壽昌橋是具有時代特色的石拱橋之壹。其設計科學、造型優美、施工精良,尤其是單孔跨度大、分點方法,在同類橋梁中實屬罕見。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壽昌橋比永安橋晚約130年建成。壽昌橋所用的材料是來自橋附近的方風山的五抗石,橋基40m,凈跨17.40m,這座橋的價值在於它采用了高超的集點方法,如橋墩、拱券、坡腳等。所以壽昌橋的設計應該比永安橋和清河橋更有特色。這三座橋雖然都是拱橋,但是不難發現,在形式和施工工藝上還是有壹些區別的。壽昌橋的雕刻工藝充分展現了設計師出眾的聰明才智,如雲紋圖案與群釘圖案的搭配技術。壽昌橋上刻有壽昌二字作為橋名。在拱門的右側,還有壹個雕刻精美的蓮花組合圖案,這是宋元時期橋梁最重要的特征。壽昌橋的造型如同壹件精美的工藝傑作,與旁邊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大橋形成鮮明對比,成為當地壹道亮麗的風景線。是浙北杭嘉湖乃至長三角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單孔石拱橋。它具有極高的文物和古建築價值。
建築特色
生存周期
從橋上看,不對稱放置著三個不同時期、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崗哨;橋南、橋北兩側的“如意石”(這種石頭通常是橋面斜坡上的第壹級臺階),現在在橋面下壹段距離;長石石和如意石的墻體在石工和砌築工藝上有明顯的區別,還存在壹些弧形接縫等現象。可以判斷壽昌橋在700多年的時間裏進行了維修或改造,特別是對於坡度較大、行走不便的原橋面,通過延長和擡高引橋橋面來減緩坡度。當然,這種修復或修飾只是橋梁的表面或外圍,並沒有過度改變橋梁的主體風格。所以南宋壽昌橋的風格依然存在,所以彌足珍貴。
宋元時期江浙壹帶的石拱橋很多,但很少有像壽昌橋那樣高大完整的。拱券凈距接近或超過壽昌大橋17.40米的情況只有兩種。因此,壽昌橋可謂是宋代江南現存最大的石拱橋。其優雅輕盈的造型和不變的堅固,是我國宋代同類橋梁的傑作。
形狀
壽昌大橋為單孔實腹式弧形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32.85米,高度9.19米,橋頂面寬度2.86米,橋底面寬度3.24米,拱券高度7.16米,拱券凈跨度17.40米。拱形優惠券由並排的十壹個部分(無優惠券)構成。橋身兩側菱形墻交錯平鋪,墻自下而上逐漸重疊,橋面由內側(橋面中心)向外側逐漸擴展,增加了橋梁的整體性和穩定性,體現了良好的力學結構原理。壹對明柱和三對鐵龍石對稱排列在墻上,墻的兩邊相互拉動,鐵龍石的兩端躍出平展的弧形梁頭(俗稱錨石)。橋面由平行於橋身的兩塊側石和垂直於橋身的平板和臺階組成。側石面上鑿有防滑筋,外側刻有轉角花紋。邊上放著柵欄和柱子,兩端用鼓石釘牢。橋面中間因為坡度平緩沒有臺階,兩邊臺階上下方便。住友式的柵欄是全石材的,柵欄之間放置了六對方形的蓮花覆蓋的崗哨。橋中央兩側,有楷書雙鉤“壽長”的名字。橋面側石下有浮雕象牙紋、如意卷雲紋的條石(暫稱“側墊石”)。象牙線和如意卷雲線是宋代江南地區橋梁常用的裝飾圖案。
保存條件
壽昌大橋主體保存完好,拱券結構相對穩定。但經過700多年的日曬雨淋,加上自然力的破壞和人為的破壞,可謂危機四伏。2005年8月,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對壽昌大橋進行了全面勘察,發現壽昌大橋橋臺樁基已部分掏空,部分木樁外露。橋梁砌體的位移、鼓包和斷裂;許多柵欄柱不完整或丟失;甲板臺階不平;橋身的石頭風化嚴重,縫隙中樹木雜草叢生。
更多建築行業獨家資訊,請實時關註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