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根據用途不同,有不同類型的報道。妳知道如何寫報告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由於地理和歷史原因,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驅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了改變生活狀況外出打工,他們大多是夫妻,由於經濟等原因無法帶孩子,由此產生了“留守兒童”問題。本文對勝利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調查,了解他們的現狀,分析原因,提出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壹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家裏(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勝利村是衡陽市珠暉區棉湖鄉的壹個傳統農業村。人口1927人,已婚未遷人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1.4歲以下留守兒童74人,占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隨奶奶、爺爺生活。在調查中發現,65%的父母壹年回家不到兩次,有的甚至幾年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每月與父母交談的次數不到1次。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心理問題得不到妥善疏導,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部分兒童行為習慣不良,容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傾向。父母外出打工後,和留守兒童在壹起的時間少了,交流也少了,遠遠不能滿足他們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然而,在占絕對比重的代隔教育中,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種情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的“對家庭的渴望”、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情況更為突出。
留守兒童的壹個心理問題
(壹)、性格相對內向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孩子性格內向。他們說自己平時放學後都待在家裏,很少出門,也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他們的主要活動是在家看電視,主要是65,438+00左右的孩子,他們更喜歡去網吧消磨時間。還有爺爺奶奶,覺得自己沒什麽話說或者根本不想和他們說話。這些孩子在集體活動中通常很安靜。據調查,他們很羨慕那些會唱歌會跳會講笑話的孩子,他們只是人群中的壹個觀眾。這種長期的生活形成了他們的孤獨感。這些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和父母分開了很長時間。不穩定的家庭環境讓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孤獨感。由於他們缺乏情感依賴,性格內向,在遇到壹些麻煩時會顯得軟弱無助,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願意與人交流。長期的沈默寡言、沈默寡言、焦慮緊張,很容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孩子弱。
(二)精神壓抑,難以找到快樂
這些孩子大多在14歲以下,身心發展較快,但尚未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征,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部分孩子的心理問題更加突出,如學習困難、交友困惑、青春期迷茫等,使他們找不到心理宣泄的窗口。這讓這些人得不到快樂,內心的痛苦和壓抑讓這些孩子沒有自信,不敢大膽表達,缺乏活力。
脾氣暴躁,容易失控
在調查中,我們問了幾個留守兒童“妳在學校和家裏有沒有和老師大人吵過架?”在回答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說吵過架,有的甚至經常和大人老師吵架,甚至有兩個孩子因為在學校經常和同學吵架而換了三個學校。兩個孩子說厭倦了現在的生活,不想讀書,想早點出去工作。
認知偏見:
少數留守兒童認為自己家裏窮,父母無能,才出去打工掙錢,從而產生怨恨和極端思想。有的孩子回家後疏遠父母,導致感情疏遠。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未來無所適從。大多數孩子不思進取,管教不嚴。再加上家裏沒有家教,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他們逐漸逃學、輟學,以至於過早地流向社會。壹些農民工急於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夠重視。特別是壹些家長因為長期照顧不了孩子而產生負罪感,於是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很容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壞習慣。調查顯示,13至16的孩子有16人,其中6人不在讀書。這些孩子的心理感受有壹種被遺棄的傷害。父母之間缺乏溝通。
(E)家庭問題導致精神崩潰。
很多在外工作的父母不在壹個地方工作,夫妻關系逐漸冷淡,最終導致離婚。壹些留守兒童,主要是女孩,心理脆弱,容易厭世。我學校班有壹個同學。他父母離婚,那段時間幾乎天天哭。後來他離家出走,多日不歸學校和家人。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在回答“妳覺得妳父母關系好嗎”這個問題時,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壹)缺乏親情
因為常年不在父母身邊,隔代教育的弊端讓這些人感受到了家庭的冷漠,成年人希望用物質來彌補,這是無法替代家庭的。12歲的楊鵬,壹個在家呆了七年的孩子。在楊鵬剛剛懂事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離婚了,分別去廣東和北京工作。鐘昀呈已經七年沒有見過他的母親了,他的父親去年再婚後也沒有回來過春節。爸爸給他壹個存折,讓他去取錢,滿足學習生活的開銷。和爺爺、叔叔、阿姨住在壹起,每當想起父母,他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感到孤獨和空虛。因此,楊鵬不想去上學,也不想在課後做作業,所以他非常孤僻和內向。他在日記裏傾訴:“爸爸媽媽各奔東西,他們不再關心我了。我幾乎成了孤兒。
(二)學習壓力
現在我們天天喊著素質教育,但是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還是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還是和學習成績掛鉤。這壹點在初中的崛起中尤為突出。老師的期望,家長的期望,讓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感到辛苦和疲憊。盡管壹些學校已經實施了評分制度,但分數仍然對這些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不能從老師和父母那裏得到正常的心理輔導,容易自暴自棄,學習粗心,對未來悲觀。
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青春期的學生逐漸與家人疏離,與同齡人交往、從事活動,與誌同道合的同學交朋友。他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視友誼為至高無上,甚至為朋友做任何事。同時,青春期是性心理的萌芽階段,表現為人們開始更加註重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對異性同學的評價,並嘗試與異性交流。然而,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的心理變得非常復雜。他們壹方面渴望親近對方,另壹方面又害怕被別人發現。這樣壹來,交流過程就顯得神秘而羞澀,反而顯得尷尬。總的來說,他們並不是真的相愛,而是彼此有相同的語言,喜歡互相交流和欣賞。但由於表現不同,成為學生們的談資,壹旦被學生誇大,就成了有色新聞,讓當事人很尷尬。這樣,壹個異性同學的交往就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了學習和生活。這就是青春期┉┉的苦惱留守兒童在這個時期的心理波動,有心理問題是正常的。而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和幫助,久而久之,問題更加突出。
(四)缺乏安全感導致的正常人格發展障礙。
留守兒童普遍處於弱勢地位,他們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度強化時,他們就會形成孤獨、焦慮、自私等心理障礙,進而不願意與人交往,不信任人,對自己沒有信心,沒有張揚感。如果他們缺乏適當和及時的指導,他們可能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五)減少復雜社會環境帶來的心理阻力。
留守兒童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當前社會環境復雜,良莠並存,尤其需要家長和社會的關心和引導。但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關心和引導缺位;與此同時,中小學周邊的網吧、遊戲廳、舞廳,對於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壹個潘多拉魔盒。內在的疏忽和外在的諸多誘惑,久而久之很容易讓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失範和越軌行為。
三、對策
(壹)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立體教育網絡。
1,改善家庭教育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壹定要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盡量抽出時間,經常回家看看;即使再忙,也要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寫家信,及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心理的變化,避免出現成長危機、道德失範等問題。對於孩子的家長來說,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就要選擇合格的監護人,關註孩子的成長。家長也要及時加強與孩子班主任的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對於父母來說,要轉變觀念,認識到不是給孩子壹個豐衣足食、富裕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壹個健全的人格。
2.加強學校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學校應當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專職專業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咨詢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讓他們解開心中的心結。班主任應該更有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註這個特殊群體。首先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從而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生日、父母的聯系地址和電話、喜好以及他的朋友和監護人。同時,平時也要加強與這些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住校的留守兒童,希望班主任像愛自己的孩子壹樣愛這些“特殊學生”。
3.社會教育不可或缺。
作為政府,應該把關註這壹特殊群體的成長作為基層政府的任務。倡導關愛生命,關愛留守兒童。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心理援助、春遊、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專項活動。由學校和政府* * *團委機關、青工委聯合開展。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支持,特別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持。首先要提高班主任待遇,加大班主任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培訓力度。第三,政府還可以加強對現實教育環境的治理。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加強對黑網吧的查處,加強對危害學校學生安全事件的管理。要加強對學校周邊不健康青少年的監管,以免給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兒童帶來心理恐慌。
(2)關愛兒童,創新關愛教育機制。
對於留守兒童,我們可以成立“留守兒童學校”或“留守兒童班”,為這些兒童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為他們配備高素質的教師,這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開展“父母在身邊”活動,開通專列,在特定節假日安排這些留守兒童與父母見面、生活壹天或幾天,方便他們出行、交流。同時,我們也可以完善社區和農村的關愛服務網絡,由居委會或村委會的主要幹部帶頭,熱情地關註和幫助這些留守兒童,給他們壹份關愛。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還容易導致其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安全穩定。根據公安部的調查,兩個“絕大多數”——未成年人被侵害和自己實施犯罪的案件多發生在農村,且多為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輕度或重度心理障礙。中國社會研究所最近在北京發布的壹項調查也顯示,超過壹半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後變得沈默、孤僻;30%的家長知道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經常搗亂。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的壹項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存在嚴重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很難從他們缺乏關愛的眼神中找到這個年齡段孩子應有的天真活潑。他們普遍早熟,但又總是渴望父母不可替代的愛撫。同時,這些留守兒童是未來社會的勞動者,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如何教育和培養這些留守兒童,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給他們壹縷陽光,讓這些孩子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