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心理學與個人成長十三部曲:成人與自主

心理學與個人成長十三部曲:成人與自主

獨立就是壹個人的時候不覺得孤獨。

1.我的出身家庭對我的信仰和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

2.從心理上擺脫父母,成為自己的主人。

3.我大半輩子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4.我希望我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5.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獨立,而不是依賴別人。

童年和青春期的經歷為我們迎接成年後各個階段的挑戰奠定了壹定的基礎,但成年後我們還是要面對很多選擇。在變得獨立的過程中,妳需要總結自己早期的決定,意識到如果這些決定不再適合現在的情況,妳可以改變它們,這也促使妳質疑自己童年時接受的壹些信息。妳可以借此與妳失敗的想法和觀點展開對話,從而獲得更多積極的、有建設性的想法。

妳的家庭和文化背景會對妳應對發展的方式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了解文化和出身家庭對妳現在的影響非常重要。在成年的過程中,妳所做的選擇,有的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有的是為了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妳可能會發現妳壹開始就讓自己適應別人,或者妳經常選擇更安全的方式,而不是嘗試有風險的新方式。妳可能對自己做出的許多新決定感到滿意,也可能希望自己當時做出了不同的決定。作為壹個成年人,當妳反思妳在那些關鍵轉折點做出的選擇時,妳可以將它們與妳的童年經歷聯系起來。當妳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有了清晰的看法,如果發現其中有些已經不適合妳了,可以重新修改。當妳意識到妳早期的經歷是如何影響妳的,妳就可以改善這些決定,改變妳的生活。

雖然我們可能離開了父母和出身的家庭獨自生活,但我們在心理上並不是真正獨立的,那些在我們早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或多或少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為此,妳必須清楚地意識到現在影響妳的因素,知道這些因素是提高了妳的生活質量,還是限制了妳作為壹個成熟成年人的發展。可能有很多人在童年和青春期影響了妳,但在這壹章中,我們將重點討論妳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持續影響。

自主性(心理成熟):是指妳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不能讓別人為妳的選擇負責。確定壹個人的獨立身份不是壹蹴而就的。走向成熟的道路始於童年早期,貫穿人的壹生。

在心理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建立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修復關系:女性如何在治療和生活中培養關系》這本書很好地解釋了分手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系,以及分手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作者認為連接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互相關心和信任;斷裂意味著與相互關心和信任背道而馳的關系。在筆者看來,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心理斷裂或孩子和大人無法參與到相互關心和信任的正常互動中。因此,個人目標是學會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健康樂觀的心理需要建立在相互關心基礎上的關系,相互信任的關系體現在雙方的相互好感和滿足上。另壹方面,如果壹方以犧牲另壹方為代價獲得私利,那麽這種關系註定要破裂。

在童年和青春期,父母會對妳的行為和決定產生壹定的影響。當妳開始獨立,開始和別人建立關系的時候,重新審視自己之前的決定,看看這些決定是否還適合妳現在的情況,是非常明智的。妳可能繼承了父母的大部分價值觀,但在努力學習、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壹定程度的自我引導和自我決定。

關系中的自我理論強調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依賴,而不是個人的獨立性。所以,自我發展是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實現的,而不是遠離他人,靠自己去做。我們強調雙方的互動在人際關系中極其重要,也就是說,個人要像別人壹樣被理解;信任他人,也信任他人。

能夠與人交往意義重大,但首先妳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形成成熟的觀念。自主的內涵遠不止獨立。我們對自主概念的理解包括兩部分:關系中的自我和背景中的自我。

顯然,自主絕不是“只做自己的事”,不考慮對別人的影響。相反,壹個成熟的人應該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並以此為生活準則,這包括關註他人的利益。在這裏,請思考以下問題。

妳認為妳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擁有自己的生活,並照顧他人的期望和需求?

妳希望妳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獨立行動?自主會對妳的情緒和自我意識產生怎樣的影響?

妳希望自己在哪些方面更像自己?即使這意味著要冒壹些風險。

1,通信分析

它為我們提供了壹種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理解從兒童到成人的學習過程。這是壹種人格理論,也是壹種咨詢方法。最初由埃裏克?鮑文提議。這個理論是基於壹個假設,即成年人根據過去的經驗做出決定,這些經驗以前可能適用,但現在已經沒有意義了。他強調,人首先要增強自我意識,明確自己試圖改變人生軌跡的目標,這樣才有力量去改變自己早期的決定。通過交流和分析,個體可以了解自己在童年時期接受和內化的規則和標準是如何影響自己現在的行為的;同時也能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劇本和家庭劇本對自己行為的影響。每個個體都應該意識到,他可以完全改變那些不再有意義的決定,同時保留那些仍然適用的部分。

2.生活劇本

這個概念是傳播分析中的壹個重要內容,它由兩部分組成:父母的教導和我們在童年時所做的決定。通常,我們成年後會按照這個劇本生活。

3.腳本

從嬰兒期開始的父母的非語言和微妙的表達。其實我們長期以來都是以模糊簡潔的方式學習和理解人的價值和我們在生活中的位置,然後劇本就變得細膩直接了。這時候我們可能會“接收”壹些負面信息,聽大人的話。不要像個孩子;我們知道妳做得很好,但我們希望妳盡力而為,所以不要讓我們失望;永遠不要相信別人,要靠自己;妳真笨,妳壹定壹事無成。

我們的生活腳本包含來自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內容,這是建立我們身份的核心。我們的經歷有時候會讓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只有成功才能得到愛”“我最好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覺,因為我父母是對的”等等。這些想法可能會壹直伴隨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行為,很難忘記。這些早期對自己的看法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反復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壽命和生活質量。

我們的經歷和環境可能會推動我們把這些劇本變成現實生活。從根本上說,我們的經歷和環境對我們的劇本既有好處也有壞處。雖然妳人生的劇本與妳的家庭和文化背景有很大關系,但妳仍然可以做出超越妳所處環境和經歷的選擇。

讓我們通過壹個人的例子來更好地理解早期的信息和決策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雖然我(傑拉爾德,本書作者之壹)現在很成功,但很多年來我都覺得自己很失敗,甚至毫無價值。我無法將舊劇本從生活中徹底抹去,現在我有時會自我懷疑,缺乏安全感。我覺得那些感覺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於我不能簡單的對自己說“沒事的,我現在已經成功了,我已經成為了我想成為的那個人。”我還在尋找我人生的意義,我現在的行為和我的目標之間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我努力成功只是為了應對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的感覺。

我堅信我追求成功的部分動力是為了得到父母,尤其是父親的認可。我父親在很多方面都失敗了,所以我覺得我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部分是為了彌補他的成功。雖然父親已經去世很多年了,但我發現我仍然在努力贏得他的認可,讓他為我在心理層面的成就而自豪。而且,我覺得在生活中比他更有能力是我的職責。雖然我現在的外部情況和小時候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發現我在工作中壹直受到父親潛力的影響。這並不意味著我必須結束目前的工作,但重要的是要意識到我的動力來自哪裏。

雖然我同意我可以改變我的壹些想法,但我不能消除我早期學習和決定的影響的所有痕跡。簡而言之,我們不需要受早期決定的影響,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過去形成的東西對我們發展新認知和重塑自我的嘗試有很大的影響。

4.禁止:早期信息內化到我們的生活中。

別搞錯了:收到這種信息的孩子會害怕冒險,會畏手畏腳。

不要那樣做:孩子們會做出相反的行為。

不要和別人走得太近:不要相信別人,不要愛別人,別人可能是壞人,妳要警惕。

妳不重要:如果妳總是被別人貶低,妳會覺得自己無足輕重。即使我將來變得重要,我也不能展示我的成就。

不要做小孩子:我要照顧別人,像大人壹樣,會忽略自己的需求和興趣。

不要長大:我要壹直像個孩子壹樣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

不要成功:如果妳因為失敗而變得堅強,妳可能會接受這個信息,不再尋求成功。

妳要聽我說:孩子可能只是父母的傀儡,做不了自己。

5.克服禁令

發現並承認妳之前那些弄巧成拙的想法,然後試著用新的積極的想法取代它們。這真的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評價妳童年時做的壹些決定。

?我聽到並接受了哪些含蓄而直接的信息?

?這些信息的合理性如何?

?我對自己說過哪些弄巧成拙的話?

?我的主要觀點對我產生了什麽影響?

?我應該如何挑戰我所做的壹些決定,並做出壹些新的選擇,使我走上壹條積極的道路?

?如果我能成功地用更現實的想法取代壹些過時的想法,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不同?

理性情緒療法:情緒和行為問題都源於個體在童年時期對重要他人的依戀過程。別人給我們壹些不正確的觀念,我們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靠自我暗示和自我重復來保持。自我挫敗的想法是,我們在壹遍又壹遍重復那些錯誤想法的過程中,在我們的頭腦中生根發芽。

愛麗絲的A-B-C理論:人們把不正確的想法放在自己身上,結果,他們的生活變得壹團糟。他認為,情緒上的焦慮和痛苦是由錯誤的想法引起的,而不是來自現實生活中的事件。

自我指導訓練:很多對生活不滿意的人通過審視自己內心的想法來改變,從而得到積極的應對方法。只有糾正自己內心不正確的想法,才能獲得改變人生的力量和方法。

愛麗絲強調,妳的感覺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妳對自己的看法。所以,想要改變負面形象,首先要學會減少不恰當的評論對自己的不斷輸入,努力改變自己已經接受的錯誤認識。另外,妳需要用積極的想法取代那些弄巧成拙的想法。

艾倫嗎?Baker:認知療法。

這個理論的假設是,有情境障礙的人會犯扭曲現實的“邏輯錯誤”,這種推理的系統性錯誤會導致錯誤的概念和想象,稱為認知扭曲。

極端思維

過度誘導

誇大或縮小

錯誤分類

任意推論

抽象提取

單獨地

內在父母:指我們直接從父母或其替代者那裏獲得的關於自己和他人的態度和想法。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傾向於將從父母和權威那裏得到的信息內化,當我們想要質疑和挑戰壹些我們內化的負面聲音時,就標誌著我們開始成熟了。

成熟的標誌:我們應該更深入、更仔細地探索獲得價值觀的過程,因為我們之前在獲得某些價值觀時可能沒有考慮清楚。

如何學習和理解早期信息在我們持續影響中的作用?第壹件事是思考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的來源。觀察自己願意做什麽,不願意做什麽。然後分析原因。比如妳發現妳不想申請大學是因為妳很久以前就把自己歸類為“不夠聰明”。妳對自己說,妳永遠考不上大學。何必呢?在這種情況下,妳對自己智商的早期判斷阻止了妳做出新的努力,但妳也可以選擇不接受這種障礙的影響。妳可以問問自己“誰說我傻了”?就算老師說了這樣的話,他的話壹定是真的嗎?我為什麽要不假思索地接受這種說法?我必須親自驗證壹下,看看結果如何。“通過與自己進行這樣的對話,妳可以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我們內心有壹個聲音壹直在批評我們,不斷在評判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這種人格內容,並吸引周圍環境中的其他人對我們做出類似的判斷。這種內在的批判性思維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控制了我們的行為,扼殺了我們的創造力和主動性,使我們感到羞愧、焦慮、沮喪、疲憊,失去自尊。在早期生活中,這種聲音反映了父母、老師和重要人物的關心。當別人發現我們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時,我們會感到痛苦和羞恥,而這種內在的聲音可以保護我們免受這種負面感覺的影響。

當妳意識到自己處於消極的自我對話狀態時,挑戰自己內心批判的聲音是有用的。

?它扼殺了妳的創造力。

?這讓妳非常脆弱,害怕犯錯和失敗。

?它讓妳不願意冒險。

?這讓妳對別人的判斷非常敏感。

?它警告妳永遠不要顯得愚蠢。

?它讓妳的生活緊張,糾結,無聊。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於價值體系的不同,內在批判性思維的內容會有所不同,但它是普遍的,會削弱人的能力,使人不願意進步。

研究人員認為,為了減少這種弄巧成拙的內部聲音的負面影響,改變這種負面力量的作用,我們需要培養壹種類似於父母的內部支持系統來保護妳和妳的創造力。妳不必摧毀它來克服這種內在的批判性思維。相反,妳可以通過擁抱它來削弱它的影響力。

正念:

另壹種挑戰妳內心批判性思維的方式,需要妳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充分意識到內外因素對妳現狀的影響,以開放的態度接受當下,不做任何判斷。這是對我們成長、療愈和愛自己的能力的壹種衡量。當我們帶著正念生活時,我們可以提高我們更多關註當下的能力。

接受:

說明妳很好奇,也很善良,能接受自己的現狀,沒有任何評判和自我批評,妳非常清楚自己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想什麽。

通過練習正念和接納,我們可以提高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

與父母的關系

在與父母的關系中,我們很多人都因為早期的壹些經歷而遭受過心理創傷。我們常常不能忘記過去,總是認為父母應該對問題負責。我們不應該指責我們的父母。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我們想要的。

如果我們不能停止責備他們,我們就會對他們產生怨恨。如果我們執著於怨恨,期望他們改變,或者我們必須等待他們的認同,那麽我們只能長期被困在痛苦的回憶和經歷中。如果我們總是對父母懷恨在心,把註意力放在他們身上,那麽我們就無法建設性地對待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能放下那些怨恨和遺憾,我們就能把自己從過去中拯救出來。只有當我們精力充沛時,我們才能享受現在的生活。

如果妳想和父親建立更親密的關系,堅持讓他多和妳溝通,認同妳,妳可能會失望,因為他做不到妳想要的。如果妳以他為中心目標,妳會在很多方面感到無力,但妳可以選擇如何與他相處。

只要妳還卡在怨天尤人的模式裏不走出來,妳就發現不了妳還有能力改變他給妳的生活帶來的壓力。妳可以問自己這樣壹個問題,“我想說的或做的能讓我們的關系更親密嗎?”如果不是,就不用說也不用做。當妳在與他溝通或相處中做出重大改變時,妳會驚訝地發現他是如何隨之改變的,然後他做妳想讓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如果妳想獲得內心的平靜,妳應該擺脫怨恨,擺脫憤怒,停止責備他人,因為這些情緒不僅會破壞妳與他人的關系,而且對妳極為不利。只有當妳內心感到平靜時,妳才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這方面妳是有選擇的!即使妳的家庭地位與妳的理想相差甚遠,妳也可以重新選擇對待過去經歷的態度,找出哪些還在影響著妳現在的生活。如果妳現在願意為自己負責,妳將開始主宰妳的生活。

成人初期

年輕人從十幾歲到二十出頭的特點是開始探索和改變未來生活的方向。在這個階段,壹切皆有可能,未來有無限的選擇。相對於人生的其他階段,這個階段的自主探索能力最強。

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具備三種能力:獨立承擔責任,自主決策,實現財務自由。

探索能力強的人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戀愛:想想自己是什麽樣的人,希望能找到什麽樣的人共度壹生。

?工作:我的特長是什麽?怎樣才能在最適合自己的領域找到滿意的工作?

?世界觀:這個階段的個體會質疑自己在童年和青春期形成的世界觀,在這個反思的過程中會產生壹個新的價值觀體系。

1,青春期:21-34歲

情境中的自我理論觀點:這個階段的重點是能夠建立親密關系,找到滿意的工作。與成長有關的事情還包括:關心自己和他人,尋找長期的人生目標,培養與他人的身體和情感關系,尋找人生的意義,增強實現長期目標和延遲滿足感的耐力。

埃裏克森關於心理和社會發展的觀點:個體認同在再次建立親密關系時面臨挑戰,因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取決於自我的清晰性。

主要沖突:親密和孤獨

核心品質:愛

潛在問題:這個時期的挑戰是在保持自我的同時,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如果我們不能掌握平衡的關系,就會導致過度的自我中心或完全關註他人的需求。如果沒有親密的關系,就會導致個體的疏離和孤獨。

2.中年:35-55歲

情境中的自我理論觀點:在這個階段,個體應該“走出自我”,然後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度、社會參與度、對生活的選擇進行評估,這將進壹步鞏固自己的人生價值體系。這個階段的任務是撫養孩子,贍養伴侶,照顧家中老人。當面臨挑戰時,我們不僅要承認我們的成就,還要接受我們的缺點。

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觀:個體開始思考死亡,質疑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幸福。這個階段,人生處於十字路口,需要重新思考。

主要沖突:繁殖和停滯

核心品質:關愛

潛在問題:可能的問題:不繁殖,就會停滯不前。當個體發現現實和夢想有差距時,就會感到痛苦。

深度問題:在此期間,我們可能會問自己壹些問題。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嗎?我下半輩子想做什麽?我現在的生活缺少了什麽?我對現在的生活最興奮嗎?在這個階段,職業女性會想和家人呆在壹起,家庭主婦會像離家壹樣開始工作,男性會質疑自己的職業,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他們在對待成功的時候,會非常在意成功,因為這往往是別人評價他們的標準;另壹方面,他們也開始思考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從更深的層面去探尋成功的真諦。

3.中年後期:56-69歲

情境中的自我理論觀點:在這個階段,個體真正開始變得有智慧,其主要任務包括:幫助他人,服務社區,將自己的經驗和價值傳授給他人。另外,在這個階段,個人要開始面對自己健康和智商的逐漸下降,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

4.老年:70歲以後。

情境中的自我理論觀點:這個階段的主題是悲傷、失落、記憶、適應。這個階段的任務是:應對失去和改變,與他人保持聯系,向死亡妥協,回顧人生,接受自己對他人的依賴增加了,接受自己控制生活的能力減弱了,考慮自己能為自己和他人做些什麽。

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觀:如果壹個個體認為自己經歷了成功和失敗,那麽他實現了自我完善,他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沒有遺憾。

主要沖突:完美和失望

核心品質:智慧

潛在問題:如果不能實現自我實現,個體往往會感到無助、內疚和怨恨,自我排斥。如果個體對過去未完成的事業有遺憾,那麽這種浪費生命的感覺就會導致個體對死亡的恐懼。

那些成功實現自我提升的老年人,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很有價值,很成功。他們可以面對成功和失敗。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歷程很滿意,不會糾結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也不會卡在自己該想的事情上。他們接受自己和自己取得的壹切,也能接受別人,認為自己的現狀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選擇的結果。當他們進入老年時,他們感到完整、平衡和充實。他們能坦然面對死亡,讓活著的每壹天都豐富精彩。對於老年人來說,展示這樣壹種生活狀態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壹是它可以向年輕人傳遞希望,讓他們覺得生命值得好好活著。

可惜有些老人做不到這壹點。他們害怕死亡,有自我厭惡和絕望,帶著破碎的心靈步入老年。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對發生的事情缺乏掌控,他們甚至無法接受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沒有完成,渴望重新生活,雖然也知道不可能。他們無法接受自己,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浪費了生命。

保持長壽的壹些秘訣: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堅持鍛煉。

接納自己,對自己滿意。

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系。

積極參與生活。

釋放妳的憤怒,而不是憋在心裏。

自我調解能力原諒他人,不記仇。

樂於助人。

有自己的愛好,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