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管理研究管理規律,探索管理方法,構建管理模式,實現管理效益最大化。[1]
意譯
管理學是壹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壹般方法的科學。管理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其目的是研究如何在現有條件下,通過對人力、財力、物力等要素的合理組織和配置,提高生產力水平。[2]
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環境下,通過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職能,整合組織的資源,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3]它有三層含義:
(1)管理是壹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是服務於並服從於組織目標的。[3]
(2)管理是壹個連續的活動過程,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是管理者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的過程。因為這些功能是相互關聯的,所以管理過程體現為壹個連續的活動過程。[3]
(3)管理活動是在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在開放條件下,任何組織都處於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復雜的環境已經成為決定組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3]
種族發生
工廠管理
經典管理階段
工廠管理理論以科學管理為基礎,以生產管理為核心,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對象,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強調工廠要用制度管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工人要用科學的方法代替過去已經習慣的工作方法。這個效率的概念被愛默生推廣為用組織手段提高效率,被庫克進壹步推廣,在非工業組織中傳播效率。[4]
隨著統計方法、數量模型和計算機的應用或普及,以生產為核心的管理理論開始向管理科學發展,產生了決策論、經營管理、系統論和控制論。[5]這些理論的形成為管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決策理論和過程理論有許多重疊的觀點,兩者的結合為組織決策提供了理論基礎。運營管理將管理的內容從生產管理擴展到經營管理;系統論和控制論作為分析工具,促進了管理的全面發展。[4]
在將工人的個體效率轉化為組織效率的過程中,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和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補充了科學管理理論,從而形成了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關於管理原則的觀點被厄威克歸納為八項原則,關於管理職能的原則被古利克進壹步發展為七項職能理論(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和預算)。韋伯提出的官僚制壹直被認為是壹種必不可少的組織形式。[4]
組織管理
當代管理階段
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分水嶺。梅奧認為,對金錢的需求只是勞動者想要滿足的壹部分需求,勞動者的大部分需求是情感上的安慰、安全感、和諧感和歸屬感。既然人是社會人,正式組織內部也有非正式組織,那麽管理就必須關註社會和人的技能,在正式群體的經濟需求和非正式群體的社會需求之間取得平衡,關註人際關系。於是,人際關系管理應運而生。[4]
但是人際關系管理中有壹種極端的觀點,把人際關系當成目的,而不是手段。根據這種觀點,只要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生產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種極端的人際關系觀混淆了管理的出發點和目的。為了還原管理學的邏輯起點,人際關系管理發展起來的行為科學理論沿著個體和群體層面對人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馬斯洛將人視為成熟的自我實現者,麥格雷戈的超Y理論初步整合了經濟人和社會人的觀點,赫爾茨貝格的雙因素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和弗洛姆的期望理論分析了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在群體層面,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分析了非正式組織的群體行為。此外,坦南鮑姆的領導行為連續體理論和李克特的領導四系統模型討論了領導行為和領導類型。[4]
在人際關系管理和行為科學理論發展的過程中,對組織、群體和個人之間沖突的研究也迅速發展。沖突研究和行為研究的結合促成了現代組織管理理論的雛形,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組織理論也包括了人際關系管理。[6]福利特對沖突的建設性討論將組織視為壹種合作系統,並據此認為組織管理不僅要關註人際關系的構建,還要關註員工之間的合作狀態;此外,這種合作應該是壹個持續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福利特提出了參與式管理。受梅奧、福利特等人的影響,巴納德將社會制度的觀點引入正式組織的研究中,對權力和權威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將組織視為壹種社會制度,而不是韋伯所說的官僚制。在組織管理的具體方式上,阿吉裏斯的人格管理、麥格雷戈的人性管理、利克特的群體互動和適應性行為研究、湯普森的組織系統研究方法等都是對傳統過程理論的補充和拓展,而德魯克的實踐管理思想則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在如何從整體上提高組織效率方面。德魯克《管理實踐》壹書的出版,標誌著管理科學正式進入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階段,尤其是德魯克提出的目標管理理論已經包含了後現代管理思想的參與式管理和自我控制。[4]
組織間管理
現代管理階段
隨著組織管理理論的成熟,學者們註意到,雖然管理壹直建立在社會人的人性假設基礎上,但員工卻被局限在單個組織中,被當作組織者對待。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成為知識的載體,知識管理變得尤為重要,知識和技能成為管理的核心問題。[7]在後現代哲學的影響下,管理學也在向後現代主義發展。企業的員工不僅僅是簡單的被管理,更是自我管理者。面對復雜的組織情境,任何管理模式都不具備所謂的普遍適用性,這就需要管理層利用不同的社會歷史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下考察更有效的管理方法。[8]人被視為符號動物,管理科學也開始強調人的非理性,否定人的理性,從而形成了後現代管理理論。企業文化理論把人看作文化人。這壹階段的管理理論摒棄了傳統的理性人性觀,主張通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提高組織效率。所以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每個人都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尋求自己的全面發展。[4]
在後現代時代,單壹組織的研究正逐漸被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所取代,網絡打破了原有組織的空間範疇,迫使學者們重新定義組織的邊界。因此,網絡理論成為解釋組織間關系的代表性理論,壹些復雜組織也相應地被稱為網絡組織。在新的競爭環境中,企業本身就是多重關系的集合,它嵌入在壹個巨大的網絡中。組織間關系可以幫助企業突破自身邊界的束縛,不斷與外部組織和環境互動,從外部獲取自身缺乏的資源,從而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構建自身的競爭優勢。學術界和企業界也越來越重視組織間關系的管理。摩根和亨特提出了網絡組織和管理的五個基本條件,即選擇合適的戰略夥伴並保持良好的夥伴關系、建立科學的夥伴間信用管理體系、建立有效的沖突管理體系、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形成統壹的價值觀和共同的目標。但甘拉迪認為,企業在選擇合作夥伴、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時,應遵循兼容性、能力和承諾三大原則,即所謂的3C原則。在對組織關系的研究中,學者們從資源基礎觀、知識基礎觀、社會邏輯觀和學習理論四個視角對組織關系進行了探討。[9]此外,學者們還總結了市場型管理控制模式、官僚型管理控制模式和信任型控制模式,並從市場交易、契約條款和社會關系三個方面構建了組織間管理控制體系。[4]
發展趨勢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了管理科學的深刻變革,導致了管理職能、組織、方法和觀念的根本性變化,從而使管理研究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管理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將進壹步提高。因為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管理不僅是決定壹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現代生產力的首要組成部分。管理科學的教育將更加普遍,管理科學的重要作用將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10]
第二,管理發展的理論和哲學趨勢。縱觀管理學的發展歷史,從管理活動到管理,從管理到管理原則,從管理原則到管理哲學,這是人類對管理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總趨勢。管理科學的理論傾向表現在對各種管理的異同的認識和總結,以及對這些規律的壹般概括和抽象。管理科學的哲學化趨勢表現為從哲學的高度對管理進行最高層次的考察和解釋,管理與哲學的溝通最終使壹般管理科學得以完全建立。[10]
第三,新的管理分支機構的發展將更加迅速。管理科學發展的壹個重要特征是管理學科的發展。因為社會經濟活動正面臨巨大的結構性變化,世界經濟將在21世紀發生質的變化。管理將解決許多全新的問題,如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本的管理、信息共享系統的建設和管理、人力資本管理的創新、新的組織結構,如學習型組織、戰略聯盟、虛擬企業等新的組織形式的管理、更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中組織適應性的管理等。,這將形成壹些新的管理分支,繁榮年輕的管理。今天,管理科學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壹些趨勢。[10]
第四,管理學將與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數學更緊密地結合在壹起。管理學本身就是壹門綜合學科。除了管理實踐不斷推動創新之外,其發展的另壹個重要動力是其他類似學科的發展,其中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數學等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在管理研究中得到了應用。今天,這些與管理密切相關的學科發展非常迅速。由此可以預見,未來的管理科學將更多地借鑒這些學科在管理方法上的成就,呈現出與這些學科發展更緊密結合的特點。[10]
第五,管理研究將突出以人為本的特點。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將越來越取決於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因此研究如何充分開發人的智力和體力將成為管理的壹項更加重要的任務。特別是對作為知識載體的人的研究將更加突出。[10]
第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加緊密。管理科學發展的最強大動力是管理實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和管理活動的創新,將為管理科學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研究對象和案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管理理論。此外,為了提高管理效率,避免管理失誤,人們將更多地把管理置於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人們越來越重視管理理論,不僅科學研究吸引了更多理論工作者的興趣,管理者也會更加重視管理理論的作用,更加自覺地在管理理論的指導下開展管理工作。不難推斷,管理科學與管理實踐的結合會更加緊密。[10]
基本功能
計劃
規劃是設定目標和確定實現目標的必要步驟的過程,包括評估機會、設定目標、制定實現目標的戰略計劃、形成協調各種資源和活動的具體行動計劃。簡單來說,規劃就是解決兩個基本問題:第壹是做什麽,第二是怎麽做。其他壹切工作,比如組織,都要圍繞計劃確定的目標和方案來進行,所以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11]
組織
組織工作是為了有效地實現計劃中設定的目標,在壹個組織中進行部門分工、權利分配和工作協調的過程。它是計劃工作的自然延伸,包括組織結構的設計、組織關系的建立、人員的配置和組織變革。[11]
領導者
領導是管理者運用職權和威望施加影響,引導和激勵各類人員實現目標的過程。當壹個管理者激勵他的下屬,指導他們的行動,選擇最有效的溝通渠道或解決組織成員之間的爭端時,他就在從事領導工作。領導職能主要有兩點:壹是努力做好組織工作;第二,努力滿足組織成員的個性化需求。領導工作的核心和難點是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這就要求領導者運用科學的激勵理論和恰當的領導方法。[11]
控制
控制工作包括建立控制目標、測量實際績效、分析差異和采取糾正措施。也是管理活動中不可忽視的職能。上述四項職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是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的基礎;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環節和必要手段,是實現計劃及其目標的保證。只有將這四個方面統壹協調起來,形成壹個連貫的、連續的管理活動全過程,才能保證管理的順利進行和組織目標的順利實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