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項英巷17號,占地500平方米。
開放時間全天景點級別4A門票免費。
宜山窯始建於清朝末年,距今150多年,由秦顯東創立。秦先東,本名義山,原籍江西省都昌縣北山鄉石頭巷村。石頭巷村至今還保存著秦的家譜、碑刻等史料。宜山窯址原址位於景德鎮市珠山區風景路以南,禦窯廠以東。是大型雙窯結構,兩窯東西相鄰,是典型的鎮窯結構。宜山窯生產的瓷器質量好,產量大,而且毗鄰禦窯廠。是清代禦窯“官燒民”的合作民窯。宜山窯是清代的鎮窯,容量很大。窯房有兩層。上層堆放窯柴供窯工休息,下層堆放匣缽和瓷器。窯室長約17米,最大內徑4.25米,可容納300余擔瓷坯。尾煙囪約15米,沖出屋頂。窯場周邊有三義順、豐李生、朝玉臺等八個坯坊,可滿足宜山窯的連續燒成。2007年,已轉讓給景德鎮建國瓷廠的宜山柴窯、窯房被拆除,土地由房管部門置換,建設商品住宅樓。隨著20世紀60年代煤窯燒制技術的成熟,柴窯逐漸被取代,許佳堯於1978停止燒制,後被拆除。
2016,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集團對徐佳柴窯、窯居、土坯房等建築進行了原樣重建,基本恢復。
秦祖遠,號甘泉,義山祖父。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龔升人。在昌江(景德鎮)建立了瓷器後的家業,然後交給我侄子管理。《秦氏族譜傳》載:“(甘泉公)有德人,家少窘。他媽媽在長江,所以他在日本很有錢。先生順風收帆,委以事業,分析其生於孤侄。.....開房建房,捐錢修路,同情銀雅,監督後人。”秦祖遠在景德鎮做制瓷,做到家業、蔭桑,深受國人敬仰。秦祖遠之孫秦顯東,生於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曾經是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轉錄員。“他很聰明,也很老實,有壹點學問,書法也不錯。”他被提議出任浙江煙臺大使,但因故未能到任。“中年”在長江變成了陶器,...壹手創造了窯居、家庭住宅,毛坯房填補了景德陶青總經理十幾年的空白。”宜山發揚景德鎮秦家窯業,正式命名為“宜山窯”。義山宰相在窯裏幹了三十年,在景德鎮當了十幾年的陶青社。陶工、制瓷工匠數百人,民國時期達到頂峰。直到解放前,工匠有400多人。繁榮時期生產了大量外貿出口瓷器,風格有“中國”“中國制造”“秦運昌新”。制作的青花、粉彩、釉瓷和瓷雕造型精美,種類豐富,具有典型的西方風俗風格。陶青窯(會)是清末民初窯燒行業的最高級別組織。景德鎮CPPCC第十輯文史資料《景德鎮都邦陶青窯總老板於永正》(於景煥)載:陶青窯鼎盛時期,有150多座柴窯,其威力之大,從當時流行的兩句民間諺語可見壹斑。俗話說“坐在浮梁縣,站在陶青窯”意思是在景德鎮,官位坐的是縣太爺,陶青窯主撐門面。當時陶青窯定為每7天或10天燒壹次窯,農歷三月後禁止開工,控制了燒瓷價格。此外,它還壟斷了許多與窯燒行業有關的事務。陶青窯有壹個柴火保護所,配備30名士兵保護窯柴,每人配備1快槍。陶青瑤老板出差的時候,坐專門的轎子給戰士們看守,真的很有氣勢。
景點特色
據景德鎮許佳堯重建復燒總指揮於喜來介紹,明代瓷窯為葫蘆窯,禦窯廠已發掘出不少。到清代前期,瓷窯規模還很小,壹般只能燒60~70擔瓷器。在重建許佳堯的過程中,還發現有兩三座小型瓷窯磚基真正發展成為能燒300擔瓷器的鎮窯,應該是在道光年間。正是在這個時期,義山家族開始建立義山企業名稱。重建許佳堯時,挖出了帶有“嶧山”字樣的窯磚。當時不知道怎麽保護,所以埋在許佳堯城門下的義山窯西南側是義山家族的生活經營場所,西側與在建的景德鎮國家禦窯址博物館相鄰,南側是欠班窯(因欠班窯建築工資而得名)。四座建築連成壹個整體,規模宏大。從北到南分別是陶清會(商務及管理用房)、書房廚房、廳臥室、繡樓。建築均為徽派,各房雙天井,四水歸堂,富貴內斂,總面積700余平米,其次為毛坯房和長住。20世紀50年代,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大部分房屋交給市政府,分配給別人居住。2016,歸陶文旅集團收藏管理,但會館壹直是義山家族後人的住所。
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項英巷27號,在建5A級景區禦窯廠旁。宜山窯址原址位於景德鎮市珠山區風景路南側,禦窯廠東側。是大型雙窯結構,兩窯東西相鄰,是典型的鎮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