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有哪些特點?對中國貿易有什麽影響?我們該如何面對?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有哪些特點?對中國貿易有什麽影響?我們該如何面對?

當代全球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十大特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和壹體化的進程,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同時,也加劇了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發了新的貿易保護主義。與傳統的貿易保護相比,它在關註的焦點、實施的手段、保護的方式、保護的動機和目的以及影響等方面表現出十個突出的特點。貿易保護的壹個新焦點在過去的貿易保護理論中,無論是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幼稚產業理論,還是發達國家流行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其關註點主要是經濟問題,重點是產業發展。區別在於前者保護的是幼稚產業,後者保護的是戰略產業。然而,近年來流行的新貿易保護理論,如就業保護理論和環境保護理論,已經將關註點從經濟問題擴展到社會問題,從產業發展擴展到人本身。其中,保護就業理論側重於人們的勞動權利,保護環境理論側重於人們的生活環境,綠色壁壘側重於人們的健康和安全。隨著新貿易保護重點的變化,勞工標準、社會責任認證國際標準(SA8000)、產品質量認證標準和動植物檢疫標準已成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的重要工具。比如美國、法國、意大利正在討論壹個協議,要求中國所有的出口企業,如紡織品、服裝、玩具、鞋子等,都要提前獲得SA8000認證,否則就抵制進口。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在傳統貿易保護理論框架下,各國主要通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貿易政策實施進口限制。在新貿易保護理論框架下,由於保護重點的變化,傳統的貿易保護手段受到了限制,新的貿易保護手段發生了變化:(1)以保護公平貿易為由濫用WTO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通過征收高額反傾銷稅或鼓勵企業實施反傾銷,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比如美國在5438年6月+2000年10月通過的白色修正案明確規定,美國財政部將把海關征收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以“抵消”的形式發送給申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國內生產者。(2)以保護消費者安全和健康為由,通過建立新的動植物檢驗檢疫措施和環境技術標準,削弱對方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例如,2003年6月5438+10月,歐盟委員會頒布了《化學品註冊、評估和許可規則》(草案),要求建立統壹的“註冊、評估和許可”制度,對化學品的生產、進口和銷售進行管理。日本規定,2003年以後,從日本進口的大米必須標註品種、產地、生產者名稱和認證號,否則禁止銷售。(3)以維護工人的基本權利為由,通過建立新的國際社會責任標準

準認證削弱了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全球已有200多家跨國公司制定並實施了企業社會責任準則,要求供應商和合同工廠遵守勞工標準。據統計,在中國,家樂福、耐克、阿迪達斯、雅芳、通用電氣等50多家跨國公司開展了社會責任審計。專家預計,目前中國沿海地區有8000多家企業接受此類審核,有5萬多家企業做好了隨時接受檢查的準備。由於勞工標準涉及工人年齡、加班時間、宿舍條件等人權問題,技術標準涉及壹國的技術法規和技術水平,貿易保護的手段也從關稅等貿易政策轉變為勞工標準、技術標準等社會經濟技術政策。(四)保護手段更加多樣化首先,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傳統保護手段仍被頻繁使用。其次,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等貿易壁壘花樣翻新,應用更加廣泛。發達國家利用其在環保和科技方面的優勢,在環保、技術、商品和勞動力方面制定更高的標準,以削弱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競爭力。由於這些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具有良好的導向性、隱蔽性和靈活性,壹些技術和環保要求是建立在提高技術水平和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基礎上的,甚至可以視為中性貿易標準。此外,世貿組織對這些貿易措施的適用限制並不統壹,因此其保護效應更加突出,這進壹步加劇了世界範圍內的貿易摩擦。三種新的貿易保護方式在傳統貿易保護的框架下,貿易保護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限制進口,建立國內產業保護的防線。受WTO降低關稅和消除非關稅壁壘的制約,新的貿易保護模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1)通過出口補貼和保護國內市場實現規模經濟,從限制進口轉向擴大出口。比如歐美以出口補貼支持空客、波音飛機的發展,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日本通過限制進口保護國內市場,使其半導體制造商獲得規模經濟,提高在國外市場的競爭力,達到擴大出口的目的。(2)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將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產業納入WTO框架,迫使其他國家開放市場擴大出口。比如克林頓執政時期,通過烏拉圭回合談判,將服務貿易納入其中,開放了服務貿易市場。同時,1997年達成《全球基礎電信協定》、《信息技術協定》和《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要求各成員國向外國公司開放電信市場、銀行、證券和保險市場,2000年1年實現相關信息技術產品零關稅。(3)通過建立勞動標準、技術標準等。,達到全面禁止進口的目的。比如跨國公司把SA8000和企業的訂單掛鉤,不符合標準的不能出口;2002年6月5438+10月,歐盟全面禁止從中國進口動物源性產品,理由是從中國進口的部分動物源性食品含有氯黴素殘留,中國農藥殘留體系不符合要求。2003年6月5438+10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指令2003/03/EC,禁止在紡織晶體和皮革制品中使用被稱為藍色著色劑的偶氮染料,不符合該指令的產品不允許進口。新貿易保護的動機和目的在傳統的貿易保護框架下,幼稚產業理論主要是指發展中國家通過關稅壁壘建立自己的產業保護防線,而戰略性貿易政策主要是指發達國家通過關稅和補貼實現規模經濟,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新貿易保護理論從根本上被切斷了

弱勢甚至讓對方失去國際競爭力。其主要表現為:(1)通過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削弱對方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例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征收的反傾銷稅平均比工業國家高10倍。(2)通過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喪失了高附加值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例如,2003年2月,歐盟發布了關於廢棄電子電氣設備的指令2002/96/EC和關於限制在電子電氣設備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質的指令2002/95/EC,要求生產者保證收集和收集2005年8月以後投放市場的產品的廢棄電子電氣設備。專家預計,這兩項電子電氣設備指令將涉及國內2000多家企業,出口270億美元,其實施將對中國對歐機電產品出口產生嚴重影響。(3)通過制定動植物檢疫標準和勞工標準,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失去了國際競爭力。例如,發達國家不斷提高出口水產品包裝的檢疫標準,從幾個到幾十個,導致近年來我國出口水產品因包裝不合格被逐出市場,損失高達70多億;美國實施社會責任認證對工人的最低工資和工作時間提出了特殊要求,導致中國企業因成本過高或未通過SA8000認證而無法獲得跨國公司的訂單。新貿易保護的效果無論采取什麽樣的貿易保護措施,目的都是通過限制進口擴大出口,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然而,大量事實也表明,貿易保護的結果不僅沒有達到保護的目的,反而獲得了經濟利益,反而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在傳統貿易保護框架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貿易保護的結果不僅使消費者遭受損失,也使生產者付出巨大的代價。此外,由於勒納對稱效應,政府在限制本國出口的同時也限制了其他國家的進口,從而影響了本國的出口貿易。與此同時,英國財政部和貿工部最近公布的研究報告《貿易與全球經濟:國際貿易在生產力、經濟改革和增長中的作用》也顯示,貿易保護主義也給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發達國家持續存在的貿易壁壘每年使世界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在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雖然沒有詳細的數據來論證新貿易保護給國內消費者、生產者和壹個國家帶來的損失,但布什上臺以來,美國實施了新貿易保護,導致貿易逆差越來越大。隨著入世後關稅的降低和非關稅壁壘的取消,中國的貿易以兩位數增長,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這個可以

據預測,新貿易保護主義也將遭遇與傳統貿易保護相同的代價。新貿易保護的沖擊在傳統的貿易保護中,貿易保護的對象要麽是國內的幼稚產業、衰落產業,要麽是國內的戰略產業。通過關稅、數量限制等非關稅壁壘實施貿易保護,不僅直接影響壹國的相關產業,涉及微觀經濟領域,而且最終通過進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影響壹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新貿易保護主義與此不同,因為新貿易保護的手段主要是通過勞工標準、環境標準、技術標準等實施貿易限制。,不符合標準的產品不能進口。為使產品達到上述標準出口,必須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調整社會經濟政策,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使新的貿易保護不僅影響經濟領域,而且滲透到國內社會經濟體系。例如,作為多哈談判中的新議題——貿易與環境,雖然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歧,目前還沒有被接納到WTO框架體系中,但為了應對環境壁壘,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已經開始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建立循環經濟。完善勞動法律法規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步伐也在加快。新貿易保護的由來經過近20年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從1/4上升到1/3,出口貿易的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以前主要出口農業晶體和資源轉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生產高附加值產品。q)隨著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地位的提高和與發達國家在制成品出口方面競爭的加劇,發達國家開始嚴格保護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們不僅用傳統的貿易方式,以比工業國高4倍的高關稅限制發展中國家制成品的進口,而且為了削弱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實力,壹方面利用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通過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另壹方面, 我們利用發展中國家在環境保護和工作條件方面的弱點,盡力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將勞工標準納入世貿組織框架,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 例如,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美國和法國首次將勞工標準引入貿易。後來,在世貿組織成立後的第壹次部長級會議上,勞工標準被列入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的議程。《新加坡部長級會議宣言》確認了勞工標準,但沒有將其與貿易直接聯系起來。後來,在世貿組織西雅圖會議上,美國公開提出世界貿易組織應對侵犯勞工權利的國家建立制裁機制,再次企圖將勞工標準問題提上談判議程。關註環境保護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提出勞工標準也有助於保護勞動者。

基本權利,卻無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環保和工作條件上的較大差距,將其與貿易掛鉤,納入WTO框架,不僅會削弱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上的優勢,嚴重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還會因發展中國家市場的萎縮而影響發達國家的市場發展。新貿易保護的根源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壹方面加快了經濟全球化和壹體化的進程,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另壹方面,加劇了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發了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其主要表現為:(1)發達國家間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在國際多邊貿易談判中保護本國劣勢產業,發達國家難以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達成壹致。例如,在多哈回合農產品談判中,凱恩斯集團提出取消和禁止壹切形式的農產品出口補貼,而歐盟不同意壹次性完全終止或大幅削減出口補貼,認為凱恩斯集團提出的出口補貼具有歧視性,不可接受,主張逐步削減出口補貼;在特保措施方面,美國堅持取消農業特保措施,日本主張保留,並針對季節性和易腐性農產品引入特保機制。(2)發達國家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發達國家極力主張本國優勢產業自由貿易並將其納入WTO統壹框架,保護本國劣勢產業。例如,在烏拉圭回合中,美國將其優勢產業和服務業納入世貿組織框架,建立了六個部門的貿易總協定,同時通過配額和保障措施限制和保護其紡織等劣勢產業。(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多邊貿易談判中對各自關註的問題分歧較大,難以達成共識,影響了多邊貿易談判的進程。例如,在多哈回合談判中,發達國家渴望就新加坡議題開始談判,即貿易和投資、貿易和競爭政策、政府采購透明度和貿易便利化,而發展中國家則更加關註發達國家的出口補貼和農產品市場開放。他們之間的巨大分歧和分歧導致了坎昆會議的失敗,多哈回合的基本目標仍然沒有實現。新貿易保護與傳統貿易保護的關系意味著降低關稅和取消數量限制是WTO的基本原則。經過多次談判,雖然發達國家總體平均關稅水平較低,但在農產品和紡織品領域,仍然采用傳統的貿易保護手段——提高關稅來保護本國的劣勢產業,關稅峰值和關稅升級問題仍然十分嚴重:(1)關稅峰值方面,2003年歐盟所有產品的平均關稅率為6.4%,但在農產品領域,肉類的平均關稅率,

乳制品、加工海產品和水果仍保持關稅峰值,乳制品最高關稅達到209。9%.同樣,根據國際關稅峰值指數,美國紡織水晶、服裝等259種產品仍維持高關稅,其中服裝產品關稅為33.3%,部分羊毛纖維為31.5%。(2)關稅升級方面,歐盟原材料平均關稅稅率為0.7%,而服裝平均關稅稅率為11.9%,服裝關稅遠高於紡織原材料關稅。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仍對部分產品實行配額限制。例如,2003年,日本對乳制品、皮鞋等20類產品實施關稅配額管理。歐盟對中國出口的鞋、陶瓷餐具等9項工業水晶* * *項下產品進行數量限制。此外,在解決國際貿易爭端時為了維護公平貿易,關稅和數量限制仍然是成員國實施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的重要手段。與傳統的貿易方式相比,它只是針對的國家和產品不同。新貿易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的關系從國際貿易的發展史來看,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往往是交替進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世界經濟從危機到復蘇、從高漲到蕭條的變化,國際貿易政策的走向也經歷了貿易保護、貿易自由化和新貿易保護的過程。當前,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國際背景下,由於全球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世界經濟增長緩慢,各國生產力發展不平衡,自由貿易和新貿易保護同時進行。壹方面,在WTO多邊貿易談判中,將貿易與環境、貿易便利化、貿易與競爭政策、貿易與技術轉讓、貿易與債務、金融與電子商務等7個新議題納入多哈回合談判,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另壹方面,區域經濟集團和雙邊貿易談判發展迅速,對內實行開放政策,對外實行貿易保護。壹方面,發達國家極力主張推出“新加坡議題”;另壹方面,以巴西、印度、南非、阿根廷和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組成21集團進行抵制。壹方面,發達國家大力倡導本國優勢產業的自由貿易,如美國積極推動電子商務、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談判,將其納入W和rO框架;另壹方面,通過各種手段對國內劣勢產業實施貿易保護,如紡織品服裝配額、農產品補貼等。美國大選後,由於國內保護主義勢力擡頭,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消除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預計新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將更加盛行。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自由貿易也將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