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們小城市第壹批烘焙工作室的成員之壹,還去了廣州、杭州等地學習烘焙技術。她心靈手巧,工作勤奮,很快工作室就積累了大量的粉絲,讓她在這座城市小有名氣。
每當她說起自己的工作室,眼睛就會亮起來,向我們描述未來。這個小小的工作室承載著她的人生夢想。
然而,現在她告訴我:“我已經把工作室轉讓了。孩子長大了,需要有人陪她學習。我只好瞪著她說,孩子成長只有壹次。我不能錯過!”雖然我看到了她表情中的無奈和不甘,但我無言以對。
如果有這樣的評選,比較哪個國家的父母為孩子付出無怨無悔,願意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事業甚至生命,我想中國的父母壹定是當之無愧的第壹。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壹切都是給孩子的,壹切都是為他犧牲的,甚至是他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這種天賦不能幫助孩子成才,反而會把孩子引入歧途。有多少父母認為是為了孩子好,卻成了孩子壹輩子爬不出來的坑。
壹、培養孩子以孩子為家庭中心。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安家》裏有壹對老夫妻。他們從外地來到上海,靠賣包子、睡風、睡黑為生。對他們來說,活著的全部目的就是為了兒子。
他們心疼兒子,不想讓他小小年紀背上沈重的貸款負擔,就想盡辦法全款給兒子買房,不給自己留養老錢。
然而老兩口口中的結局卻令人尷尬。當他們帶著全部家當趕到兒子的新房時,兒子卻把父母拒之門外。
他們的兒子早就習慣了被父母牽著走。在他看來,他得到的壹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孩子怎麽能感激父母的辛苦呢?
小說《無聲的告白》的女主角莉迪亞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發,也承載了父母對生活的夢想。她的父親希望她成為壹名社會專家,而她的母親堅信她會成為壹名優秀的醫生。
她是整個家庭宇宙的中心。雖然她有壹個哥哥和壹個姐姐,但她的父母眼裏只有她。哥哥被哈佛錄取的消息,對她父母的打擊沒有她物理考試不及格那麽大,而妹妹更像是壹個隱形人。
其實她根本不想成為中心。她知道成為中心意味著什麽。就是在父母面前假裝自己有很多朋友,假裝自己喜歡物理生物這些自己根本應付不來的東西,假裝自己真的想當醫生。
她努力做好每壹件事,直到那壹天,她的小肩膀再也無法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在每個人都在睡覺的那個晚上,她在湖裏淹死了。
第二,培養孩子只為孩子而活。
綜藝《親愛的小書桌》裏,小朋友問導師:在爸爸媽媽眼裏,我最重要嗎?其他幾位導師都選擇了“是”,只有傅首爾選擇了“否”。
傅漢城說,我想我希望自己對他們不是最重要的,妳也應該希望自己對父母不是最重要的。
在傅首爾看來,應該讓父母有更多屬於自己的生活,母親可以盛裝出門。如果把孩子當成最重要的,孩子長大了離開媽媽,媽媽怎麽活?
我身邊有個朋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她身體有點弱,生完孩子就不上班了,成了全職媽媽。這些年來,她生活的全部都是孩子,每時每刻的重心都是孩子:
每天早上早起,給孩子準備早餐,然後送他們去學校;
每天下午守在孩子學校門口,等著接孩子放學;
每天晚上和孩子壹起學習到深夜;
周末和節假日,陪孩子上各種輔導班;
對於孩子們的老師來說,學習的進度,薄弱的知識點...這些,她比孩子們更清楚。像陀螺壹樣,她每天都忙得團團轉。然而,當她的孩子在外地上大學時,她突然失去了生活的動力。沒有人需要她做飯,接送,陪伴。她似乎沒有存在的價值,整個人頹廢。
唯壹讓她開心的事情就是給孩子打電話,但是時間長了,孩子被大學豐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也懶得去應付她的啰嗦,而且總是不接她的電話,以至於她經常在朋友圈抱怨孩子是白眼狼。
撫養孩子只是漫長人生中的壹段旅程。即使父母願意為孩子付出壹切,也不要失去他們的世界。正如心理學家武誌紅所說,“每個人只有為自己活著時才是最強大的。”
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愛,還談什麽愛孩子?
三、健康親子模式的三點
很多時候,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嘗試創造壹種更健康的親子關系模式。
1)接受普通孩子。
作家劉繼榮有壹篇短文《坐在路邊鼓掌的人》,講述了她女兒的故事。
班上50個人,我女兒每次考試總是排第23名。她是名副其實的普通學生。女兒成績壹般,沒有什麽特長。對她父母來說沒有什麽值得炫耀的。
父母試過改變孩子,請家教,報輔導班,各種方法都用過,結果都沒用。
雖然成績不盡如人意,但性格優秀,樂觀幽默,樂於助人,值得信賴,容易相處。所以班裏很多同學都建議她當班長。
女兒說,她不想當英雄,只想做壹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如果我們健康,如果我們快樂,如果我們不違背自己的意願,為什麽不做壹個善良的普通人呢?
2)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由於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出色表現,陳偉被授予“人民英雄”的榮譽稱號。她不僅在工作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是壹位睿智的母親。
她的兒子馬恩浩說,她記憶中陪伴母親的時間很少,但她從來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全力支持他做出的每壹個選擇。
所以在中學,他可以是埃博拉疫情嚴重時唯壹壹名援非的中國中學生誌願者;高三的時候,他成為了國家艾滋病防治基金會的誌願者。
媽媽告訴他:這輩子只有兩件事要做好。第壹件事是娶妳喜歡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妳喜歡的事業。
在這樣的放養政策下,馬恩浩選擇了和母親相似的專業,以全A和最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畢業。他說要把青春獻給祖國,和母親壹起戰鬥。
3)父母從未停止成長。
今年44歲的陳玉玲受益於“百萬擴招”政策,成為山東經貿職業學院的壹名學生。她壹邊工作,壹邊上學。由於她的努力,她在專業成績中名列第壹,並獲得了國家獎學金。
她的輔導員老師不僅佩服陳玉玲學習的認真和求知欲,值得學習。
2019年,陳玉玲曾經和女兒壹起參加高考,這成為她獨特的人生經歷。我相信,對她來說,學習永遠不會結束,她也從未放棄自我成長的可能。
正如文學巨匠托爾斯泰所說:所有的教育或者99.9%的教育都歸結於榜樣,歸結於父母自身生活的正確和完善。
當父母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時候,妳就不再僅僅是父母,更是孩子的朋友、兄弟、戰友、導師...以後,妳的孩子不僅會有來自血緣的愛,還會有發自內心的尊重和對壹切的默契。
中國大多數父母都把孩子視為命根子,是自己生命的延伸和延續,期望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和榮耀在孩子身上實現。
於是我們的家庭關系就亂了,大家都圍著孩子轉。但是,真正健康的關系應該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壹起愛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有壹個正常的成長環境。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但永遠不應該是家庭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