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從《吉祥三寶》這首歌來看,九宮格思維方法是什麽?見微知著是什麽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和我們面臨的選擇排列成九宮格,讓我們的問題、想法、思路和答案壹目了然。會讓我們更容易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更容易做出正確的評價、篩選、區分和比較。《吉祥三寶》是壹首問答歌。暫且理解為九宮格思維吧。
怎麽玩?就是以最關鍵的問題為核心,設計九個解決方案。這樣才能更正確地分析問題、處理問題、選擇問題、解決問題。有助於提高我們邏輯思維的歸納、總結、整理能力,有效避免我們的偏執。
九宮格思維方法可分為“四邊擴散”輻射線和順時針“分步思維”。
四通八達的放射狀格局,以九宮格的中心方格為核心主題,向外聯想相關概念。其他八格與核心相關,但不壹定相互關聯。
循序漸進的順時針思路是以中心方塊為起點,按順時針方向逐壹填寫預定的工作項目或行程。
中間的壹個九宮格根據提出的核心主題展開八個相關概念,再根據這八個相關概念輻射出八個以這些相關概念為核心主題的九宮格,輻射出的九宮格盡可能填滿,這樣可以得到更多的相關答案。
其次,利用這八個相關概念,向外輻射出八個九宮格,然後盡可能地填充輻射出的九宮格。這個九宮格是壹種思維方式,可以無限擴散和提煉,直到妳可以按照每壹格的路徑壹步壹步的達到妳的目標。這就是九宮格的奧秘。
那麽和九宮格有什麽關系呢?這裏以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例,列舉其中體現的思維元素。
《隆中對》的宏偉藍圖是核心問題。
曹操在北方的優勢地位。
曹操的優勢和意圖。
劉備的對策和目標。
(1)取劉表,以荊襄九郡為基業。
(2)取劉璋,占益州之地。
(3)接納吳棟的孫權割據勢力,與他們結盟共同對抗曹操。
長期戰略,統壹天下的戰略規劃。
客觀條件的問題。
劉備自己的信仰。
執行力的問題。
保障措施。
從縱向和橫向來看,可能會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實際問題。這需要系統的思考,這也是九宮格要做的。最後的結論是,諸葛亮為劉備提供了壹個基本正確的政治選擇,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隆中對》中預言的正確性。
其實九宮格思維方法並不復雜,和我們小時候看的《十萬個為什麽》這本書很像。同學們,老師要我們多關註生活中的壹些現象,多問為什麽,這樣我們的大腦才能用得上。蒙古的《吉祥三寶》這首歌,類似於九方思維法。
小女孩:爸爸。
爸爸:哎。
小女孩:太陽出來了,月亮回家了嗎?
爸爸:沒錯。
小女孩:星星出來的時候太陽去哪了?
爸爸:在天上。
小女孩:我到處都找不到。
爸爸:他回家了。
媽媽,爸爸,女兒:太陽,月亮和星星是壹個吉祥的家庭。
小女孩:媽媽。
媽媽:嘿。
小女孩:樹葉綠了什麽時候開?
媽媽:當夏天來臨時。
小女孩:當花是紅色的時候,妳能摘水果嗎?
媽媽:當秋天來臨時。
小女孩:水果種在土裏能發芽嗎?
媽媽:她會長大的!
媽媽爸爸女兒:花、葉、果是壹個吉祥的家庭。
爸爸媽媽:寶貝。
女兒:啊。
爸爸媽媽:爸爸像太陽壹樣照耀著媽媽。
女兒:那媽媽呢?
爸爸媽媽:媽媽就像壹片綠葉捧著壹朵紅花。
女兒回答:那我呢?
爸爸媽媽:妳們像種子壹樣發芽了。
媽媽爸爸女兒:我們三個是幸運的壹家人。
九宮格思維法,在佛教中也叫曼陀羅九宮格思維法,被佛教視為“將意識化為實踐智慧”。因其具有發散思維、無國界思維、系統思維、危機思維的特點,被廣泛用作強有力的思維工具、筆記工具、計劃工具。
第二,從“三個層面”,領略“凡事做錯了嗎?”論林說:“聖賢能見其詳知其萌芽,見其終知其終”,後來演變為“見其詳”,意思是看到事物的苗頭時,要能知道其本質和發展趨勢,只看到壹些細節,就要通過分析來預測事物的發生。我對該書的理解是這樣的:
第壹,見微知著是壹種思維能力。《淮南子》強調“壹葉落知歲末。”如果妳善於把握事物的征兆,妳就能清晰地預測其本質,了解其發展趨勢,從而確立自己的戰略目標。這是韓非子在《論森林》裏說的。“聖人見微知萌,知終知終,故畏見象,知天下不足。”
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才能趨利避害。也就是古人說的“兩害相權取其輕。”
孔子的弟子米子基,當了單身父親縣長。夏初,齊國攻打魯國,必經縣。那時候地裏的小麥已經熟了,還沒來得及收割。聽到齊軍進攻的消息,單父郡的長老們都慌慌張張地問縣令:“寇琦已經逼近我郡了。讓百姓出城去郊區搶麥。他們壹方面可以增加口糧,但不會讓寇琦搶。”
米子愷不同意。很快,齊軍就到了,把麥子都收走了。魯國的宰相季孫聽到這件事非常生氣,派人去責備米子。
糜子邊答:今年的麥子沒了,明年可以種。如果在太多廚子裏大家都出城收割麥子,那就亂套了。如果從來沒有耕種過的人也能收獲小麥,就會形成人們趁外患不勞而獲的氛圍。這樣下去,那些沒修過的人就天天盼著打仗了。如果沒有戰爭,他們會制造混亂,會讓不勞而獲的人變得更懶,而付出努力的人每次都得不到回報。這是第壹個原因。而且,這壹季的小麥,對魯來說,收獲不會使其更富,損失也不會使其更窮。讓老百姓有不勞而獲的心理,那種創傷多年難愈。
聽完匯報,季孫明白了米子的無知,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立足於建立良好社會風氣這個根本問題來治理壹方,是壹種遠見卓識。
二是見微知著是壹種憂患意識。孔子說,“憂道而不貧”,就是要我們堅守自己心中的道德準則。範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民,遠則江湖之遠則憂夫”,就是要始終以天下為己任;《左傳》的“居安思危,思慮周全,居安思危”,就是要不斷自強,只有身處險境,才能避免危機。
我們在順境中,可以看到微知,即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在逆境中,我們要謹慎小心,戒慎恐懼,正直自強,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困境,轉危為安。
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十年,其間閱讀了大量經典和百家著作,熟悉時政。後來在荊州依附劉表的劉備,急需聰明人輔佐,所以壹直在尋找有知識的人才。當時,他去拜訪在襄陽很有名的司馬徽,問他對當今世界趨勢的看法。司馬徽說:“平庸的學者和文士怎麽能認清世界的大勢呢?能認清世界大勢的人,才是傑出的人。這裏的臥龍和鳳雛就是這樣的傑出人物。”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最終請來了諸葛亮,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最終成就了帝王事業。這三個人,無論從當時的任何角度,任何行為,都表現出壹種博大的思維,而不是坐井觀天。
第三,見微知著是壹種生存策略。《紅樓夢》第五聯寫道:“萬物皆明而學,人情修養為文章。”壹個人,如果看不到微知,不能明智地保護自己,就很容易被社會淘汰。
商朝末年,當大臣姬子得知紂王開始吃豹子胎,用象牙筷子時,他就知道紂王的奢靡之心是無窮的。如果他壹直在這樣的君主身邊,遲早會被他殺死,所以他明智地逃走了。果然,紂王越來越暴虐無情,用刑烙印,縱情酒池肉林,大臣的勸諫被剖開。紂王不聽任何規勸,像壹只被欲望驅使的野獸,最後被周武王毀滅。
可見,壞事要防患於未然,避免更大的後果。如果妳不能控制自己,妳最好像姬子壹樣遠離它。
第三,從“三種類型”中,把握認識作品的新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壹定要觀察細節,勤於思考。既要跟蹤分析問題,又要分析問題,既要實時跟蹤,又要分階段分析。既要有邏輯思維分析,又要有直覺思維發現。
第壹,直觀。直覺或狹義的直覺思維,是對壹些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的壹種迅速的識別、敏銳的洞察力、直接的本質認識和全面的整體判斷。簡而言之,直覺就是直接感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宮的格子圖也被認為是洛書和後天八卦的格子圖。《倚天屠龍記》劇中安排了洛書和八卦掌的出場:四個白衣少女從東西檐飄入庭中,然後四個黑衣少女走進庭中,另外四個角站著。八個丫鬟四白四黑,占據八個位置,黃衫少女站在中間。這是羅叔的八卦。
這種隊形是有規律的,就是穿九只鞋壹只鞋,三只左七只右,兩只四肩,六只八腳,中間五只。期間,黃衫女子對其中壹名丫鬟說:“小翠,妳先把那封信還給他。”。小崔火車站的位置屬於“荀位”,荀位對應洛書中的“四”。根據洛書中九宮數對應的顏色,四對應“青”,青即“綠”。這才是名副其實,才會有靈性。
有人說,男人的政治靠經驗,女人的政治靠直覺。這話有幾分道理。雖然李貴妃在明朝從未想過從政,但即使在兒子登基的第壹個月,她也確實扮演了“攝政王”的角色。那個月,他做了兩件事。首先,他撤換了李思的監國太監,用鮑鋒取代了蒙沖。第二,以張取代內閣首輔和高拱是壹個明智的決定,是直覺思維的結果。女人的煩惱往往在於家人和親人。母愛有時候可以讓壹個女人擁有非凡的智慧。
第二,大數據類型。也就是說,通過觀察四面八方,傾聽四面八方,我們可以像壹個洞察人心的偵探壹樣,通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快速準確地抓住有用的東西。
中國有壹個“壹塊錢丟了工作”的故事,被認為是大數據記憶。壹個在國子監做教輔的書生,看見壹個買呂春秋的人掉了壹分錢,就用腳踩了壹下,等買書的人走了,他把錢撿起來占為己有,正好被壹個老頭看見。這位學者後來被選為官員時,得到了常熟縣的縣長職位。他非常高興。就在他準備收拾東西去崗位的時候,被通知不要去了。原來這位老人是江蘇巡撫唐倩安。唐倩安對這個秀才不屑壹顧的理由是:“我當秀才的時候,富如命。我很幸運成為了壹名地方官員。為什麽不把手伸進人家的口袋裏偷東西,當個飯碗底下的賊?”所以,不要讓他早早當官,以免害了壹方百姓。“雖然唐先生對別人的評價有點‘上綱上線’,但他未雨綢繆的態度還是可取的。
第三,揣摩類型。也就是說,可以稱之為“見微知著”的讀心術。鬼谷子反應很重視這個策略:“我要心平氣和地聽他的話,觀察他的事,討論壹切,區分男女。”雖然不是這樣,但是看微知類。“強調與人相處時,要用心傾聽對方的話語,從對方的話語中尋找漏洞,推斷他的真實想法。能夠評估形勢。具有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哲學理論素養;有長期實踐經驗。見多識廣。心胸寬廣,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小事和平常事的發展中發現不尋常的意義。深知並不斷增強行動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
龐涓在馬嶺路的典故告訴我們,深思很重要。是魏救趙之計,千裏救趙,徒勞無功,直擊敵己方營壘,以引敵主力,以待且待;是驕橫,龐涓知道冰淇壹向膽小,孫臏故意逐步降鍋,迷惑龐涓,使他以為琦君不敢逃,可以武力追擊,導致龐涓被輕描淡寫;知己知彼。孫臏料到龐涓必然會追殺自己,於是趁夜埋伏,在樹上刻字。龐涓任性,肯定會自己看。他不可避免地需要用火把來保護自己,但他可以隨意射箭。這是古代軍事史上壹個典型的例子,弱者戰勝強者,尋求勝利。孫臏成功地運用了猜、誘、釣、隱的技巧。互相蹭技巧,自己衡量。
第四,從“三個行為”來看,實踐微知的大方向背後是強大的思維支撐。比如我們說要謹慎,其實是需要有壹顆“謹慎的心”,對風險因素有壹個底線的思考。越是做出成績,越要謹慎,越要居安思危。
第壹,忠誠是敏銳的必由之路。
《禮記》中有這樣壹句話:“君子慎始,差之千裏。”
敏銳是因為忠誠,感覺敏銳,目光銳利,反應迅速。只有通過經驗的積累,才能把它推向極致。政治敏銳性直接決定了壹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否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工作上的敏銳度,直接關系到壹個人能否正確理解自己的意圖,在事業上總能開創新局面;處理生活中問題的敏銳程度,直接考驗壹個人防患於未然的機制和容忍度。
犀利,必有壹草搖葉知鹿渡,清風知虎聚,壹葉變色知人間秋的敏銳境界。成大事者,無不熱衷於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嚴復被魯迅先生譽為“19年底中國敏感人物”。
1866年,左在福建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這是中國第壹所采用西方教學制度和方法的新式學堂。嚴復,13歲,從進福州船政學堂開始,就和海軍結下了不解之緣。四年後,嚴復成為第壹批畢業生。在福州船政局生產的“建偉”號驅逐艦和“吳恙”號巡洋艦上實習。23歲時,他從多項比賽中脫穎而出,成為清朝第壹批派往英國留學的學生,嚴復在那裏向擁有世界上最強大海軍的英國學習海軍技術。
他曾說:“我知道自我提升的計劃,我不能要求別的。希望能在貧困中努力,尋求外國人的奧秘。希望以後國家給我開車。雖然我已經走了七萬英裏,但我對此充滿熱情。”可以說我是忠於國家的。
畢業後在北洋水師學堂擔任外語教師,在北洋水師學堂待了10年,卻始終沒有進過北洋水師學堂。嚴復非常失望。他沒有謀求進入北洋水師,而是走上了翻譯之路。他翻譯的西方名著對啟迪人們的智慧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謂靈活機敏。
第二,勇於承擔責任,有前瞻性。《孫子兵法·行軍篇》雲:“多木動,來也;那些在草叢中有許多障礙的人是可疑的;鳥兒升起,又落下。”
前瞻性要求對潛在風險進行科學預測,知道風險在哪裏,表現形式是什麽,發展趨勢會是什麽。
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的和他的《隆中對》。諸葛亮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分析了天下大勢,為劉備提供了治國方略,可謂極具前瞻性。
諸葛亮在蜀國,死後劉備掌權,是蜀國的主人。諸葛亮曾經派馬謖鎮守街亭。結果馬謖不聽部裏勸說,丟了街亭。諸葛亮作為主要領導者,沒有找借口,找事情掩蓋,而是主動承認“大事去!”這是我的錯!“斬馬謖,慰三軍,請降三等,上丞相之位。可以說是勇敢了。
第三,基於崇高的理想,我們可以預見。《韓非子》有這樣的描述:“千丈之堤,潰於蟻穴,潰於蟻穴;壹個100英尺的房間燃燒著突然冒出的煙。”
遠見要求登高望遠,才能居安思危。如果目標沒有實現,要始終保持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努力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當妳成功的時候,妳不自滿,不懈怠,不固步自封,而是堅持不懈,始終如壹。
諸葛亮的真知灼見,不僅體現在用兵上的巧妙,還留下了三個載入史冊的預言之謎。第壹個是諸葛亮在和徐庶對弈的時候,猜測大家以後的官位會是什麽樣的,結果壹模壹樣。二是預測兒子諸葛瞻的未來發展。當諸葛瞻小時候被人誇聰明時,作為父親的諸葛亮覺得自己長大後成不了偉人,於是留下遺書警告他,但最後諸葛瞻還是如諸葛亮所料,因為兒子在戰爭中的誤判而戰死沙場。第三個預言很神奇。據說諸葛亮親自東征南中時立碑紀念自己的貢獻,並寫道“萬歲,勝我者必過此關”。372年後,隋朝大將史萬歲路過此處,看到此碑文,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忠誠和責任會有必勝之心,責任之心,愛心之心,謹慎之心。這四個“心”是辯證統壹的。
壹粒沙中的世界,壹朵花中的天堂。無限掌中放,壹瞬間成永恒。”這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用天真的語言寫的前四句話,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而這個白日夢,九宮格能做到,這就是書的傳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