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到性教育,都說是為了預防和遏制性侵。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只強調了壹半的事實。
簡單的想象壹下,壹個孩子,無論是學前還是後學,在遇到性騷擾或者性侵的時候,即使清楚的知道對方是在犯罪,也能做的事情。尖叫,反抗?那如果大人膽子小,位置容易被發現怎麽辦,也許能制止他的行為。尖叫和反抗都沒用怎麽辦?
要想有效遏制性侵,最重要的是完善立法,加強懲罰措施和力度,讓對幼兒實施犯罪的人容易被抓到,受到懲罰。這是成年人應該做的。
雖然收集犯罪證據、錄取和核實兒童證言並不容易,但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難題,不排除大人唆使兒童誣告。當年美國歌手傑克遜被誣告。
但是,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說明成年人應該負起責任,想辦法克服困難。讓公平正義得到伸張,讓全社會對那些性侵兒童的人有壹個“人人喊打”的明確壹致的氛圍,這才是最不應該忽視、提倡和做的當務之急!
性教育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為了賣幾本性教育的繪本或微課而去提振自己的銷量或名氣,忽視了本應由成年人承擔的對法律和執法的關註和訴求,那就是舍本逐末。
而且性教育太籠統,至少要細分為三個部分:性安全教育、身體健康教育、性別認同教育。先說性安全教育。
性安全教育
我遇到的遭遇過性騷擾和性侵的來訪者,有的在五六歲,有的在小學、初中、高中。在回憶當年的事情時,他們都提到不容易告訴家人。換句話說,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
壹個是小學四年級,她是這樣說的:
那個叔叔和我爸媽是同事,他就住樓下。他和我父母還會去拜訪和聊天。
我沒有告訴我媽的原因是她很可能會罵我不懂事。況且她壹直對外人很好,對家人很嚴厲。我感覺她很怕那個大叔,跟她說了之後可能就沒有勇氣做什麽了。而如果我面對的是那個人,我肯定無法清楚而堅定地解釋發生了什麽。
我之所以不告訴我爸,是因為我壹直沒有告訴我爸我自己的習慣。他總是很忙,或者和他的朋友喝酒,給我買東西或者和我談論逗逗,我媽媽負責壹切,比如我的學習和生活。
但是我的表現肯定不壹樣。我再也不會去那個家庭了。連續幾天悶悶不樂,發脾氣,見到那個人不打招呼,那個人來我家我就跑出去,等等。然而,我的父母沒有看到我的變化。"
壹個五歲的小女孩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告訴我,“那時候就像被施了魔法壹樣。他讓* * *為所欲為。雖然我知道不對勁,但那人的表情和言語是如此的不同。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簡直傻透了。
跑回家後,我又害怕又羞愧,說不出來。回到家,正好爸媽下班回家,忙著做晚飯。他們都沒註意到我的異常,我好像故意裝作什麽都沒發生,也不知道為什麽要裝作沒事。但不可能沒事。那天發生的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
初中的壹個女生跟我說,性騷擾她的是她媽媽的男朋友,但是他沒有做什麽具體的事情。他只是撩起她的裙子或者摸摸她的胸拍拍她,說小女孩長大了。如果她媽媽看到了,會半真半假的罵男朋友,但是她沒有對孩子說什麽,好像什麽都沒發生。
壹個男遊客告訴我,他7歲的時候,和鄰居的叔叔壹起去看露天電影。電影開始前,有很多噪音的時候,大叔在他耳邊說了很多。他記不清了,當時也不懂,但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知道這壹定是性不好的地方,因為他壹直記得鄰居臉上那種神秘猥瑣的表情,感情茫然,深感恐懼。
我不記得回家後有什麽變化。父母很忙,家裏孩子多。我不會發現他有什麽奇怪的地方,但是我的行為改變了。我必須記住遠方的鄰居。
還有很多案例,包括大家壹直津津樂道的林的故事。這些案例中最重要的壹點是,孩子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告訴父母,父母粗心大意沒有觀察到孩子的異常,或者觀察到了異常卻沒有深究原因。
這裏體現的不是孩子不知道這樣不好,即使沒有接受過性教育,也有基本的判斷,而是如何當場處理,事後壹定要告訴父母。
關於性安全教育,我有以下結論:
對於十壹二歲以下的孩子,妳不必像解釋生理衛生壹樣解釋清楚性行為。孩子記憶和理解不到位,反而可能產生誤解或恐慌,對所有的親人產生戒備心理和恐懼心理,不利於孩子人際交往模式的積極建立;
只要告訴孩子,背心短褲蓋著的地方是我們的私人地方,不允許任何人碰,哪怕是隔著衣服也不行。
只有爸爸媽媽給妳洗澡的時候才可以。如果有人碰它,就喊停!走開!我不喜歡妳!妳最好趕快逃跑,去人多的地方。見了父母或老師後,告訴他們這件事,他們壹定會幫妳的!
告訴孩子,壹定要強調,警察、老師、家長壹定會保護妳。不管他們的熟人,朋友,親戚對妳做了什麽讓妳不舒服的事,或者讓妳覺得不舒服很奇怪的事,妳壹定要告訴爸爸媽媽,因為爸爸媽媽永遠站在妳這邊,永遠為妳說話,幫助妳!
這是最重要的壹點。不能總指望孩子處理得當。如果妳能學會性教育,妳會處理的。也就是成年人學過性侵理論。當他們壹下子遭遇性侵,妳能保證自己能自如應對,保證自己能防住對方嗎?不能!所以父母必須承擔責任,成年人必須做得更多。
這裏的父母,就是多關註孩子的日常生活,讓孩子覺得妳和她很親密,願意跟妳說實話,特別重要特別的事情,讓孩子把妳當成靠山和安全的基地,可以信任和依靠妳。這涉及到妳和孩子平時的互動方式和親子關系,以及妳是否觀察和了解了孩子的狀態,是否能及時發現孩子在情緒和行為上的異常表現並以正確的方式找到原因。
我遇到過壹個案例,壹個高二女生懷孕五個月,父母沒看到,或者老師先看到了。父母要細心耐心,這是我們自己要培養的。
體育健康教育
性教育的另壹個方面是關於生理衛生的知識。
關於這個話題已經有了各種專家和專家,各種繪本,還有其他國家的各種經驗,已經說的夠多了。
我只是想提醒妳,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美,基本上都是6歲年級學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11-12。
如果在學校不講讓自己回家看,或者在學校講得不好,那麽家長壹定要站出來講,或者找壹些視頻給孩子看。現在這樣的資源還挺多的。
這個時代將是正式而嚴謹的。如果學校很全面,家長可以從生活習慣、細節等方面補充孩子不知道的東西。
我不建議家長看了呼籲性教育的自媒體文章,覺得有壹天該進行性教育了,就像在學校上課壹樣,就拿著文案或者課本來講。
在家講課沒那麽正式。最好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根據孩子的理解,壹點壹點地逐步告訴孩子。
故意把這件事當成大事,恰恰說明妳還沒有真正把性看得自然正常。以下是壹些建議:
如果學齡前的孩子問結婚生子是什麽感覺,想想我是從哪裏來的,或者二胎家庭問弟弟妹妹是怎麽出生的,可以用比喻和類比,比如開花結果等等。不用擔心用沒用的術語,不規範。
重要的是,以孩子的知識和經驗水平,他認為自己懂了。否則,如果壹堆術語讓孩子更加迷惑,就不是壹件好事了。
不要指望孩子壹下子就能正確地學會世界上所有的道理。不可能的。
抓住生活中的機遇。
比如壹個女孩在月經期看到媽媽流血,壹個男孩在和爸爸洗澡的時候註意到了丁丁,或者壹個孩子看到媽媽在晾胸罩,問了這件事,都可以及時解釋。
女兒三四歲的時候,家裏壹個保姆給她換了衣服。她站在床上,兩只小手伸出來,恰好抓住了保姆的胸口。保姆當時還沒結婚,紅著臉躲起來了。相反,她的表現吸引了我女兒的註意力,她故意伸手去抓。
我碰巧在那裏看到了它。我過去攔住她,讓保姆先出去,然後跟女兒說,這個地方是大家的。女生長大了會長大,男生不會。在這裏,寶寶以後要吃奶了。保姆阿姨已經長大了,準備給寶寶哺乳了。妳長大了也會這樣。這個地方不能碰。妳碰保姆阿姨是非常不合適和不禮貌的。別再碰它了。記住,妳不能讓任何人碰妳這裏。
女兒總是聽我的話,尤其是我認真跟她說的時候。之後她再也沒碰過保姆,但她開始觀察我和保姆。過了幾天,早上她穿衣服的時候說,等我長大了,我也要穿妳和保姆阿姨穿的那種奶衣服,穿完奶衣服再穿裙子。因為沒人告訴她bra這個名字,而且大家壹般也不會說這個詞,所以她壹直不知道怎麽說,就自己發明了這個詞。
這是增加她了解的另壹個機會。我的反饋是先確定她是對的。長大後會發生很多事,會做很多事。
等妳長大了需要穿的時候,我們去商場挑妳喜歡的吧。然後,我告訴她牛奶衣服的正確名稱。並且告訴她,這個詞足夠我們女生知道了,不需要告訴所有人。
每個家庭都有很多類似情況的例子,就是壹點壹滴的註意細節,不用壹天都高談闊論生理衛生的知識。是學校做的,不是家裏做的,是老師做的,不是我父母做的。
如果孩子在十壹二歲的時候,對生理知識壹無所知,或者滿口胡言亂語,那是父母十壹年十二年的失職,與性教育關系不大。
不要把壹切都歸結於性教育。
目前北京的女生壹般在10歲左右開始月經初潮,從11到12不等,大部分在五六年級。大部分女生已經來過月經,幾乎在同壹個階段戴胸罩,性征出現比男生早。
以前有人抱怨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接受過性教育,月經來了不知道怎麽辦。這不是性教育的問題,而是妳媽媽對孩子和生活都有問題。
稍微關心孩子的媽媽,在生完女兒後,壹定會想起這些親身經歷。差不多的時間,她會提前準備好來月經的東西,等等。當她來的時候,她會告訴她女兒該做什麽。如果她連這個都沒有想到,說明這個媽媽對女兒的成長基本上是漠不關心,不到位的。或者說母女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出了問題,那麽就不是性教育不到位的問題,而是整體母親對女兒的教養態度和方式的問題,是性教育知識較為具體的表現之壹。
另壹方面,即使妳媽媽按照媒體的引導給妳進行性教育,妳仍然和她不親密,妳仍然不知道遇到性侵時該怎麽辦。在兩性關系中,妳要麽是早戀並尋求愛和溫暖,要麽是對異性的冷漠和壓抑,妳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感情和關系。
總之,不要死板片面地對待性教育。
性別角色認同的影響與教育
最後,我想強調壹下性別角色認同的影響和教育。
性別是壹個人作為男人或女人的社會和文化身份。除了先天的差異,社會習俗中形成的壹些性別偏見和歧視在小學就表現出來了。
有美國心理學家在1983,1990,1993等做過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高年級和壹年級的女生已經認為自己在數學方面不如男生,而小學階段的大多數孩子已經堅定地認為女生文科好,男生理科好。
成年後呢?心理學家黛博拉·貝斯特做了壹個調查。她讓壹些大學生評價壹篇航天科技的論文,非專業人士有點難以理解。
結果,同樣壹篇論文,當作者署名壹眼寫成男性時,得到的評價很高;作者署名壹看就改成女的,論文評價低,沒有條理,論據不足。
這種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社會行為、自我意識和認同、自信心等方面的成長。
當時很多女生不相信或者刻意打壓自己的理科天賦,是因為有人說“女生學不好數理化,或者數理化成績好的女生沒有女性魅力”,又有多少男生因為數理化不好而尷尬!
壹些調查顯示,教育水平越高,性別歧視或刻板印象就越少。
在我們在學校給孩子的性教育中,社會性別角色的內容應該和身體健康的知識壹樣受到重視,因為它影響著壹個人的心理和人格成長。
在家裏,父母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更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去思考妳向孩子傳遞什麽樣的信息。
這個話題每個家庭都不壹樣。有的家庭只是找男人比女人優越,有的家庭只是說媽媽比爸爸好。我們沒有標準答案。
我來總結壹些容易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的常見問題:
過於明顯的重男輕女。
不要以為只在農村重男輕女。我遇到的案例,有的是位高權重、副部級以上的幹部家庭,有的是知名企業家,上了富豪榜、送孩子出國留學的。
家裏不僅重男輕女,還講人格尊嚴和家庭地位,講平等,講愛情,講夫妻分工,也像清末民初的感覺。
這種家族傳承無疑不同於大城市的西化氛圍和西方國家的主流認識。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有壹段時間出現明顯的心理和行為不適或扭曲,這並不奇怪。
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給出具體的建議。當然,如果家裏不重男輕女就好了。如果做不到,就要根據具體孩子的具體問題進行咨詢。
過於強調男女的性別角色,即使父母認為是正確的,也要避免過於刻板。
比如,壹個男人要堅強。事實是,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需要具備勇敢、堅韌、自我安慰、鼓勵的品質和能力。
比如女生要細心,要溫柔。事實是,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學會溫柔,友好,細致。
不是強調男生應該怎樣,女生應該怎樣培養,而是強調壹個人應該具備的修養,品行,能力。
尤其是對於女生,不要強調“我們越是要向別人證明我們和男生壹樣優秀,甚至比男生更優秀”的想法。這句話的背後是別人看不起我,有偏見的預設觀點,而我們的行為也是為了向別人證明這個目標,所以我們的努力會誤入歧途。
我們為自己的價值和卓越而奮鬥,而不是向別人證明。我見過太多的女人,無論是在家還是在職場,總是充滿這樣的氣息,為這種氣息而戰,讓人無法接近,不知好歹。
不要過分強調男女是壹樣的,絕對平等的。
男女生理上的差別壹目了然,在壹些心理行為上也確實存在男性整體特征和女性整體特征的差異。
比如男生在學校比女生更有攻擊性,更熱衷於奔跑和打鬥;高中男生傾向於用暴力解決矛盾,女生傾向於背後說壞話,孤立自己;在閱讀理解和言語流暢性測試中,女生比男生有輕微但持續的優勢,在視覺或空間能力測試中,男生優於女生;在數學方面,女生的計算能力優於男生,男生的解題策略優於女生。
這些差異是真實存在的。自閉癥譜系兒童的性別比為5比1,這也說明了男孩和女孩存在遺傳差異。
過分強調相同而否定差異,孩子大了也會不同意。
與其否認差異,不如承認總體表現平均來說是不壹樣的,但關註個體差異,知道自己的特點,了解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警惕自己潛意識裏對性別差異的看法,多做自我認知。
我有壹個學生,學習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很優秀。老公對她很服氣,壹兒壹女在家被照顧的很好。
她還強調男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基本上做到了很好的分工合作,工作生活配合的很好。
但她經常對丈夫不滿,覺得他不夠負責。潛意識裏還是希望男人當家作主。
當老公真的有什麽意見或者做了什麽決定的時候,她會立馬找茬,總是最後證明“我還是要查,妳壹個人不行。”
她從來沒有意識到她的表演是扭曲的。
我們身邊有很多女性都是這樣的。受家庭長輩和社會偏見的影響,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從1949開始倡導男女平等,但社會上流行的、心照不宣的觀念仍然是重男輕女,即使在北上廣深也是如此。
不知不覺中,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這種觀念,在意識層面上證明我們作為女性各方面都不差,所以會有壹種不公平感,會想盡辦法證明我還是比妳強。
因此,我們有時會掙紮。有壹段時間,我們期望男人是主人。當我是壹家之主的時候,我只需要協助。作為丈夫和老師,妳是皇帝,我是宰相。那我得證明妳沒那麽好。我比妳強。壹會兒想讓男人哄自己,送自己禮物,抱自己;後來,妳不得不炫耀妳的傲慢,讓男人道歉或贊美妳的成就。
希望各位,尤其是媽媽們,反思壹下自己是否有這種糾結。如果有,盡早自己解決,否則孩子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