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III的主要技術特性英特爾奔騰p III處理器增加了70條指令——流間SIMD擴展——顯著增強了處理高級圖像、3D、音頻流、視頻和語音識別所需的性能。該產品旨在大大增強互聯網體驗,允許用戶瀏覽逼真的在線博物館和商店,並下載高質量的視頻。該處理器集成了950萬個晶體管,采用0.25微米技術。
奔騰III至強處理器英特爾奔騰III至強處理器生產於1999。
英特爾奔騰III至強處理器擴展了英特爾面向工作站和服務器市場的產品,提供了額外的性能來支持電子商務應用和高端商務計算。該處理器集成了英特爾奔騰III處理器的70條SIMD指令,顯著增強了多媒體和視頻流應用的性能。而英特爾奔騰III至強處理器所擁有的先進高速緩存技術,加速了信息從系統總線到處理器的傳輸,大大提升了性能。處理器是為具有多處理器配置的系統而設計的。
圖拉丁奔騰P3-S的主要技術特點圖拉丁奔騰P3-S采用512K全速L2緩存,其核心電壓版本為1.45V
圖拉丁,讓我們回顧這樣壹段歷史,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圖拉丁的地位:在奔騰III的族譜中,a * * *經歷了三代核心,1999的第壹代奔騰III采用了基於0.25微米生產工藝的Katmai核心。與之前的奔騰2相比,最大的區別是支持全新的SSE多媒體指令集。這款最早的奔騰III處理器采用512KB兩級外置半速緩存。2000年初,由於0.18微米生產工藝的引入,處理器架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的外置二級緩存現在可以很容易地集成到內核中,並且是全速二級緩存(即與處理器主頻運行速度相同的8路聯合機制),於是誕生了第二代奔騰III和Coppermine奔騰III。采用兩種不同版本的前端總線頻率,100MHz和133MHz,分別用“E”和“EB”表示。雖然二級緩存容量從512K降低到256K,但更高的二級緩存工作頻率彌補了二級緩存容量降低帶來的性能損失。那麽銅礦裏的終結者是誰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圖拉丁”核心的處理器。
關於美麗彩虹圖拉丁誕生的故事轉瞬即逝:
圖拉丁是奔騰III到奔騰4的過渡產品,是銅礦的替代品。它的誕生非常具有戲劇性。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第壹個突破1Ghz的臺式機處理器是AMD推出的,讓壹個驕傲的英特爾丟了臉。再加上AMD速龍處理器在市場上的成功,這是英特爾沒有想到的。於是AMD和Intel展開了速度競賽。
但就在這個時候,英特爾遇到了大麻煩。銅礦的核心奔騰III在跨越1GHz的關鍵位置出了問題,而AMD的處理器可以在不改變架構的情況下繼續提速。英特爾不甘心輸給AMD,硬著頭皮推出了1.13GHz的奔騰III銅礦,希望挽回形象。但這款CPU推出後,發現1.13GHz的奔騰III銅礦嚴重不穩定,存在巨大缺陷。結果1.13GHz奔騰III銅礦在售後不到壹個月就全部召回,所以人們把1.13GHz奔騰III銅礦稱為“渣”。很長壹段時間,英特爾對1.13Ghz保持沈默。
在這樣的情況下,Intel Letters匆忙推出了第壹代采用Willamette core (423針插座)的奔騰4,而之前的奔騰III-S(370針插座),與此同時,采用tualatin core (370針)的奔騰III-S也出現了。壹件難以想象的事情發生了,因為tualatin采用了更先進的0.13微米的工藝,512k的二級全速緩存。在性能和執行效率方面,它遠遠超過了采用更老的0.18微米工藝和256K外部二級緩存的Willamette Pentium 4。換句話說,奔騰III-S比奔騰4強!這是英特爾最不願意看到的。苦心培育的奔騰4市場,其實已經受到了奔騰3的威脅。另外,Intel曾經說過:“socket370是要淘汰的框架”,那麽如果Intel此時推出的socket370 tualatin比423針的Willamette Pentium 4更強,豈不是出爾反爾?無奈割愛,於是牛逼的圖拉丁奔騰III-S轉向了服務器領域和筆記本領域,幾乎沒有出現在零售市場。但是,英特爾不會白白扔掉這個血統優秀的內核,所以它把* * *版的圖拉丁奔騰III-S-圖拉丁賽揚(也就是我們說的第三代賽揚)投入市場,成為英特爾低端市場的殺手鐧。大獲全勝,打敗了低端市場的老大AMD的龍。巨龍隨即退出市場,AMD轉向低端的AthlonXP 1700+和6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