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戰國黃歇“築無錫池,治無錫湖”。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巫溪縣因湖得名。
2.金色大廳
金代時,郭浦曾是無錫的壹個巨鎮。清雍正二年(1724),巫溪縣分為巫溪縣和金桂縣兩縣。民國元年(1912),兩縣合並,改稱巫溪縣。
3.揚名立萬
宋代無錫的古故裏名之壹,因成語“名揚天下”而得名。現在它是壹條著名的街道。
4.愉快的
宋代無錫故裏名稱之壹,原名梅裏。該鎮建於1929年。現稱梅村街。
5.河口口
在古城的西郊。宋代,江因沿梁溪築埂養魚而得名。1929有河埒鄉,當時是鎮,現在並入榮巷街道。
6.榮祥
因明朝正統年間,榮氏家族在此居住而得名。分為上層榮譽,中層榮譽,下層榮譽。該鎮建於1929年。現在是榮巷街。
7.周信鎮
原名東江(本地字旁),因地勢較高,在西江以東,明代稱為東江。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無錫工商業先驅周順卿新建街鎮,命名為“周信鎮”。該鎮建於1929年。解放後,周信鎮改名為東江鎮。現在是太湖街。
8.南方春天
現在被稱為南泉,是以鎮上的壹口泉水命名的。該鎮建於1929年。為了區別於北方的春天,方泉之前加了“南”字。
9.胡岱
宋代舊稱胡埭,因靠近太湖而得名。
碩放10
鄉建於1929。以碩、方英喬為名。現在是碩放街。
錢芳11
它以宋代的酒廠而聞名,建北的錢芳鎮建於1929。現並入江西街。
洞庭12
原名龍亭、龍亭,因位於無錫東部十裏亭而得名。
安貞13
南唐叫後村。明代稱安家墳,後安史為市,故名。該鎮建於1929年。
蕩口14
它因在鵝的嘴裏而出名。該鎮建於1929年。
甘露15
古稱嶽西,因月而得名。後來因露珠落地而得名,或因唐朝建坎羅吉而得名。該鎮建於1929年。
16,堰橋
因古稱高盧巖橋,簡稱巖橋。該鎮建於1929年。
洛社17
宋朝很有名。該鎮建於1929年。
禺期18
以前叫,後來因為明朝測量的地籍是“於”,符合芙蓉湖鄉的地貌特征,所以改名為“於”。該鎮建於1929年。
藕塘19
它因壹個有許多蓮藕的大池塘而得名。該鎮建於1929年。
20.接觸面積
漢代醫生呂端原名許祿,他組織工匠開采陽山石,逐漸形成市場(集市)。陸鎮建於1929。南宋寶卿三年(1227),在陸參修建了壹座單孔石拱橋。因地處徐璐市場,橫跨徐璐港口,故名徐璐橋,又名陸曲橋,是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路21號
建於1938,原名國父路,為紀念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
22.新生路
原名三下堂,於1934年拓寬,當時“新生活運動”剛剛開展,故稱。
23.廣秦路
1916年,楊創辦廣勤紗廠,修建道路方便交通,並以廠名命名廣勤路。
24.崇寧路
原來在大河、小河、石鼓河上,1934斜橋河底挖了壹塊石碑,上面刻著“崇寧橋”四個字,故名崇寧路。
25.大姚路
建於明代,解放前,這壹帶居民大多以燒窯為生,建有大量磚窯,故名。
26.漣源街
乾隆四十二年(1777),薛連元居住於此,稱連元街,又稱連元街。相傳古、吳、王先後中得頭獎,分別為會元、結元,故名。
27.東街
古稱東街,因位於巫溪縣衙前以東。
28.西街
古稱西街,因位於巫溪縣衙前以西。
29.黃三街
它以藥王廟、城隍廟和關帝廟命名,包括黃三(隋人、伏羲和神農)。
30.熙春街
因東城門得名,原名惜春門。
南昌街31號
始建於清代,原三段,1958連成壹條長街,因位於南門外而改名為南昌街。
32.薛倩街
清光緒十壹年(1885),這條街前有明倫堂,是龔雪的住處。秀才考場,故名。
33.北街
舊社會這條街是從無錫北門到蓮蓉橋的壹條街命名的,現在延伸到春申路。
34.後旗街
因清朝而得名,傳說已有200多年歷史,其來源和含義無法考證。
35.蕭樓巷
壹百年前,它因巷子裏的壹座小樓而得名。
36.盛翔
明朝天順年間,因籌建盛清府而得名。
37.朱燁巷
元代時,巷中有冶煉作坊,故名朱燁巷。
38.江陰巷
這條巷子曾是江陰商人來錫經商的地方,因江陰人在此定居而得名。
巷39號
分為前豬場巷和後豬場巷。1830左右,幾家竹店主要經營竹制品,所以取名竹場巷。因有前後兩條巷,故稱前豬場巷、後豬場巷。
40.花棉巷
清朝因巷中棉線而得名。
書院巷41
清朝乾隆年間,原嚴書院(又稱嚴審判堂)也是衙門書屋的駐地,故名。
42.鐵匠
1910年後,巷子裏有壹家鐵匠鋪,故名鐵匠巷。
43.大碼頭巷
明代富豪華林祥在此建碼頭,故名。
44.連接官廳巷
因古代迎賓官員修建的“官亭”而得名。
45、夾城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為了抵禦越國的入侵,修建了無錫的外城墻,這種城墻被稱為夾在中間。
46.千喜喜?後西溪
這裏有兩條原溪,中間有房子,南邊是前西溪,北邊是後西溪。
47.楊窯灣
地面形似羊腰,故名。
48.北倉門
明朝官廳在此設置糧倉,名為東倉,有南北兩個門,其北門名為北倉門。
49.竇
它是明代莫氏連的園林式住宅,是京劇《壹把雪》的發源地。
50.北閘口
舊時從城北到江陰出口,清朝鹹豐年間,有木柵欄巷門,用以收稅,故名。
漸江51
它是運河的壹個分支,被水包圍著。清代以來,竹上人多從事制陶業,名為崗簡朱,後簡稱崗簡,諧音為。
52.容虎莊
在吳橋的東南方向,曾經是芙蓉湖的壹角。到了晉代,張合開始填湖為田,到了明朝嘉靖年間,顧的新莊園命名為榕湖村。
53.周山浜
無錫火車站北,清末有三條可停靠船只的河流,故名“周三浜”,後稱“舟山浜”。
54.李華莊
位於北閘口以北,此地最晚於南宋時期命名。清康熙年間,成為沈萬三的專園,寬五十畝,壹日畫樓為上。三千人有妾名有香,與梨性交,遍地種。"
55.烏圖裏
無錫東郊的烏圖裏,又名尤渡裏,是南宋著名詩人尤茂的後裔聚居地。明代以前,無錫以外有兩條主要河流,即東洋溪和西涼溪。明朝宣德年間,巡撫周琛整平田地,取三墩之土填溪,辟為農田。如今人們已經不知道屯溪這個名字了,東郊西湖路旁邊還有“三墩坳”這個地名。宋元時期,尤氏後人在陽西河畔建園。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遊鞠婧擴建花園,建書店。在池塘裏挖的時候,他發現了壹塊石板,命令工匠不要動。那天晚上,妳壹個人去探險,當石板被揭開的時候,兩罐白金擺在妳面前,每罐多達120。特別謹記老祖宗的指示:“近財不可貪。”它將像以前壹樣被覆蓋。洪武十三年(1380),無錫大旱,農村鬧饑荒。遊鞠婧拿出白金,高價買糧,在門口送粥。他的兩次災難救了無數人,村民感激不盡!把他的居住地稱為“遊土”,以記他的誌向。
56.古竹
位於馬山張觀峰北側。由於竹子大量生長,後人將此地稱為古竹。它是馬山島上最大的集鎮。
57.西倉
它是壹個自然鎮,在今天的紅山街西北。古代叫板村。到了宋朝,司馬文公的孫子遷到這裏,他被稱為司馬東莊,並在板橋上建了西倉,於是板橋改名為西倉。西倉蔡氏是無錫最早的蔡氏之壹。
58.野生花園
原名夜園,辛亥革命後楊在此建園。因為地處農村,所以又被稱為野花園。
59.西林
最初在安貞西北的焦山南麓。明朝嘉靖年間,富庶的安國因西林園而得名。
60.黃土塘
它是東湖鎮北部的壹個自然鎮。它被評為無錫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壹。黃土塘的西瓜很有名,“兩彈壹星”英雄姚故居就在這條老街上。
61,寺頭
無錫北部,西漳東部。古代居民定居在原保寧寺南端,後發展為集鎮,故此地稱為廟頭。
62.烏木依
無錫古驛站之壹,大運河沿岸驛道寬闊平坦,可容五馬,故名。五畝位於無錫市洛社鎮以西約9英裏處。南宋末年,文天祥的兩位大臣余音和馬士龍,都不肯讓元兵死在這裏,留下了“英勇攻守的痕跡”。明清時期,這裏曾有驛站。因烏木東距無錫四十五裏,西距常州四十五裏,故有“烏木兩頭長”之稱。
63.匡村
師洋鎮(今洛社鎮)是壹個天然的集鎮。著名實業家匡忠謀和著名錫劇藝術家匡都是匡村人。鄺忠謀於1906年創辦的鄺村中學舊校舍,在奚仲省內至今保存較為完整。是市級文保單位。
64.儀式屋
在禺期街的南面,它是壹個天然的集鎮。它有1100年的歷史,始於南宋,自古以來就是伊稀北鄉的重鎮。著名經濟學家孫和薛暮橋都是業主。被列為無錫十大歷史文化名鎮。
65、大墻門
在原來的方碩鄉。明代壹個叫鄒的富人所建的大宅外墻,故名。
66.寨門
古鎮名。位於張涇橋鎮北,江陰湯和大橋南。元末,張士誠部將莫天佑在此紮營,故名。漢代高士嚴子陵的後裔在這裏繁衍生息,所以出現了許多嚴姓。革命家閻圃在這裏出生和長大。
67.西山
相傳錫產於古山,故名。陸羽《惠山寺》:“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世態炎涼。”俗話說“無錫錫山無錫”是無錫的主山,無錫又稱錫山、梁溪。
68.惠山
古稱驪山、古華山、沈曦山。惠山因晉代開山禪師趙輝和惠通慧而得名,故名惠山。九峰和遊龍壹樣,也叫九龍山。
69.順克山
據《金桂縣誌》記載,“順克山因順、克山相連而得名”。相傳舜在山腳下開墾荒地,取名舜山。也有人說,吳的兒子六世孫克祥統治的地方是克山。元代《金桂縣誌》載:“稱歷山者,應始於南朝,稱舜山、舜科者,後人因歷山之名而附之。”
70.馬跡山
因西北窄,東北寬,形似駿馬,故名。傳說秦始皇東征時,乘浪過太湖,留下馬蹄印,湖中有仙島,故名。馬跡山及其周邊部分湖泊面積約116平方公裏。自然景觀以龍頭柱、仙鶴嘴、張觀峰為主,以近年來小靈山、祥符寺建設的“靈山景區”聞名。
71,獨山
又名獨山、中都山。位於太湖和五裏湖的交匯處。
72、軍隊(山字旁)廬山?成興寺
曾在南唐屯兵,故又稱軍(山字旁)江山。《金桂縣誌》記載“軍(山字旁)將登軍帳,縣城西南四十裏,太湖之濱”,後名軍(山字旁)將登張。山下龍丘旁的成興寺(龍宮),始建於南宋惜春十壹年(1184),凱西二年(1206)被授予“福澤”稱號。
73.雪浪山
宋代時,雪浪寺建在山頂,故名。為軍(山字旁),又稱恒山,山東腳下有恒山廟。
74.紅山
相傳東漢文學家洪亮曾在此居住,並因此得名。
75.焦山
因山上原有焦山寺而得名。
76.陽山
安陽山的簡稱,安陽山區原是時侯在安陽的封地。安陽山北坡的朝陽洞和翠微寺,曾是宋代大覺禪師的修行場所。大覺遊歷日本後,作為開山祖師創辦了建昌寺派。建昌寺派在日本有49座寺廟,是與鑒真僧人齊名的中國僧人。近年來,日本僧人經常去安陽山朝拜。
77.太湖
古代叫震澤。《史記正義》載:長383裏,周36000頃。或者稱之為震驚。“龔宇”被稱為存在地帶。《山海經》被稱為李澤。《史記正義》說:五湖、菱湖、幽湖、墨湖、公戶、徐虎,都是五大湖東岸的五個海灣。《左傳》、《紙坊》和《於越》:它叫五湖。其中,傳說種淩的地方叫令狐。
78.五裏湖
又名蠡湖。舊稱漆湖,又叫小武湖,是太湖(梅梁湖)伸入無錫市區的內湖。相傳,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越國大夫曾起兵伐吳,功成身退,與師泛舟於此,故名蠡湖。
79.鵝湖
也被稱為胡浩和鵝真搖擺。因形似鵝肫,故俗稱鵝肫,“真”與“肫”音相近。
80.芙蓉湖
壹個已經消失的古老湖泊,在無錫的北部,該湖的壹部分現在已經演變成了大運河的河道。湖中荷花眾多,故名。
81,京杭運河
大運河的前身最早開鑿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為吳王夫差開鑿連接江淮地區的吳國韓溝。秦統壹中國後,始皇帝從京口到丹陽(今江南運河鎮江段)挖了曲阿河。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全長40.8公裏,始建於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是最早的人工運河。
82.梁溪河
原名西溪,又名梁清溪。發源於惠山,流入太湖。梁溪河是壹條歷史悠久的河流。它被稱為無錫的母親河,所以無錫被昵稱為梁溪。南北朝時梁大同被重新加深,故名。據舊縣誌記載,無錫子城建於漢代,西有梁溪,東有運河(城內直河)。“梁溪源出惠山,三十裏長。”北起西水墩(太保墩)至西運河,南至李橋,經大小出水口進入太湖,全長7.5公裏。
83.杜波港
泰伯在梅裏建立吳鉤國後,挖渠灌溉泄洪,故名。
84.長廣喜?吳唐門
全長約15公裏,水面最寬處約300米。取“溪寬水長”之意。吳塘門位於長廣溪進入太湖的南入口。因其位於吳唐山附近,故名吳唐門。
85.檀溪
古時候這裏有壹條溝壑小溪,小溪邊有壹片檀香林。這條小溪穿過,所以它被命名為潭溪。
86.金城灣
位於蠡湖東端,蠡湖的兩個重要源頭——麻栗崗和涼塘河在此交匯,形成壹個湖灣。
87.東大池
惠山南麓的大池塘分為東池和東池兩池。
88.鴨子海灘
原名聖堂裏,乾隆皇帝南巡在河內看到壹群肥鴨,敕令命名為“鴨灘”。
89.袁頭珠
原名1916購地,1918橫雲山莊,建於源頭珠沿湖山上,1944更名為橫雲公園。新中國成立後,1954更名為圓頭竹公園。1958年,原“太湖山莊”的7棟建築並入公園,隨後原陳嘉園(箬浦)、三山島、鄭源部舊址、原城郊河套諸大隊相繼並入公園,故1938+10月命名為“太湖”。其範圍包括3平方公裏的源頭珠半島和0.12平方公裏的三山島。景區於2002年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源頭珠”因南渡山(崇山)的礦脈延伸至太湖而得名。明末王用汲《西山風光略》說:“甚至有壹塊巨石,直視湖面,是鳥頭,因稱鳥頭。”
90.太博寺
作為太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的獨立景區,太博寺位於新區梅村鎮至德裕路西側,太博寺位於新區洪山鎮西坡。相傳東漢永興二年(154),吳郡知府糜寶將太伯故居作為寺廟,修建太伯墓。但是現存的建築都是明清重建的。2006年,國務院公布“泰伯廟與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1,梨園
它由王余慶於1927年建造,並由他的兒子王康元於1936年擴建。因園主是三槐堂王後裔,相傳原名懷遠,後正式命名為梨園,沿用至今。根據園主之前在媒體上看到的文字資料和口頭資料,園名有兩個版本:壹個是推崇範蠡為人,園名以湖命名;另壹種是“用鐵鍬量海”(用瓢量海)和“窺海”,以示謙虛。新中國成立後,長廊向西建於1952,與陳美芳建於1930的“漁村”相連。漁村並入梨園,老梨園大部分納入酒店(現湖濱酒店)。20世紀80年代初和2004年,梨園分別向東和向西擴建。2002年,“梨園漁村”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梨園被列為AAAA級旅遊景區。
92.高資水居
高攀龍,明代東陵黨人,建於萬歷二十六年(1598),故名。東麗湖(今湖濱區東江鎮)東北角的遺址“魚池頭”已被淹沒。2005-2006年,在遺址附近建造了壹個“水聚源”來紀念它。
93.梅園
1912榮德生在無錫西郊東山買地種梅,作為梅園的起點。幾年下來,他買了150畝山糧,種了3000個李子。1922後,園址擴展至虎山,成為江南三大賞梅勝地之壹。1955年,榮毅仁根據父親榮德勝的遺願,將除“樂農山莊”外的梅園贈送給政府,作為對先父的紀念。當時梅園遊覽面積為81畝,稱為“榮氏梅園”或“老梅園”。鑒於這座由名人名花建造的名園,引領了歷史轉型期生態園林建設的潮流,開了私家園林為社會公益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國務院於2006年公布“榮氏梅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園於1959征用50公頃,向東擴展至恒山。2009年,梅園被列為AAAA級旅遊景點。
94.席暉公園(席暉園林文物和風景區)
新中國成立之初,無錫開展了大規模的荒山造林運動。1952,西山公園在此基礎上建成。1958年,在西山與惠山之間的秦皇塢舊址發掘了英山湖。到1959,灰山頭的茅峰東坡、東坡納入公園,大量原本沿山布局的名勝古跡納入公園。那壹年,西山公園在國慶節更名為席暉公園。為加強公園內文物保護,經市政府批準,2月28日1995,公園命名為“席暉園林文物景區”,與席暉公園“壹個團隊,兩塊牌子”。該公園(景點)於2004年被列為AAAA旅遊景點。
95.吉昌花園
惠山東麓,毗鄰惠山寺,面積15畝,明朝太子秦晉創建於16世紀初,原名“谷峰杭沃”;公園轉移到秦亮後,改名為“谷峰山莊”。然後轉給秦檜,大規模重建。萬歷二十七年(1599),改名吉昌園,沿用至今。從成立到1952,公園呈獻給國家。400多年來,北宋著名詩人秦觀的後代世代聚居,故又稱秦園。65438年至0988年,吉昌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6.世界第二春
在白石塢,帽峰東坡,灰山頭。此泉原名惠山泉或惠山石泉,由無錫縣令程靜於唐十二年(777年)或幾年前開鑿。“茶神”陸羽評定此泉為天下第二佳水,故取名天下第二泉,簡稱二泉、二泉,又稱陸羽泉、陸子泉。因泉而建的四合院建築始於唐代,歷代都有所收獲。到了清末,形成了完善的格局。2006年,“天下第二泉院與石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7.惠山古鎮
分布在惠山東麓及惠山寺過道兩側、惠山老街兩側、惠山浜(四塘井)兩側,面積0.4平方公裏,數量約為120(含遺址)。南齊建元三年(481),高帝皇帝蕭道成贊其子華寶為祠,這就是惠山祠堂的由來(華寶故居在現在的二泉閣上;元世華孝寺今二泉以東)。唐代,彜族人在春申澗畔建春申君廟(後遷廟鄉,稱大王廟)。至清乾隆十四年(1744),被列為官方祭祀的惠山宗祠共有54處。從清朝中期到民國時期,惠山鎮的祠堂形成。2006年,“惠山鎮祠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十大核心祠堂。其中,席暉公園有5座:花小子寺、智德寺、尤文圖斯龔建寺、錢烏蘇王寺、胡愛香趙衷寺;惠山有五個古鎮:魯弓玄廟、王武成功廟、顧東陽廟、楊嚴俊廟(六更草堂)和楊藕坊廟。惠山老街於2011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98.龍光塔
聳立在錫山山頂的佛塔和風水塔是無錫古城的標誌性建築。據無錫圖書館收藏的龍光塔古碑拓片,建於明萬歷四年(1576)。孫,無錫人,當年第壹秀才,無錫第二秀才。後來壹上午中間,無錫出了三個冠軍。根據古老的傳說,這座塔可以振興文風。其塔名可能與惠山如龍、西山如龍頭、塔為龍角的傳說有關。在過去的朝代裏,這座塔被重建過多次。1983被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99.公共花園
位於無錫古城中心,中山路與新生路之間,毗鄰崇安寺商業區、縣前東街,現占地約60畝。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是中國人最早建造的城市公園之壹。錫金原名鞏園,簡稱鞏園和公園。1912後更名為無錫公園、城中公園。2006年,錫金公園遺址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00,崇安寺
王羲之故居位於古城無錫市中心,東晉興寧二年(364年)定名為興寧寺,北宋太平、興國初年賜名“崇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