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供應鏈是指參與內部產品生產和流通的采購部門、生產部門、倉儲部門和銷售部門組成的供求網絡。外部供應鏈是指參與企業相關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儲運公司、零售商和最終消費者組成的供求網絡。
內部供應鏈與外部供應鏈的關系:兩者共同構成了企業產品從原材料到成品再到消費者的供應鏈。可以說,內部供應鏈是外部供應鏈的萎縮。例如,制造商的采購部門可以被視為外部供應鏈中的供應商。兩者唯壹的區別是外部供應鏈範圍大,涉及企業多,企業之間的協調難度更大。
不同的復雜性
根據供應鏈的復雜程度,可以分為直接供應鏈、延伸供應鏈和終端供應鏈。壹個直接的供應鏈是由壹個公司、它的供應商和它的客戶在產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上下遊流動過程中構成的。
延伸供應鏈包括直接供應商的客戶和直接客戶,這些成員都參與產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上下遊流動。終端供應鏈包括從終端供應商到終端消費者的產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上下遊流動中涉及的所有組織。
不同的穩定性
根據供應鏈的穩定性,供應鏈可以分為穩定供應鏈和動態供應鏈。基於相對穩定和單壹市場需求的供應鏈更穩定,而基於相對頻繁變化和復雜需求的供應鏈更具動態性。在實際的管理運作中,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來改變供應鏈的構成。
不同的容量要求
根據供應鏈能力與用戶需求的關系,可以分為平衡供應鏈和傾斜供應鏈。壹條供應鏈具有壹定的、相對穩定的設備能力和生產能力(所有節點企業能力的集合,包括供應商、制造商、運輸商、分銷商、零售商等。),但是用戶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當供應鏈的能力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時,供應鏈處於平衡狀態。然而,當市場變化加劇,導致供應鏈成本、庫存和浪費增加時,企業不是在最優狀態下運作,而是供應鏈處於最優狀態。
平衡的供應鏈可以實現主要功能(采購/低采購成本、生產/規模效率、分銷/低運輸成本、市場/產品多樣化和快速財務/資本運作)之間的平衡。
功能差異
根據供應鏈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市場中介功能和客戶需求功能),供應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高效供應鏈、響應供應鏈和創新供應鏈。
有效供應鏈主要體現供應鏈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將原材料轉化為供應鏈中的零部件、半成品、產品和運輸;反應式供應鏈主要體現供應鏈的市場中介功能,即將產品配送到滿足用戶需求的市場,並對不可預見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創新型供應鏈主要體現供應鏈的客戶需求功能,即根據終端消費者的偏好或時尚導向,進而調整產品內容和形式,以滿足市場需求。(後三類是根據易博物流咨詢公司2009年的分類標準劃分的)
企業的不同地位
根據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不同地位,供應鏈可以分為面向聯盟的供應鏈和非面向聯盟的供應鏈。龍頭供應鏈是指供應鏈中某壹成員的節點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對其他成員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和吸引能力,通常被稱為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比如:
奇瑞汽車有限公司,以制造商為中心的供應鏈。
以中間商為中心的供應鏈--中國煙草系統與洪豐公司。
以零售商為中心的供應鏈-沃爾瑪和家樂福。
非聯盟型供應鏈是指供應鏈中的企業地位相差不遠,對供應鏈的重要性相同。
供應協同模式
根據東西方企業文化和商業模式的差異,全球供應鏈協作模式分為三類:
首先是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獅子供應鏈。
基金等金融資本主導的企業集團建立的“1+N”供應鏈模式。其中,“1”代表基金、辛迪加等金融資金鏈的所有者(1為大寫的自然人或法人,下同),“N”為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1”這個角色走在前面,往往強勢,個人英雄主義明顯。也被稱為獅子企業,其供應鏈模式也被稱為獅子陣列供應鏈模式。這類企業以微軟、蘋果、大眾等為代表。背後的基金有梅琳達·蓋茨基金、伊坎合作基金和保時捷家族基金。
二是日韓等發達國家的狼性供應鏈。
“N+1”供應鏈模式由貿易公司等商業資本主導的企業集團建立。其中“N”是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1”代表貿易公司等商業資金鏈的所有者。“1”的作用隱藏在背後,往往低調,團英主義更明顯。這種企業也叫狼性企業,其供應鏈模式也叫狼性供應鏈模式。這些企業的代表,如日本的三井財團、三菱財團和奕譞財團,分別擁有貿易公司三井株式會社、三菱株式會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以及韓國的三星財團和現代財團。
第三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羊供應鏈。
國有資本主導的企業集團組成的“1+1+N”供應鏈模式。第壹個“1”是國有資本的代表黨委書記,往往是企業真正的鏈主;第二個“1”是國家聘請的高端職業經理人董事長;“N”是指供應鏈各環節的企業。壹汽集團、廣汽集團、中儲糧集團、中糧集團、中石油等代表企業。
擴展:供應鏈管理是什麽意思?
供應鏈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通過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從采購原材料、制造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開始,最終將產品交付到消費者手中的供應商、承運商、倉儲設施、制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接成壹個整體的功能性網絡結構模型。
壹,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供應鏈管理是指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計劃、協調、運作、控制和優化,從而將客戶需要的產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數量、正確的質量和正確的狀態下交付到正確的地點,並使總成本最小化。
二、供應鏈管理的內容
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四個領域,即供應、生產計劃、物流和需求。供應鏈管理是在同步和集成的生產計劃指導下,以各種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依托,圍繞供應、生產計劃、物流(主要是生產物流)和需求實施的。
在上述四個領域的基礎上,供應鏈管理的內容可以分為功能領域和輔助領域。其中,功能領域主要包括采購管理、生產管理、庫存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而輔助領域主要有設計工程、會計、人力資源、市場營銷。
可見,供應鏈中的物質實體流動只是供應鏈管理的內容之壹。供應鏈管理除了企業內部和企業與物流之間的運輸問題外,還包括戰略供應商與用戶的關系管理、供應鏈產品的需求預測與規劃、基於供應鏈的用戶服務以及物流(運輸、庫存和包裝)管理。
三、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橫向壹體化”管理思想
“橫向壹體化”又稱水平壹體化或集成壹體化,是指企業收購或兼並同類產品制造商以擴大經營規模的戰略。“橫向壹體化”的管理思想強調企業應密切關註核心資源以提高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有助於維持和加強供應鏈中的合作夥伴關系。
(二)系統思維
系統思想強調將供應鏈視為壹個整體,而不是由采購、制造、分銷、零售組成的壹些單獨的功能模塊。
(3)合作競爭
合作競爭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壹是與曾經的競爭對手結盟,* * *享受開發新技術的成果;二是將我公司生產的非核心零部件外包給供應商,雙方合作參與競爭,實際上體現了核心競爭力的互補效應。
(四)以顧客滿意為目標
滿足最終客戶是供應鏈所有成員的共同目標。供應鏈節點企業可以通過降低產品價格、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水平來增加顧客期望的“價值”,從而提高顧客滿意度。
(5)追求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工作流和組織流的整合。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總成本,包括采購成本、運輸成本和庫存成本。這就需要節點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從而整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工作流和組織流。
(六)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管理目標
供應鏈管理中常用的信息技術包括條形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這些信息技術在供應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流管理是用信息技術實現供應鏈管理目標的前提。
(7)更加重視物流企業的參與。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物流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縮短物流周期比縮短制造周期更關鍵。供應鏈管理強調整體響應最終用戶的協調性,這壹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物流企業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