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原名葉,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小說家,童話作家,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創始人之壹。代表作:長篇小說《倪煥之》、短篇小說《潘先生有難》、童話集《稻草人》。茅盾曾稱贊葉聖陶:“冷靜地、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生活,描寫灰色卑微的生活。”
故事梗概:軍閥的戰爭即將打到李讓。作為李讓小學的校長,他還沒有收到教育部的停課通知,他很焦慮和慌張。在舍不得放棄體面高薪工作的同時,他也擔心自己和妻兒的安全。經過深思熟慮,他帶著妻兒逃到了上海。
戰前,火車站擁擠不堪,相互推擠。幾次與家人分離後,潘先生的心也懸在了地上,但又懸了起來。壹身冷汗,終於搭上四條命,壹個行李箱平安抵達上海。我壹連問了八九個房間,都滿了。有多少人想逃離戰爭?
我也感嘆潘先生運氣好。恰好某酒店剛空出壹個房間,潘先生壹家住了下來。這裏的環境還不如家裏,但想到家人和行李箱終於安全了,潘先生心情很好,晚上還特意讓店家幫忙帶了壹斤紹興和壹毛錢的鹹魚。
但第二天早上,潘先生要回租界,教育局發了通知,學校要正常開學,他這個校長不能畏寒跑了,否則前途就毀了。
潘夫人知道丈夫的回歸是不可逆轉的。回去照看東西是好的,但是風聲那麽緊,壹去就像壹顆珠子扔進海裏。誰能有把握拿回來?妳將何去何從的悲傷湧上心頭,她再也不敢看丈夫壹眼。眼淚早在眼角偷偷想跑開。
葉聖陶細膩地描述了妻子對分離後未知的悲傷。即使葉聖陶批判了潘先生卑微的沒有家國意識的生活,也客觀地描寫了戰爭帶來的悲涼。
它不願意斷掉。潘先生還在回家的路上,潘先生不能放棄工作。潘先生壹瞬間想,如果火車真的停了,也就那麽回事,就看他自己被辭退了。
當潘先生回到李讓時,他很忙。他壹邊打理家裏的財產和自己的安全,壹邊打聽戰況的消息,不停地擔心家人是否安好。與此同時,他忙於處理公共事務,試圖弄清楚上面的意思,他還得為此做點什麽。潘先生得知局長要消滅無視公務的公職人員,就逃之夭夭。在慶幸自己已經決定從上海回來的同時,他立刻趕到學校,給父母寫了壹份稿子。
雖然戰爭令人擔憂,但孩子的教育就像壹塊布,壹天也不能拋棄。現在暑假結束,學生照常開學。以前歐戰的時候,人民的天空布滿了防爆網,但是下面的學校還在那裏教書。這是壹種非常精神,我們不應該讓他們排外。
他把通知看了幾遍,覺得沒有什麽可增加損失的了。就算書記看到了,至少也說了壹句“先得我心”。潘先生的聰明全部用在這裏,再次諷刺了潘先生卑微、世俗、虛偽的壹生。
潘先生很聰明。他去紅十字會拿旗子保護學校,卻謊稱學校的側門也需要。他要了兩面,在家插上。這裏我們沒辦法知道潘老師在想什麽,是順便方便回家還是學校只是借口,回家才是主要目的。
情況緊張,電話馬上就來。潘先生雖然有些慌,但也不忘回家收拾壹下柔軟。大部分貴重的東西都放在早些時候帶到上海的行李箱裏,但匆忙之中,潘先生有些納悶或舍不得放棄。收拾好後,他拿著包裹匆匆趕往紅房子。
紅房子已經很擠了,不可能有地方躺了。還好廚房裏有個可以坐著休息的地方,不過要和早來的人商量壹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恰好較早來的那群人是教育局長壹行三人,都是男的,想著早點把老婆送到安全的地方。
三個人不僅在這個破廚房裏躲避戰爭,而且還對外面的戰局進行分析,不像是來避難的,更像是來演講的。而潘先生真的沒有談論它的欲望。他只關心在上海的老婆孩子是否安好。
好在戰爭結束後,壹切恢復了往日的樣子,整個城市開始用五顏六色的燈光迎接新衛隊的到來。潘老師寫得壹手好字,這個寫歡迎新警衛條幅的“美差”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潘先生覺得這壹刻很有意思。他拿起鋼筆,在墨水盆裏蘸了蘸。想了想,他拿起筆,在紙條上並排寫下了“高拱閱母”四個大字。第二部是《威震天東南》,第三部是《德隆恩普》。
文末的諷刺是整篇文章的點睛之筆。潘先生並非無知,從未感受過戰爭帶來的傷害,卻違心地寫出這樣的偽贊。為了“自救”和“往上爬”而歌頌軍閥,沒有是非原則,是特別卑鄙的。體現了普通市民的陋習。
關於《遇險的潘先生》的書評,基本上有兩種觀點。壹方面,面對潘先生的同情和理解,面對強權下軍閥的真槍實彈,人們沒有辦法。設身處地為潘先生著想。大概也是這樣。
另壹方面是對潘老師的普遍鄙視,當然也是對文考的教學要求。
葉聖陶先生在文章中對潘先生的描述雖然帶有批判性和諷刺性,但並非壹味批判。對於潘先生來說,戰爭來臨之前,他先把妻兒送去避難,可是在車站找不到妻兒傷心的描述,在旅館又舍不得妻子。孩子們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非常貪玩。
更容易讓讀者帶入潘先生的情緒,更能理解潘先生的所作所為,更能同情和理解潘先生為保護家庭富裕生活而做出的種種行為。讓潘先生的性格更加豐滿,就是壹個沒有民族大義的卑微之輩,壹個有家庭擔當的好男人形象。
潘先生當時物質生活優越,社會地位比較有威望。但就人性而言,這種人越是追求民族大義,就越是放棄。中國革命的成功,也是由於以工農為主力軍,以民族資本家為中間動搖力量的結合。他們富裕的生活使他們不像受壓迫的窮人那樣迫切需要革命和變革。這也是人性之壹。
不打自己耳光,總是沒有那麽強烈的痛感,但是付出的比工農多得多。總的來說,我壹無所有,民族資本家,有車,不小心丟了車,丟了命。
所以潘先生的很多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他去紅十字會索要旗幟,以保護自己的健康,在戰爭期間躲避紅樓。總的來說,潘先生並沒有做什麽對不起國家和人民的事,只是在戰爭來臨時比較為自己著想。
但問題在於潘先生的身份是小學校長,知識分子,為人師表,園丁,教育家,精神建設者。他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教育壹代人的價值觀和思想建設。如果我們的思想領袖和教育工作者都這麽麻木和卑微,難道不會讓人擔心當時國家的未來嗎?。
這就涉及到職責即責任的說法。小學校長的職位為他贏得了體面舒適的生活,也給了妻子和孩子很好的生活。享受職位的好處,卻不想承擔職位應該付出的責任。這難道不是壹種道德不配嗎?
就像如果現在的媒體怕權不說真話,現在的醫生不計費用不治病救人,現在的老師只看成績不為孩子實行正確的價值觀。這可以理解嗎?他們也沒做傷害別人的事,但不做難道不是對社會的壹種傷害嗎?
理解潘先生的言論也是說,潘先生作為壹個普通的知識分子,是沒有能力抵抗實彈的。我覺得沒必要要求潘先生站出來做不必要的犧牲。我們只是討厭潘先生思想上的無意識和家國意識。從逃過成功的壹毛錢熏魚到在背後題詞寫下贊揚的橫幅,戰爭帶來的災難曾經在他腦海中閃過,但也只是閃過,再無其他。
怨恨和失望是潘先生小市民的惡習,他不醒悟。沒有了國家,他還能在哪裏等他的家?不要讓他寫矛。為國而戰,他光靠喚醒心智是想不通的。壹個國家的繁榮首先必須來自觀念的覺醒和建設。思想上跟不上,說再多也沒用。
現在這個國家也面臨著當代的問題。也許我們無能為力,但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壹個正確的頭腦和捍衛祖國利益的態度。國家尊嚴不可侵犯的概念。支持國貨,努力工作,為祖國的繁榮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這大概是潘老師所沒有的,讓人唾棄,讓人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