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村是南安市霞美鎮壹個比較自然的村莊,位於泉州母親河晉江金雞閘以南1 km處,距南安市區15 km。東鄰泉州鯉城區金浦社區,中間隔著壹條繁華的公路。西以夏風公路為界,北以塔尾尖山(由後池山和獅山組成)為界。南部西宮山外有約1500畝平坦良田,金水南運河環繞,堪稱壹山壹河。西山村由厝美、二房、上五柱、下五柱、陳厝、瑞園、內外、何厝、正厝等自然村組成,16個村民小組,800多戶,3200多人口。村莊面積4.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200畝,山區500畝。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花卉,也從事商業和種植蔬菜,人均收入4200元,社會總產值654.38+08萬。歷年來被授予“市先進民兵營”、“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西山村,因駐地自然村而得名,原為南安壹府。民國時期屬四甲分署寶江峰鄉管轄。1949解放後是四甲鄉,1958是五星級會所。西山大隊成立於1959,1984變更為豐州鎮西山村委會,1999原豐州鎮拆分為豐州和下梅鎮,西山村隸屬下梅鎮。西山原名魁峰。古時候境內有壹座“獅子山”。顧名思義,本來是獅子山,但不知道什麽時候,為什麽改成了西山。這壹歷史演變沒有被仔細研究。西山村是壹個姓氏眾多的聚居地,壹首押韻的順口溜《西山五姓,小王和付正》在群眾中流傳。其中傅人口眾多,有2000多人,肖早年在美林“內貿”任職。只有四個姓,王姓只有二十多個。他和付正·和睦相處融洽,交往友好。他們被譽為三姓兄弟,有個“三姓宮”。明朝洪武年間,西山村的傅姓被吳榮十五世傅姓傅仁福擴展到西山,繁衍生息。所以西山傅氏宗祠有壹對對聯,“從固始到全郡,孫謀蘭芝森玉立,從金田到西山,人傑地靈披錦緞”(福建傅姓始祖傅氏,原籍山西濟州,遷居汝寧府光州國固縣)。鄭姓(又名鄭孩兒),南宋時負責治理水患。他從湖南衡陽遷來,建立了鄭厝祠堂。曾獲“服太谷”牌,入駐會館。他是泉州清源山的壹支,去了幾百年的西山村。如今,何的後裔已發展到400多人。西山村曾在歷史上寫下輝煌的壹頁。清朝乾隆、道光年間,分別點名傅銳、傅安邦、吳舉、文魁。所以傅氏宗祠有壹副對聯,“紫帽蓋綠墨香府,金雞報曉,武舉至榮,家沐浴”。清道光年間,聖人傅是壹位樂善好施的慈善家。道光丁末,捐資重修“寶琴殿”。鹹豐元年,人民鬧饑荒,終年歲。傅在全郡開元寺開設倉庫救助災民,贏得了民眾的敬仰,遠近聞名。當今盛世,社會和諧,人心惶惶,人才輩出,專家、教授、工程師、優秀商業企業、熱心慈善家不斷湧現。壹直在家鄉的傅先生,歷任印尼瑪瑯華人總會主席、香港南安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福建泉州CPPCC會員;壹直在老家的傅子長,原晉江行署管理科(行政科)副科長,退休後享受科級待遇;向賢付斌格,軍隊文職幹部,技術二級、四級(軍隊少將);鄭澤勇先生,留學日本,獲博士學位,現居日本,拔尖人才;2006年被評為泉州市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福建省勞動模範的付誌昌向賢,是壹位名副其實的事業有成的企業家。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企業蓬勃發展,經濟繁榮,人民生活顯著改善,鄉風村貌日臻完善,高樓大廈星羅棋布,發展態勢令人振奮。在村民的熱情和積極支持下,建立了完整的黨支部、村委會、民兵營、老年人協會和氣排球隊。還建立了現代化教學設施、文體場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教學樓(西山小學)。村部還新建了壹棟兩層辦公樓,配有科學設施。村裏成立的大型個體企業有福建俊豪電子有限公司、南安昌盛建材機械有限公司、南安永新五金塑料有限公司等,村裏自古就有四座寺廟,拆除重建。如:王鞏宮、太保宮、王夫人馬宮、興君也宮等景點。此外,面積為15畝的徐塘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天然湖泊。2000年3月,由於村民和華僑的慷慨解囊,塔子橋得以重建,橋旁的石碑上鐫刻著“鬥門立橋鎖龍,魁峰疊塔顯獅”的字樣。
*數據來自“世紀村”
西山村附近有南安金霞休閑農莊、霞美陳故居、風景區、葉飛故裏、山美水庫水利風景區等旅遊景點。,還有特產如鵬華榨菜、全州桂圓、曙光紅薯、石婷綠茶、南安石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