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的作用
①可以解決果樹分布不均和消費多樣性之間的矛盾。改變品種構成,獲得優良品種,是最簡單的方法。在果樹生產中,不同產地或育成品種的樹木引種往往占很大比重。比如柑橘起源於中國,現在在美國、巴西等國家廣泛種植;桃原產中國,現已成為世界性果樹。蘋果、梨和葡萄原產於歐洲,後被引入中國。葡萄在我國引種較早,核桃在長期栽培中選育出許多新品種和新類型。後來引進的梨和甜櫻桃,還是以直接使用為主。(2)通過引種,品種在新的地區往往能比在原產地得到更好的發展。比如原產南亞的香蕉,在南美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高,質量好,比原產地更突出。這是因為引種地的自然條件比原產地更適合品種優良特性的充分表現。③引進各種種質資源,改變遺傳組成。如引入優良品質基因或抗性基因,選育和改善地方品種的遺傳組成。原產中國的板栗和梨被引入美國,成為選育抗栗疫病和梨火疫病優良親本。
介紹原則
簡單引種果樹在新的自然條件下能正常存活和生長,說明該果樹具有適應原分布區相似環境的潛力,或者新的環境條件沒有超出該品種的遺傳反應範圍。關於馴化和引種的原理,達爾文認為馴化是植物適應新的環境條件和改變生活條件的結果,選擇是人類馴化的基礎。米楚林提出馴化果樹的最好方法是播種。在果樹苗期早期,適應性發展最大,可塑性也最大,在結果2 ~ 3年後完全消失。處於幼年的個體具有很大的遺傳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從而定向改變遺傳適應的範圍。米楚林認為雜交是最有前途的馴化方法。如果在雜交過程中使用地理上和生態上距離較遠的植物作為親本,可以增強雜交鋪代對新環境的適應性。米丘林指出,農業栽培技術的選擇和果樹的立地條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遺傳學的發展,對有性雜交後代性狀變異、遺傳和環境條件與基因關系的研究,促進了對馴化和引種本質的認識。認為在短短的壹兩代時間內,新環境對幼苗的遺傳定向培育有多大貢獻,目前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獲得性是指遺傳變異可以遺傳,而獲得的性狀不能遺傳,變異不能定向獲得。變異沒有方向性,選擇是有方向性的。引種馴化的原理本質上是通過有性過程形成多種復雜的基因重組類型,從中選擇壹種局部適應性強的重組類型,即大量的重組基因型被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
影響果樹引種的因素
根據引種原理,引種成功的關鍵是從內因中選擇適宜的基因型,使其符合引種地的綜合生態環境條件,從外因中采取適宜的農業技術措施,使其正常生長結果,滿足生產品種的要求。
影響引種成敗的主要因素有:①溫度。在果樹引種的環境條件中,人工調節是最困難的因素。由於溫度條件達不到生長發育的基本要求,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對樹木造成致命傷害。還可能影響果樹的產量和質量,使引種的果樹沒有生產價值。臨界溫度是果樹所能忍受的最高或最低溫度的極限。如菠蘿品種的臨界低溫為-1℃,柑橘中甜橙為-6 ~-7℃,橙子為-8 ~-9℃。最低溫度的持續時間和恢復速度往往成為柑橘引種栽培的限制因素。活動積溫也是影響引種的重要因素。根據我國氣候特點,葡萄品種不同成熟期對活動積溫的要求為:極早熟品種2000 ~ 2400℃,早熟品種2400 ~ 2800℃,中熟品種2800 ~ 3200℃,晚熟品種3200 ~ 3500℃,極晚熟品種3500℃。引種時,可根據當地活動積溫選擇符合積溫要求的品種。②沈澱。各種果樹對降水的要求和適應性差異很大。比如菠蘿生長在降水量500 mm的幹燥地方,但也能適應潮濕多雨的地區,而杏仁只適應幹燥地區,不能生長在多雨地區。桃、杏、李、葡萄耐旱性強,蘋果、梨、柿子耐旱性弱,應根據耐旱性不同進行引種。③陽光。果樹對陽光的要求也是由遺傳決定的。果樹北移,生長期日照延長,使生長期也延長,休眠期推遲,因而易受凍害。北樹南移,生長期日照縮短,枝條提前封頂,縮短生長期,抑制正常的生命活動。有時頂芽又發芽,延長了生長期,削弱了樹對逆境的抵抗力。4風。主要是在果實成熟期,這樣的果樹不適合引種栽培。7-8月我國及浙江、福建沿海臺風頻繁,成熟品種在此期間壹定要保護好。⑤土壤。土壤質地和酸堿度也會影響引種果樹的正常生長。比如核桃喜歡堿性土壤,在我國南方酸性紅壤中也能生長,但果實較差。另壹方面,楊梅需要酸性土壤條件才能結出正常的果實。⑥生物因素。生物寄生、競爭、花粉攜帶者之間的關系也會影響引種的成敗。如起源於南亞的無花果菝葜,專為制作優質幹果而設計,只結雌花,需要野生或半野生的小頭無花果授粉才能結果。但這種用於花粉的無花果沒有食用價值,它只是壹種蜜蜂的寄主,在無花果中起著特殊的媒介作用。美國引進無花果菝葜很長壹段時間都沒有盈利,直到引進了卡普裏無花果和那種蜜蜂才真正成功,而日本人沒有引進蜜蜂也沒有成功。這些因素在引入時要根據具體情況綜合分析考慮。
介紹原則
研究果樹適應性最直接、最客觀的方法是將果樹引種到目的地,觀察其對當地氣候、土壤等生態因子,特別是不利條件的適應性,以及產量、品質、結果期等經濟性狀在新條件下的表現,以確定其適應性和引種價值。但受條件限制,不可能大量引種試種,同時要嚴格選擇引種材料。引入材料的選擇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第壹,對引進物資的經濟特性要有明確的要求。如果要引進水蜜桃罐頭的品種,可以排除所有白桃品種,優先選擇果肉黃色、不溶、粘稠、無紅色果肉的品種。第二,品種類型對當地氣候的適應性,可以根據品種的遺傳基礎、生態因素、栽培技術、引種關系來大致估算。但對引種可能性的客觀分析,應建立在對引種區農業氣候、土壤資源、樹種和品種群對氣候和土壤要求的系統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壹般參考以下原則:①首先從當地綜合生態因素中找出引種樹種或品種適應性的限制因素,作為估算適應性的重要依據。如遼寧省中北部蘋果引種中,限制因子為冬季低溫和持續時間,日平均氣溫是否低於-14℃可作為估計普通美國蘋果品種適應性的指標。我國江南葡萄病害嚴重,葡萄品種對主要病害的抗性應是引種的限制因素。②調查引進類型的分布範圍,或將原產地或分布範圍與引進地區的主要農業氣候指標進行比較,以估計適應可能性。③果樹中心產區與引種方向的關系分析表明,向心引種的可能性大於離心引種,不同樹種幾乎都能找到中心產區。從中心產區以北的異地引進時,從南方引進比從北方引進更容易適應。(4)可以參考該地區適應性相近的物種和品種的表現。引進的物種或品種往往與原產地或現有分布範圍內的其他物種共同生長,對相同條件表現出相似的適應性。因此,其他物種和品種在引種區的適應性可以用來估計引種物種和品種的適應性。比如在可以種植楊梅的地區,更容易引種成功枇杷和柑橘。⑤從經常發生病蟲害的地區引進抗性品種,因為這些地區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對這些病蟲害的抗性品種,所以在這些地區更容易引進抗性品種。⑥考慮品種類型的親緣關系。親緣關系可以顯示它們的系統發育條件和適應性之間的密切關系。如果親本中有壹個品種抗寒性強,那麽從後代中選出的品種可能抗寒性強。另外,可以查閱品種適應性的相關研究資料,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有利於引種材料的選擇。引進時要防止貪大求全,盲目引進。
介紹方法
簡單介紹壹下,首先對進口材料進行嚴格的檢驗和登記,登記的項目包括類型、品種名稱、育種材料類型、材料來源和數量、接收日期、接收後采取的措施等。同時檔案中收錄了該物種在引種時的植物學性狀、經濟性狀、風土條件等記錄。簡單引種壹般包括少量引種試驗、中間繁殖對比鑒定和大規模推廣三個階段(見育種程序)。馴化引種可以以簡單引種為主,馴化過程包括適應和個體選擇,所以需要增加引種數量,提供足夠的材料進行嚴格選擇。有性繁殖的果樹,在馴化引種時,種源應不少於5個,並在樹種分布界限附近的邊緣地帶選擇,從抗性最強的優良母株上采集種子,每個種源采集的母株數壹般不少於10株。每株母株不少於50株。對於無性系果樹,壹般需要選擇若幹個抗逆性強、經濟性狀符合要求的無性系,不需要選擇種源。種子收集後,從每個無性系獲得不少於100株幼苗。馴化和引種能從樹種的原始分布邊緣到南方或北方走多遠,或者說綜合生態能有多不同,不同樹種表現不同。如果壹代引進不成功,可以采用多代連續選擇或逐代遷移選擇。多代連續選擇法是從幼苗後代中選擇若幹適應性相對較強的個體,采取適當的保護,待其開花結果後收集種子,然後在當地播種、培育、選擇,使其世代加強對當地風土條件的適應性。逐代遷移選擇法是從引種區向引種方向選擇適應性強的類型,隔壹定距離播種培育,從頂部收集種子,向引種方向隔壹定距離播種培育選擇適應性強的類型,逐代遷移,最終在引種目的地選擇符合要求的類型。米秋霖用這種方法引進和馴化抗寒性。他開始從俄羅斯杏樹種植的北限羅斯托夫收集種子,並在茲洛夫播種。結果所有的秧苗都凍死了。米楚林再次從羅斯托夫收集杏仁,種植在羅斯托夫以北300公裏的地方。從這裏挑選適應性最強的幼苗采集杏仁,然後種植在更靠北的考茲洛夫,培育抗寒性強的北方杏。現代遺傳學認為,每壹代都是通過壹代代遷徙或在原地播種多年而獲得變異的。變異是多種多樣的,沒有方向性,但有壹定的範圍。逐代遷移和多代原位播種起到了持續定向選擇變異的作用,使變異在某壹方向積累,最終選擇獲得適應性強的類型。
此外,適宜的農業措施也能使引進品種在新環境下正常生長結果,從而獲得高產優質的產品。比如中國北方栽培的葡萄品種,都是埋在地下防寒的。熱帶爪哇島東部山區農民成功引進瑞光蘋果,畝產高達4500公斤,經濟效益明顯。他們使用適應熱帶氣候的砧木,拉枝捆綁,使主枝水平生長,並在蘋果收獲後1月左右將葉子全部摘除,使蘋果樹重新開花,達到壹年兩次。為果樹成功引種所采取的壹切農業措施,在大規模推廣中必須是可行的,扣除成本後仍會有很大收益,否則不能認為引種成功。
隱芽
不發芽但在形成後第二年仍能存活的芽。也叫休眠芽。隱藏的芽在刺激壹定時間後可以再次萌發。例如,在枝條受損、老化或枯死後,較低的存活枝條上的隱藏芽可以萌發出新的枝條。因此,隱芽在枝條的再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隱芽不能隨著生長的枝條逐年加粗而加長,所以埋在枝條皮層下,從外面不易看到,所以也叫隱芽。隱芽與芽的性質、位置和發育程度密切相關,只有側葉芽和輔助芽才能成為隱芽。如蘋果、梨、桃、板栗、柿子、葡萄、獼猴桃、柑橘、荔枝、龍眼等果樹的隱芽主要來自次生芽;有些隱芽是由枝條基部發育不充分的側芽形成的,如蘋果、柿子、柑橘等果樹。隱芽壽命因樹種而異,如梨、蘋果、柿子、大棗、柑橘、荔枝、龍眼等,但桃、李、櫻桃的隱芽壽命較短。
英國果樹雜誌
在英國沒有關於果樹的專門出版物。關於果樹的論文和其他技術文章大多發表在園藝或其他綜合性農業出版物和摘要中。英聯邦農業局(CAB)出版的系列文摘收錄了世界各國的主要農業文獻(包括果樹),成為世界農業信息的重要來源。這是壹份權威出版物。此外,與果樹學科密切相關的期刊和文摘還有①園藝科學雜誌,創刊於1919,季刊,主要發表果樹、蔬菜等園藝作物的研究論文和綜述文章。②園藝產業(1976)季刊,是壹本關於園藝作物生產和科技知識的大眾化刊物。(3)《作物研究》創刊於1961,每半年出版壹期,原名《園藝再研究》,後更名為1982。主要發表農作物(包括果樹)育種和栽培方面的論文。④《園藝文摘》創刊於1931,是月刊,收錄了世界各地溫帶和熱帶果樹的文摘。⑤植物育種文摘,創刊於1930,是月刊,包括各種果樹的育種和品種文摘。⑥《植物生長調節劑文摘》月刊,1975,收錄了世界主要國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果樹作用的文摘。此外,還有兩個發表高質量果樹研究文章的綜合刊物:《東馬靈研究站年報》和《龍阿什頭研究站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