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周代的樂舞教育是怎樣的?

周代的樂舞教育是怎樣的?

西周六朝舞蹈體現了周人樂舞制度的核心“禮”,它鮮明地體現了西周政治制度和血族制度的原則精神。禮不僅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得到尊重和體現,而且通過教育手段灌輸給貴族子弟,使西周形成了以尊禮為目標的禮樂教育體系。

除了禮儀性的射擊,貴族青年學習舞蹈中的“大舞”和“小舞”,音樂中的唱歌和演奏樂器,以及關於音樂和舞蹈的理論知識,其中舞蹈教育是重要的壹部分。

周代禮樂教育的對象是皇室成員和貴族子弟。壹般來說,禮樂舞蹈的學習從13歲開始,到20歲達到成熟,學習的階段是按照年齡來安排的。

13歲以後,貴族子弟主要學習“小舞”、音樂和詩歌朗誦,重點學習“文學”;15後主要學習象舞、射箭、駕駛,重點是武術。20歲的時候主要學習“大舞”和各種祭祀儀式。假設這些內容各用三年時間完成,到22歲“完成”大約需要10年。

周代之以六種“小舞”作為樂舞教育的“教材”,即雲舞、人舞、帝舞、羽舞、舞、旱舞六種。

六小舞的名字是對照六大舞來命名的。與“大舞”壹樣,“小舞”也是壹種祭祀樂舞。關於這六種“小舞”的具體表演形式和祭祀對象,歷來眾說紛紜,後世儒家學者也大致勾勒出壹個大致輪廓。

其中“雲舞”傳說是祭祀後稷的樂舞,其根源是黃帝部落祭祀“雲”圖騰的樂舞。跳舞的人手裏拿著“比”跳舞。“飛”的壹種說法是彩黛,即用絲條組織起來,挑在桿子上的道具,但也有說是用鳥羽做成的。

“人舞”傳說是祭祀祠堂或星辰的舞蹈。它不使用道具,而是以袖子為“尊嚴”。有壹種說法是,它可能來自於模仿鳥類和動物動作的手勢。

後來,在河南省出土了壹個周朝女舞蹈演員的泥人。她的袖子垂下來,雙手微微舉著,像是在祈禱。這位女舞蹈演員看起來很嚴肅。

還有壹個周朝的玉舞者。她是長袖的雙重身材,曲線分明。或許她在袖子的“尊嚴”裏加入了娛神的概念。這兩個舞者形象雖然不能確定是人們舞蹈的記錄,但可以提供壹些周代袖舞的印象。

“帝王舞”是求雨的舞蹈。傳說古代的祖先會遮住自己的羽毛,祈求神靈降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小舞”了。

據說貴族子弟在學習和表演這種舞蹈時。穿五顏六色的羽毛,比如鳳凰的顏色,壹頂羽毛做的帽子,衣服上有翡翠羽毛。這樣看來,應該是壹種優美的樂舞,這也證明了周人繼承了殷商時期的祭羊祈雨的儀式,甚至比殷商人還崇拜。

“羽舞”舞者用白色的鳥羽毛跳舞,向四方祭祀。它的起源與殷商時期的求雨舞有壹定的關系。還有壹種說法是,人們跳舞時手裏拿著雉雞尾巴,也就是五顏六色的鳥羽。

Xi舞是周朝大學裏的壹種祭祀儀式。舞蹈演員用牦牛尾巴跳舞。壹些舞蹈歷史學家認為,這種舞蹈使用的“道具”可能是用牛尾裝飾的舞蹈工具,而不是真正的牛尾。

“羅舞”的起源,據說是“葛之樂”,即古籍記載的“操牛尾,以歌投其足”的樂舞。殷商時期就有“禮舞”,也是手持牛尾祈雨,祈神祭祖。周朝的“羅舞”應該和這個有關!

《幹舞》中的舞者手持盾牌起舞,祭祀山川。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樂舞有舞勺、舞象。據古書《李周樂師》記載:

指的是幼時所教的舞蹈,內規說:十三勺舞,像個成年孩子壹樣跳,二十個“大夏天”的舞。

這份文獻表明,“舞勺”與獻給舜帝的“大勺”諧音。後來的壹張清代舞勺舞像圖也印證了這壹點。在這幅畫中,有兩個男孩在生動地跳舞。其中壹個手裏拿著壹只“蟑螂”,邁著生動的手勢壹步壹步地走著。

這恰恰說明舞勺是壹種“嘭”的文藝舞蹈,舞者手持類似葛的兵器,翹著頭擡腿,似躲似停,與“帶樂器的舞者”形成手勢呼應。這說明“舞勺”和“舞象”是周代分別用於教育65,438+03歲和65,438+05歲以上貴族子弟的文舞和武舞。

舞象也是周代重要的祭祀舞蹈。據說東周末年,吳國的兒子季劄在魯國看,他的第壹個樂舞叫《象箭》。據考證,此象箭為舞象。

因為“簪子”是舞桿的壹種,和《舞象》裏拿的道具是壹樣的。但是,舞象的目的壹直不壹樣。有壹種說法是舞象起源於周文王的樂舞,也有人說是和大武壹樣的樂舞。

66037194693

6603719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