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
1.心理學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病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的教育。近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註,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問題。1.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學生心理的發展和交往範圍的擴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適應不良而非心理疾病。這些問題在中學生中尤為普遍。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解決,有些會發展成心理障礙。目前我國兒童確實存在壹些心理行為問題,但很多是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發展問題。而且現在孩子面臨的很多問題是過去的孩子沒有遇到過的,適應這種變化不僅是他們面臨的任務,也是成年人面臨的任務。因此,我們應該客觀地、歷史地認識到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預防勝於治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著眼於學生的健康發展,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我們可以把學校的任務定義為:壹是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和鍛煉青少年的心理素質;第二,心理咨詢是服務對象的心理需求,是有壹定心理問題的人的壹種自我需求;第三種是心理治療,即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的專門的心理治療。第三種情況壹般在青春期發生的比較少。所以心理治療不應該是學校的主要任務。“預防勝於治療”,學校要給學生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和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這比糾正學生的心理問題重要得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著眼於學生的健康和發展,而不是問題矯正。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只是消極目的,預防和發展才是積極目的。學校心理咨詢不僅是為了預防學生的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為,更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心理機能的最佳狀態、人格的完美發展和心理潛能的最大開發。3.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當務之急是轉變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堅持學生心理要素的協調發展。當前,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麽?壹些學校還存在模糊認識,壹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升學率的手段,都是以提高學習成績為中心,只註重學習心理教育。比如智商測試、學習焦慮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前心理調整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交往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和學生自我心理的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層次是:第壹,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第三,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生活上自理,在行動上自律,在評價上自省,在心態上自控,在情感上自我滿足。第二,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人類能夠改造世界,創造新事物,主要是因為人們能夠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學更有成效,就必須不斷發現、把握和正確運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規律。心理學作為壹門應用型學科,更註重研究和揭示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特定規律,從而直接為學校教育提供指導。例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大衛·保羅·奧蘇貝爾(1918 ~)在1957中進行了壹項“意圖對保持學習材料的影響”的實驗,發現學生在閱讀前有意為長時記憶做準備,比閱讀後有更好的學習效果。壹旦教師明白了這個規律,在教學中就會提醒學生不要只為當前的考試而學習材料,而是要掌握材料,以便長期學習或應用。只有這樣,知識才能長久保持。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幫助教師準確理解問題心理學研究的壹個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對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和測量,揭示其存在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這不僅解決了“是什麽”的問題以及“為什麽”的問題。研究表明,學生的成就動機包括避免失敗的傾向、趨向成功的傾向、克服困難的傾向和社會競爭的傾向,這四種傾向的結合表現為成就動機的質的特征;表明每種傾向強弱的分數,是以成就動機的多少來表征的。不同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會導致不同的學習行為和效果。該研究進壹步表明,當成功傾向占主導地位時,學生將選擇更有價值和更具挑戰性的任務。這些知識將使教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行為有更準確的了解。另外,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壹旦出現學習困難,心理學可以采取各種方法幫助教師了解困難的原因。教師可以運用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追溯學生學習困難的根源或心理發展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準確了解學生,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和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學還有助於教師對教育現象形成新的科學認識。特別是對傳統的、常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較為科學的觀點。2.為實踐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心理學為實踐教學提供壹般原則或技巧。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材、教學環境等。,並將這些原則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比如,根據學習動機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給予積極反饋、適當控制動機水平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根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程序的安排上采取措施促進遷移。3.幫助老師預測和幹預學生對心理學原理的運用。教師不僅能正確地分析和了解學生,還能預測學生的行為或發展方向,並采取相應的幹預或預防措施,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那就是解決“怎麽做”的問題。心理學家經常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和規律以及壹個學生現在或過去的行為來預測他會做什麽。例如,如果心理學家知道學生的壹般智力、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他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行為預測必然伴隨著行為幹預。比如,根據學生智力發展水平,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天賦的孩子提供更充實的環境和教學內容,更有利於他們充分開發潛能;為智障或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或有效的具體矯正措施,使其獲得最大的發展。三、心理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素質與素質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所謂素質是指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壹個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的要素、結構和素質水平。它不僅指可以開發的身心潛能,還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在個體身心結構中的內化和沈積,標誌著個體或群體的整體素質水平。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以下四項基本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心素質。在四種基本素質中,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最基本的素質,也可以說是基本素質的核心,因為個體自然遺傳素質和潛力的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經驗的內化,都必須通過個體的身體和心理整合來體現。所謂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自然條件,提高個人的各項素質水平,使之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個體的健康、理想、信念、興趣、能力等身心特征,既是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基礎。因此,素質教育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強健的體魄。2.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之所以能提倡素質教育,是因為素質本身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壹是素質的先天基礎和後天性質。即教育和環境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個體或群體的素質;二是素質形成的“內化”機制,即特定的社會需求、道德規範、準則、知識、文化、技術等外在因素,可以轉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身心要素、結構和素質。素質的先天屬性要求人類重視生育的素質,而素質的後天和內化屬性告訴我們,素質不是壹成不變的,外在因素在壹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個體的內部結構。那麽,外部因素如何轉化為內部結構和質量呢?心理學認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要影響或幹擾個體的身心發展,外在因素必須與內在發展規律相匹配,任何超越或不適應發展規律的教育往往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3.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的熱點問題。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考試制度、改革課程教材、提高教育者素質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但需要註意的是,也要強調塑造人的健康體質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在這方面,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心理學中的認知能力、人格心理、身心健康等知識,展示了個體身心發展的漸進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指出了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醒教育者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使教育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比如,談到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心理學中的道德發展規律告訴我們,道德品質的塑造關鍵在於成人行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年齡階段道德形成的取向是不同的。10歲前的孩子遵守規則,是因為害怕被懲罰,或者想得到獎勵;10-15歲左右的孩子,希望得到大人的認可,在頭腦中逐漸樹立是非觀、群體引導觀、服從權威觀,從而自覺遵守規範,初步樹立思想品格;15歲以後,青少年開始確立法律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取向,認識到人性的尊嚴,憑自己的良心判斷是非,道德品質的發展逐漸成熟。因為道德品質的發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約,所以道德教育要有針對性,幼兒要有強化措施,大壹點的孩子要強調說服和情緒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成人的榜樣作用和社會環境的潛移默化。教師和家長的素質,社會風氣和文化媒介的凈化,都直接影響著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個體和群體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誌活動、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等。比如認知活動中的學習問題,現代心理學關於如何培養學習興趣,如何增強記憶,如何組織加工知識,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方面的知識。都有詳細的闡述。掌握這些知識對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很有幫助。4.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學校中的角色從國外資料和我國近年來學校心理學的實踐來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扮演著四種角色:心理健康的提供者、道德教育的助手、學習的助手、職業選擇的指導者。首先是做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校心理學家的首要任務。無論是測量評估,學校心理咨詢,行為矯正,各種咨詢,都是為了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其次是德育導師。學校心理學家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力量。在學校裏,不僅有積極的德育工作,也有對不良品德的矯正。通過正面教育,培養各種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三是學生學習的導師。這種引導包含兩層意思。第壹個層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面對全體學生,給予他們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項工作通常由廣大中小學教師來進行。在第二個層面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主要為學習障礙學生提供相應的咨詢和矯正。學習障礙是中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會嚴重阻礙學生的身心發展。通常家長和老師往往認為這些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或者智力發展有問題,采取說教、強制甚至嘲笑的措施。結果更是雪上加霜,讓這些學生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其他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是壹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也應該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的咨詢領域。最後是導師選擇職業。當學生從初中或高中畢業時,他們中的70%以上將進入社會,參加我國的崗前技術培訓或直接從事社會勞動,所以這些青少年選擇壹個合適的職業非常重要。然而,由於缺乏自我認識和社會經驗,這些青少年無法正確認識和選擇自己的職業,這對他們自己和社會都是壹種資源浪費。作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掌握擇業的技巧,應該是其工作的壹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在中國這種特殊的國情下。註:妳可以把1和4段刪掉,因為我覺得和妳要求的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