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國家的文化內涵?

國家的文化內涵?

這是壹組令人鼓舞的例子: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15%,遠高於國民經濟增速,而廣告業年均增長18%-22%。

出版業是文化市場中最活躍、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私營部門占50%,市場化程度高,市場規模大。僅浙江就有2萬多家印刷企業,總產值達400億元。9000家出版單位;

演出市場開放後,當年的演出場次翻了壹番。由上海文慧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投資創作的舞劇《霸王別姬》已在中國上演60余場,近兩年國際巡演65,438+000次,平均收入約2萬美元。這是壹組令人尷尬的例子:

中國23%的圖書館沒有預算,少量的錢只能用來供養工作人員,而不能用來購買新書和提供滿足群眾需求的基本服務;

中國2000多個藝術團的年演出總收入才5億多人民幣,還不到壹個日本四季劇場。

電影制片廠多而散,壹年拍260部,能上映的只有60部;美國好萊塢七大制片廠每年生產300多部電影。

……

這種不言而喻的反差使人們深刻認識到,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是當務之急。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文化可以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只有有文化含量、有文化品位、有文化人格的產品,既能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又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在競爭中取勝。文化可以提高人的素質。有什麽素質的人就有什麽樣的國家。只有文化素質高的人才能不斷開發和應用新技術,才能滿懷信心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才能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前面。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它是壹個國家的心臟和大腦。它的思想有多深,想象力有多活潑,創造力有多燦爛,挑戰和超越自我的雄心有多強,這些完全決定了壹個國家的真正國力和前途。”

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橫店,只是浙江中部的壹個小鎮,卻保持著全球最大規模的影視產業基地建設。目前正努力在現有13基地的基礎上,新建3個文化展示拍攝基地。橫店將成為展示中國影視文化發展歷史的博覽園和極具集聚輻射力的中國影視產業基地。他們也是中國第壹家中外合資電影娛樂公司的投資人之壹。浙江橫店集團董事局主席徐文榮說:“沒有國家對文化影視產業的支持,我們不可能在2004年以民營資本的身份涉足影視行業,更不可能與美國著名電影娛樂公司時代華納公司、中國最大的國有電影公司中影集團平起平坐,組建合資公司。”

把我們的目光從橫店轉移到浙江省,壹個商業和經濟發達的地區。在註重經濟硬實力的同時,不斷加大文化軟實力的投入,使文化產業展現出勃勃生機。目前,浙江有廣播影視節目制作公司80家;約有500個劇團,其中僅民營劇團就收入近6543.8億元。

文化產業有多大潛力?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陳少峰教授肯定地說:“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與高智慧、高技術相結合,是未來最好的產業形態。”。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是因為文化產業占的比重很大,除去計算機和旅遊,光是文化產業的價值就占GDP的10%-12%。文化產業也是其他消費產業的驅動力,比如文化對會展業的推動高達1:4-1:9。例如,美國動畫角色米老鼠通過授權使用壹年賣出47億美元,而小熊維尼的銷售額高達57億美元。

陳少峰進壹步分析說,文化產業具有高技術、高智能、高收入、低消耗、低汙染的特點。只有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遵循市場規律,才能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空間,這是傳統行業無法比擬和想象的。被稱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朝陽產業”——動漫產業,2003年全球總產值達到31億美元。日本動漫年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排名第六。2002年,其出口美國的動漫產品總值是其鋼鐵出口的4倍!

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廣東省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謝明佳研究員認為,文化產業作為壹種特殊的經濟形態,是以文化資源為基礎生產各種文化產品的行為。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界限並不是絕對清晰的。隨著文化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使用的文化資源越來越多,因此都具有壹些文化產業的特征。文化產業不僅與新型工業化進程緊密相連,而且與科技、教育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主要包括各行各業的科技技術服務業、教育培訓業、出版業、傳媒業、會展業、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咨詢服務業、旅遊業、演藝娛樂業、影視業、體育業、醫療保健業、藝術品業、廣告業、文化中介和市場中介、法律服務、圖書博物館業等。隨著文化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所包含的類別逐漸增多。借助高科技和網絡,文化產業發展迅速。

據統計,2004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1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比2003年的3577億元增長15.7%。壹些綜合試驗區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到2004年,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已達29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8%。上海為445.7億元,占比6%;浙江669.7億元,占比6%;廣東1123億元,占比7%。

工業薄弱環節需要加強

在國內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同時,文化產業的軟肋也日益顯現,即國際市場上存在嚴重的文化產品赤字。全國政協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桂曉峰向記者透露了壹些數字:2004年,我們出口了700多萬冊書報,僅占當年國內書報出版總量的0.16‰。2004年,我們向美國出口了14種版權,從美國進口了4068種版權,進出口比為290比1。2004年,中國從人口只有31.6萬的新加坡進口了156種版權,但出口的只有30種,為5:1。影視市場的“進出口”也極不平衡。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了4332部電影,但只有極少數出口。

中國向國外出口大量的電視機,卻無法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或者意識形態產品。它只是壹個“五金加工廠”,處於世界文化產業鏈的最低端。美國電影的產量只占全球的5%-6%,但放映時間卻占全球總放映時間的80%。巨大的文化“赤字”提醒人們,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不僅要被視為“經濟動物”,更需要文化的滲透和美化;國家的崛起,民族的復興,不能僅靠經濟支撐,還需要文化的全面振興。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文化產品還有很大的空間。

我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在3%左右,但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壹般能達到GDP的10%~12%。中國文化產業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經濟發達,文化需求大。文化產業相當於發達國家90年代的水平。北京和中央單位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10%,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上海略低於發達國家,部分地級市僅占十分之幾,差距很大。陳少峰教授強調,進入21世紀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文化因素日益滲透到經濟活動中,賦予了經濟新的發展形態和動力。人文精神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全面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文化與經濟越融合,文化生產力的潛力就越大,這也是壹個國家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最根本、最難替代和模仿、最持久、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另壹方面,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壹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維系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中西方在文化市場和文化地位上的競爭越來越直接和激烈,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文化市場競爭中優勢明顯。面對西方文化資本、文化產品、價值觀的沖擊,如果不加快發展,就有撐不住、打不出去的危險。

形勢緊迫,不進則退。只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民族文化,才能提升中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產業瓶頸亟待突破。

幾年前,面對渴望壹次文化之旅的遊客,同樣誕生在旅遊資源豐富的麗江。玄科組織的壹個老納西古樂團很有名氣,無論是演出還是世界巡演都很有影響力。但是麗江歌舞團的領導經常要向上級要錢過日子。這種發人深省的情況也出現在電影等行業。面對壹雙渴望光影藝術的眼睛和壹雙渴望情感與靈魂碰撞的心,民營影視集團造人、新片、搶市場,鬧得沸沸揚揚;國有電影制片廠的老面孔,老機制,冷冷清清。

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什麽我們的文化單位沒有活力,不能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既發展相應的文化產業,又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或文化養料?同時,我們的主流先進文化也找不到壹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能夠得到有效、廣泛、深入的傳播。文化交流為什麽斷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在哪裏?

謝明佳研究員分析,究其原因,在很多方面,文化領域還停留在傳統的體制模式,習慣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管理和經營文化,把經營性文化產業和公益性文化事業混為壹談,政府說了算,導致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這樣妳來我往的糾纏在壹起,使得管理和發展陷入混亂和模糊的狀態。該引入競爭的不引入,該讓民企進入的不進入,該產業化的不產業化。

文化產業是壹個極其獨特而復雜的新興產業,是文化發展到現代歷史階段的產物;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發展成產業。與經濟體制改革相比,文化體制改革的難度更大。壹方面,文化事業單位和國企壹樣,人浮於事,閑散人員多,歷史包袱重。另壹方面,文化產業的性質涉及深層次的價值觀,阻力較大。

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明確了思路,明確了“管”與“放”的邊界,對於打破產業瓶頸,促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很顯然,文化壹方面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另壹方面也具有產業屬性。與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相比,文化體制改革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既要遵循改革的壹般規律,又要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既要有總體要求,又要充分考慮具體情況;既要堅持早改革、早主動,又要積極穩妥。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文化要管理,具有產業屬性的文化產業要“放開”,對文化實行跨地區、跨行業管理,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科學界定和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明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性質,明確事業和企業的職能。具體來說,需要政府“養”起來的公益性文化事業,要通過內部改革來資助,增強活力;同時,要鼓勵需要政府“放手”的經營性文化產業學會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壯大實力。

發展文化產業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但發展模式粗放,以消耗大量自然資源為導向。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不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模式,很難有持續快速的經濟發展。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壹系列國家政策高瞻遠矚,及時糾正了粗放的發展觀。文化體制改革也順應了這壹大趨勢,是與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壹脈相承的戰略。它是發展指導思想的重大變革,將帶來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變化,帶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