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加強領導,形成工作認識。
我村根據區工委和農工委的部署,及時召開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參加的會議,對本村群眾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及時成立了群眾工作領導小組,由支部書記任主任,村委會主任任副主任,兩委班子成員和婦聯主任為成員。同時,主要是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確定配備社情民意信息員、調解員和信訪員。會議以思想上尊重群眾、行動上服務群眾、工作上貼近群眾、依靠群眾為根本原則,切實做到了思想認識統壹、工作思路清晰、組織認識得當、群眾工作方法措施到位。
第二,完善機制,確保工作有序開展。
在明確組織機構的基礎上,制定了xx-x村群眾工作職責和工作制度,以制度約束推動群眾工作向縱深發展。壹個
這是值班接待系統。實行村“兩委”成員輪流坐班,工作室主任負責隨時抽查值班。二是值班通報制度。每個工作日的前壹天,提前通知工作人員,準時上崗,提前備課,統籌安排好每個工作日。三是寫日誌系統。每個隊員都寫工作日記,說說自己的經歷和經歷,積累經驗。四是糾紛調查制度。充分發揮村民代表會議的職能,由村民代表負責每月排查壹次矛盾糾紛,做到不遺漏、不擴大,全面掌握信訪矛盾糾紛情況。五是例會制度。每月召開壹次工作室全體會議,對接待群眾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和措施,明確落實人員,努力把矛盾和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六是信息報告制度。群眾工作室值班人員要對所了解和掌握的相關信息進行登記和整理,並及時反饋給群眾工作站。
第三,切實解決問題,真誠服務群眾
首先是當好“檢查員”,防範隱患。通過座談、走訪等形式,隨時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盼,並及時登記上報。對群眾反映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早發現、早控制、早報告。二是做好化解矛盾的“調解員”。對已經排查出的矛盾糾紛主動出擊,敢於迎難而上,堅持只要是有利於民、穩定發展的,就管到底,盡最大努力把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把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三是做壹個守信用的“代理人”。負責代理群眾來信來訪的全過程群眾工作。
接受委托後,認真踐行代理承諾,及時逐級反映信訪問題,積極協助和協調相關部門解決。第四是做解決問題的“文員”。要求工作室工作人員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群眾提供政策、法律、科技、就業等服務,盡最大努力為群眾就業和農產品銷售牽線搭橋,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壹些實際困難和問題。
xx-x群眾工作室成立以來,解決了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農村穩定成果進壹步鞏固,群眾工作初見成效。
1.由於村裏外來人口多,原有的垃圾傾倒點不夠用,導致垃圾隨處丟棄,汙染了農村環境,損害了村民的身心健康。經群眾工作領導小組討論,村裏又多設了幾個垃圾點,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安排村民每天清理垃圾,解決了生活垃圾隨意傾倒汙染環境的問題。
2.兩起鄰裏糾紛及時化解。首先是村民陳毅和他的五個兄弟姐妹之間的征地補償糾紛。這起糾紛涉及人數多,調解工作難度大。但經過群眾工作室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和努力,最終幾個家庭達成壹致,調解成功。二是村民張國強和陳力強因為建宅基地發生矛盾。工作室工作人員立即前往兩家了解情況,並與他們坐下來討論,最終矛盾得到解決。
3.工作室工作人員積極聯系富仕康、嘉隆高科等優秀企業,獲取用工需求,安排村民就業,建立就業信息平臺。
今年已經安排了十幾個村民就業。
4.負責1群眾代表來信來訪。王春修、趙風雲等村民認為大棚征地補償款分配不公,我們及時代表這壹上訪問題,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爭取在基層解決問題。
農村群眾工作室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有效載體和途徑。今後,我們將更加努力地把群眾放在心上,經常深入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揮群眾工作室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盡最大努力認真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使群眾工作室真正服務群眾,增進社會和諧,促進農村發展。
2011 7月25日
關於大眾電影制片廠情況的報告[2]
鎮集團工業部:
村群眾工作室是聯系農村幹部群眾的橋梁,是夯實基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抓手。我們村非常重視工作室的建設和運營。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壹、村群眾工作室的建設
根據上級文件要求,我們建起了壹個面積為xx平方米的村群眾工作室,配備了電腦和打印機,配備了辦公桌椅和辦公用品。工作站領導班子名單、面試安排名單、各項規章制度都貼在墻上,讓群眾壹目了然,為群眾提供最大的便利。為工作分類賬、會議記錄和其他文件提供專門的櫃子。
二、村群眾工作室的運作
在X個多月的工作中,村工作站受理群眾矛盾糾紛X件,實際解決X件。
三,村級群眾工作室存在的問題
由於農忙季節,工作室值班人員無法保證全天值班。此外,群眾對工作站和房間仍有疑慮,持觀望態度。
第四,村群眾工作室的工作
繼續加大對群眾的宣傳力度,讓黨的政策和群眾工作室的工作性質深入人心,讓村幹部和群眾之間的橋梁越來越牢固。同時,進壹步強化責任意識,嚴格執行工作制度,強化執行監督,對擅自離崗現象進行嚴厲處理。
動詞 (verb的縮寫)對群眾工作部的建議
建議定期對群眾工作部的村工作室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和服務水平。同時在資金上對村裏進行傾斜,建立相關補貼制度,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